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化自信是推動國家和民族發展的最基本、最深層、最持久的力量。新時代堅定文化自信對于貫徹落實習近平文化思想、構筑中華民族精神大廈、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維護國家意識形態安全具有重大意義。新時代中國人民堅定文化自信具有充分的理由和深厚的底氣。其中,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指導奠定了堅定文化自信的理論基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奠定了堅定文化自信的深厚底蘊,中國共產黨領導建立的革命文化鑄就了堅定文化自信之魂,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彰顯了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獨特優勢。在新時代新征程上要牢牢把握堅定文化自信的內涵和要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持守正創新,加強文化交流互鑒,著眼解決新時代面臨的文化發展問題,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以高度的理論自覺和文化自信不斷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
關鍵詞:文化自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
中圖分類號:G02;G1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4-1494(2024)05-0027-09
基金項目:廣西哲學社會科學規劃研究課題“新時代以紅色文化涵養黨員干部初心使命研究”(22FDJ012)。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必須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增強文化自信”[1]42-43。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發展進步的不竭動力,是一個民族最動人的精神底色。有文化自信的民族才能立得住、站得穩、行得遠。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明確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必須增強文化自信,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弘揚革命文化,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加快適應信息技術迅猛發展新形勢,培育形成規模宏大的優秀文化人才隊伍,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盵2]在新征程上,只有增強文化自覺、堅定文化自信,人民群眾的文化創新創造活力才能不斷被激發出來,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才能源源不斷獲得強大的精神支撐,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才能順利實現。
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對自身所擁有的歷史文化的高度肯定和積極弘揚。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堅定文化自信,是事關國運興衰、事關文化安全、事關民族精神獨立性的大問題?!盵3]習近平總書記的這一論述充分彰顯了新時代堅定文化自信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新時代堅定文化自信,首先要深刻認識堅定文化自信的重大意義,切實增強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
(一)堅定文化自信是貫徹落實習近平文化思想的內在要求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在領導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過程中不斷進行理論總結,不斷深化對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規律性認識,先后提出了一系列富有創見的新觀點、新論斷,形成了習近平文化思想,開辟了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中國化時代化的新境界。習近平文化思想是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人在推進“兩個結合”中形成的中國化時代化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成果,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文化篇。堅定文化自信不僅是習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內容,同時也是貫穿習近平文化思想形成、發展全過程的一條鮮明主線。堅定文化自信,包括對中國文化傳統、文化價值、文化精神、文化道路、文化制度、文化使命的自信,充分彰顯了習近平文化思想的精神氣質和使命擔當。在新時代新征程上,貫徹落實習近平文化思想,必須堅定文化自信,必須深刻把握好習近平文化思想關于堅定文化自信的深刻內涵和要求。
(二)堅定文化自信是構筑民族精神大廈的重要支撐
文化是國家之魂、民族之根。對于一個民族而言,其人口規??赡軙S著時代的變遷發生變化,甚至其血統也會因民族間的不斷通婚而有所改變,但最終能使這個民族得到不斷延續的是傳承有深厚的傳統文化?;赝腥A民族5000多年的文明發展史,中華民族遇到了無數艱難險阻,卻從來沒有被壓垮過,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形成了獨具特色、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歷史充分證明,一個民族只有對自身文化充滿信心,才能有必勝的信念、奮發的勇氣、創新的活力。文化自信具有極強的穿透力、感召力,能夠在無形中深刻影響著我們的精神世界和實踐活動,是激勵我們攻堅克難、不斷取得新勝利的強大動力。因此,著眼于構筑民族精神大廈,要堅定文化自信,堅持走符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立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偉大實踐,著力在守正創新中傳承和弘揚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斷激發文化創新創造活力,讓民族精神大廈巍然聳立。
(三)堅定文化自信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實踐要求
黨的二十大吹響了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進軍號。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中國式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盵1]22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深深根植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體現科學社會主義的先進本質,借鑒吸收一切人類優秀文明成果,代表人類文明進步的發展方向,展現了不同于西方現代化模式的新圖景,是一種全新的人類文明形態?!盵4]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實踐中,文化既是重要內容、重要因素,也是關鍵支點、力量源泉,它發生作用的方式不是暴風驟雨式的,而是潤物細無聲式的,它悄無聲息地融入經濟、政治、社會生活之中,深刻作用于社會發展和文明進步,只有堅定文化自信,堅持“從歷史走向未來,從延續民族文化血脈中開拓前進”[5],才能賦予中國式現代化以深厚底蘊。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需要凝聚各方力量,唯有文化能凝聚共識、化解矛盾、激蕩人心,堅定文化自信是建設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的實踐要求。
(四)堅定文化自信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基礎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近代以來中國人民最偉大的夢想,也是貫穿中國共產黨一百多年奮斗歷史的鮮明主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全方位、全領域的復興,必然包括文化復興。文化復興的前提是要堅定文化自信。不堅定文化自信,就不可能繁榮發展文化,更不可能實現文化復興。只有堅定對自身文化的自信,人民才能充滿精神力量,國家才能興旺發達,民族才能復興。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盵6]中華民族要實現偉大復興,穩固的物質基礎和強大的精神力量缺一不可。新征程上,各種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鋒日趨頻繁,如果沒有文化自信,就不可能實現精神獨立,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就會失去精神根基,最終影響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宏偉目標的實現。因此,要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目標,必須堅定文化自信,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不斷匯聚起中華民族團結奮斗的強大精神力量。
(五)堅定文化自信是維護國家意識形態安全的現實需要
文化安全則國家安穩,文化安全則社會安定。文化作為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精神標識,是區別于其他國家和民族的根本特征。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層次的精神追求,是中國人民堅定文化自信的深厚基礎。新時代堅定文化自信,加強對中華文化的認同,不僅是增強民族凝聚力、向心力的基礎,也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重要前提。當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各種文化思潮相互激蕩,我國文化安全面臨許多新的挑戰。面對這些新的文化安全挑戰,更加需要我們最大限度地凝聚全社會思想共識,這就需要我們堅定文化自信,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著力建設具有強大凝聚力和引領力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堅決抵制各種腐朽、有害、不良文化的侵襲,維護國家意識形態安全。
新時代堅定文化自信,是基于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自信,源于馬克思主義科學原理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的結合,具有深厚的理論基礎、傳統底蘊和獨特的現實優勢。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源自于中華民族5000多年文明歷史所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熔鑄于黨領導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中創造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植根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7]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貫通中華民族的過去、現在和未來,是中華民族堅定文化自信的底氣所在。
(一)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指導奠定了文化自信的理論基礎
馬克思主義科學揭示了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為我們今天堅定文化自信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指出:“馬克思主義是我們立黨立國、興黨興國的根本指導思想。實踐告訴我們,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么好,歸根到底是馬克思主義行,是中國化時代化的馬克思主義行?!盵1]16黨的二十大報告還強調:“中國共產黨人深刻認識到,只有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堅持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才能正確回答時代和實踐提出的重大問題,才能始終保持馬克思主義的蓬勃生機和旺盛活力?!盵1]17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后,喚醒了中華民族,激活了一度輝煌的中華文明。在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指導下,中國先后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成就、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偉大成就、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偉大成就、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成就,極大地增強了中華文化主體性,奠定了中華民族文化自信的基石。特別是實行改革開放后,在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科學指導下,在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下,中國經歷了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為當代中國文化發展、文學藝術繁榮提供了豐富主題和廣闊空間,中華文化發展達到了新高度,中華文化影響力在不斷擴大。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守正創新,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創立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開辟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新境界。社會大變革的時代,也是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時代。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指導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深入向前發展,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提供了充足的養分,促進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為新時代堅定文化自信奠定了堅實的現實根基,讓新時代堅定文化自信擁有了更大的底氣和更穩固的依托。
(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奠定了文化自信的深厚底蘊
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指出:“中華民族具有百萬年的人類史、一萬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盵8]4在這5000多年的文明史中,中華民族創造了光輝燦爛的優秀傳統文化,這是中華民族的文化根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我們今天堅定文化自信奠定了深厚的底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并非憑空產生,而是源自中華民族5000多年文明史所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華文明是人類歷史上唯一一個延綿5000多年至今未曾中斷的文明,這是中華兒女最值得自豪的地方。在漫長的發展歷程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產生了諸如《詩經》《楚辭》《論語》《孟子》《三字經》《增廣賢文》等一大批國學經典,產生了漢賦、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等浩如煙海的文學經典,形成了天人合一、以人為本、崇德尚義等傳統思想理念、人文精神和道德規范,世世代代給中國人民以無窮無盡的文化滋養,深刻影響著當代中華兒女的精神世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思想理念精辟深邃,它所蘊含的獨特理念、精神、氣度和智慧,豐富和滋養了中國人民的精神世界,增添了中國人民內心深處的自尊、自信和自豪感,這是中國人民無窮無盡的精神財富,是中國人民堅定文化自信的重要底氣所在。
(三)中國共產黨領導建立的革命文化鑄就了文化自信之魂
革命文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在革命斗爭中孕育形成的所有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總和。革命文化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以“革命”為精神內核和價值取向,它同樣根植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沃土,浸潤于綿延不絕的中華文明,成為中華文化的一部分。比如,革命精神就源于“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9]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神內涵;革命文化所蘊含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10]的濟世情懷,“天下興亡,匹夫有責”[11]的責任擔當,“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1]69的浩然正氣”以及舍生取義的愛國情懷、鞠躬盡瘁的奉獻精神等,都是中華文明所特有的精神品質和鮮明價值。革命文化是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在革命斗爭中孕育的,是無數革命先烈用鮮血和生命鑄就的,已經深深鐫刻在中國人民的心中,成為激勵中國人民奮力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強大精神動力。正因為經過了戰火的淬煉,革命文化被熔鑄了最堅韌的精神品質,蘊含著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的向往、對民族精神的傳承,是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精神風范的集中體現,是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強大的感染力,是新時代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的重要依托。
(四)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彰顯了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獨特優勢
社會價值觀念作為文化最核心、最基礎的內容,關系國家長治久安和社會和諧穩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精髓,是當代中國精神的集中體現[12]。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核心價值觀必須同這個民族、這個國家的歷史文化相契合,同這個民族、這個國家的人民正在進行的奮斗相結合,同這個民族、這個國家需要解決的時代問題相適應。”[13]歷史和現實反復證明,一個國家如果沒有核心價值觀,國家文化就立不起來、強不起來,這個國家就沒有統一的意志和共同的行動。當代中國核心價值觀念,就是中國共產黨倡導培育和踐行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體現了中國先進文化的發展方向。從內容來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包含國家、社會、個人三個層面的內涵和要求,在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凝聚人心、匯聚力量上具有重要作用,它傳承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基因,吸收了世界文明有益成果,反映了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本質屬性,宣示了當代中國的奮斗目標和前進方向,充分彰顯了中華民族的文化理想和精神高度。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寄托著近代以來中國人民上下求索、歷經磨難確立的理想和信念,承載著每個中華兒女的美好愿景,具有強大的凝聚力和引領力,充分體現了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獨特優勢。中國共產黨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大力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使中國人民在新時代新征程更加堅定了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作為一種精神力量,它從實踐中產生,又必然要求回歸實踐,推動實踐變革,最終達到改變世界的目的。只有堅定文化自信,中華民族才能匯聚起強大的精神力量,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才能獲得強有力的精神支撐。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強調:“在新的起點上繼續推進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我們在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盵8]10-11在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新征程上,進一步堅定文化自信,履行好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必須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著力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和創造活力,奮力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不斷譜寫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新篇章。
(一)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
社會主義文化是為人民服務的文化,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是社會主義文化發展的根本方向,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讓人民共享高質量文化發展成果,是我國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只有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提升人民的精神境界,才能持續鞏固、提升人民的文化自信心和文化自豪感。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共產黨堅持文化發展為了人民、文化建設依靠人民、文化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原則,更加精準、更高質量地提升精神文化產品供給水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得到極大滿足,文化自信得到極大提升。當前,我國文化供給的主要矛盾已經由“夠不夠”變成了“好不好”。2023年10月召開的全國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會議提出,“要以釘釘子精神把各項任務要求落到實處,不斷增強工作能力本領,提高工作質量效能,在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奮斗和實踐中展現新氣象新作為”[14]。我們要堅持和加強中國共產黨對文化工作的全面領導,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牢牢把握人民群眾對精神文化生活的新期待,創新文化發展思路,把“硬件”建設和“軟件”建設結合起來,把“輸血”和“造血”結合起來,抓好文化領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升文化產品和文化服務整體水平,增強人民群眾文化獲得感、幸福感。要建立健全文化作品創新創作的傳播引導機制,全面推進廣播電視、文學藝術、新聞出版等事業繁榮發展,著力推出一批思想精深、藝術精湛、制作精良的精品力作,更好滿足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要進一步完善省、市、縣、鄉、村五級文化設施網絡,以優化城鄉文化資源配置為切入口,推進城鄉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一體化建設,促進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均等化。要持續深化文化體制機制改革,建立健全文化產業發展體系和市場機制,推動文化市場主體發展壯大,不斷滿足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要促進農業、文化、旅游高度融合,讓人民群眾真正實現在“行萬里路”的同時“讀精品書”,讓祖國廣袤大地的每個角落充滿文化氣息,讓文化建設助力鄉村全面振興。
(二)堅持以守正為本,傳承和弘揚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習近平文化思想的發展要求是堅持守正創新,守正是創新的前提和基礎,守正為創新立本、正源,是“不變”。要以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不變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基礎不變應對當前世界之變、時代之變、歷史之變中的“萬變”。中華文化源遠流長,我們要繼承和弘揚其中的優秀和精華部分,但絕不是要全盤接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所蘊含的天下為公、民為邦本、為政以德、任人唯賢、以德服人、親仁善鄰、革故鼎新、厚德載物、自強不息等思想觀點能體現中國人民在長期生產生活中積累的宇宙觀、天下觀、社會觀、道德觀,同科學社會主義價值觀主張高度契合,是我們需要傳承和大力弘揚的。不能以“守正”的名義去行全盤繼承、復古主義之實,要“守”的是底線,“正”的是方向,只有遵守規則、守住底線,才能確保創新過程中不迷失方向、不犯錯誤,才能確保創造出的成果符合社會歷史發展潮流。要做到在繼承中轉化,在學習中超越,在守正中創新,在創新中更好地守正?!笆卣睉忻鞔_的界限,不能沒有原則。要進一步加強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系統整理,提煉和展示中華文明的精神標識和文化精髓,從中汲取推動新時代中國治國理政的科學理念和辯證思維,把跨越時空、超越國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當代價值的文化精神繼承下來并弘揚下去,用中華民族的文明發展成果和智慧結晶滋養新一代中國人的精神世界。
(三)堅持以創新為要,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守正”與“創新”相輔相成、辯證統一,要堅持以守正為本、創新為要。創新是守正的手段和路徑,沒有創新就沒有發展,要在認識和實踐中不斷尋求新突破。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就是要賦予中華文化更大的發展活力,這是推動文化自信向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大實踐轉變的必然要求。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雖然是我國傳統文化之精華,但是其產生于古代社會,只有實現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才能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服務。近年來,《國寶檔案》《唐宮夜宴》等傳統文化節目頻頻“破圈”,舞劇《只此青綠》、昆曲《牡丹亭》等多部力作叫好叫座,故宮、敦煌等國潮文創IP受到追捧,曾經“冷門”的傳統文化,逐漸走到聚光燈下成為人們高度關注的“顯學”,這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表現形式創新、表現力提升的表現。近年來,人們對中華文化越來越發自內心地崇敬和認同,文化歸屬感、自豪感顯著增強,文化自信心極大提升。在新征程上,進一步堅定文化自信,必須立足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不斷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創新中得到傳承和弘揚。要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堅守中華文化立場,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時代內涵,推動其現代性轉化和發展,形成與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相適應的新的文化。要積極推動歷史文化遺產“活”起來,要讓空前發展的科學技術成為博物館“活”起來的有力抓手,積極運用AR、VR、裸眼3D、元宇宙等前沿技術,創新展陳形式,打造沉浸式場景,增設互動體驗區,讓靜止的文物藏品動起來,讓更多的群眾能夠近距離感受中華文化的韻味。要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中大放異彩,使其成為增強中華民族文化自信、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強大精神動力。
(四)加強文化交流互鑒,提升中華文化影響力
文明因多樣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鑒,因互鑒而發展。中華文明歷來就是在交流互鑒中逐漸成長,并日益煥發出生機活力。只有在與他國文化交流中,我們才能更為深入地理解中華文化的魅力和優勢,從而更加堅定文化自信。新征程上,中國共產黨正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奮力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我們擁有文化自信的深厚底氣,更應積極參與文明對話,在相互尊重的基礎上積極借鑒其他國家的優秀文化成果,以科學的態度對待文化中的差異,積極吸收一切有利于中國發展的優秀文化成果。要積極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不斷提高中華文化走出去的層次,不僅讓世界知道“舌尖上的中國”,還要讓世界知道“學術中的中國”“理論中的中國”“哲學社會科學中的中國”。要不斷增強中華文化國際傳播力,積極運用動漫、微電影、手機視頻等新興文化傳播手段,采用貼近不同國家、不同文化、不同群體受眾的精準傳播方式,開展富有時代特色、富含現代元素的文化推介活動,向外國人士講好中國故事,不斷提升中華文化影響力。要積極搭建文化交流平臺,著力辦好中國(深圳)國際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等國際交流平臺,讓高質量的交流惠及全球??傊耙院<{百川的開放胸襟學習和借鑒人類社會一切優秀文明成果”[15]既彰顯了中華文化的開放包容氣度,也提振了中國人民不斷博采眾長的文化自信和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的志氣、骨氣、底氣,它賦予大黨大國文化自信以更加深厚的世界意蘊和更加博大的胸懷。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必須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持以習近平文化思想為引領,從歷史經驗中汲取智慧,著眼解決新時代的實際問題,擔負起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以高度的理論自覺和文化自信不斷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提升我國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向世界各國展現中華文明發展的全新圖景。
[1]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2]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4:32.
[3]習近平.習近平著作選讀: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536.
[4]習近平在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研討班開班式上發表重要講話強調正確理解和大力推進中國式現代化[N].人民日報,2023-02-08(1).
[5]習近平.在紀念孔子誕辰2565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暨國際儒學聯合會第五屆會員大會開幕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4-09-25(2).
[6]習近平.習近平著作選讀: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33.
[7]習近平.堅定文化自信,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J].求是,2019(12):4-5.
[8]習近平.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的講話[J].求是,2023(17).
[9]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N].人民日報,2017-01-26(6).
[10]劉愛麗.淺析范仲淹《岳陽樓記》的思想性[J].名作欣賞,2023(35):84.
[11]顧炎武.顧炎武全集:第1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16.
[12]王海燕.廣泛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N].解放軍報,2023-12-27(7).
[13]習近平.青年要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4-05-05(2).
[14]習近平對宣傳思想文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強調堅定文化自信秉持開放包容堅持守正創新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堅強思想保證強大精神力量有利文化條件[N].人民日報,2023-10-09(1).
[15]習近平.開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新境界[J].求是,2023(20):16.
責任編輯韋榮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