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讓生活在“離異和重組家庭”“隔代教養家庭”“二孩家庭”以及“家庭結構完整但成員溝通有嚴重障礙的家庭”等特殊家庭背景下的大班幼兒進行“全家福”主題繪畫,旨在考查幼兒對“家庭關系”這一抽象概念的隱喻表征,并分析幼兒繪畫中所表露出的家庭關系問題。結果顯示,幼兒的畫面內容能有效地反映家庭關系,繪畫中人物位置關系、情境的不同,其表現出的家庭關系問題也不同。
【關鍵詞】特殊家庭;大班幼兒;繪畫表征;全家福
作者簡介:凌玲(1983—),女,江蘇省泰州市姜堰區城西實驗幼兒園。
布魯納在《教育過程》一書中將幼兒的表征能力理解為:用語言、圖像、動作、符號等表達感受、經驗、思想和情感的能力。其中,繪畫是幼兒最易接受、最常運用、極具趣味性的一種思維和情感表達方式。相對于音樂和舞蹈,繪畫的實際教育影響力更為明顯、更加直接,無論是從教師的教育觀察方面,還是從幼兒的思維認知方面來看,都有著獨特的意義。如何利用繪畫表征走進幼兒的內心世界,了解他們的真實需求,幫助他們健康快樂地成長,成為幼兒教師需要思考的問題。
筆者所在幼兒園位于城鄉接合部,有不少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及留守學生,且在數量上呈現增長趨勢。此外,近年來,單親、重組家庭以及二孩家庭數量也在增加。原生家庭對孩子的影響是巨大的,且在孩子的學習和生活中均有所體現。調查發現,相當一部分小學生、中學生甚至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可以溯源到幼兒階段的相關教育。為進一步了解幼兒成長的環境和幼兒心理,將幼兒在情感、認知、思維方面可能出現的一些問題扼殺在萌芽狀態,筆者將園本教研的重點放在幼兒繪畫表征的解析與研究上,并以幼兒所繪的全家福為突破口,通過觀察全家福以及與幼兒展開對話,了解幼兒的家庭生活情況、幼兒自身在家庭中所處的狀態,以及幼兒與每個家庭成員的關系等,由此探索幼兒園一日活動中的教育方法,以及如何使家庭、幼兒園形成合力,為幼兒營造溫暖、關愛、平等的集體生活氛圍,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師生關系和同伴關系,讓幼兒在積極健康的人際關系中獲得安全感和信任感[1] 。
一、“你是所有人的寶貝”—減輕離異及重組家庭對孩子情感的傷害
經統計,筆者所在幼兒園有不少幼兒生活在單親家庭或者重組家庭中。家庭情況的變化對幼兒的情感不可避免地造成了負面影響,尤其是家長之間不能正確處理好彼此的關系,會使得孩子成為他們情緒宣泄的窗口,也會壓抑孩子的天性,導致他們缺少安全感,心理出現扭曲,認知出現偏差,變得內向、孤僻、自閉、怯懦,甚至產生極端行為。針對這種現象,教師應及時給予幼兒充分的關注,通過幼兒園生活盡可能地彌補幼兒情感方面的缺失,讓他們逐漸明白大人和自己雖然同屬于一個家庭,但大人有大人的世界,孩子有孩子的世界,大人的選擇與孩子沒有直接關系,因此不必產生自責、自卑、自怨等心態,同時提醒家長盡可能加大對孩子的關愛力度。
【案例1】靜靜—家人去尋寶
繪畫場景:靜靜畫了一艘海盜船,一名海盜手拿武器站在船上。筆者很好奇地詢問:“靜靜,怎么沒有你的家人呢?”話音剛落,靜靜瞬間淚流滿面:“他們都在船里面,老師,我媽媽去北京了,我很久都沒見到她了,我想她,嗚嗚嗚……”靜靜哽咽著,再也說不出話來。
家庭背景:靜靜的家庭狀況復雜,父母離異,靜靜歸父親撫養。每當靜靜想媽媽時,奶奶都會阻止母女來往,而且還會詆毀孩子的母親。不久,靜靜父親再娶,新媽媽帶著兒子嫁進來,家庭成員有了重大變動。
性格分析:靜靜平時做事干脆利索,走路如“風”一樣。但如此性格的靜靜,卻有著脆弱的一面,遇到事情時她不會主動溝通,也不會嘗試著去解決問題,只會用哭來發泄情緒。
畫面解析:研究表明,想象力豐富的孩子,或者對現實感到不快的孩子,會畫出不同于真實世界的環境背景。現實世界往往給這些孩子帶來了種種煩惱,而他們無法面對,于是只能想象出能夠補償內心缺憾的場景。靜靜所畫的全家福中沒有出現家人,只有船、海盜、鯊魚等,是因為她把家人進行了隱藏,企圖通過這種方式,把現實生活和虛擬的場景統一起來。
解決策略:課后之余,筆者主動找靜靜聊天,分享自己的“小秘密”。經過一段時間的相處,筆者與靜靜之間建立了情感紐帶,她也逐漸向筆者打開了心門,還會主動告訴筆者:“老師,我媽媽今晚要回來了,還給我帶了玩具小汽車。”筆者也興奮地回應:“太好啦,你看你多幸福啊,有兩個媽媽愛著你,你是所有人的寶貝。”
在分析完幼兒繪畫之后不難發現,當下親子關系中存在的問題主要是家長工作與生活時間分配不合理,缺少對孩子的關心,或是沒有很好地給孩子介紹新加入的家庭成員[2]。經過與靜靜家長的交流,筆者深入了解了靜靜的家庭關系,并且將靜靜在學校的一面詳細地告知了他們,讓他們多留心關注,一起幫助靜靜健康成長。
后續跟進:第二次畫全家福時,靜靜依舊畫的是“家人去尋寶”的主題,不過,這次海盜的手里沒拿武器,身后還長出了一對天使的翅膀。靜靜說,海盜是保護家人的。值得一提的是,畫面中出現了兩個媽媽。靜靜說,我有兩個媽媽,她們都很愛我。
二、“我是姐姐啦”—讓責任感和幸福感取代被忽視的感覺
在不少二孩家庭,隨著弟弟或妹妹的出生,哥哥或姐姐會出現情緒波動,并可能由此引發生理的“疼痛”。兒童心理專家研究表明,不少“病痛”其實就是孩子情緒的外在表現。
【案例2】靈靈—外婆要打我
繪畫場景:靈靈緊握畫筆,卻遲遲不落筆。筆者走到她身邊,輕輕地問:“靈靈,怎么了?”靈靈的眼淚終于忍不住了:“我做了一個很奇怪的夢,夢見外婆要打我。”說完,靈靈趴在桌子上抽泣不止。在筆者的安慰下,靈靈動筆了,而畫面上只有一個扎著長辮子、頭戴皇冠、身穿五彩長裙的小姑娘,那是她自己,沒有家人。
家庭背景:靈靈有一對雙胞胎妹妹,其中一個妹妹長得特別像她,也是她最喜歡的妹妹。前段時間,這個小妹妹因生病去外省住院,爸爸媽媽忙于照顧妹妹,陪伴靈靈的只有年邁的外婆。
性格分析:乖巧懂事的靈靈,有時候特別敏感且情緒化。比如,自主進餐時,她突然坐地上哇哇大哭,指責同伴不肯把勺子給她。同伴委屈地說:“勺子我用完就給你,沒有不給你啊。”
畫面解析:在全家福中,如果孩子沒有畫出某個家庭成員,則說明孩子拒絕接受這個人,或者說,孩子不喜歡這個人成為家庭的一部分。靈靈的畫里,只畫了自己,沒有家人,這恰恰是孩子缺乏安全感、排斥家人的體現。她擔心父母的愛會被妹妹們分走,擔心陪著自己的外婆也會拋棄自己,所以才會被“外婆要打我”的噩夢纏身。她把自己畫成女王,其實是希望自己變得強大、耀眼,讓家人無法忽視她的存在。
解決策略:為了緩解靈靈的焦慮,在幼兒園開展的混齡游戲活動中,筆者鼓勵靈靈帶著中班的弟弟妹妹們參加游戲,激發她的保護欲望,同時培養她的接納意識;筆者還在班級中開展“家有二寶”主題活動,增強靈靈對妹妹的認同感,并幫助她找到自身的存在價值。在此基礎上,筆者加強與靈靈家人的溝通和聯系,與其交流靈靈的心理狀況和行為反應,并針對具體情況,共商育兒對策。
后續跟進:經過一段時間的跟蹤觀察,靈靈有了明顯的變化,她的性格變得陽光開朗了。在跟筆者的閑聊中,也會出現很多關于妹妹的話題,并且會驕傲地說:“我是姐姐啦!”在新的全家福里,她先畫了跟她長得很像的妹妹,然后畫了其他家人。
三、“原來他們都是愛我的”—為孩子營造和諧的家庭氛圍
不和諧的家庭氛圍會在無形中對孩子造成傷害,導致他們缺乏愛、敏感、脆弱,情緒變得不穩定,在正常的人際交往上也會產生一些障礙。給孩子一個健康快樂的成長環境,是每一個父母、教師應盡的職責。
【案例3】堯堯—我的媽媽是魔法師
繪畫場景:筆者坐在堯堯這組,安靜地看堯堯畫畫。只見堯堯快速地在畫紙中央畫出了一所房子,第一個有著兩只大眼睛的人物出現了,堯堯一邊畫著如火柴棒一般的胳膊和腿,一邊自言自語:“這是小丑,不,這是我的媽媽,我不喜歡她,她是個魔法師,她把家里弄得亂七八糟,她愛發脾氣,愛搗亂,家里都是黑色的。”說完,拿起黑色的畫筆,把房子涂上了黑色。“這個頭發像在冒火的是我奶奶,她老是打我,我不喜歡她。”從堯堯的話里,筆者明顯感覺到他的不快樂以及對于家庭的排斥。
家庭背景:堯堯有一個完整的家庭,然而,不和諧的家庭關系和不一致的教養方式給堯堯帶來了不少煩惱,婆媳、夫妻之間往往為了如何教育堯堯鬧得不可開交。這種日益緊張的關系讓家庭中的每個人都生活在陰影中,爸爸冷暴力,媽媽無故發火,奶奶打罵堯堯成了家常便飯。
性格分析:堯堯是個活在自己世界里的孩子,喜歡惡作劇,如:伸出腳將同伴絆倒;操作活動時不愛動手;游戲時情緒高漲得異常,推、打、擠、鬧是常態。
畫面解析:堯堯在紙面中央畫上了房子,涂上了黑色,天空中也下著黑色的雨,預示著他的內心是恐懼的;房子前面站著的第一個小人,是被他稱為魔法師的媽媽,第二個人物是頭上冒火的奶奶,這張全家福中,堯堯并沒有把自己畫進去,說明作為家庭中的一員,他感到非常不開心。在家庭中挨打的孩子往往會被貶低,同時受到大人的影響,他們自己也會開始使用暴力。因此,堯堯在與同伴交往的過程中,喜歡以惡作劇的形式引起別人的注意,也喜歡以暴力的方式去解決問題。
解決策略:很明顯堯堯的問題根源在家庭,而他的家人幾乎沒有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在與堯堯的家人取得聯系后,筆者將堯堯的作品以及獨白給他們過目,讓他們了解到堯堯的內心。看到孩子的畫作和自白后,家長們震驚且自責,盡管他們都很愛孩子,可是沒有想到不得法的舉措卻給孩子造成了巨大的傷害,同時他們也表示將改變教育方式。后續的日子里,堯堯的家長也時常與筆者聯系,了解孩子在幼兒園的變化。慢慢地,堯堯也感受到:“原來他們都是愛我的。”
四、多一點陪伴—減少隔代教養家庭對幼兒良好個性的制約
長輩對于晚輩的管教總是多了很多的寬容,這種寬容尤其體現在隔代教養上。幼兒園有不少留守兒童,隔代教養的問題也相對集中。幼兒園應盡力地擔負起留守兒童教育這一重要任務,確保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發展。
【案例4】陽陽:戰斗的火柴人
繪畫場景:陽陽一邊哼著小曲兒,一邊作畫。筆者被他吸引而來:“呀,陽陽,畫這么多小人啊!”陽陽點點頭,一臉得意:“是啊,老師,瞧,這是火柴人,他們在戰斗呢,這是他們的武器,有箭,還有坦克。”“咦,下面的一排小人是誰呀?”筆者有些疑惑。“這是我的家人啊。”“那為什么有的家人穿的是紅褲子,有的家人穿的是黑褲子呢?”“老師,穿紅褲子的是好人,是我、媽媽、奶奶,穿黑褲子的是壞人,是爸爸、爺爺、外婆。”
家庭背景:陽陽是獨生子,父母在外地上班,平時孩子的教養任務由老一輩承擔。奶奶無比溺愛陽陽,想管教孩子,卻有心無力。對陽陽來說,在家里最有威信的是爸爸,但爸爸因平時忙于工作,無暇顧及自己。
性格分析:陽陽做事情特別認真,喜歡畫畫,喜歡奧特曼。平時與同伴交往時,有攻擊性行為;性子倔強,愛動手,能動手解決的絕不用嘴巴表達。
畫面解析:畫面中出現了戰斗場景和武器,表示陽陽喜歡以武力解決問題;他將人物進行了分類,分為好人和壞人,也許在他的心目中,能看懂他世界的人才是好人,關心他但不懂他的人,則被稱之為壞人。
解決策略:在日常學習中,筆者以正面、積極的教育方式鼓勵陽陽,減少其使用暴力的行為;加強與其父母的溝通,建議他們更加合理地安排工作和生活時間,盡可能給予孩子更多的關懷與陪伴,從而豐盈孩子的內心世界,建立更加和諧的親子關系。
結語
繪畫,對絕大多數幼兒來說,是一面鏡子、一池清水。他們用天真的色彩筆描繪自己對現實生活的感受、認知、理解和憧憬,展現自己獨特的內心世界。教師通過分析幼兒繪畫中出現的元素,結合其家庭背景和生活實際,能夠清晰地看到繪畫內容與幼兒實際生活的關聯。作為幼兒教育工作者,要修煉一雙慧眼和一顆慧心,讀懂孩子畫作里的每片天、每個人、每種色調,明白他們愛什么,怕什么,想什么,缺什么,從點滴細節處發現教育的契機,實施家園共育,同時要給予孩子更多的關愛,把愛的種子播灑進幼兒的心田[3]。
【參考文獻】
[1]諾拉·羅德里格茲著,屈李玲譯.理解孩子從畫畫開始[M].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15.
[2]茍增強,蘇日娜.4—6歲兒童繪畫中親子關系的“遠 / 近”隱喻表征[J].滄州師范學院學報,2018,34(4):84-89.
[3]羅澤·弗萊克-班格爾特著,程巍,許玉梅譯.孩子的畫告訴我們什么:兒童畫與兒童心理解讀[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