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龍濤 王晶晶 戴曉暉
摘要:本碩博思政課一體化建設是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內涵式發展的重要工程,也是貫徹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應有之義。高校思政課教師作為本碩博各學段思政課教學的主導,其作用發揮對本碩博思政課一體化建設具有重要意義。高校應從本碩博思政課一體化理念、一體化教學、一體化科研、一體化考評角度出發開拓實踐路徑,充分發揮高校思政課教師作用,推動本碩博思政課一體化進程。
關鍵詞:高校;本碩博一體化;思政課教師;價值激活;實踐路徑
中圖分類號:G641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24)04-0017-04
基金項目:2023年度河北省研究生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本碩博三個層次思政課教學有機銜接研究”(編號:YJG2023051);2018年河北省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研究與實踐項目“卓越醫生培養視域下的醫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研究”(編號:2018GJJG151)
思想政治理論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是增強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培養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與接班人的有力保障。自黨的十八大以來,隨著社會各界對思政課重視程度不斷提升,高校思政課建設取得了歷史性成就,但仍然有著較大進步空間,特別是本碩博思政課一體化建設存在明顯不足。進一步解決現有問題,推進本碩博思政課一體化建設進程,既是大中小思政課一體化建設的必然要求,也是高校思政課內涵式發展的應有之義。
1.明確本碩博思政課一體化內涵
“一體化”一詞早期應用于社會發展與經濟建設上,通常指“使各自獨立的個體或部門組合成一個協調的整體”,強調的不是同質化,而是在尊重差異的基礎上凸顯連續性、遞進性、層次性和整體性[1]。思政課一體化建設實際上是指關于思政課不同學段系統化開展的概念,具體指大中小、本碩博各學段思想政治理論課既是獨立的個體,在不同的學段和年級各有分工,又是互相關聯、相互作用的有機整體,在各學段思政課教學實踐開展中,充分認識各個學段學生成長規律,實現大中小各學段思政課貫通制培養,使思政課教學從低到高不斷漸進轉化,進而呈現出層級遞進、螺旋上升的勢頭。而本碩博思政課一體化建設,即在大中小思政課一體化建設的基礎上,進一步推動高校思政課本碩博各學段體系化建設,帶動高校思政課整體內涵式發展的過程。本碩博思政課一體化主要表現為思政課與其他專業課之間的橫向貫通,共同打造協同育人格局,縱向熔鑄高校本碩博連貫式育人鏈條,逐步形成連貫育人機制。其橫向維度貫通性,指本碩博思政課建設應與學生專業課相關聯,做到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相鏈接,形成協同育人合力,提升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實效。其縱向維度連貫性,指本碩博各個學段教育過程與教育內容層層遞進,環環相扣,以連貫性育人打造高校育人鏈條。
2.明晰本碩博思政課一體化重要地位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思想政治理論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在大中小學循序漸進、螺旋上升地開設思想政治理論課非常必要,是培養一代又一代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2]關于深化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的若干意見》強調“注重推動思政課建設內涵式發展”。思想政治理論課作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核心課程,必須根據學生成長規律和課程建設規律,落實循序漸進、螺旋上升的課程目標。小學學段重在進行情感啟蒙,初中學段重在達到思想認同,高中學段重在提升政治素養,大學學段重在增強責任擔當。因此,高校思政課教師應明確,小學學段是基礎,中學學段是“咽喉要道”[3],大學學段是思政課教育效果呈現和接受檢驗的關鍵點,而本碩博各學段思政課決定著立德樹人的最終成效。高校是培養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與接班人的前沿陣地,其開展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是本碩博各學段不同層次學生的必修課,對學生的理想信念塑造、價值觀念引領有著極端重要的作用。推動本碩博思政課一體化建設既是貼合不同學段學生成長規律以及教育邏輯的要求,又是大中小思政課一體化建設與高校思政課內涵式發展的要求。其中,高校思政課教師是本碩博各學段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主導,充分激活高校思政課教師價值,引領本碩博思政課一體化發展尤為重要。
1.教師隊伍結構與教研能力有待優化
近年來,由于高校對思政課教師需求量的增大,大量年輕新鮮血液涌入思政課教師領域,在增強思政教育領域活力的同時,也引發教師隊伍結構不合理問題。目前,部分高校存在思政課教師隊伍整體職稱偏低、教學年限不足等現象,教師難以勝任復雜的、專業要求更高的碩博思政課程。與此同時,部分高校存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授課教師學科背景多樣的問題,部分教師出身于文學、管理學等非思政類或非師范類學科專業,而這些思政課教師大多沒有經歷系統理論化的思政原理知識學習和教育學知識傳授,其教學過程主要依靠自我學習與摸索,在面對專業性馬克思主義理論知識授課需求時,難免顯得有些捉襟見肘。同時,在高校思政課教師教學研究方面,部分教師學術水平與授課能力不夠,創新能力和高處視域不足,對“大思政”觀念理解不夠透徹,難以從宏觀視野與和專業學科的角度為推動本碩博思政課一體化發展建言獻策[4]。除此以外,部分教師教學方式較為單一,課堂教學存在“念課件”“放視頻”“讀課本”等現象,導致學生聽課率、抬頭率、點頭率較低,整體教育教學效果難以達到思政課教學目標。部分思政課教師不愿接受新型教育理念,對“超星學習通”“雨課堂”等新型教育教學手段并未熟練掌握,不愿與時俱進,適應時代的發展與技術的進步。
2.思政教學與育人銜接機制存在短板
其一,思政課教學方式較為單一,本碩博各學段思政課教學主要采用課堂講授的形式,對知識點的講授側重于講解,而缺乏與學生的交流和互動,使學生對思政課知識學習的熱情逐漸減少,難以完成思政課的教學目標。其二,思政課教學內容較為單一,部分教師將思政課的教學內容局限于課本知識,對課堂外的知識領域鮮有涉及,從而使學生所學習知識范圍過窄,且在本碩博各個學段思政課教學中,存在著教學內容重復、教學溝通交流不足等問題。其三,思政課類型單一。高校思政課教學不僅應包含必修課程,而且應為學生提供豐富的思政選修課程,更好地滿足本碩博各學段學生學習需求,然而部分高校思政課選修課程開設不足,難以滿足高校思政課內涵式發展要求。其四,部分高校思政課育人銜接機制尚未完善,導致本碩博各個學段之間教學貫通性難以保證?,F階段,本碩博各個學段思政課的整體教學設計、教學大綱指定與教學實踐開展等都是獨立運行,不同學段思政課教師之間缺少溝通與聯系,對各學段教學內容與教學要求研究還不夠透徹仔細,導致本碩博各學段教育教學的貫通性不足,高校思政課育人機制銜接不暢,給本碩博思政課一體化建設帶來困難。
3.思政教育教學的評價機制尚需完善
高校思政課教師隊伍建設,離不開科學準確的教育教學評價機制,但現有教師教育教學評價機制并不能準確反映與科學評價思政課教師的投入與產出,存在教學評價機制與教師職業發展失衡問題,亟須完善思政教育教學的評價機制。通過對已有高校思政課教學評價體系進行分析,主要發現以下幾方面不足。其一,評價指標較為煩瑣。教學評價體系紛繁多樣,各種指標量化看似“面面俱到”,但實際運行過程中表現為層層加碼,成為高校思政教師的嚴重負擔,真正涉及思政教學質量的核心指標反而沒有充分體現。其二,評價機制較為簡單。部分評價指標并未對其內涵進行深入解讀,僅僅停留在簡單的羅列上,對各種指標之間的內在聯系與銜接程度并未充分挖掘,科學完整的評價體系較少,未能真正促進學科發展。其三,評價維度不足。有的思政教學評價僅考慮教師的授課過程,而未考慮學生的獲得因素,有的僅考量課上教學因素,而忽略了課外影響因素,無法切實體現思政教師教學質量與學術水平。
1.推動高校思政課教師“一體化”理念入腦入心
高校思政課教師作為“承擔開展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的任務,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的中堅力量”[5],是本碩博思政課一體化建設的主體與核心要素。因此,推動高校思政課教師一體化理念入腦入心至關重要。首先,本碩博各學段思政課教師應堅定立德樹人理念。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務,也是高校教師發展的立身之本,高校思政課教師在本碩博思政課一體化中,應注重共性教學素質的培育與個性教學素養的培養,從“學生向度”出發,切實把握各個學段的教學任務,完成教學目標。其次,本碩博各學段思政課教師應樹立終身學習理念。思政課教師本身學識的厚度、知識的寬度和視野的廣度,決定了授課過程中學生的信度。各學段思政課教師應拓寬自身知識視野,既要將馬克思主義理論作為自身“看家本領”,也應對教育學、心理學等相關學科知識有所涉及,做到融會貫通。最后,本碩博各學段思政課教師應增強一體化意識。理念是行為的先導,只有先形成本碩博各學段一體化意識,從思想上打破各學段思政課建設獨立運行、各自為戰局面,才有可能進一步推動本碩博思政課一體化建設,最大限度地促進各學段教師之間的交流與合作。
2.推動本碩博教育教學“一體化”建設
高校思政課教學應堅持循序漸進的原則,根據不同學段學生認知情況調整思政課授課內容,做到教學“深度”與“寬度”相適應,做好思政課教學縱向銜接;積極與其他專業課程進行有益溝通,加強思政課教學橫向對接,確保課程教學目標與教學體系之間相關聯,推進本碩博思政課一體化建設。首先,高校思政課教師應分析各學段教學內容,做到教學內容相銜接。本碩博各個學段所教授的學生年齡、學歷、視野等主體要素各不相同,因此在教學內容上也應有一定區別,在本科學段注重夯基,打下良好思政基礎,在碩博階段注重提升,講深講透專業知識。其次,高校思政課教師應合理進行各學段教學安排,針對本碩博各個學段、各個專業,有區別、有針對性地培養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再次,高校思政課教師應科學掌握各學段教學規律。因本碩博各學段學生在年齡、學習、生活等個人要素方面有著較為明顯的差異,各學段教學規律也展現出不同特點,只有科學掌握各個學段教學規律,合理開展教育教學活動,才能更好地完成思政教學任務。最后,高校思政課教師應開展一體化教學實踐。本碩博一體化教學實踐是加強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貫通式培養的必然要求,即本碩博各學段一體培養、一體規劃、一體建設,形成理論化教育教學體系與本碩博思政課一體化教學模式,進一步推動本碩博思政課一體化建設。
3.推動高校思政課教師“一體化”科研同頻共振
本碩博思政課一體化建設是一項系統的工程,需要高校思政課教師深入研究相關理論知識,為本碩博思政課一體化建設提供學理性支持。高校思政課教師應提高學術研究能力,主動探求相關方面問題,針對當前一系列基礎性問題進行學理性解讀與說明,遵循學生成長成才發展的基本規律進行詳細解讀,為本碩博思政課一體化建設進行細致的方向規劃,形成高效的本碩博教育教學模式。首先,高校思政課教師“一體化”科研建設可由名師領銜打造專精尖教育教學團隊,通過“老帶新”等途徑,提高青年教師的學術水平,將原本的分散性研究整合為團隊型研究,提高研究效率與研究水平。其次,以現代技術助力課內與課外鏈接,即通過現代新型教學工具如“學習通”“雨課堂”等,加強課內教師與學生的溝通,打通課外教學與學生的鏈接渠道,通過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實時調整科研重點與方向,使科研“一體化”更具實踐價值。最后,及時將科研成果投入本碩博思政課一體化建設中,以理論帶動實踐的發展,以實踐帶動理論的創新,充分發揮高校思政課教師作用,推動學科建設與一體化發展同進步。
4.切實加強思政課教師“一體化”考評體系建設
構建科學的考核評價體系是思政課建設的重要環節,是完善和落實思政課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保障[6]。高校應制定科學、規范的本碩博思政課一體化考評體系,打破唯分數、唯升學、唯文憑、唯論文、唯帽子的頑瘴痼疾,以考促學、以考促教,發揮其在一體化進程中的激勵導向作用。其一,以學生為中心構建一體化考評思路。本碩博思政課考核評價體系應充分尊重學生年齡、專業等差異性,以此為基礎完善考評體系建構思路。要將過程考評與結果考評相結合,既注重教學總體性目標,又兼顧階段性目標;將定性考評與定量考評相結合,既注重學生道德修養、政治素養等的培養效果,又對學生理論獲得、實踐能力進行定量考查;將理論考評與實踐考評相結合,思政課程具有理論與實踐相統一特點,考評方式也應涉及理論與實踐兩方面,評估學生理論知識掌握程度與實踐能力發展程度。其二,以教學為重點完善一體化考評內容。本碩博思政課考核評價體系應根據本碩博各個學段不同專業學生有針對性設置考核體系,其主要內容包括考評目標、考評內容、考評方法三部分。在考評目標上,在本科階段強調知識獲取考核,在碩士階段強調應用能力考查,在博士階段注重綜合素質提升,與此同時綜合考慮專業等方面因素。在考評內容上,應以本碩博思政課課程設計為核心,針對本碩博逐步遞進考查專業知識與實踐能力,由低到高逐步提升考核標準。在考評方法上,應結合思政課教學體系,本科階段以考試為主,重點考核其理論知識掌握程度,碩士階段以應用實踐考核為主,可采取社會調查、PPT展示等方法進行測評,博士階段注重綜合素質考查,以課程論文、學術報告等形式考查其對熱點問題的研判能力。
總之,本碩博思政課一體化建設是高校思政課內涵式發展的重要內容,而高校思政課教師是本碩博思政課一體化建設的關鍵性因素。高校應進一步破解思政課教師價值激活困境,以思政課一體化建設為視角開辟切實可行實踐路徑,推動本碩博思政課一體化建設進程,培養更多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參考文獻:
[1]王易,田雨晴.推進大中小學思想政治教育一體化建設的思考[J].思想理論教育,2023(03):48-54.
[2]習近平主持召開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強調: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N].人民日報,2019-03-19(01).
[3]盧黎歌,耶旭妍,王世娟,等.統籌推進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研究———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筆談[J].北京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 20(01):9-25.
[4]陳美蘭,周婷.“大思政”視角下大中小學思政課內容整合的困境與路徑[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22(05):13-15.
[5]習近平.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N].人民日報,2019-03-19(01).
[6]韓美群.“本碩博”思想政治理論課一體化建設的路徑探究[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22(07):101-106.
Study on the Value Activation Path of Colleg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Teacher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tegrating Undergraduate, Graduate, and Doctoral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Zheng Longtao, Wang Jingjing, Dai Xiaohui*
(School of Marxism, Hebei Medical University, Hebei Province, Shijiazhuang 050011, China)
Abstract: The integrated construction of undergraduate, master’s, and doctoral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s an important project for the connotative develop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in universities in the new era, and it is also a necessary obligation to implement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cultivating morality and talents. As the domina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various stages of undergraduate, master’s, and doctoral studies, the rol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ers in universities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the integrated construction of undergraduate, master’s, and doctoral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Universities should explore practical paths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the integration of undergraduate, master’s, and doctoral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tegrated teaching, integrated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integrated evaluation, fully leverage the rol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teachers in universities, and promote the in-depth integration of undergraduate, master’s, and doctoral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Key words: universities; integration of undergraduate, master’s, and doctoral programs; teacher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valueactivation;practicalpa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