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學校德育中,紅色文化資源具有深厚的歷史和教育價值,有效整合地方紅色文化資源,可增強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塑造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然而,在實際操作中,學校面臨對紅色文化資源挖掘不深入、課程設計缺乏創(chuàng)新、德育活動形式單一等挑戰(zhàn)。文章提出加強學校與地方黨史研究機構及紅色文化基地的合作,深入挖掘本地紅色文化資源,并通過創(chuàng)新課程設計、豐富體驗式活動及營造紅色文化校園氛圍來提升德育效果。此外,利用現(xiàn)代化數(shù)字教學工具,可以提高學生的參與度與學習興趣,推動紅色文化教育的常態(tài)化。進而將地方紅色文化資源與德育校本課程有機融合,提升校本課程的德育功能和育人實效。
[關鍵詞]紅色文化資源;德育;校本課程;融合策略
紅色文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進行革命斗爭的歷史見證,蘊含著豐富的精神財富和文化資源。地方紅色文化資源作為紅色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具有獨特的地域特色和歷史價值。如何在中學教育中充分利用這些資源,開展校本德育課程,增強學生的家國情懷和社會責任感,是當下德育工作的一個重要課題。紅色文化所具備的特點能夠引導學生進行德育學習,將地方紅色文化資源融入中小學德育課程中,有利于利用本土現(xiàn)有優(yōu)勢資源,促進學校德育工作的開展,使教育內容更加豐富,進而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一、地方紅色文化資源的教育價值及面臨的挑戰(zhàn)
地方紅色文化資源承載著深厚的革命歷史記憶,是進行德育教育的重要素材。首先,地方紅色文化資源具有高度的現(xiàn)實教育意義。通過將這些文化資源引入德育課程,可以讓學生更加直觀地感受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取得的偉大勝利,增強學生對革命精神的理解和感悟。例如,利用本地區(qū)的革命紀念館、烈士陵園等紅色文化基地,開展參觀學習活動,能夠有效激發(fā)學生的愛國熱情,培養(yǎng)其家國情懷和責任感。其次,紅色文化中的革命精神具有巨大的思想道德教育價值。地方紅色文化所體現(xiàn)的頑強拼搏、不屈不撓的精神可以作為學生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重要導向。通過課堂教學、實踐活動等多種形式,將這些精神植入學生心中,有助于塑造其高尚的道德品質和堅強的意志力,提升其社會責任感。此外,地方紅色文化資源還能夠增強學生的歷史認同感和文化歸屬感。地方紅色文化是學生身邊的歷史,在課堂上運用這些資源能讓學生產生更加深刻的情感共鳴,使他們更加認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事業(yè),進而自覺傳承紅色基因,繼承革命先輩的優(yōu)良傳統(tǒng)。這種基于地方紅色文化的德育,能夠讓學生在歷史認同中自覺樹立正確的國家觀、歷史觀和文化觀。
然而在實踐過程中,地方紅色文化資源的整合與課程化仍面臨一些挑戰(zhàn)。通過調查發(fā)現(xiàn),在實際德育教學中,由于課程教學效果不佳,地方紅色文化并未引起足夠的重視、德育活動開展較少,究其原因,主要集中在地方紅色文化資源的認同感不足,課堂融入地方紅色文化程度不高,德育活動課程形式單一,校園融入紅色文化氛圍不濃厚等。因此,學校要加強與地方黨史研究機構、紅色文化基地的合作,深入挖掘本地紅色文化資源,增強對紅色文化的認同感。通過創(chuàng)新課程設計,結合多媒體技術與情境教學,豐富課堂形式,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學校還應組織更多的體驗式活動,如實地參觀、社會實踐、紅色文化節(jié)慶活動等,增強學生的情感體驗,并積極營造紅色文化氛圍,通過校內外聯(lián)動的方式,使紅色文化教育更為立體化、常態(tài)化。
二、地方紅色文化資源融入德育校本課程的實踐
(一)資源整合與本土化課程設計
將地方紅色文化資源融入德育校本課程的首要任務是對本地紅色文化資源進行系統(tǒng)梳理,并在此基礎上開發(fā)出適合學生需求的本土化德育課程設計。這一過程不僅需要學校內部的積極參與,也需要與地方文化、教育等相關部門的密切合作。通過資源整合和本土化課程設計,可以讓德育課程更加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和文化背景,增強學生的情感共鳴和認同感,提升德育的實效性。
1.梳理地方紅色文化資源
地方紅色文化資源通常蘊含在本地區(qū)的革命歷史遺跡、革命人物事跡和革命事件中,具有深刻的歷史和教育價值。學校要積極與本地的黨史研究部門、檔案館、博物館、烈士陵園等單位合作,深入挖掘和整理這些資源。例如,在校本課程開發(fā)過程中,學校可以聯(lián)合相關單位收集當?shù)馗锩攘业氖论E、紅色紀念館的資料、口述歷史等,形成系統(tǒng)的紅色文化教育資源庫。這不僅為課程的設計提供了豐富的素材,還確保了課程內容的準確性和權威性。
在資源梳理的過程中,還要注重紅色文化資源的多樣性和豐富性。比如,可以挖掘本地與紅色文化相關的歷史事件、重大革命活動以及革命英雄的故事,特別是那些具有獨特地域特色、能夠引起學生共鳴的內容。這些歷史事件和人物故事往往能激發(fā)學生的情感共鳴,使其更加深刻地理解革命精神和愛國主義思想。
2.進行本土化課程設計
在整合資源的基礎上,學校要根據(jù)學生的年齡特點、認知水平和德育目標,進行本土化的課程設計。不同年級的學生對于紅色文化的接受度和理解深度有所差異,因此在課程設計時要采取分層次、分階段的教學策略。例如,對于小學低年級的學生,可以通過紅色故事講述、紅色歌曲教學等方式,幫助他們初步了解革命歷史,感受到革命先輩的偉大精神;而對于初中學生,則可以引入更為復雜的革命歷史事件分析、人物研究,啟發(fā)他們在情感認知的基礎上進行獨立思考。
同時,課程設計中應充分結合地方紅色文化資源的特點,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課程模塊。例如,在本地有烈士陵園的地方,學校可以以“緬懷革命先烈,傳承紅色精神”為主題,設計一系列相關課程和實踐活動。通過將地方紅色文化的具體事例與德育目標相結合,能夠更好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性。
(二)情境教學與體驗式學習相結合
將地方紅色文化資源融入德育校本課程,情境教學與體驗式學習是兩種重要的教學方法,可以讓學生在真實或模擬的歷史情境中,親身感受革命先烈的奮斗歷程,深刻體會紅色文化的精神內涵。這種教學方式不僅提升了課堂的趣味性和學生參與度,還能夠通過體驗式學習讓學生的德育學習更加立體和生動。
1.創(chuàng)設歷史情境,增強學生的感知
情境教學的核心在于通過設計真實或模擬的歷史場景,讓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進行學習,增強他們對歷史事件和人物的感知與認同。將地方紅色文化資源引入情境教學中,可以讓學生更為直觀地了解本地區(qū)的革命歷史,切身感受到革命先烈的精神風貌和偉大成就。
在具體實施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多種方式創(chuàng)設歷史情境。首先,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將地方紅色文化中的重要歷史事件通過圖片、視頻等方式展現(xiàn)在課堂上。此外,還可以通過角色扮演的方式讓學生參與歷史情境中。例如,學生可以扮演本地的革命英雄、革命領導人或普通百姓,親身體驗當時的歷史背景、決策過程和社會環(huán)境。在這些角色扮演活動中,學生不僅能理解歷史事件的復雜性,還能從個體視角體會革命先輩的信仰、信念和犧牲精神,進而產生強烈的情感共鳴。
2.基于體驗式學習,深化情感認知
學校可以組織學生參觀地方紅色文化基地,如革命紀念館、烈士陵園、革命遺址等。這類實地參觀活動能夠讓學生在真實的歷史場景中學習革命歷史。通過導覽講解、現(xiàn)場體驗,學生可以直觀地了解革命斗爭的艱辛,增強他們對革命歷史的情感認同。此外,參觀活動還可以通過體驗式互動環(huán)節(jié),如模擬烈士紀念儀式、在紀念碑前宣誓等,進一步強化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和社會責任感。
學校還可以組織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如走訪革命老區(qū)、采訪革命后代等。通過社會調研,學生能夠與紅色歷史的見證者、傳承者面對面交流,聽取他們對革命歲月的回憶和感悟。這種實踐活動不僅拓寬了學生的視野,還能讓他們在親身調研中感受到革命精神的真實力量,從而增強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3.融合紅色文化節(jié)慶活動,增強體驗效果
紅色文化資源的體驗學習不僅限于課堂和校外活動,還可以融入學校的日常生活和文化活動中。地方紅色文化資源中蘊含著豐富的節(jié)慶紀念活動,如革命紀念日、烈士公祭日等。學校可以將這些節(jié)日與德育結合,設計相應的紅色文化活動,如紅歌合唱比賽、紅色電影放映周、革命詩詞朗誦比賽等。這類文化活動不僅能增強校園的紅色氛圍,還能通過文化藝術的形式,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感受紅色精神的魅力。
例如,學校可以利用每年清明節(jié)的烈士公祭日,組織學生集體前往本地烈士陵園進行祭掃活動。通過這種集體體驗式的學習活動,學生不僅能緬懷革命先烈的偉大事跡,還能在莊嚴肅穆的氛圍中深刻體會革命精神的崇高與偉大。學校還可以通過校內的紅色文化知識競賽、紅色故事演講比賽等活動,激發(fā)學生對本地紅色歷史的興趣,讓他們在積極參與中加深對革命文化的理解。
(三)學科滲透與項目化學習
將地方紅色文化資源融入德育校本課程,不僅可以通過專門的德育課程實施,還可以借助學科滲透和項目化學習的方式,進一步提升德育實效性。在具體實施中,各學科可以有機結合紅色文化內容,促進學生全方位的德育發(fā)展。
不同學科可以將紅色文化作為教學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例如,在歷史課上,教師可以引入本地區(qū)的革命歷史、紅色英雄事跡等素材,幫助學生在學習國家和地方歷史時深刻體會革命精神和家國情懷。語文課上,學生可以閱讀和分析反映革命歷史的文學作品,深入理解紅色文化的思想內涵。地理課上,教師可以結合革命遺址的位置與地理特征,探討革命斗爭與地理環(huán)境的關系,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地理思維和愛國意識。這種學科滲透的方式,能夠在知識學習與情感教育間建立更緊密的聯(lián)系,提升德育教育的深度和廣度。
項目化學習是學生在實踐中深入探索和體驗紅色文化資源的有效途徑。學校可以設計主題項目,如“紅色文化尋訪”“紅色家鄉(xiāng)故事研究”“革命先烈精神傳承”等,通過跨學科的合作,組織學生開展資料收集、實地調研、報告撰寫等綜合實踐活動。項目化學習不僅可以深化學生對紅色文化的理解,還能培養(yǎng)其自主學習能力、團隊合作精神和創(chuàng)新思維。通過深入研究本地的紅色文化資源,學生能夠從不同角度理解革命精神的內涵,增強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
學科滲透與項目化學習將課堂知識與紅色文化實踐有機結合,能夠有效提升地方紅色文化資源融入德育校本課程的廣度與深度,使學生在多維度學習中達成深刻的情感共鳴與價值認同。
(四)網絡平臺與數(shù)字化資源應用
在當今信息化時代,網絡平臺和數(shù)字化資源的廣泛應用為德育注入了新的活力。通過構建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德育課程模式,學校可以將地方紅色文化資源更廣泛、更高效地融入德育校本課程,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參與度。
1.構建數(shù)字化紅色文化教育平臺
學校可以依托現(xiàn)有的教育信息化技術,構建地方紅色文化的數(shù)字化教育平臺,將分散的紅色文化資源整合到一個系統(tǒng)中,供師生進行學習和研究。通過與本地黨史館、烈士陵園、博物館等文化機構的合作,學校可以將紅色文化資料數(shù)字化,例如革命烈士事跡、紅色歷史圖片、視頻、虛擬展館等,構建一個全面、豐富的數(shù)字化資源庫,方便學生隨時查閱和學習。
數(shù)字化紅色文化教育平臺可以包含互動式學習模塊,例如,紅色文化知識問答、線上展覽館參觀、革命場景的虛擬體驗等。借助虛擬現(xiàn)實(VR)技術,學生可以身臨其境地參觀紅色歷史遺址,甚至“參與”歷史事件的虛擬場景中,這不僅增強了學生的學習體驗,還能通過互動式的學習方式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和積極性,提升德育課程的教育效果。
2. 利用數(shù)字化工具開展紅色文化主題學習
學校可以通過多種數(shù)字化工具開展紅色文化主題的德育學習活動,進一步提升課程的吸引力和參與感。例如,利用線上學習平臺(如微課、在線課堂等)進行紅色文化的專題講座,教師可以通過錄制革命歷史講解視頻,制作紅色文化微課,讓學生通過線上平臺自主學習。此外,教師還可以通過線上討論區(qū)組織學生就某一紅色文化主題進行討論,鼓勵學生分享自己的見解,增強師生之間的互動和交流。
學校還可以利用社交媒體平臺開展紅色文化宣傳和教育活動。通過微信公眾號、校園網絡平臺等發(fā)布本地紅色文化的相關內容,鼓勵學生參與線上紅色文化活動,如撰寫革命故事心得、錄制紅色文化主題視頻等,并通過社交網絡進行分享傳播。這種以學生為中心的活動形式不僅提升了學生對紅色文化的認知,還使紅色文化教育更貼近學生的日常生活,增強了學生對革命精神的感悟與傳承意識。
通過構建數(shù)字化教育平臺和利用數(shù)字化工具,學校可以將地方紅色文化資源更有效地融入德育校本課程,創(chuàng)新德育教育的形式,提升教育質量,使紅色文化的精神內涵在學生中得到更廣泛的傳播和深刻的理解。
紅色文化資源是德育教育的重要內容,其深厚的歷史底蘊和豐富的教育價值在中小學德育校本課程開發(fā)中具有重要作用。通過將地方紅色文化資源與德育相結合,學校不僅可以增強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還能夠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與世界觀。因此,學校管理者應高度重視紅色文化的德育功能,積極探索資源整合、創(chuàng)新課程設計、強化體驗式學習等有效策略,推進紅色文化在課堂教學和德育實踐中的廣泛運用。要積極推動與地方黨史研究機構和文化基地的合作,豐富教學資源,營造濃厚的校園紅色文化氛圍,形成校內外聯(lián)動的教育生態(tài)。同時,運用現(xiàn)代化數(shù)字教學工具,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參與度,使紅色文化的傳承根植在每一位學生的心中。
參考文獻:
[1]付小利.地方紅色文化資源融入小學德育課程的現(xiàn)狀、問題與對策研究[D].杭州:杭州師范大學,2022.
[2]李玉梅.地方紅色文化資源融入中小學德育的困境解讀和脫困路徑[J].教書育人(校長參考),2023(23):17-19.
[3]韓明德.紅色文化資源融入農村小學德育的策略研究[J].教書育人(校長參考),2020(29):28-29.
(責任編輯:劉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