【摘" 要】新課標提倡以立德樹人為教育的終極目標,培養小學生數學實踐能力,促進其數學思維提升,無疑是擺在教師面前的重點。基于此,教師要改變傳統教學模式,以生活作為教育載體,賦予學生身臨其境的學習體驗,切身感受知識的生成過程。此次研究將從三個角度展開,重點分析如何利用生活元素創新教學,并促進學生實踐能力的提升。
【關鍵詞】小學數學;生活;實踐能力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說過:“生活既是課堂,社會既是學校。”從中不難發現生活與教育之間的關聯性。然而在以往的教學中,部分教師都忽略了生活與教學間的關系,二者嚴重脫軌,培養出一批只會答題的書呆子。雖然得高分是學習的一個目標,但絕對不是最終目的。學習的初衷更主要是為了讓學生學以致用。換言之,要摒棄傳統“以分數為重”的教學理念,并以生活作為切入點,構建真實感更強的數學課堂。這樣一來,就能讓學生獲得更真實的探究體驗,從而讓他們在身臨其境中洞察數學的原理。久而久之,不但能讓他們的實踐能力得到提升,更能強化他們的數學思維。不過,小學生綜合水平有限,盲目的實踐未必能取得最佳效果。如何圍繞生活設計規范的實踐活動,優化學生的實踐體驗,還需要進一步的思考。
一、變革學習任務,搭建生活舞臺
生活型數學實踐活動的展開切忌盲目,尤其是在小學階段,學生普遍缺乏學習經驗,如果直接要求他們圍繞生活展開數學訓練,反而會導致一部分學生不知該從何做起。那么,具體該如何引入生活型實踐活動呢?針對當前小學生的學習環境來講,可以從三個角度著手。
作業作為教學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對鍛煉學生數學實踐能力有著重要的幫助。因此,教師要合理開發作業資源,將原本的書面答題替換為動手實踐,以此賦予學生不一樣的學習體驗。值得注意的是:在具體實施的過程中,教師也要考慮學生的具體年紀和安全性等問題。
以北師大小學數學二年級上冊《購物》為例:這節課的教學重點是幫助學生認識人民幣,了解元、角、分之間的進率與兌換,并養成愛護和合理使用人民幣的好習慣。對低年級小學生而言,單純的文字描述并不能讓他們產生直觀的代入感。在設計作業時,筆者與學生的家長取得了聯系,通過家校合作的方式提升學生此次實踐體驗的效果。
【任務】
分別使用10元、5角等面額的人民幣,前往附近超市購買文具。在購買過程中,需要記錄一共花費的金額,以及每樣文具的單價。
自微信、支付寶支付高度普及以來,很少能再看到人民幣。通過引入該作業,一方面是為了讓學生切身體會購物,理解人民幣的用途和意義;另一方面也是為了讓他們明白,手里的錢財很容易花光,所以要養成節約的良好習慣,樹立正確的消費觀念。
整體來講,在圍繞生活元素設計數學實踐活動的基礎上,開辟出多元化的體驗情境,一方面能提升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另一方面可以改變他們的學習狀態。在循序漸進中,他們的實踐能力將有效提升。長此以往,能為學生數學思維的形成及核心素養的提升鋪墊良好的基礎。
二、規劃合作小組,凸顯學的主體
再優秀的小學生,個人能力也是有限的。若要進一步提高他們的數學實踐能力,合作學習是關鍵。因此,在圍繞生活元素落實數學實踐能力培養期間,還要結合學情合理劃分合作小組,并在立足學情的基礎上,定期提供小組課外實踐任務,在規劃小組期間,需要基于分層的原則。簡而言之,即將優等生、中等生和后進生統一安排在一個組內,且每組3人。這樣一來,就可以確保小組與小組之間能力的均衡,便于后續競賽活動的展開。
(一)分工合作,各司其職
同一種實踐活動未必能滿足全體學生的發展需要,教師在設計數學實踐活動期間需要合理調整難度梯度,以此讓不同學情的學生都能得到鍛煉。以北師大小學數學三年級上冊《周長》為例:在這節課中,筆者為學習小組設計了難度不同的幾項實踐任務,讓學生在操作中獲得不同能力的提升。
【任務】
難度1顆星:以校園籃球場為例,嘗試利用生活工具測量籃球場的周長。
難度2顆星:觀察校園圓形花壇、塑料桶,計算它們的周長。
在操作任務之前,合作小組需要分工進行。比如:難度1顆星的任務比較簡單,旨在引導能力不足的后進生和中等生,利用周長知識計算長方形籃球場的邊沿周長;難度2顆星旨在考查優等生的創造性思維。在實踐該問題時,能力不足的學生也可以參與其中。這樣一來,學生之間就可以形成良好的互動情境,從而在集思廣益中成功完成實踐。
例如,A組:張同學是該組的后進生,綜合能力不足。但是,他的創造性思維很強,他在觀察了花壇的外形之后,提出了一個很有趣的建議,即準備一根繩子,將其纏繞花壇一周,然后計算繩子的長度。在他的提議下,A組成功計算出了花壇的周長。經此一,A組學生無不對張同學刮目相看,這也在無形中增強了張同學學習數學的信心。
(二)提煉問題,開展課堂討論活動
不論是個體實踐,還是小組合作實踐,學生都會遇到一些棘手的問題,并有自己的想法和見解,導致課堂出現分歧。針對這種情況,教師可以順勢開展討論活動,將生活實踐延伸至理論層面,讓學生在分析、表達中升華數學思維。如在上述案例中,A組提議:“不規則的圖形,可以通過繩子圈它們的范圍,計算他們的周長。”針對這個說法,C組的李同學指出:“這個方法乍一看很實用,但仔細思考還存在著很大的問題。比如一些范圍很廣的區域,這個方法就不太靈變了。”那么,是否還有其他方法計算不規則物體的周長呢?此時,學生便可以圍繞該問題展開討論。
在學生討論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順勢布置新的生活實踐任務,以此為學生提供持續實踐、探究的契機。
【任務】
利用互聯網索引“周長”知識在生活中的妙用案例,并借此解決大范圍事物周長不方便計算的難題。
在操作該實踐任務時,學習小組要進一步做好分工。比如:一部分學生負責查找信息線索,一部分學生負責積累。而后,再通過組內互動提煉重點,由此賦予學生別具一格的實踐體驗。
如此一來,不但給學生提供了新“作業”,指明了之后的學習方向。同時也讓學生間接了解到,如何利用生活事物解決學習上的難題。比如學會使用信息技術,能讓他們所引用更多有趣的數學故事、知識,以及他人的學習心得,由此間接豐富學生的學習經驗。
(三)開展小組競賽,在互動中感受勝利的喜悅
前文提到,利用生活實踐豐富數學作業資源。而在這個基礎上,教師還可以以小組為單位,定期開展小組競賽活動。這樣不但能進一步豐富學生的數學實踐體驗,還能讓他們在團隊賽中感受成功的喜悅。通常來講,此類活動以月為單位,并設明星小組等榮譽位。
以北師大小學數學《長方體(二)》為例:在這節課里,學生了解了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公式。為了提高學生的數學實踐能力,筆者以生活為背景,設計開放性的實踐任務,并納入競爭機制。
【任務】
巧用長方體、正方體的體積公式,解決生活中的難題。期間,需要對案例進行明確標注,并書寫問題的解決思路和方法。
隨后筆者會給學生預留10~15天的時間,供他們尋找生活中的案例,然后再使用體積公式展開實踐探究。這種開放性、自由度更高的任務,一方面能調動合作小組的實踐積極性,另一方面也能加深他們對生活的理解,促使學生更清晰地感受到數學知識在生活中的實用性。
B組研究案例——計算生活中不規則物體的體積。
最先發現該問題的是B組的林同學,他發現該問題的動機很簡單,就是許多規則物體都有特定的計算公式。如果想要計算不規則物體的體積,應該如何處理呢?經過小組內部的討論和實踐,學生發現一個有效的方法,那就是將不規則物體放在長方體或正方體魚缸內,通過計算水的容積的變化幅度,間接得出不規則物體的體積數據。
可以說,設計合作學習小組,學生在互動中提升實踐效果。這樣不但能讓有效的數學實踐真實發生,更能幫助學生積累豐富的學習經驗,能為其以后的學習和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需要注意的是:學生在合作時極易產生矛盾和摩擦,教師也要及時做好心理安撫工作。
總之,做好實踐評價工作,能為下一步的生活實踐展開鋪墊,也能讓學生在接下來的學習中更好地使用和探索知識。因此,教師要認真觀察學生在實踐中的表現,對學情有一個深刻的認知,然后從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等不同層面思考問題的發生根源,再進行合理的干預。
三、引入數學實踐,提升應用能力
傳統數學考試都是以書面答題為基礎,如今可以適當地改變規則,融入實踐類考試項目。這樣不但能帶給學生更多實踐體驗的機會,也能讓他們在參與過程中深切感受到數學實踐的樂趣。
以北師大小學數學二年級下冊《認識圖形》為例:在學完這節課后,筆者給學生提供的考試項目是手工藝設計。
【任務】
1.參照軸對稱圖形、平移、旋轉等特征,設計手工藝物品。
2.確保設計出的手工藝物品,其原型在生活中具有實用價值。
3.指出平移、旋轉和軸對稱圖形等要素,在作品中依次發揮哪些功能。
在設計實踐類考試的基礎上,教師還可以準備獎勵品,比如表現最好的三名學生可以獲得精美的數學繪本、鋼筆、練習本等。另外,小學生的心態普遍較差,遇到失敗情況時,很容易產生自暴自棄的負面情緒。教師需要對未能獲得名次的學生進行適當的心理安撫,以此避免學生出現談數色變的情況。這樣一來,他們便會更好地接受失敗,并燃起再接再厲的決心和勇氣!
四、結束語
總之,如果學生只會在書面上答題,卻不懂得實踐,這樣的教育是失敗的。教師要善于打破這個常規,從生活角度入手,組織科學規范的實踐活動,讓學生在實際中將知識活學活用。這樣一來,不但能進一步鞏固學生對知識的掌握能力,更能為其以后的學習鋪墊基礎。但需要注意的是:學生個體之間存在能力的差異性,所以在設計實踐活動、干預指導的過程中,教師還要遵循分層的原則,這樣才能確保全體學生共同進步。
【參考文獻】
[1]陸紅梅.小學生數學動手實踐能力的培養方法[J].小學生(下旬刊),2023(1):14.
[2]帥立新.小學數學學生實踐能力培養教學策略[J].新教育,2022(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