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媒體的發展讓信息傳播發生了巨變。紅色基因是中國共產黨的寶貴精神財富,高校要將紅色基因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文章探討新媒體時代高校傳承紅色基因的重要意義,從紅色基因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紅色基因融入高校校園文化建設以及紅色基因融入高校人才培養全過程三個方面探討新媒體時代高校傳承紅色基因的舉措。
文章以長沙學院為例,從班級黨團建設、深挖本地紅色資源、紅色基因融入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等方面探討新媒體時代如何將紅色基因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同時,通過紅色基因融入班級文化和打造高等院校紅色品牌活動來推動紅色基因融入高等院校校園文化,推動高校紅色文化建設。從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將紅色基因融入課堂育人、將紅色基因融入立德樹人全過程三個方面闡述新媒體時代紅色基因融入高等院校人才培養的路徑。新媒體時代,高校要高度重視紅色基因融入立德樹人的全過程,充分利用新媒體技術和平臺,豐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學育人文化,培養又紅又專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關鍵詞:紅色基因;文化育人;思想政治教育;新媒體;人才培養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4)04-0210-03
基金項目:本論文為2021年度長沙學院促進高質量就業工作項目“高校困難畢業生實施精準就業幫扶工作探析”研究成果,項目編號:5
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一系列偉大精神,融匯積淀而成的紅色基因,是黨留給我們的寶貴精神財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又凝聚出了“兩彈一星”精神、大慶精神、抗震救災精神、載人航天精神等。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大力發揚紅色傳統、傳承紅色基因,賡續共產黨人精神血脈”。傳承紅色基因,特別要關注對青年一代的培養和教育,增強青年大學生傳承紅色基因的決心,確保讓紅色基因代代相傳[1-2]。
高校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集散地和維護國家意識形態安全的前沿陣地,承擔著傳承和弘揚紅色基因的歷史使命,落實好這一歷史使命意義重大。
一方面,高校的第一任務就是立德樹人,紅色基因融入高校育人全過程是培育又紅又專、德才兼備人才的重要保障。另外,傳承紅色基因能夠賦予學生強大精神動力,激勵他們不斷攻堅克難、從勝利走向勝利。
另一方面,傳承和弘揚紅色基因可以進一步增強高校師生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做好紅色江山的守護人和傳承人[3]。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和中華民族的崛起最本質的原因是中國共產黨的領導。自中國共產黨成立起,中國各個時期的發展都離不開中國共產黨人艱苦卓絕的奉獻,一代代共產黨人留下的精神財富就是深厚的紅色基因,傳承紅色基因可以幫助我們在將來獲得更好的發展[4]。
新媒體時代,開放、創新的新媒體技術成為傳承紅色文化的新載體。AI、VR、5G全息投影等新媒體技術能夠生動再現紅色故事。抖音、微博、B站等新媒體平臺越來越受到大眾尤其是大學生群體的歡迎。因此,新媒體可以更好地助力高校將紅色基因融入思想政治教育[5-6]。
(一)充分發揮黨團組織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一直以來,學生黨支部作為黨組織的基層組織在高校開展相關活動,為黨組織輸送了大量優秀人才,是黨在大學生中的政治核心[7-8]。高校團支部是共青團的基礎組織,能夠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9]。共青團是黨的后備軍,團組織開展的相關活動圍繞著黨的相關工作展開。例如,引導學生積極加入黨組織、團組織,注重黨課、團課質量,可邀請優秀師生黨員、團員代表授課等。
另外,要樹立優秀黨員、團員典型,號召大家學習,積極向黨組織靠攏,傳承紅色基因。創新學生黨支部活動,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增強凝聚力。力爭做到低年級有黨員,高年級有黨支部。
(二)深挖本地紅色資源,借助新媒體技術傳承紅色基因
以長沙學院為例,其應當結合長沙本地特色,充分利用本地紅色資源,做好大學生德育工作,傳承紅色基因[10-11]。
長沙作為中國近代史上舉足輕重的一座城市,本地紅色資源值得深挖。橘子洲頭的毛澤東青年藝術雕塑、花明樓劉少奇故居、岳麓山革命烈士墓群、湖南烈士公園等都是開展大學生德育的紅色基地。學校可以聯合景區設立長沙學院德育基地,定期分批次組織大學生接受德育,邀請景區專業講解員定制化講解。同時,創新性開展形式多樣的互動活動,如VR革命場景體驗、革命事件情景劇、心得體會分享會等,提高學生的參與度,同時保證德育效果。還可以設立實踐德育基地,在學校成立“傳承紅色基因志愿隊”。
在橘子洲頭、花明樓、岳麓山、烈士公園等紅色景區,由大學生志愿者引導游客參觀學習,并開展“我來講紅色故事”活動,充分調動大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在敬老院、山村學校、村莊、留守兒童聚集地等實踐德育基地,讓大學生運用所學開展支農、支教等志愿服務活動,在實踐中傳承紅色基因,引導大學生“我來寫紅色故事”,內化為“信念、理念、堅強、奮斗”,成為又紅又專的新時代青年。
(三)紅色基因融入網絡思想政治教育
隨著互聯網、新媒體技術的飛速發展,00后網絡原住民步入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顯得尤為突出。要將紅色基因融入新媒體平臺,建立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新陣地。新媒體帶來的全新交互方式充實了思政教育內容,也拓寬了思政教育視野,同時推動了思政教育的現代化手段,為紅色基因融入網絡思政教育提供了更大空間[12-13]。例如,可以通過微黨課形式開展紅色課堂、通過短視頻形式講述紅色故事。
另外,學校可以在大學生常瀏覽的論壇、微博熱點話題、微信公眾號、熱點短視頻等活躍區域做好宣傳及輿情引導工作,在引導大學生文明評論、理性討論,積極傳播正能量的同時,大力宣傳紅色文化。
以新媒體創作為中心,吸納其他形式的紅色文化作品,也可以豐富網絡思政的內核,同時在高校師生中傳播紅色基因。
(一)紅色基因融入班級文化
在高校班級文化建設中可以融入紅色基因。例如,將長征精神引入班級文化。目前,很多大學生在學習中最缺乏的就是恒心,面對困難容易產生畏懼感,百折不撓、自強不息的長征精神正是高校學生急需的。因此,要將紅色基因融入高等院校校園文化、班級文化建設,培育新時代的“長征人”。
開展系列主題教育,讓紅色班會“火”起來。在班級班會建設過程中,可以在五四青年節、七一建黨節、八一建軍節、十一國慶節等重要節日召開主題班會,注重用紅色文化育人,教育引導學生用革命精神滋養初心、淬煉靈魂,使紅色基因滲進血液、浸入心脾。
(二)打造高等院校紅色品牌活動
各種校園活動豐富多彩,品牌校園活動更是受到學生歡迎,并且參與面廣,影響深遠。為此,要積極打造紅色品牌活動。例如,長沙學院法學院打造的“紅色星期二”活動,由學生黨員牽頭,帶領班級同學每周二下午舉行常規化不同主題不同形式的活動,包括理想教育類、時政學習類、志愿服務類、大學成長類等。以時政學習類和志愿服務類為活動重點,在此基礎上以理想教育類和大學成長類幫助班級同學實現全面發展。“紅色星期二”活動讓大學生們樹立了為集體服務、為群眾服務的理想信念,增強了大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養成了關注時事、學習時政的學習習慣,并從心理引導和榜樣示范兩方面引導大學生們向黨組織靠攏。
(一)加強師資隊伍建設
高校思政教師和輔導員是大學生德育教育的主力軍,必須重視將紅色基因融入人才培養中,理解紅色基因的內涵,并不斷更新教學理念,注重紅色文化研究,將研究成果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真正達到紅色文化育人。
新媒體時代,可以創新性、多形式深化宣傳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教育,引導教師立志成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實學識、有仁愛之心的“四有”好老師。學校應充分利用各類媒介和傳播平臺,在線上線下廣泛開展“四史”主題學習活動,大力弘揚革命傳統和革命精神。
(二)紅色基因融入課堂育人
課堂是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戰場。要營造紅色基因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課堂氛圍,不斷創新大學生思政課程內容和教學方式方法,將紅色基因融入大學思想政治教育中,利用課程育人進一步提高大學生的紅色文化素養。例如,長沙學院法學院創新性推行的“課堂育人三分鐘”,一堂課45分鐘,學院要求教師從中拿出3分鐘來講點看似與教材無關的內容,可以是時政,可以是道德法律,可以是校園里發生的小事,等等。這3分鐘的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育人,傳遞正確的價值觀,引導大學生傳承優秀品質、傳承紅色基因,實現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14-15]。
(三)將紅色基因融入立德樹人全過程
新媒體時代,高校應充分挖掘自身獨特的資源優勢,不斷開拓文化育人的新載體、新平臺,利用好紅色資源、重視文化影響,結合課堂教學與實踐教學,打造“大思政”課程。
要注重實踐育人,賡續利用紅色資源。把紅色資源作為立德樹人的重要載體,將新媒體技術作為重要的傳播、傳承載體,通過組織學生開展社會實踐、田野調查、志愿服務等活動,利用新媒體技術,讓革命舊址成為黨史“教室”、文物史料成為黨史“教材”、英烈模范成為黨史“教師”,讓紅色資源、紅色人物生動起來,努力把紅色基因滲入血脈、融入靈魂、化為行動。
新媒體時代,高校要高度重視紅色基因融入立德樹人的全過程,充分利用新媒體技術、新媒體平臺,豐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學育人文化,培養又紅又專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參考文獻:
[1] 聶峰.新時代大學生傳承紅色基因實踐途徑探究[J].時代報告,2021(35):104-105.
[2] 吳亞非.用紅色資源鑄魂育人 讓紅色基因代代相傳[J].國防教育,2021(4):10-11.
[3] 戰英.融媒體模式下紅色基因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遼寧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6):71-73.
[4] 劉瑩雪.當代大學生紅色基因傳承路徑研究:以山東科技大學為例[J].戲劇之家,2019(19):154-156.
[5] 袁林靜.紅色基因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徑:基于“三全育人”的視角[J].繼續教育研究,2022(6):93-97.
[6] 魯君,楊文選.革命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0(21):83-85.
[7] 馬利強.紅色基因融入高校思政工作路徑探析[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9(14):31-33
[8] 楊麗.建黨百年來紅色基因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范式嬗變及其邏輯[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21(36):78-80.
[9] 康曉強.百年來中國共產黨與中國共青團之間關系的邏輯主題及啟示[J].中國青年研究,2021(5):14-22.
[10] 李健蕓.當代大學生紅色基因傳承探索:基于粵北地區紅色資源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研究[J].佳木斯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21,39(3):101-104.
[11] 王倩,紀安玲.紅色資源融入大學生紅色基因傳承教育的研究:以“安康微紅”為例[J].產業與科技論壇,2022,21(7):202-204.
[12] 史戈.新媒體時代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網絡思政教育的研究[J].產業與科技論壇,2023,22(7):117-118.
[13] 李楊.談網絡思政建設與新媒體建設融合傳播效果[J].太原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8(9):69-71.
[14] 王馨潔,朱志明.紅色基因融入高校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探賾[J].漳州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1,35(1):149-152.
[15] 段蘭蘭.紅色基因融入新時代高校校園文化育人研究[J].文教資料,2021(25):45-48.
作者簡介 張正東,研究方向:學生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