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該研究采用文獻資料法、專家訪談法以及實地調研法等方法,對新課標背景下體育跨學科主題學習進行了深入探討,重點關注其實踐困境及優(yōu)化策略。實踐困境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教師對跨學科主題學習的內涵存在認識誤區(qū);跨學科學習中,體育學科的主體地位被弱化;教師的跨學科教學設計能力不足;體育教師與其他學科教師之間的協(xié)同合作存在不足。針對這些困境,提出的優(yōu)化策略包括:重視并明確體育學科在跨學科學習中的主體地位,以體育學習為中心;加強多學科教師之間的互動交流,構建多元協(xié)同的跨學科學習機制;明確體育跨學科學習的開展模式,實行包含四步驟的教學流程;重視體育教師培訓工作,廣泛提升其跨學科學習的理論知識與實踐技能。
【關鍵詞】 跨學科學習" 學校體育" 體育教學" 教師培訓
【中圖分類號】 G80-0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2813(2024)36-0153-04
Practical Difficulties and Optimization Strategy of Implementing Interdisciplinary Subject Learning of Physical Education Course Under the New Curriculum Standard
LIU Yajun
Yantai University, Yantai, Shandong Province, 264005 China
[Abstract] This study explores interdisciplinary subject learning of Physical Education course under the new curriculum standards by using research methods of literature review, expert interviews, and field research. The focus is on its practical difficulties and optimization strategies. Practical difficulties mainly manifest in the following aspects: Teachers have misconceptions about the connotation of interdisciplinary subject learning; In interdisciplinary learning, the dominant position of Physical Education has been weakened; There is insufficient interdisciplinary teaching design ability of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s; There is insufficient coordination between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s and teachers from other disciplines. The optimization strategies proposed to address these challenges include: Emphasizing and clarifying the dominant position of the Physical Education in interdisciplinary learning, with physical education learning as the center; Strengthening interaction between teachers from different disciplines and building a diverse and collaborative multi-disciplinary interdisciplinary learning mechanism; Clarifying the mode of Physical Education interdisciplinary learning and implementing a four-step teaching approach; Emphasizing the training of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s and extensively enhancing theoretical knowledge and practical skills of interdisciplinary learning.
[Keywords] Interdisciplinary learning;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Physical Education;Teacher training
2022年4月,教育部新頒布的《義務教育課程方案(2022年版)》明確提出,各門課程原則上應設計至少占比10%課時的跨學科主題學習活動。《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首次將跨學科主題學習作為課程內容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并強調應將其貫穿于整個義務教育階段,結合學校實際情況,每學期安排一定課時的跨學科主題教學[1]。跨學科學習是指學習者通過整合兩種及以上學科的專業(yè)知識體系,以解決單一學科內容無法解決的問題、解釋特定現(xiàn)象為目的[2]。體育學科作為中小學教育教學體系的關鍵一環(huán),是落實立德樹人任務的重要載體。體育學科具有綜合性,與多學科之間存在緊密聯(lián)系,在體育與健康課程改革中不斷推進跨學科主題學習活動,有助于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因此,正確理解體育跨學科主題學習活動,對于構建體育跨學科教學體系具有重要意義。基于此,本研究從理念到實踐的角度,對體育跨學科主題學習活動進行深入剖析,旨在為體育跨學科主題學習實踐提供參考與借鑒。
1" 實施體育跨學科學習的現(xiàn)實意義
長期以來,我國基礎教育主要實行分科教學模式,這在一定程度上符合我國社會主義教育事業(yè)的國情,是我國教育教學工作發(fā)展的關鍵途徑。傳統(tǒng)分科教學模式有助于學生充分掌握本學科知識體系,強化對學科的深入認識,促進學生深層次學習。然而,不可否認的是,分科教學模式固化了多學科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導致學生難以將各學科知識體系進行有效串聯(lián),缺乏發(fā)散性思維[3]。
1.1" 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跨學科思維
體育跨學科主題學習活動如同一股清流,為傳統(tǒng)體育教學模式帶來了全新變革。它徹底改變了過去單一化、刻板的體育教學模式,不再局限于簡單的體能訓練和體育技能傳授。在這種創(chuàng)新的學習活動中,多學科知識體系被巧妙且自然地融入其中,形成了一張緊密交織的知識網(wǎng)絡,涵蓋了數(shù)學中的運動數(shù)據(jù)分析、物理中的運動力學原理、生物中的人體運動機能知識,以及藝術中對體育之美的展現(xiàn)形式等。
在這樣豐富多元的知識環(huán)境下,學生被不斷引導運用多學科知識,解決在體育學科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各種問題。例如,在學習籃球投籃技巧時,他們可以運用數(shù)學知識計算投籃角度和力度的最佳比例,利用物理知識理解拋物線原理在投籃中的應用;在長跑訓練中,結合生物知識了解呼吸節(jié)奏和身體機能的關系,進而調整訓練方法。
從長期發(fā)展的角度看,這種體育跨學科主題學習活動如同富有生命力的種子,在潛移默化中不斷強化學生的跨學科思維。這種思維模式一旦生根發(fā)芽,就會如同藤蔓一般延伸至其他學科的學習中。它使學生在學習其他學科時,也能自然而然地運用跨學科思維,從不同角度分析、解決問題,進而全面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為他們在知識的海洋中暢游奠定堅實而廣泛的基礎,促進學生向著更全面、更綜合的方向發(fā)展。
1.2" 有助于促進學生體育核心素養(yǎng)的生成
培養(yǎng)學生體育核心素養(yǎng)作為體育課程的關鍵目標,是實施課程教學活動的重要落腳點。新課標提出要發(fā)展學生運動能力、健康行為以及體育品德等核心素養(yǎng),但并未給出具體落實措施。筆者認為,跨學科主題學習是培養(yǎng)學生體育核心素養(yǎng)的關鍵途徑,能夠有效促進核心素養(yǎng)的生成。例如,在教學實踐中,教師可以通過設計不同的問題、情境性和連續(xù)性活動,幫助學生理解知識與內容,引導學生進行反思,提高學習效益,促進核心素養(yǎng)的達成。
1.3" 有助于推動體育課程思政建設
體育作為“五育”并舉的重要一環(huán),在自身發(fā)展中與其他“四育”相互促進、相互提升。當前,我國高度關注課程思政建設,強調發(fā)揮課程的育人價值,實現(xiàn)立德樹人目標。體育具有融合性,與德育、美育等之間存在天然聯(lián)系。在實行跨學科學習活動中,能夠將五育進行融合式設計[4]。例如,在“飛奪瀘定橋”跨學科教學設計中,將抗戰(zhàn)事跡融入體育教學,通過安排一系列實踐活動,讓學生感受英雄前輩的壯烈付出,珍惜當下生活,無形中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和民族自豪感,助力體育課程思政建設。
2" 體育跨學科學習存在的現(xiàn)實問題
2.1" 教師對跨學科主題學習內涵理解存在誤區(qū)
不可否認,多數(shù)體育教師會將跨學科學習等同于體育與其他學科的簡單融合,或是在體育課中引入其他學科內容。當前,體育教師對跨學科主題學習的理解存在諸多誤區(qū),將其單一化、狹隘化,對相關教學功能價值的認識不到位。當談及跨學科學習時,體育教師更傾向于將其視為疊加式的教學模式。然而,跨學科學習作為一種融合式學習,更多需要從整合層面著手,發(fā)掘學科之間的固有聯(lián)系,實現(xiàn)學科的協(xié)同發(fā)展。
2.2" 跨學科學習中體育學科主體地位被弱化
對于任何學科而言,跨學科學習都應以本學科為依托。不同學科之間存在一定的學科邊界,在跨學科學習中需要將兩門及以上學科融入課堂中。然而,目前體育跨學科學習中,教師為了“跨”而跨,生搬硬套,忽視了學科之間的固有聯(lián)系,導致學生的學習體驗不佳。在體育跨學科學習中,體育學科的主體地位被不斷弱化。例如,在某初中體育跨學科學習的考查中,體育教師在課堂上布置了多種多樣的輔助性器材,學生身著各類奇裝異服,體育課似乎變成了展覽課,學生的學習重心不再放在體育上,導致學生的身體活動量顯著不足。這不禁引發(fā)思考:體育跨學科學習的本意是什么?如何設計更為合理的跨學科學習活動?
2.3" 教師跨學科教學設計能力不足
新課標首次提出開展體育跨學科學習,彰顯了新時期我國對跨學科學習的重視。尤其在當下我國基礎教育階段不斷開展跨學科學習建設的背景下,體育跨學科學習具有重要現(xiàn)實意義。雖然有許多教師具備強烈的跨學科教學動機,能夠積極響應新課標的精神理念,在教學中開設跨學科學習內容,但整體上,體育學科的跨學科學習仍屬于相對新穎的事物,理論研究以及實踐教學滯后于現(xiàn)實需求。在此背景下,體育教師跨學科教學設計能力不足,可供學習的跨學科案例不多[5]。因此,從目前現(xiàn)狀來看,教師普遍缺乏跨學科教學設計能力,教學質量不盡如人意。
2.4" 體育教師與其他學科教師之間協(xié)同不足
跨學科教學需整合不同學科的知識,因此學科教師之間的協(xié)作往往必不可少。體育跨學科學習不可避免會與其他學科相互交融,在此過程中對教師知識儲備以及多學科教師之間的協(xié)同提出了要求。然而,長期以來,由于我國實行分科教學模式,各學科之間存在壁壘,彼此之間缺乏互動合作。對于體育跨學科學習而言,僅依靠體育教師單一主體的力量將無法有效保障跨學科學習的質量。不可否認,整體而言,體育教師知識體系較為單一,難以在體育與健康課程跨學科主題學習中承擔主導與協(xié)調的作用。在跨學科學習案例設計中,邀請相關教師參與,有助于發(fā)揮其學科專業(yè)力量,提高教學設計的合理性。
3" 體育跨學科學習實踐策略
3.1" 重視體育學科主體地位,明確以體育學習為中心
在實施跨學科學習時,必須確保本學科處于中心地位,避免本末倒置。在體育跨學科學習中,教師應強化體育學科的主體地位,將發(fā)展學生運動技能、提升身體素質作為主要任務。只有在此基礎上進行的跨學科學習,才能取得理想的教學效益。基于此,提出以下策略。
第一,確保學生完成基本的體育學習任務。要明確摒棄功利化的跨學科學習傾向,將重點落實到學生的體育學習中。無論跨學科學習如何開展,其核心都應是利用多學科知識體系服務于體育教學,培養(yǎng)學生的跨學科思維。因此,教師應確保學生有足夠的課堂練習時間,培養(yǎng)其體育技能,促進身體素質的提升。在此基礎上,再探討跨學科學習的融入。
第二,明確跨學科學習的主題。教師應圍繞體育學習中難以解決或學生不易理解的內容,進行跨學科設計。關鍵在于找準體育學科與其他學科之間的契合點,利用其他學科知識體系來幫助完成體育學習任務。例如,在初中實心球教學中,學生常反饋無論怎么用力都扔不遠,教師可通過整合物理學中的力學知識,剖析實心球投擲的力學特征,開展跨學科學習任務。
3.2" 加強多學科教師之間互動,構建多元協(xié)同的跨學科學習機制
跨學科學習要求教師具備多元學科知識儲備,對教師綜合能力提出了較高要求[6]。因此,在跨學科學習中,教師應積極與多學科教師進行溝通互動,借助其專業(yè)力量,實現(xiàn)協(xié)同化教學。各地區(qū)及基層學校應建立跨學科學習共同體,針對跨學科學習整合本地區(qū)及本校的教師資源,定期圍繞跨學科學習開展廣泛的互動交流。各學科教師根據(jù)自身教學需求,取長補短,不斷提升自身的知識與能力儲備,以更好地服務于學生的跨學科學習。在此過程中,體育教師應積極聯(lián)合其他學科教師,針對體育學習中涉及的其他學科內容進行深入探討。與傳統(tǒng)教學方式相比,開展跨學科教學活動需要投入更多的時間成本,包括制訂新的教學計劃、學習新的知識、嘗試新的教學方式與方法等。
因此,學校應建立相關激勵機制,鼓勵教師積極開展跨學科教學活動。例如,對于在各類跨學科教研比賽中取得優(yōu)異成績的教師,給予優(yōu)先評獎評優(yōu)的機會,以促進教師廣泛學習跨學科教學技能,夯實自身的能力儲備。
3.3" 明確體育跨學科學習開展模式,實行四步驟教學
第一,提出問題。在體育學習中,學生不可避免地會遇到諸多學習問題。提出問題是跨學科學習的首要前提,也是后續(xù)教學活動的關鍵基礎。因此,教師應重點針對學生體育學習中遇到的主要問題進行探究。例如,在短跑類項目起跑中,學生被要求降低身體重心、身體前傾,但往往會出現(xiàn)身體過早抬起、重心前壓不充分等問題。此類問題與物理學科中的力學原理具有一定聯(lián)系,是跨學科學習中較為適合的問題。
第二,確定學習任務。面對體育學習中遇到的現(xiàn)實問題,教師應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將思維拓展到其他學科中,應用其他學科的方法來解決當下問題。確定學習任務可以幫助教師明確教學目標、選擇教學內容、預設學習成果等。
第三,給予學生自主學習與探究空間。具體可采用小組合作探究、自主學習等方式,鼓勵學生圍繞教師所設定的任務展開討論,循序漸進地解決問題。
第四,開展跨學科學習評價。教師要對學生的學習成果進行綜合評價,重點評價學生的跨學科思維、實踐應用能力等方面,以檢驗學生是否能夠通過應用其他學科知識來解決體育學習中面臨的實踐難題。
3.4" 重視體育教師培訓工作,廣泛掌握跨學科學習理論知識與實踐技能
在職培訓對于體育教師而言,是提升其專業(yè)能力至關重要的途徑。無論是教育機構還是體育教師個體,均應對在職培訓工作給予高度重視。在當前教育環(huán)境下,在職培訓對體育教師專業(yè)素養(yǎng)的提升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現(xiàn)階段,圍繞體育跨學科學習這一主題,已開展了眾多培訓會議及公開課展示活動。這些活動多角度、多層次地為體育教師提供了豐富的學習資源和實踐案例。培訓會議常邀請業(yè)內專家學者,深入剖析體育跨學科學習的理論內涵,解讀最新教育政策對體育跨學科教學的指導意義,并分享國內外先進的跨學科教學實踐經驗。公開課展示則更注重實踐層面,教師們可直觀看到不同教學方法在實際課堂中的應用效果,涵蓋多種體育項目與其他學科交叉融合的教學內容,如將物理學中的力學原理與體育訓練中的動作技巧相結合,或將藝術領域中的舞蹈編排與體育課程中的韻律操教學相融合等。
這些培訓會議和公開課展示對促進教師專業(yè)化成長及提高跨學科教學能力具有重要意義。從教師專業(yè)化成長角度看,參與這些活動能拓寬教育視野,使教師不再局限于傳統(tǒng)體育教學模式,接觸前沿教育理念和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從而更新和完善自身教學理念。在提高跨學科教學能力方面,教師可通過學習和觀摩,深入理解如何將不同學科知識融入體育教學中,使體育課堂更加豐富多彩且富有深度。他們可學習到如何根據(jù)不同學科特點,設計更具吸引力和教育意義的教學環(huán)節(jié),以及如何引導學生運用多學科知識解決體育學習中遇到的問題。
對于教師而言,提高跨學科教學能力的關鍵在于重視觀摩優(yōu)質公開課。在觀摩過程中,教師應認真學習名師的跨學科教學方法和手段,如名師如何巧妙運用數(shù)學模型分析體育比賽中的戰(zhàn)術安排,或利用歷史故事講述某項傳統(tǒng)體育項目的起源和發(fā)展,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應仔細觀察這些教學方法的運用細節(jié),分析其在課堂中的實際效果。同時,教師還應重點學習課堂上的學生組織與管理方法。在跨學科體育課堂中,學生參與度和積極性可能更高,但也面臨管理上的挑戰(zhàn)。名師可以在公開課中展示出如何有效組織學生小組合作學習,引導學生在跨學科討論中保持秩序和專注,以及及時處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出現(xiàn)的問題。教師應將這些優(yōu)秀的組織與管理方法內化至自身教學體系,以更好地應對課堂情況。
4" 結語
新課標高度重視跨學科主題學習,明確了其關鍵主體地位,具有重要意義。跨學科主題學習具有多元價值,能推動學生全面體育學習,培養(yǎng)跨學科思維。本研究剖析了跨學科主題學習的價值與實踐困境,并從多主體協(xié)同、內容優(yōu)化以及教師培訓等方面提出了實踐策略。
參考文獻
[1] 張文鵬,宣江鑫,諶平,等.體育與健康跨學科主題教學空間的革新、特征與推進策略[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23,57(4):85-92.
[2] 于素梅,陳蔚.體育與健康課程“跨學科主題學習”的多維特征、設計邏輯與實踐指引[J].體育學刊,2022,29(6):10-16.
[3] 吳安月,張文鵬.體育與健康跨學科主題教學的內涵、理念與價值意蘊[J].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23,43(5):35-43.
[4] 尚力沛,俞鵬飛,王厚雷,等.論體育與健康課程中的跨學科學習[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22,46(11):9-18.
[5] 李楊.新課標導向下體育教師跨學科主題教學能力提升策略研究[C]//第十三屆全國體育科學大會論文摘要集——墻報交流(學校體育分會)(三).武漢體育學院,2023:183-185.
[6] 王健,王利國.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跨學科主題學習之要義與推進策略[J].體育科學,2023,43(7):37-45.
作者簡介:劉亞軍(1998—),女,碩士,助教,研究方向為體育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