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星星 高軍波 蔣璽
摘?要:提升大學生人文素養是高校“三全育人”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資源勘查工程專業肩負著礦產資源勘查和公益地質服務重大使命,為全面提升資源勘查工程專業人才培養質量,本文分析了人文素養培育融入專業教育的必要性,討論了資源勘查工程專業人文素養培育方式,使其成為新時代高素質復合型人才,為保障國家礦產資源安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做出新貢獻。
關鍵詞:人文素養;資源勘查工程;本科高校
Thinking?on?the?Cultivation?of?Humanistic?Quality?of
Resource?Prospecting?Engineering
Cao?Xingxing?Gao?Junbo?Jiang?Xi
College?of?Resources?and?Environmental?Engineering,Guizhou?University?GuizhouGuiyang?550025
Abstract:To?enhance?the?humanistic?literacy?of?college?students?is?one?of?the?important?contents?of?the?"ThreeAllRound”education.This?paper?analyzes?the?necessity?of?integrating?humanistic?cultivation?into?professional?education?and?discusses?the?ways?to?cultivate?humanistic?cultivation?in?the?major?of?resource?prospecting?engineering,so?that?they?can?become?highquality?composite?talents?in?the?new?era?and?make?new?contributions?to?guaranteeing?national?mineral?resources?security?and?comprehensively?building?a?socialist?modernization?country.
Keywords:Humanistic?Education;Resource?Prospecting?Engineering;Undergraduate?University
2018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強調,“人無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這是人才培養的辯證法。辦學就要尊重這個規律,否則就辦不好學。”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高校是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的堅強陣地,努力用中華民族一切優秀的精神譜系來育人,增強做中國人的骨氣和底氣,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三全育人”即全員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它要求高校不僅培養學生專業知識、實踐能力和職業素養,還要求注重培養學生的人文素質、品德修養和社會責任感[1]?,進而才能培養出具有扎實專業基礎和良好人文素養的優秀人才。工程科技人才是實現創新發展的中堅力量,工程教育是國家創新的重要引擎[2]?。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高校培養人才與社會需求之間存在差距,人文素養偏低的缺陷日益凸顯[3]?,無法適應新時代對高素質新工科人才的需要。資源勘查工程專業服務于國家戰略需求,在我國資源勘查、油氣開采、資源評價、資源管理和公益地質服務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在三全育人理念指導下,亟須培養新時代資源勘查工程專業人才的家國情懷,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和社會責任,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進而實現本專業人才的三全育人目標。
一、人文素養教育融入專業教育的必要性
(一)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需要
立德樹人中的“樹人”內涵是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并成為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因此,需要在教育中構筑共產主義理想信念,牢固確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厚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弘揚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樹立全球觀念和生態意識[4]?。人文素質教育的重點在于人格、氣質和修養[5]?,通過優秀文化知識的傳授與環境熏陶,并通過自身實踐,使學生形成相對穩定的內在品質,引導學生如何做人,因此,人文素質教育是教育立德樹人教育理念的具體實施。
(二)社會用人單位需要
以往工科教育以“重專業教育,輕人文素質”的培養方式為主,而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對人才的需要不僅是學識淵博和扎實的專業基礎的“工具型”人才[6]?,還需具有較高的道德修養和政治素質,讓學生知道踏踏實實做人,勤勤懇懇做事,不計較個人得失,激發學生吃苦耐勞、艱苦奮斗的人文精神,才能在激烈的社會競爭中脫穎而出。
(三)人文素質教育完善學生人格
人文素質的教育范圍比德育更寬廣,內容更豐富,蘊含著巨大的德育功能。人文素質教育主要包括人文知識、人文精神和人文行為[3]?,前者是人文素質教育的基礎,精神是人文知識的核心和靈魂,進而改變學生的精神世界,讓學生精神世界得到升華和激勵,讓學生確立崇高的理想信念,讓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最終通過日常言行舉止、做人做事體現人文行為,衡量人文素養的高低。因此,人文素質教育必將有助于學生人格的完善,為學生未來的發展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和情感支持。
二、資源勘查工程人文素養培養舉措
(一)提升人文環境,加強人文知識宣傳平臺建設
繼承“以獻身地質事業為榮、以找礦立功為榮、以艱苦奮斗為榮”和“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斗、特別能忍耐、特別能奉獻”的地質“三光榮”“四特別”精神是地質行業優良傳統。2022年習近平總書記在給山東省地礦局第六地質大隊全體地質工作者回信中指出,礦產資源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物質基礎,礦產資源勘查開發事關國計民生和國家安全,勉勵他們大力弘揚愛國奉獻、開拓創新、艱苦奮斗的優良傳統。因此,圍繞內化地質精神和回信精神,以及校訓、院訓精神,致力打造具有專業特色的地質文化,在專業所在學院入口陳列典型礦物,院內宣傳欄宣傳地質精神、展示最新科研成果,并利用學院新媒體平臺傳播地學文化和地學精神,進而塑造資源勘查工程專業形象,舉辦豐富文化活動,立體構建資勘專業人文環境,充分帶動學生融入專業學習的積極性。
(二)豐富課程設置與教學,強化人文教育
課程體系的完善是從主觀上提升學生人文素養的基礎,在原有課程體系設置基礎上,增設單獨的人文素養模塊,即通識拓展課程,如文學歷史與品格素養、中外哲學與思維素養、社會科學與公民素養、數理科學與科學素養、生命科學與生態素養、藝術鑒賞與審美素養和語言文字素養。資源勘查工程專業屬于地質類工科專業,而地質類課程中關于地球形成與演化和時空結構蘊含豐富的系統論、矛盾論、實踐論等哲學思維,從古代的自然哲學形態(如古代中國的“滄海桑田”)到近代的自然科學形態(如達·芬奇、魏格納、赫頓、賴爾的地質思想),再到現代的自然辯證法形態(如我國的地學辯證法、找礦哲學)[7]?。此外,地質類課程還包括求真務實的科學內涵,樂觀、堅韌、奉獻的地質精神,以及家國情懷和民族精神等政治素養[8]?,課程教學過程中將勇擔當、知榮辱、甘奉獻等“中華思想文化”傳統優秀思想傳遞給學生,提升其人文素養。
(三)通過專業實踐操作,提升學科素養
資勘專業內涵豐富,為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實現做出了巨大貢獻,緊密結合專業特色,深入挖掘學科內涵,建立“入學—畢業”全過程、全方位學科素養培養工作,在本科生入校后深入學生生活,主動參與學生各項文體活動(如在新生歡迎會、元旦晚會等大型活動中設計地質工作前輩的實干報國事跡),融入地質前輩報國精神及地質工作對經濟建設重要性的教育;為大一學生主辦地質精神傳承主題活動,如老教師實干報國事跡宣講、領域內大師人生經歷分享、實干報國專題活動、校友回校講座形式等;在軍訓階段,組織學習《勘探隊員之歌》,結合實干報國電影宣傳,讓學生認識實干報國精神。進而循循善誘,引導學生熱愛專業、崇尚科學,樹立學習新榜樣。
(四)地質實踐環節與人文教育融合
野外地質實習是資源勘查工程專業掌握野外地質工作方法的唯一途徑,通過地質實習基地,并依托省內外重要地質類博物館、世界地質遺跡、地質公園等,為學生全面認識地質魅力與地質高科技提供平臺,在實踐中感受大自然的神奇與偉大,培養學生吃苦耐勞和團隊合作精神,并體會“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深刻含義。在實習中讓學生了解地質作用、物質循環過程和礦山開采意義,思考礦產資源作用,培養學生社會責任感。實習中還需注重地質精神的融入實踐教學環節,如石油行業的“鐵人精神”、現代地質資源開發與“綠水青山”共存、地理信息系統的“北斗精神”、第十一顆“金釘子”與“科學家精神”等。
此外還可利用科技創新活動為平臺,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科學家精神。對于低年級學生可選定適宜科研訓練項目,鍛煉專業技能,高年級積極組織參加各類比賽(全國大學生地質技能競賽、“互聯網+”、挑戰杯、創新創業大賽等)。通過以賽促學,以賽促練,使學生在內心深處萌生崇尚科學的想法,從而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專業知識,并積極利用科學知識去解決實際問題的學科素養,同時,在活動中鍛煉優秀團隊,打造“科研新星”,形成榜樣引領效應,形成老帶新機制,全面提升科研素養。
(五)發揮班主任核心紐帶作用,擴展育人空間
班主任是大學思想政治工作隊伍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學生管理的骨干力量和主要實施者。班主任主要由專業教師擔任,在掌握各年級學生時代特點和大學階段學習規律后,應充分利用主題班會、班委會契機,整合線上線下資源,學習地質行業優秀共產黨員先進事跡,增加學生對專業的認同感和自豪感,并用案例引導學生了解地勘項目各工種的協同分工,培養其社會責任感和團隊精神。此外,班主任還應多走入宿舍和教室,鼓勵學生參加各種文體活動,以課外文體活動為載體,有效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并摸清和掌握學生思想動態,有針對性地開展人文知識教育。
(六)提高專業教師人文及學科綜合素養,發揮引導作用
教師承載著傳播知識、傳播思想、傳播真理的歷史使命,肩負著塑造靈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時代重任,而教研室是資源勘查工程專業日常教學活動和開展科學研究最基層組織。因此,教研室要將師德師風建設和師資人員素質培養放在突出重要位置,組織全體教師讀經典原著,提升教師自身人文素養,堅定教師的政治信仰和職業道德,并注重打造一支素質高、業務精,能力強的高素質教師隊伍。利用教研室活動,相互交流教學育人方法,形成“以老帶新,以新促老”的良好教學氛圍,并組織青年教師參加全國大學青年教師地質課程教學比賽,錘煉青年教師成長。此外,通過開展“優秀教師”等評選活動,發揮優秀教師在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的引領和帶動作用。
在課堂講授方面,專業必修課和選修課程的任課教師需在教授專業知識的同時融入地學的人文知識,將矛盾論、事物發展觀、系統論、實踐論等哲學思維融入理論教學;以李四光、劉東生、黃大年等地質學家的事跡為主線,開展地質人愛國主義教育,展示一名地質人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家國情懷,愛崗敬業、甘于奉獻的地質精神,在教學過程中做到培養學生專業興趣、能力和人文素養培育有機結合。
結語
面對新時代資源勘查工程專業學生不僅需要更為扎實的專業知識和技能,還應具備豐富的人文素養,才能以更加堅定的自信、飽滿的熱情和昂揚的斗志投入工作中,并在行動中大力弘揚愛國奉獻、開拓創新、艱苦奮斗的優良傳統,踐行綠色發展理念,奮力在新一輪找礦戰突破戰略行動中建功立業,扎實開展公益地質服務,展現新時代資勘人的新姿態。
參考文獻:
[1]唐雪梅,李思琪.探索三全育人理念指導下的高校人文教育模式.光明網[EB/OL].20230428[2023612].https://reader.gmw.cn/202304/28/content_36530904.htm.
[2]康志強,白令安,楊金豹.工程教育專業認證背景下資源勘查工程專業教學改革與實踐[J].高教論壇,2021(03):2932.
[3]王琦.理工科高校大學生人文素養現狀及培育研究[J].城市學刊,2022,43(06):104108.
[4]馮建軍.立德樹人的時代內涵與實施路徑[J].人民教育,2019(18):3944.
[5]張睿琳.新形勢下高校教育中的人文素質教育探討[J].公關世界,2022(10):161162.
[6]許建琴.芻議新形勢下高職思政課教學中的人文素質教育[J].陜西教育(高教),2017(09):6566.
[7]王恒禮,畢孔彰,忻梅主編.地學哲學與地學文化?全國地學哲學委員會第十一屆學術會議論文集[M].北京:中國大地出版社,2008.
[8]鄭德順,石夢巖,李云波,等.“地質學基礎”課程思政育人元素知識體系構建[J].中國地質教育,2020,29(04):3942.
*通訊作者:曹星星(1989—?),男,漢族,江西九江人,博士,副教授,主要從事表層地球化學的教學與研究。
作者簡介:高軍波(1985—?),男,漢族,陜西渭南人,博士,教授,主要從事沉積礦床學、農業地質學教學與研究;蔣璽(1977—?),男,漢族,貴州甕安人,博士,教授,主要從事喀斯特地貌演化與第四紀地質環境研究教學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