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堅
摘要:“減負提質”是義務教育“雙減”政策的主要目標之一,語文課程作為重要的基礎課程,應加以落實。基于初中語文主題閱讀教學實踐中存在的主題設計不清晰、難以突出引領作用,閱讀內容過多、增加了閱讀的負擔,主題閱讀淺表化、難以保證閱讀質量,評價機制不完善、無法形成有效激勵等問題,教師應明確教學目標、精選教學主題,整合閱讀文本、優化教學內容,優化指導策略、深化主題探究,完善閱讀評價、提高教學質量。
關鍵詞:“雙減”政策;減負提質;初中語文;主題閱讀;閱讀教學;核心素養
中圖分類號:G633.33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24)04-0065-04
閱讀教學是初中語文教學內容中極為重要的部分,“雙減”政策下的初中語文閱讀教學應做出相應的調整,教師要轉變傳統的觀念,制定多樣化的措施,推動“雙減”政策的落地。為了讓學生在閱讀中達到“減量不減質”的效果,教師應主動打破傳統閱讀教學模式的局限。相較于傳統的單篇閱讀而言,主題閱讀是在特定的主題引領下展開的多元閱讀活動,其對于拓寬學生的閱讀視野、深化學生的閱讀理解有著重要意義。將其應用于初中語文教學,有利于豐富教學內容,有利于夯實學生的閱讀基礎,有利于營造良好的閱讀氛圍。本文基于文獻的梳理和教學實踐的總結,對指向“減負提質”的初中語文主題閱讀教學加以探析。
1.主題設計不清晰,難以突出引領作用
主題閱讀教學是基于教材單元或一組文本資源進行的主題聚焦、內容重組、任務驅動的教學整合,是走出文本求“高位”、打破單篇走“上位”的一種閱讀教學方式。這種閱讀教學方式對于閱讀主題的精準提煉要求相對較高,其在主題設計上要具有高度的引領作用。但是,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實踐中,部分教師由于專業能力不足,對閱讀主題的設計缺乏依據,難以指向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對主題的呈現不合理,弱化了其引領作用,出現了“主題”的泛化、錯位以及消退等問題,不僅降低了閱讀效果,也增加了閱讀難度[1]。
2.閱讀的內容過多,增加了閱讀的負擔
教師將一個單元視為一個相對獨立的課程內容,對其進行合理的組織,使其走出依據單篇課文或單一教學內容的教學束縛,能讓學生的核心素養得以全面發展。由此可見,整合閱讀文本、建構閱讀內容是促使學生展開閱讀、發展素養的前提。但是,部分教師在選擇閱讀內容時,片面強調“范圍大”“數量多”的物理整合,忽視了指向“核心”、培養“素養”的教學理念,導致學生在一段時間內不得不盡快完成課內外多篇文本的閱讀。這對于有些學生而言不僅沒有實現減量,反而增加了閱讀的負擔。
3.主題閱讀淺表化,難以保證閱讀質量
在主題閱讀教學實施過程中,語文教師需要引領學生在感知剖析文本的過程中層層遞進,實現對主題內涵的解讀與感悟。但是部分教師在閱讀指導中缺乏對學生主體地位的重視,忽視了主題的意義,導致課堂呈現種種低效現象,如學習內容多,滿堂問、滿堂灌,隨問隨答、即問即答、學生未答、教師搶答等。這樣的閱讀指導顯然與“雙減”政策強調的“提質”相違背,也影響了學生的學習質量。
4.評價機制不完善,無法形成有效激勵
主題閱讀強調的是整合閱讀,要求教師真正做到將課堂交還給學生,而實現這一目標離不開有效的閱讀學習評價。但是,在初中語文主題閱讀教學中,評價機制尚不完善,部分教師在評價方式選擇、評價主體確定、評價標準設計等方面依然存在諸多困惑,導致學生的主題閱讀過程缺乏及時有效的引導,閱讀效果也難以保障。
1.確立教學目標,精設教學主題
實施主題閱讀教學,首先就要明確具體的教學目標,其次要依據教學目標精巧、精準地設計閱讀教學主題。
第一,確立教學目標。教學目標是課堂教學的起點、終點和方向[2]。主題閱讀活動的開展,首先應確定課程、單元以及課時三個層面的具體教學目標,以此作為教學活動實施的核心準則。主題閱讀教學的主要目的是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所以在教學準備階段,教師應深入解讀主題意義,將其與學生的素養發展相融合,挖掘其育人價值,進而明確教學目標,引領學生發展。例如,在“探尋文明印記”的主題閱讀中,教師可分別指向學生的語言、思維、審美、文化認同提出要求:通過多篇同主題文本的閱讀,對科學性事物說明文與文藝性事物說明文二者在語言表達上的異同加以比較;學會用清晰、規范、有條理的語言總結閱讀說明文的方法,完成說明文的創作;能夠采用比較、遷移的方法對比分析、深入理解多篇文本,形成比較思維和演繹思維能力;能夠在文本閱讀中獲得審美熏陶,感受人類創造文明的智慧,體會作者傳遞的文明印記之美,并產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自豪感。這樣,不僅能實現對閱讀主題意義的延伸,也能達到學生后續閱讀活動的目的,更是教學活動有序開展的依據。值得關注的是,教師要依據最近發展區理論,設置針對學生學情的學習目標,也要充分考慮初中語文新課程標準的要求,熟知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等三維目標[3]。
第二,精設教學主題。在教學主題設計上,教師需要對閱讀文本內容進行深入解讀,從而從中提煉出所蘊含的主題。這個主題既可以是以單元為整體提取的主題,也可以是從一篇課文中提煉出的主題。教師要通過所選定的主題完成多篇閱讀文本的統領,將看似不存在相關性的文本或知識進行整合,從而實現同步閱讀。另外,有效地實現教學主題的精設,還需教師通過主題的確定,解決不同文本間所存在的雜亂、無序等問題,從而為學生的閱讀活動構建出具有高度情感滲透力的情境。一般而言,閱讀教學主題在選擇與設定上,需要深度結合教材所提供的閱讀教學資源,以教材為依據,根據教材提供的文本提煉主題,從而引導學生按照主線展開閱讀活動。以部編版教材八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的“新聞報道”為例,教師在閱讀教學的主題設計上,應充分結合“學會閱讀新聞”和“睜大雙眼辨新聞”兩個主題,并從學生生活的視角出發,確定“善于發現普通人的不普通”閱讀教學主題,以體現新聞的特性,增強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的關聯,讓學生知曉身邊的普通人也有偉大之處。教師要通過細化“主題”,尋找合適切入點來將“主題”落實到教學中,從而避免“主題”的泛化出現,還應通過找準相應的教學內容,使教學的落點發揮出深化理解和多元闡釋主題的作用,避免“主題”錯位現象的發生。
2.整合閱讀文本,優化教學內容
教學內容是展開主題閱讀的依據,在初中語文主題閱讀指導中,教師應依據主題、結合教材,對文本進行歸類、合并,安排學習順序,適當拓展,確保學生能夠在多篇文本閱讀中深度解讀主題,實現自我發展。
第一,分析教材,整合文本。對閱讀素材的有效整合是實施主題閱讀的重要保障[4]。在文本整合上,必須依據教材,進行深入剖析,從而選擇適合的整合方式。一般而言,整合方式可以概況為四種:一是“比照式”的整合,即根據相似的文本主題對同一單元或不同單元里的文本加以整合;二是“拓展式”的整合,即在教授一篇課文時,教師可以圍繞主題拓展與課文相關的背景資料、文本和參考文獻等;三是與中考相聯系的整合方式,即在主題閱讀教學中,教師選擇中考資源進行聯系整合;四是“讀寫結合式”的整合,即通過讀寫結合式整合相關文本,促使學生學以致用。部編版教材在編排側重點上是不同的,有些課文雖然被安排在不同的單元,但是具有相似之處,擁有相同的主題。為此,可以依據人文主題這一線索,以單元人文主題為核心,將單元內部的課文以及知識點進行“比照式”的整合,確立教學任務以及重難點,分析課文之間的共性與個性,確定單元主線,從而進行有重點的課文教學。例如,在“探尋文明印記”的主題閱讀教學中,教師應組織學生針對不同文本在說明對象特征上的語言表達差異,辨析不同的說明方法的不同用處,感受說明文語言的嚴謹與準確等基本要求,樹立條理性與嚴謹性的說明文思維。同時,應引導學生思考文本作者所傳遞出的文明印記之美,思考自己如何成為這些古老文明的傳承者。
第二,有效拓展,豐富體驗。對于學生而言,有效開展主題閱讀既要具有一定的語文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還要有較為強烈的主動探求新知的意識。然而,課堂閱讀只不過是閱讀的一小部分[5],課堂上的閱讀會受時間的限制,無法實現深度閱讀和廣泛閱讀。為此,教師可以依據閱讀文章主題給學生推薦一些優秀文章,讓學生課前自主預習與閱讀并查找相關資料,開闊學生閱讀的視野,提高學生閱讀素養[6]。教師可提供相關課外閱讀的書目或文章,并要求學生在課外閱讀后養成閱讀總結或點評的習慣,從而在總結與點評過程中梳理自己的閱讀啟發及閱讀過程中所存在的問題,進而為自己下一次的閱讀提供經驗性的參考。
3.優化指導策略,深化主題探究
課堂是落實“雙減”政策的重要陣地,也是實現主題閱讀教學有效開展的關鍵環節。教師應深入研讀教材,將單元看作一個整體,圍繞單元主題設置學習任務,把文本中相關知識聯結為一條教學線索,融合多種閱讀活動,引領學生自主探究、合作討論,循序漸進探究主題、感悟主題。
第一,情境創設,引入主題。教師可結合學生實際,引入生活元素,圍繞教學主題進行情境創設,引發學生的認知沖突和主動思考,為主題探究和深入閱讀做好準備[7]。例如,在以“探尋文明印記”為主題的閱讀中,教師在導入環節可利用短視頻展現人類文明的偉大成果,包括中國建筑、古典園林、動物的生命歷程、藝術畫作等,然后簡單闡述人類文明發展的成果,并引導學生結合生活經歷分享曾經震撼自己的人類文明遺產,共同感受文明印記之美。這樣的情境設計體現了信息化教學的優勢,而導入內容也與主題、與學生的生活經歷密切相關,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產生探索人類文明印記的動機。
第二,探究文本,品析主題。在主題引領下展開多文本閱讀是主題閱讀教學的主要任務。文本作為學生探究主題的載體,蘊含著豐富的奧秘等待學生去品讀、探析。為此,在學生探究文本的過程中,教師應加強相關指導,從而促使學生從不同角度進行細讀、精讀,理解文本內容,夯實主題理解的基礎。例如,在“探尋文明印記”的主題引領下,教師可為學生安排精讀《蘇州園林》的任務及要求:通過整體閱讀,概括出文本從哪幾個方面闡述了蘇州園林的特征;通過閱讀,從詞語、句式、修辭、描寫等維度,用“知識卡片”整理文本的語言特色。“知識卡片”的完成,能使學生回歸原文,從關鍵詞句、重點段落等角度把握蘇州園林的特點、認識文藝性說明文的語言特點,從而改善閱讀效果,為主題下其他文本閱讀積累經驗。
第三,比較分析,強化主題。主題引領下的多篇文本既存在共性也存在個性。在深入研讀單篇的基礎上,教師應引導學生做好文本之間的比較分析,找出彼此的異同,進而強化對主題的認識和理解。例如,在“探尋文明印記”的主題閱讀教學中,教師可引導學生閱讀《中國石拱橋》與《蘇州園林》兩篇說明文。同時,為促使學生深化對主題的認識,教師可安排比較閱讀的任務:通過《中國石拱橋》和《蘇州園林》的比較,梳理出兩者在文章的結構順序、說明方法、語言表達等方面的異同。為輔助學生深入探究,教師可進行適當的提示和資料上的補充,使學生有效梳理所學,凝練學習所獲,進而完成主題探究。
第四,聯系生活,體悟主題。優秀的文學作品一定是源于生活、扎根于生活的,而在語文主題閱讀指導中,教師不應將學生的思維限制在課堂以內、文本之中,而應該進行拓展啟發,促使學生發散聯想,將所學知識融入現實生活之中,以更加豐富的情感、更加準確的語言感悟和表現生活之美。例如,在“探尋文明印記”的主題閱讀指導中,在學生完成了多篇說明文的閱讀后,教師可與學生共同梳理說明文的閱讀和創作方法,然后根據教材寫作模塊中“說明事物要抓住特征”安排寫作任務,引導學生回歸現實生活,選擇一處自己印象深刻的文明印記,用清晰、有條理的語言創作一篇說明文,著重展現文明印記的特征。在寫作任務的驅動下,學生紛紛回歸生活、認真觀察,并運用說明文的寫作技巧進行創作,以個性化的視角展示生活中的文明印記。
第五,升華自我,內化主題。初中語文閱讀中的主題通常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對豐富學生內心世界、滋養學生的人文情感、塑造學生的“三觀”有重要意義。為此,在主題閱讀指導中,教師應引導學生將主題意義逐漸內化為自己的內心感受,成為自己的行為指引。例如,在“探尋文明印記”的主題閱讀教學中,教師可引導學生利用文本、學習資料等了解人類文明印記,使學生在字里行間發現人類智慧的光芒、感悟人文情感的內涵,主動保護文明印記。這樣的教學指導可以讓學生實現主題內化、情感的升華以及素養的提升。
4.完善閱讀評價,提高教學質量
傳統的教學評價過于注重總結性的評價,忽視了學生的個體差異。而主題閱讀教學作為一種綜合性的教學方式,對應的評價應是多元且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之中的。
第一,多樣化的評價方式。在主題閱讀評價上,教師可根據學生在各項閱讀任務中的表現予以及時評價,評價方式可以是語言性的,也可以是非語言性的。例如,在“探尋文明印記”的主題閱讀評價中,教師可根據學生的閱讀表現進行具體說明性評價,著重用激勵性的語言,讓學生在精讀、對比閱讀中受到鼓勵,增加自信。此外,教師還可通過眼神、表情以及肢體語言等方式對學生的學習行為加以評價。
第二,多元化的評價主體。在新課程標準的指導下,教師、學生、家長等都可作為評價主體,參與到教學評價體系中。為此,在主題閱讀評價過程中,教師可引導學生開展自評與互評,讓學生之間通過評價展開交流,彼此學習,共同進步。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教師可針對學生的表現進行及時性評價,側重對學生的激勵與肯定,從而使學生深入主題。同時,通過家長的評價進一步了解學生的閱讀習慣培養情況,并通過彼此配合,優化教育指導。
第三,多角度的評價標準。在主題閱讀指導中,教師應根據教學目標,結合學生素養發展的情況制定多元指標,兼顧閱讀過程與閱讀成果,從多角度展現學生的學習情況,從而檢驗教學效果,為教學優化提供參考。
綜上所述,在“雙減”政策背景下,主題閱讀教學的有效開展,促進了閱讀資源的結構化整合,減輕了學生的閱讀負擔,推動了閱讀教學模式創新。語文教師應對其加以重視,并持續展開教研,深入探究其創新策略,從而發揮其在落實“雙減”政策中的重要作用,促進語文教育質量的不斷提升。
參考文獻:
[1]白松濤.語文主題閱讀教學中“錨點”的創設、價值與類型[J].教學與管理,2022(04):43-45.
[2]鄭小瑜.核心素養前提下初中語文單元群文閱讀教學模式探究[J].語文教學通訊,2021(10):52-54.
[3]柳玉芝.基于逆向設計的初中語文單元閱讀教學實施策略[J].教育理論與實踐,2023,43(11):47-50.
[4]盧細芳.主題閱讀教學延伸文本長度[J].語文教學之友,2022,41(12):30-32.
[5]王桂蘭.靈活教學提升初中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性[J].語文教學通訊,2019(02):33-34.
[6]王立宏.語文單元主題閱讀教學的實踐與思考[J].成才之路,2022(29):105-108.
[7]董敷傳.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關注學生生活體驗的實踐[J].教育觀察,2020,9(03):57-58.
Exploring the Theme Reading Teaching of Junior Middle School Chinese Language with the Direction of"Reducing Burden and Improving Quality"
Wang Zhijian
(Yuqian No.1 Junior Middle School, Lin’an District, Hangzhou City, Zhejiang Province, Hangzhou 310000, China)
Abstract: "Reducing burden and improving quality" is one of the main goals of the "double reduction" policy in compulsory education, and Chinese language curriculum, as an important basic course, should be implemented. Based on the problems of unclear theme design, difficulty in highlighting leading role, excessive reading content, increased reading burden, superficial theme reading, difficulty in ensuring reading quality, imperfect evaluation mechanism, and inability to form effective incentives in the practice of theme reading teaching in junior high school Chinese, teachers should clarify teaching objectives, select teaching themes, integrate reading texts, optimize teaching content, strengthen guidance strategies, and deepen theme exploration, Improve reading evaluation and enhance teaching quality.
Key words: "double reduction" policy; reduce burden and improve quality; junior middle school Chinese language; theme reading; readingteaching;corecompete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