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 探討集束化護理在大葉性肺炎患兒支氣管鏡肺泡灌洗治療過程中的應用效果。方法 回顧性分析2023年2月~2024年2月醫院收治的80例大葉性肺炎患兒臨床資料,均進行支氣管鏡肺泡灌洗治療,按照護理方式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0例。對照組實施常規護理,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實施集束化護理,比較兩組臨床癥狀改善情況、肺功能指標及不良事件發生率。結果 觀察組咳嗽、濕啰音、憋喘及發熱等癥狀消失時間均短于對照組(P<0.05);干預前兩組患兒肺功能指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觀察組FEV1、FVC及FEV1/FVC均高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不良事件發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結論 集束化護理可有效促進大葉性肺炎患兒支氣管鏡肺泡灌洗治療后癥狀緩解,改善其肺功能,降低不良事件發生風險。
關鍵詞:大葉性肺炎;集束化護理;支氣管鏡肺泡灌洗治療;肺功能;咳嗽
大葉性肺炎為小兒常見急性肺部感染,常伴有高熱、咳嗽和呼吸困難等癥狀,若不及時治療,可能導致嚴重的并發癥,甚至危及患兒生命[1]。支氣管鏡肺泡灌洗(BAL)是一種結合診斷與治療的醫療技術,不僅能收集病原體信息,幫助醫生精確診斷,還能直接清除病原體和炎癥產物,是治療大葉性肺炎的重要方法[2]。患兒治療配合度較低,臨床護理要求較高[3]。集束化護理通過整合多個經過驗證的有效護理措施形成標準化的護理流程,能最大化治療效果,減少并發癥發生,確保患者安全和舒適[4]。本研究旨在探討集束化護理在大葉性肺炎患兒支氣管鏡肺泡灌洗治療過程中的應用效果。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2023年2月~2024年2月醫院收治的80例大葉性肺炎患兒臨床資料,均進行支氣管鏡肺泡灌洗治療,按照護理方式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0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納入標準:符合小兒大葉性肺炎診斷標準[5];法定監護人簽署知情同意書,同意參與本研究;肺部影像學改變僅1葉。排除標準:有嚴重心臟、肝臟或腎臟功能障礙;對肺泡灌洗中使用的藥物成分過敏;有先天性或獲得性免疫缺陷疾病;有慢性肺疾病,如哮喘、囊性纖維化等。
1.2 方法
1.2.1 對照組實施常規護理
每4 h監測1次生命體征,密切觀察患兒病情變化。確保患兒所在病房溫度適宜(22 ℃~25 ℃),保持良好的通風,創造一個有利于病情恢復的病房環境。根據患兒癥狀和病原體檢測結果合理使用抗生素、支氣管擴張劑,必要時使用解熱鎮痛藥。積極與患兒及其家長溝通,解釋治療進展,緩解其焦慮、恐懼等負性情緒。
1.2.2 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實施集束化護理
(1)構建多學科團隊:包括兒科醫師、麻醉師、護士、心理醫師及營養師,確保從醫療、護理、心理及營養等多個維度滿足患兒護理需求。定期召開會議,根據患兒臨床表現、實驗室檢查、影像學資料等制定初步的治療計劃,根據病原學檢測結果及對特定抗生素的敏感性選擇抗生素,密切觀察藥物治療效果及可能發生的不良反應,針對性調整劑量或更換藥物。此外,針對出現疼痛、發熱癥狀的患兒,可使用支氣管擴張劑、鎮痛藥進行干預。
(2)肺泡灌洗治療過程中的護理:麻醉師應根據患兒年齡和病情選擇合適的鎮靜藥和疼痛管理方案。操作過程中,護理人員需確保患兒處于最佳體位,保證操作安全性和有效性。同時,實施24 h的生命體征持續監測,出現生命體征異常或病情變化時,應立即通報給主治醫師,確保及時進行醫療干預。從治療第1周開始,指導患兒進行肺部功能訓練,掌握深呼吸和有效咳痰技巧。心理醫師需根據患兒年齡和心理狀況使用適當的心理干預方法(如游戲、繪畫等),減輕其治療壓力,提高其對整體治療過程的適應性和參與度。
(3)出院護理:出院前,護理人員應對家庭成員進行系統教育,確保給予患兒提供有效的居家護理。出院后,團隊應定期通過電話或家訪的方式了解患兒康復情況,適時調整康復計劃,促進其健康。
1.3 觀察指標
(1)比較兩組臨床癥狀消失時間:如咳嗽、濕啰音、憋喘及發熱等癥狀。(2)比較兩組肺功能指標:通過北京佰嗯聯合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生產的肺功能檢測儀測定第1秒用力呼氣容積(FEV1)、用力肺活量(FVC),計算FEV1/FVC。(3)比較兩組不良事件發生率:如短暫性低氧血癥、呼吸道黏膜損傷出血、鼻出血等。
1.4 統計學方法
數據處理采用SPSS23.0統計學軟件,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 兩組臨床癥狀消失時間比較
觀察組咳嗽、濕啰音、憋喘及退熱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2 兩組肺功能指標比較
干預前兩組肺功能指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觀察組FEV1、FVC及FEV1/FVC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3。
2.3 兩組不良事件發生率比較
觀察組不良事件發生率為2.50%,低于對照組不良事件發生率15.00%,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系學意義(P<0.05)。見表4。
3討論
大葉性肺炎是指肺葉實質性炎癥性病變,小兒免疫系統發育尚未完全建立,呼吸道解剖結構和生理功能與也成人不同,免疫應答較差,感染控制不及時會導致病情惡化,甚至引起全身性炎癥反應綜合征(SIRS)[6~7]。因此,臨床上僅依賴常規治療并不能全面解決問題。肺泡灌洗是清除肺部病理產物、改善通氣功能的重要手段,但是肺泡灌洗屬于侵入性操作,可能會帶來氣道損傷、感染等風險[8~9]。因此,對肺泡灌洗治療患兒實施科學、規范、全面的護理是保障肺泡灌洗療效及患兒康復的關鍵。
集束化護理是由多項循證護理干預措施組成,通過優化護理流程使護理干預措施更加科學和規范,以達到提高患者治療效果和護理質量的目的[10]。集束化護理秉承以患者為中心的理念,將先進護理理論與實踐操作融為一體,旨在提高護理質量[11]。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咳嗽、濕啰音、憋喘及發熱等癥狀消失時間均短于對照組(P<0.05);干預后觀察組FEV1、FVC及FEV1/FVC均高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不良事件發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多學科團隊協作從多個維度滿足患兒需求,使每個環節的治療和護理都更具針對性和有效性。團隊成員定期討論患兒治療進展,及時調整治療策略,確保了每項干預措施的精準落實,從而促進其癥狀較快改善,縮短治療時間。集束化護理在治療早期即開始對患兒進行肺部功能訓練,指導其掌握深呼吸和有效咳痰的技巧,促進排痰,減少肺部炎性物質滯留,降低二次感染風險,從而改善肺部通氣功能。此外,麻醉師在肺泡灌洗治療前,根據患兒年齡和病情選擇合適的鎮靜和疼痛管理方案,使操作過程更加安全和有效,同時24 h持續進行生命體征監控,有利于及時發現和處理異常情況,減少操作帶來的風險;心理醫師通過適當的心理干預減輕患兒治療壓力,提高其對整體治療過程的適應性和參與度。出院前,護理人員對家庭成員進行系統教育及定期隨訪,可確保患兒獲得良好的居家護理,促進其康復,進而保障其安全和健康。
綜上所述,集束化護理可有效促進大葉性肺炎患兒支氣管鏡肺泡灌洗治療后癥狀緩解,改善其肺功能,降低不良事件發生風險。
參考文獻
[1]鄭茂,楊嵐.4430例兒童大葉性肺炎的臨床分析[J].西安交通大學學報(醫學版),2013,34(3):383-386.
[2]胡娟,劉輝.層級鏈式護理聯合預警干預對大葉性肺炎患兒康復及家屬護理工作滿意度的影響[J].臨床研究,2023,31(3):178-180.
[3]劉春娟,陳偉超,余宏川.纖維支氣管鏡下支氣管肺泡灌洗治療兒童大葉性肺炎的療效觀察[J].中國醫藥導刊,2020,22(7):447-450.
[4]林露仙,王昭麗.集束化護理干預在兒童氣管鏡肺泡灌洗中的應用[J].飲食保健,2020,7(21):174-175.
[5]徐秋萍,江松青,凌開煌,等.兒童大葉性肺炎早期血清炎癥因子診斷的價值分析[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23,17(20):1-6.
[6]劉丹丹,蔡莉華,世莉品.以尼爾·諾丁斯關懷理論為基礎的全程護理在大葉性肺炎患兒中的干預效果評價[J].全科護理,2023,21(5):665-668.
[7]劉苗,陳碧,王金平.協作策略護理干預在支氣管鏡下治療大葉性肺炎患兒中的應用[J].齊魯護理雜志,2023,29(17):142-144.
[8]黃建寶,孟燕妮,陳璐,等.兒童大葉性肺炎344例臨床分析[J].中國臨床醫生,2012,40(2):41-43.
[9]李玉俠,崔亞.集束化護理在大葉性肺炎纖維支氣管鏡灌洗術患兒中的應用[J].全科護理,2021,19(11):1505-1507.
[10]馮建坤.集束化護理在大葉性肺炎纖維支氣管鏡灌洗術患兒中的應用效果[J].醫學食療與健康,2022,20(29):187-188.
[11]徐艷麗.集束化護理在小兒支氣管肺炎霧化吸入治療過程中的干預效果[J].臨床與病理雜志,2022,42(7):1675-16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