者萌 喬珍珍
摘 要:青藏高原具有極其重要的地理學意義和生態戰略地位。在高中地理教學中,青藏高原可作為學生認識自然環境整體性、差異性、區域發展以及理解資源、環境對國家安全重要意義的有效載體?,F行高中地理教材提供了豐富多樣的青藏高原相關材料,教師應在充分利用教材的基礎上,根據課程內容補充與青藏高原相關的重點知識,并整合教學素材、優化案例設計,提升基于青藏高原案例分析的教學質量。
關鍵詞:青藏高原;高中地理;教學價值;教學建議
中圖分類號:G633.55?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1005-5207(2024)03-0025-05
青藏高原是地球上最獨特的地質—地理—生態單元[1],對毗鄰地區的自然環境和人類活動產生深刻影響,長期以來被中外地理學界所矚目[2]。2017年,我國啟動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性科學考察,習近平總書記在賀信中指出,“青藏高原是世界屋脊、亞洲水塔,是地球第三極,是我國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戰略資源儲備基地,是中華民族特色文化的重要保護地”[3]。作為學科研究焦點、戰略地位突出的青藏高原,在高中地理教學中有何價值?哪些內容適合以青藏高原為案例進行教學?如何提升基于青藏高原案例分析的教學水平?這是本文著重分析的問題。
一、青藏高原案例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的價值
根據青藏高原的地理意義,結合高中地理課程目標,明確青藏高原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的價值,進而梳理必要且適宜以青藏高原為案例的課程內容(圖1),是優化教學設計、提升教學質量的基礎。
1.青藏高原隆升導致毗鄰區域地理環境巨變:認識自然環境整體性的綜合材料
青藏高原是全球構造運動的產物,它以巨大高差突兀于亞洲南部,我國西高東低的地勢格局得以建立。湖泊水系隨之變遷,其豐富的水資源孕育了眾多亞洲大江大河。青藏高原隆起產生巨大的動力擾動和熱力效應,重塑了歐亞大陸氣候格局和自然地理過程[4]。
青藏高原隆升及其產生的生態環境效應,反映了地球內力對地表形態的影響及各自然環境要素的關聯性,是高中地理選擇性必修1“自然環境的整體性”教學的極佳案例。此外,《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以下簡稱“課標”)要求“分析氣壓帶風帶對氣候形成的作用,以及氣候對自然地理景觀形成的影響”。青藏高原隆升改變了大氣環流從而影響毗鄰區域氣候[5],是學生理解我國現代氣候與自然景觀格局形成過程的關鍵。
2.青藏高原具有全球獨特的自然生態系統和社會經濟發展軌跡:認識自然環境地域差異和區域發展的典型單元
青藏高原是全球最高的巨型構造地貌單元,造就了獨特的高原氣候,具有海拔高、氣溫低、輻射強、河湖多、冰川凍土廣布及生物多樣性豐富的鮮明自然生態特征[6]。高原面積廣闊,自然環境水平與垂直分異錯落交叉[7]。該地區社會發展以自然生態環境的保護為基本前提,利用區位、資源和政策優勢,發展生態經濟。
青藏高原的存在打破了歐亞大陸地域分異規律,區域內的自然地理環境差異絕非其他區域能比擬。同時,高原生態系統脆弱,區域資源環境與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必須以人地協調為基礎。依托青藏高原案例,分析選擇性必修1“自然環境的差異性”以及必修2“區域發展”“區域協調”內容,引導學生認識自然環境的地域分異規律,了解地理條件影響下的區域發展特征,符合課標的對應內容要求。
3.青藏高原在國家戰略全局中居重要地位:認識資源開發與環境保護及其對于國家安全重要性的有利載體
青藏高原的獨特自然環境和多樣生態系統,發揮著水源涵養、生物多樣性保護、水土保持和碳匯作用,是我國生態安全屏障[8]。高原富藏石油、礦產,是我國戰略資源儲備基地[9]。此外,以青藏高原為核心的第三極及受其影響的泛第三極地區是“一帶一路”的核心地帶[1]。然而,高原冰凍圈及高寒環境下的生態系統較脆弱,對全球變化和人類干預響應十分敏感,區域可持續發展面臨嚴峻考驗[10]。
青藏高原在國家安全和發展層面占據突出地位,其資源開發利用與生態環境保護正是體現選擇性必修3課程“資源、環境與國家安全”內容的典型材料。引領學生站在國家安全和國際合作的高度看待資源與環境問題,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助力全球變化背景下的我國生態文明建設,以及“一帶一路”倡議和“雙碳”等戰略實施。
二、高中地理教材中青藏高原相關材料的梳理
以現行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為例,5冊教材中均包含青藏高原相關材料(表1)。材料分布于9處課文內容、11個節級欄目和1個章級欄目中。其中,部分材料以文字或圖表的形式輔助教學內容,如“活動”欄目“分析我國的土壤侵蝕問題”,圖中明確顯示凍融侵蝕是我國土壤侵蝕的三大類型之一,廣布于青藏高原;部分材料則以完整情境或獨立案例的形式引領或貫穿整個教學內容,如兩節“情境設計”欄目分別以青藏高原光伏電站、植被化石證據引發學生思考太陽對地球的影響、板塊構造運動,具有挖掘性和拓展性;也有支撐教學內容綜合運用和拓展遷移的案例材料,如“問題研究”欄目“該不該引藏水入疆”,研究問題由觀察引水路線到分析引水對于生態環境的利弊,再至探討引水對于國家穩定與發展的影響,均離不開對青藏高原地形、水文等自然地理特征,地質災害頻發、生態系統脆弱等生態環境特點,以及高原建設與保護對于國家政治、經濟建設重要性的綜合分析。因此,高中地理教材中有關青藏高原的材料均為優質的研究性材料。
三、基于青藏高原案例分析的教學建議
1.充分利用教材中的青藏高原材料
在高中地理教學中,充分發揮當前教材中青藏高原材料的價值,對部分涉及較淺或表述不外顯的內容適當拓展,力求通過明晰青藏高原現狀或是其在地理過程中的作用,促進學生理解相關地理問題的本質。如必修第一冊第一章第二節,以青藏高原建設太陽能光伏電站為案例,闡述“太陽對地球的影響”。可以請學生思考在青藏高原建設光伏電站的優勢,將高原海拔高、空氣稀薄、大氣干潔、多晴天的自然地理特點與總輻射強(比同緯度低海拔地區高50%~100%)、直接輻射比例高(平均占比60%~70%)[5]、有效輻射值大的太陽輻射特點相結合,分析高原太陽輻射能資源豐富的原因。一方面,與初中地理“青藏地區”內容銜接,強化區域地理知識;另一方面,引導學生從本質上思考和理解太陽輻射對地球的影響。
在課程實施的不同階段,對相同知識不同程度和角度的介紹,可能引起學生疑惑,教師應在教學中予以解釋。如必修第一冊“地球的歷史”,指出“新生代(距今6 600萬年至今)地殼運動強烈,形成現代地勢基本面貌,喜馬拉雅山脈等當今高大山脈形成”。選擇性必修1“構造地貌的形成”,提到闊葉樹葉化石證明青藏高原在近200多萬年中發生大幅抬升。學生不免產生疑問,在新生代漫長的時間長河中,青藏高原到底何時隆起并形成今日之規模?事實上,根據古地磁、盆地沉積建造及動植物群時空分布等不同證據,高原隆起的具體時間和過程存在爭議。但普遍被接受的觀點是:青藏高原自新生代以來經歷多次強烈造山運動,但均在其后較長的地殼相對寧靜期被夷平[11]。直至上新世末以來的300~400萬年間,高原大幅度、多階段地抬升至當前高度,且仍在緩慢升高,是全球唯一仍在活動中的板塊碰撞區[5]。這一過程也正說明地表形態變化受地球內、外力綜合作用,內力作用使地殼的組成和結構復雜化,導致地表起伏;外力作用改變地殼原有的組成和構造,夷平地表。
2.結合課程內容,補充青藏高原重點知識
在充分認識青藏高原教育價值、明確高原知識與高中地理教學內容關系的基礎上,補充當前課程未強調的重點知識,從而支撐學生更為深入的關聯性思考,建構完整學科思維邏輯。
氣候是最關鍵的自然環境要素之一,是探討其他自然環境要素及整體生態環境變化的基礎,也是高中地理教學的重點內容[12]。氣候的形成受緯度位置、大氣環流、海陸位置、地形和洋流等多因素綜合影響,其中大氣環流的氣候驅動作用是高中地理側重的內容。然而,青藏高原隆升產生的強烈熱力和動力作用,對北半球現代大氣環流格局的構成及亞洲季風體系的建立影響巨大。若離開對這一環節的分析,學生很難透徹理解我國及亞洲的水熱格局和自然景觀特征與形成機理。因此,在相應章節補充說明青藏高原隆升的熱力和動力作用對氣候的影響(圖2)是十分必要的。此外,還可適當介紹學科相關科研成果,如青藏高原隆升直接擾動了北半球對流層大尺度環流,還通過改變平流層行星波影響北半球氣候變化;通過硅酸鹽風化和有機碳埋藏引起大氣中CO2的消耗,影響全球氣候變化。這不僅培養了學生的尺度思想,還可開拓學生學科視野,幫助其更為立體地認識?!憽獨獾南嗷プ饔谩?/p>
青藏高原作為我國、南亞和東南亞地區的“江河源”“生態源”,以及全球重要生物物種基因庫、有機碳庫,在維系生態安全方面具有無可替代的地位,應在選擇性必修3“資源、環境與國家安全”部分予以強調。在當前氣候變化及社會發展背景下,青藏高原因海拔高、氣候極端且多變,導致生態系統穩定性差、資源環境壓力大,正面臨著土地退化、冰川退縮、生物多樣性銳減、自然災害頻發等諸多生態問題,阻礙其生態安全屏障功能的發揮[8]。在教學中,應明晰青藏高原生態環境的特征和現狀,介紹自然保護區建設等生態保護舉措,宣傳《中華人民共和國青藏高原生態保護法》及習總書記“守護好世界上最后一方凈土”的要求,使學生深懷對自然的敬畏之心,形成正確的生態文明觀和國家安全觀。
3.整合教學素材,優化青藏高原案例設計
科學、直觀的青藏高原案例資源可通過多途徑獲取,如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官網列出的權威科研成果多輔以清晰圖示及文字簡介;紀錄片《第三極》以自然為背景,圍繞人類活動講述神秘高原上的生命之美;微信公眾號“第三極大本營”中的文章及短視頻等將深奧科學科普化。此外,我國在青藏高原科學探索中的曲折經歷、前沿成果和學術爭鳴,也是激發學生民族自豪感、培養辯證思維和科學探索精神的優質材料。根據教學內容及學情特點,篩選、整合上述素材,創設典型、有趣的教學案例,能有效激發學生學習熱情、提升教學效果。
鑒于青藏高原在國家安全和發展層面的突出地位,教師可在教學中結合國家戰略和相關政策創設案例分析材料。例如,我國利用青藏高原海拔高、日照足的優勢建設光伏發電基地,設備組件阻擋、降低了風速,陰影部分減少水分蒸發,使得草原植被恢復、整體環境改善。部分區域還開展農光、牧光、林光、光伏治沙等“新能源+”項目,實現“雙碳”目標下的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共贏,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提供重要借鑒和區域合作途徑?;谝陨喜牧?,分析青藏高原在“一帶一路”中的位置、資源環境現狀及可持續發展對于“一帶一路”建設的影響,探究高原生態系統保護的“雙碳”意義。這既是對國家戰略的宣傳與解讀,也為基于青藏高原案例的教學提供極具價值的真實探究情境,同時培養學生人類命運共同體和全球意識。
四、結語
青藏高原的隆起對毗鄰地區自然環境的演化與分異產生深刻影響,其本身具有明顯區別于其他地區的自然、人文特征,并在維護國家生態安全中具有無可替代的戰略地位。青藏高原案例可成為學生學會分析自然環境要素、理解地理過程、形成正確地理觀念的重要載體。在教學實踐中,教師通過利用教材中相關材料、補充重點知識、整合教學素材并優化案例設計,積極利用青藏高原案例展開相關內容的教學,充分發揮青藏高原案例在高中地理教育中的價值。這既是高中地理課程反映地理學本質、緊跟地理學發展的體現,也是高中地理教育對于國家生態文明建設與發展高質量要求的積極作為。
參考文獻:
[1] 姚檀棟,陳發虎,崔鵬,等.從青藏高原到第三極和泛第三極[J].中國科學院院刊,2017(9):924-931.
[2] 莫申國,張百平,程維明,等.青藏高原的主要環境效應[J].地理科學進展,2004(2):88-96.
[3] 習近平.習近平致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隊的賀信[J].中國科學院院刊,2017(9):914.
[4] 李吉均,方小敏,潘保田,等.新生代晚期青藏高原強烈隆起及其對周邊環境的影響[J].第四紀研究,2001(5):381-391.
[5] 周軍.神奇的世界屋脊——青藏高原[J].地理教育,2019(8):13.
[6] 鄭度,趙東升.青藏高原的自然環境特征[J].科技導報,2017(6):13-22.
[7] 鄭度,張榮祖,楊勤業.試論青藏高原的自然地帶[J].地理學報,1979(1):1-11.
[8] 孫鴻烈,鄭度,姚檀棟,等.青藏高原國家生態安全屏障保護與建設[J].地理學報,2012(1):3-12.
[9] 張冬梅,張莉.對話姚檀棟:走近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J].科學通報,2019(27):2765-2769.
[10] 謝高地,魯春霞,冷允法,等.青藏高原生態資產的價值評估[J].自然資源學報,2003(2):189-196.
[11] 李吉均.青藏高原隆升與晚新生代環境變化[J].蘭州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3(2):154-159.
[12] 肖杰.“氣溫成因分析”專題復習課教學設計[J].地理教育,2016(12):1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