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崇軍
【摘要】體育鍛煉有助于初中學生形成積極的情緒,有助于初中學生降低焦慮敏感性,并提高學生的自我效能。相應的干預途徑具體為:基于初中學生的認知特點與情感特點,選擇能夠讓學生獲得成就感與體驗感的體育鍛煉項目(尤其是定期有氧運動),努力放大學生在體育鍛煉過程中的成就感,并在此基礎上降低學生的焦慮敏感性,進而逐步讓學生養成自我效能提升的內在動力。
【關鍵詞】體育鍛煉;初中學生;社交焦慮;干預
《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22年版)》當中明確提出,“體育與健康課程要培養的核心素養,主要是指學生通過體育與健康課程學習而逐步形成的正確價值觀、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包括運動能力、健康行為和體育品德等方面。”面對這樣的課程目標,作為初中體育教師,最基本的教學取向就是從學生的實際出發,通過具體的體育教學內容,來達成體育學科核心素養的發展。
在關注學生實際情況的時候,除了要關注學生的體育技能和運動技巧之外,還需要關注長期以來被忽視的一個方面,那就是學生的心理健康。近些年來,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已受到社會各界廣泛關注。由于青少年的心智尚未發育成熟,在他們的成長過程中容易受到焦慮和抑郁等常見心理疾病的困擾,社交焦慮就是最為常見的心理疾病之一。初中生在青少年群體中最具有代表性。當前初中學生確實表現出不少的心理問題,社交焦慮就是不可忽視的心理問題之一。存在于初中學生身上的很多心理問題,實際上都與社交焦慮有關。因此如果能夠對學生的社交焦慮進行有效干預,那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幫助初中學生擺脫心理問題的困擾,從而讓學生真正行走在健康成長的軌道之上。
社交焦慮又被稱之為社交恐懼,其主要是指學生面對可能被他人審視的社交情況時所表現出來的害怕與焦慮心理。有統計認為,在我國的青少年當中大約有7%~13%的學生,不同程度存在著社交焦慮的情形。作為一種心理問題,社交焦慮必須引起初中體育教師的關注,同時要以體育鍛煉為抓手,對初中學生的社交焦慮進行干預。如果能夠將這一任務視作是初中體育教學的有機組成部分,那不僅可以拓展初中體育教學的內涵,還可以為體育學科核心素養的培育奠定基礎。
一、當前初中學生社交焦慮的問題及其表征
筆者通過初步研究發現,初中階段的學生在社交焦慮這一問題上表現出不同的狀態。就初一學生來說,初一學生總體的社交焦慮水平較低,但仍有部分初一學生存在較高水平的社交焦慮,需要受到關注。相比較而言,學生到了初二尤其是初三之后,社交焦慮會變得更加明顯。
其一,社交焦慮的直接表現是學生害怕與他人交往。有社交焦慮的學生都說,走到別人面前時總感覺每一個人都在看著自己。當一個人覺得身邊所有人的目光都投向自己的時候,就感覺處于生活空間的中央,有被曝光的感覺。這種感覺會導致學生的一些生理反應,比如臉紅、出汗、心慌等。這種感覺會讓學生感覺到非常不舒適,其導致的直接后果就是學生往往會遠離這些空間,當學生為自己所選擇的空間缺少事物、尤其是缺少他人的時候,這個空間就會變得非常封閉。盡管這些學生能夠在自己所選擇的空間里,因為沒有與他人進行交往的需要而感覺到“安全”,但這種“安全”已經是問題的直觀反映,這種安全感無法投射到現實生活當中,其與現實生活之間的巨大差異,會阻礙學生回到正常的空間里,從而讓社交焦慮進入惡性循環的不良狀態當中。
其二,社交焦慮的內在原因是學生缺乏應有的自信。學生之所以會出現社交焦慮,很大程度上是因為這些學生缺乏應有的自信。初中學生缺乏自信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學習上的挫折、來自教師的批評、來自同學的漠視、來自家長的嚴厲,所有這些負面的情緒與評價,都有可能讓學生處于不自信的狀態。初中階段學生的學習壓力較大,而這個階段學生的心理承受力又不是很強,當來自于學習以及多種評價所造成的壓力讓學生不堪重負的時候,又會進一步放大學生的不自信心理,從而讓學生在任何一個空間里都感覺到壓力的存在。這個時候學生就會選擇規避與他人的交往,從而陷入社交焦慮的狀態當中。
二、體育鍛煉對初中生社交焦慮的干預價值
上面的分析指出了當前初中學生社交焦慮的成因以及相關表現,要想從體育鍛煉的角度切入,從而對初中生社交焦慮進行積極干預,首先要理解其干預價值。
站在體育鍛煉的角度來看初中學生的社交焦慮,即可以發現存在著一些共性之處,如初中生社交焦慮水平處于中等水平,社交焦慮在性別和年級上存在顯著差異。性別方面,女生的焦慮水平顯著高于男生。年級方面,在害怕否定評價維度上,初二顯著大于初一;在陌生情景回避維度上,初三初二顯著大于初一。同時初中生體育鍛煉情況不容樂觀,大部分初中生的體育活動屬于小運動量,且體育鍛煉在性別和年級上存在顯著差異。面對這些實際,作為初中體育教師,有必要進一步梳理體育鍛煉對緩解初中學生社交焦慮的積極作用,從而形成理念上的認同與實踐動力。
首先,體育鍛煉有助于初中學生形成積極的情緒。大量研究表明,體育運動不僅對人的身體有益,而且能夠改變人的大腦。比如體育運動能夠增強人的記憶力和認知功能,能夠對神經系統疾病產生積極的預防作用,所以體育運動對于大腦健康而言,有著非常積極的作用。進一步的研究還發現,通過體育鍛煉可以使大腦中的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一種蛋白質)發生積極變化,它能夠增強神經元之間的連通性,能夠提高人的氧氣獲取量,從而讓人的大腦處于氧氣充足的積極狀態。當這種狀態反映到人的心理上時,也會讓人的心態變得更加積極,讓人更愿意與周圍的人打交道。
這些研究結果對于初中學生都有著積極的意義,由于初中學生承擔著較重的學習任務,教師乃至于家長與學生的交流話題極為單一,目標也非常簡單。這個時候能夠起到有效矯正作用的反而是體育運動,無論是在體育課堂上,還是在課余、周末或假期的體育鍛煉,都能夠讓學生的心理變得更加積極,可以讓學生在面對學習和生活,面對教師、同學和家長的時候有著更加積極的精神狀態。
其次,體育鍛煉有助于初中學生降低焦慮敏感性,提高學生的自我效能。有社交焦慮的學生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很容易產生焦慮,對影響心理焦慮的因素比較敏感,這就是人們常說的心理焦慮敏感性。心理焦慮敏感性有著復雜的神經作用機制,盡管心理學家對這一機制還沒有清楚的解釋,但目前公認的就是體育鍛煉能夠幫助學生有效降低焦慮敏感性,尤其是在體育鍛煉當中有所收獲和成就的學生,他們能夠將注意力投入到更多的、能夠讓自己變得更加積極的影響因素上去,這在客觀上降低了影響學生焦慮情緒的敏感因素的感知,客觀上也是學生自我效能提高的表現。
三、體育鍛煉對初中生社交焦慮的干預途徑
既然體育運動能夠有效干預學生的社交焦慮,那么作為初中體育教師,就要在研究的過程當中讓社交焦慮的干預途徑變得更加清晰。考慮到相當一部分學生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社交焦慮,因此在面向更廣范圍內的學生進行社交焦慮干預的時候,對應的途徑可以這樣概括:基于初中學生的認知特點與情感特點,選擇能夠讓學生獲得成就感與體驗感的體育鍛煉項目(尤其是定期有氧運動),努力放大學生在體育鍛煉過程中的成就感,并在此基礎上降低學生的焦慮敏感性,逐步讓學生養成自我效能提升的內在動力。
比如跑步是初中體育教學中最常見的有氧運動。在傳統的教學中學生是比較排斥跑步的,因為跑步要付出相當大的體力,最終獲得的只是教師給出的一個時間而已。筆者對跑步這一鍛煉方式進行了改進:首先,借助于現代教學手段給學生呈現科學的體育鍛煉知識,讓學生認識到跑步對于人的身心健康有著哪些益處;其次,讓學生將跑步運動的優點與自己的成長需要銜接起來。這個過程中的核心是學生反思自己,更努力發現自己的不足,教師可以通過隱性引導的方式將學生研究的著力點放在自己的社交能力上,這樣有社交焦慮癥的學生能夠在內心將自己的不足與跑步的優點聯系起來。再次,組織學生進行跑步鍛煉。鍛煉的過程當中用類似于“讓自己走出社交恐懼”之類的認識提供動力(當然不需要學生說出來,教師可以采用旁敲側擊的方法去了解并判斷)。這個過程中的挑戰在于有的學生無法做到堅持跑步,因此還需要教師跟蹤關注,及時鼓勵學生,尤其是讓學生在克服了自身社交恐懼的基礎上所獲得的每一個進步,都能夠得到教師積極的評價。
事實證明這樣的努力是有效的,無論是對于整個班級的學生而言,還是對于此前摸排到的具有社交恐懼癥的學生群體而言,學生一旦在跑步這一體育鍛煉中有所體驗并有所成就的時候,他們臉上的笑容多了,能夠更加積極主動地與他人交流了,不知不覺當中開始慢慢走出社交恐懼的窠臼,從而回歸到正常社會交往中。
體育鍛煉與社交焦慮呈顯著負相關,這是被現實所證實了的,初中體育教師要緊緊抓住這一規律,充分發揮體育鍛煉的作用,利用體育課堂讓學生體會到體育鍛煉的價值,認識到在體育鍛煉過程中的每一個付出,對于自己身心健康的益處。當然,能夠引領學生走出社交焦慮的體育鍛煉項目并非唯一的,除了有氧運動之外,有一些無氧運動也被相關專家納入了研究的視野,而阻力運動的價值與耐力運動一樣,也能夠有效幫助學生走出社交焦慮。在初中體育教學當中,如果能夠將這些研究成果納入課堂,那體育鍛煉就能夠進一步成為學生走出社交焦慮的有效途徑。
【參考文獻】
[1]沈俊杰.體育教學課堂互動對初一學生社交焦慮和體育學習投入的影響[D].大連:遼寧師范大學,2023.
[2]吳東書.足球合作學習教學法對初一學生社交焦慮的影響研究[D].大連:遼寧師范大學,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