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雙減”教學是新課程改革的重點,在“雙減”政策下,要減輕學生的學習和家庭作業壓力,提高他們的學習效果。因此,小學語文教師應以“雙減”政策為指導,從小學生的特點出發,積極采用現代教學新理念,營造積極有趣的教學氛圍,促進學生語文水平和綜合能力素養的不斷提高。本文立足于小學語文教學角度,抓住課堂教學、作業設計、課后服務、家校共育等去探析“雙減”政策下小學語文的教學,以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關鍵詞】“雙減”;小學語文教學;實施策略
“雙減”政策的實施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減輕學生學習負擔,提高教學質量,也為家長減輕校外培訓負擔。一線教師是“雙減”政策實施和有效性的實踐者,應該從素質教育的角度理解“雙減”的意義;從人才培養的角度理解“雙減”的必要性;回歸教育本質,實現“雙減”目標。
一、“減負”的重要性
“減負”的作用是減輕學生的學業壓力,讓學生身心放松。“增效”是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鼓勵學生更好地掌握學習內容。“減負”的概念是針對小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承擔巨大學習負擔的現狀提出的。其目的是促進學生健康快樂地學習,讓學生真正享受知識。在實踐過程中,并不是簡單地減少學生的家庭作業數量,更重要的是在家庭作業數量不變或減少的前提下,完成質的飛躍,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小學語文的學習過程。
二、“減負”的必要性分析
(一)強調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的激發
在小學階段,學生還處于貪玩的年齡,對學習知識充滿好奇。除了完成知識和文化的學習,學習習慣、核心能力和學習能力的培養也極為重要。教師不應將教育局限于知識內容,更重要的是要有效地提高小學生的積極性和興趣。小學生的學習過程更多地是表現他們的天性,在學習過程中缺乏耐心,小學生的自控能力也有很大的局限性。基于此,如果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盲目地對小學生進行知識內容層面的教育,會激發學生的逆反心理。過度的學習壓力不會激發他們的拼搏精神。這是因為小學生缺乏對拼搏精神的積極認可和對自身目標的正確認識。因此,單一的學習壓力會伴隨著教育過程的不斷進步,教育難度的不斷增加而引發小學生的逆反心理。
(二)減輕學生的學習壓力,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
在傳統的語文教學過程中,由于語文課程涉及的知識內容廣泛,小學生缺乏語文知識的基礎。在學習過程中,他們往往需要從最簡單的拼音開始,掌握基本的漢字,以及小學高年級的閱讀和寫作能力。因此,在語文教學過程中,為了提高學生的語文成績,教師經常會給學生布置大量的家庭作業。雖然家庭作業的完成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學生鞏固語文知識,但它占用了學生大量的業余時間,導致他們對語文課程的學習和語文作業的完成產生心理厭惡,對學生語文成績的提高產生了負面影響。因此,為了有效提高教學效率,教師必須正確認識減輕學生負擔的重要性,讓學生在輕松、合適的學習環境中完成知識和文化的學習,然后更積極地參與漢語學習。
三、“雙減”政策下提高小學語文教學效率的途徑
在“雙減”政策下,小學語文教師對語文教學策略要進行創新研究,想方設法通過多渠道、多形式去促進“雙減”教育的發展。
(一)有效整合小學語文教學
學科內部的整合非常重要,在“雙減”政策下,教師需要有效整合學科內部的內容。首先,教師應有效整合小學語文教學的五大內容,即閱讀、寫作、讀寫、口語交際和綜合學習。教師應采取有效的讀寫結合策略,使讀寫教學有效銜接,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同時,教師應創新教學思維,以學生為主體,引導學生練習準確表達自己的想法,整體把握教學內容,加強各領域之間的關聯性。在其他漢語學習活動中,有效的整合也是有必要的。教師應從學生的語言學習入手,引導學生積極進行語言的學習和積累知識。這不僅使學生掌握了漢語知識,而且培養了他們良好的人格特質。有效的整合可以不斷增強學生的綜合漢語學習能力。例如,人教版一年級語文課本中《小公雞和小鴨子》這篇課文,這是一個生動有趣的童話故事。在學習課文時,筆者充分尊重學生的學科地位,鼓勵學生獨立認字,交流漢字記憶方法,并提供必要的指導。在理解課文的過程中,筆者引導學生思考:小鴨子吃了蟲子后會對小公雞說什么?之后,學生舉手發言,或選擇代表在小組討論后報告結果。這樣的教學設計勢必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積極探索和回答問題,體驗情感,實踐表達,實現語言與精神的共生與成長,使語文教學發揮基礎學科的作用。
(二)創設合理的教學情境
教師不僅需要提高小學語文教學的實際效果,還需要運用創設語文教學情境的方法,自然引導學生積極提出教學問題,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設計有趣的語文教學問題場景,學生不僅可以在語文課堂上主動提出具體教學場景中的問題,還可以主動提出一系列密切相關的教學問題,引導學生對小學語文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因此,教師在設計和創造有趣的小學語文教學場景時,不僅要充分考慮語文教學內容與實際情況的完美契合,還要充分考慮學生在學習中的實踐能力和個人成長特點。這種方法可以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提高我國小學語文課堂的實際效果,從而對不斷提高小學語文學科課堂教學效率起到重要作用。
(三)加強語文學科和社會生活的聯系
語文知識與社會生活密切相關,教學中要與生活進行聯系。小學生抽象思維的發展還不夠成熟,他們無法有效地將注意力集中到與生活和社會密切相關的事情上。因此,教師需要在教學過程中進行有效的教學設計,將漢語知識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緊密聯系起來,與學生一起創造一些真實的學習情境,能夠從不同的角度將漢語知識和社會生活聯系起來,讓學生看到語文知識與實際生活的相關性,引導學生認真思考社會問題,搭建學科知識學習與社會知識之間的橋梁。教師作為教學者,有著豐富的生活經驗,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將漢語知識與社會生活聯系起來,讓學生在實踐中提高漢語水平,感受漢語的魅力和價值。因此,教師應組織學生參加一些社會實踐活動,并將社會實踐活動與漢語學習聯系起來。例如,讓學生參觀紅色革命根據地和一些歷史遺址,并寫下他們自己的反思。教師還可以組織學生參加愛心奉獻活動和志愿者活動,使其在參加社會綜合實踐活動的過程中形成強烈的社會主義責任感。學生可以在與他人交流的過程中提高自己的語言表達能力,從而建立社會生活與語文學科的聯系,提高語文教學的有效性。要做到這一點,教師需要堅守教學主陣地,切實提高課堂教學的實踐效率。從小學語文教學角度來看,有效的課程整合需要多方面的有效探索,并通過不斷的實踐提高小學語文教學實際效率。
(四)優化作業設計
1.貼近生活實際,優化作業內容
語文學習的一個有效途徑是通過日常生活的實際交流,教師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布置家庭作業。假期家庭作業可以幫助學生更接近現實生活,獲得新的學習體驗。我國有許多傳統節日,教師應抓住不同節日的特點,給學生布置家庭作業,讓他們都能參與。例如,在春節期間,學生可以學習有趣的對聯,掌握對聯的特點和方法,并從不同的角度創作自己的原創對聯;中秋節的主題是團圓,讓學生談論他們對家庭的獨特看法;在母親節和父親節,學生可以給父母寫一封信,表達他們的真實情感。這些都是學生熟悉的節日,將它們作為家庭作業,可以提升學生的創造力和寫作能力。
2.豐富作業內容,激發寫作興趣
布置作業是為了加強學生對課堂內容的思考和理解,也是教師了解學生課堂學習情況的一種方式。在傳統的教學方法中,教師通常會布置標準化作業供學生練習,作業難度大多集中在平均水平。這對善于學習的學生來說并沒有思考和提高的效果,但對有學習困難的學生來說,卻不知道從哪里開始學習。分層作業的提出使學生能夠根據自己的學習情況選擇合適的作業來完成。不同水平的學生會思考他們的家庭作業,這可以有效地激發他們的作業興趣。興趣是學生促進學習的重要動力。只有當學生對學習有興趣時,他們才能更容易地接受它并堅持不懈地努力學習。教師布置作業時遵循興趣原則,從學生的學習興趣出發,根據學生對新事物的接受程度,布置多樣化作業。例如,在學習了《桂林山水》后,教師可以允許學生根據自己的實際學習情況和興趣進行選擇。教師可以引導愛思考的學生模仿課文片段。對學習困難的學生,教師可以引導他們在網上搜索一些描寫桂林風光的詩歌和句子,加深他們對桂林山水的了解和了解前人對桂林的評價。這種多層次、延伸的教學方式不僅不同程度地滿足了學生的學習需求,而且增強了他們的詞匯積累能力,為寫作奠定了基礎。
3.設計開放式作業,注重綜合實踐能力
語文是一門基礎課,提高學生的閱讀、寫作、口語和書寫能力是一個長期過程。因此,在教學時,教師不應該只按照課本布置大量重復性作業,因為這會讓學生對漢語學習感到無聊和缺乏興趣。在布置家庭作業時,教師可以使用各種方式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學習成果,如組織辯論會、辦手寫報紙、雜志刊物、板報、參加社會實踐等。
在語文作業設計中,教師應綜合考慮,多布置一些實踐性作業,使學生在實踐中理解課文內容。在完成探索性任務后,學生將逐漸發展未來生活所需的能力和素質。因此,要積極參與探究性教學,第一,找出學生關心的問題,讓學生產生好奇心;第二,有必要對學生進行教學,尤其是當他們無法完成作業時;第三,及時的干預是有必要的,尤其是對學生的家庭作業進行適當的干預,這樣他們才能在學習中有所收獲。
(五)家校合力,增進協同教育
家長和孩子的關系親密,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因此,教師要幫助家長樹立正確的教育和人才觀。例如,家長要對孩子進行指導,積極進行課外閱讀,學習完后和孩子一起玩游戲等,可以幫助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有機融合,形成協同效應,幫助孩子豐富知識、開闊視野。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學校與家庭是兩個不同的教育者,對孩子要協同行動,促進孩子的學習與健康成長。無論在教育的目的、過程或手段上,都不應有分歧。要始終從相同的原則出發。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教師離不開父母,父母離不開教師。在“雙減”政策下,家長和教師之間的合作越好,孩子的教育就越成功。因此,學校要積極地召開家長會,并以電話、微信、家訪等形式,加強與家長的溝通,要求家長配合學校工作,關注孩子的學習動態,積極與教師溝通。教育孩子一直是社會、學校和家庭三位一體的。教師承擔起學校教育的責任,家長承擔起家庭教育的職責,真正實現了家庭與學校的協同教育。
四、結束語
總而言之,“雙減”政策是教育的一個重大創新和進步,“雙減”政策下,學生可以更加自由、快樂地學習。教師要及時優化語文教學策略,與家長溝通,共同為孩子的成長保駕護航。用智慧、熱情、愛心去培育“雙減”之花,讓它在語文教學的沃土上開得絢麗多彩、芳香四溢!
【參考文獻】
[1]孫鳳霞.“雙減”背景下小學語文課程統整路徑的新思考[J].語文教學通訊,2021(30):4-7.
[2]童生旺.減負增效背景下優化語文作業設計的策略[J].新課程·小學,2016(5):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