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和新媒體的普及應用,人們獲取信息的方式和傳播途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在此大背景下,學生的學習、生活和社交方式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和變革。本研究主要分析新媒體對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探索思政課教學中人文關懷與心理疏導的應用形式和策略,同時研究和總結相關案例。通過綜合文獻分析和案例研究方法,倡導情感交流,強調人性化管理,注重情感引導,加強心理輔導,規范心理健康教育,關注心理健康事件等形式,深入了解新媒體時代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探索思政課教學中如何有效地應用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的方法和措施。提出要積極拓展思政課教學形式,創新課程內容和教學方法,以滿足學生的需求。此外,要建立學校與家庭、社會資源的有效銜接機制,形成共同關注學生心理健康的合力。本研究旨在為教育實踐提供有益的經驗和建議,促進思政教育創新發展。同時,將研究結果與實際教學相結合,能夠更好地服務于學生的心理健康與成長,促進他們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心態,增強他們的自我認知和情緒管理能力,進而提高他們的綜合素質。
關鍵詞:新媒體環境;人文關懷;心理疏導;思政課;應用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4)01-0151-03
課題項目:本論文為2022年度山西省高等學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項目(專職輔導員項目)“基于思想政治教育視角下的高職生心理危機干預研究”成果,項目編號:2022zsszzsx1952;2023年度山西水利職業技術學院課題“高職院校體驗式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研究——以山西水利職業技術學院為例”研究成果,項目編號:JY2023040
在新媒體環境下,學生面臨著巨大的學習與生活壓力,心理健康問題日益嚴重。思政課作為高校學習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應該積極倡導和推行人文關懷與心理疏導,以滿足學生的多元需求,提高他們的心理素質和綜合能力。本文從新媒體時代背景出發,探討人文關懷與心理疏導在思政課中的應用,重點闡述針對不同類型學生的實踐策略與方法,旨在為高校思政課教學提供參考。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和應用,學生的學習和生活方式發生了深刻變化。微博、微信、短視頻等新媒體的出現,使信息傳播變得更加迅速和廣泛,而且競爭激烈[1]。學生在使用新媒體的過程中,往往會受到各種信息干擾和負面影響,如網絡暴力、信息泄露、知識盲區等。這些問題不僅會影響學生的心理健康,而且可能對思政課的教學質量和效果產生極大影響。因此,在新媒體時代,思政課教學要有針對性地改革和創新,以更好地應對學生的需求和挑戰。
首先,思政課教師要了解和掌握新媒體技術,以更好地與學生互動和交流。其次,思政課教學內容要與現實社會、新媒體緊密結合,開展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激發學生的興趣和積極性。最后,在新媒體時代,思政教育不僅要傳播正能量,更要注重培養學生的自我保護、判斷和辨別能力,增強學生的安全意識和防范能力[2]。
(一)倡導情感交流
情感交流是人文關懷的核心之一,在思政課教學中,倡導情感交流是非常重要的。通過情感交流,教師能夠更好地了解學生的內心世界,關注他們的需求和困惑,從而建立更加緊密的師生關系[3]。為了鼓勵學生主動表達情感和態度,在課堂上,可以設立開放式的討論環節,讓學生就相關話題或問題發言,分享自己的觀點和感受。此外,可以組織情景模擬和角色扮演等活動,讓學生在虛擬場景中切身體驗不同的情感和價值觀,從而培養他們的情感智慧和人際交往能力。同時,在思政課教學中,教師應該給予學生充分的關注和理解。無論是課堂上還是課后,都可以通過面對面的交流、個別輔導或心理咨詢等方式,向學生傳遞關懷和支持。在與學生的互動中,教師要尊重每個學生的個性和差異,理解他們的煩惱和面臨的挑戰,并給予積極的回應和建議。通過倡導情感交流和給予學生充分的關注和理解,思政課教學可以強化師生間的溝通效果和情感連接,提升教學質量和效果[4]。
(二)強調人性化管理
人性化管理是人文關懷的必要條件之一。在思政課教學中,強調人性化管理是為了更好地滿足學生的需求,提升他們的參與度和歸屬感。首先,課堂環境要舒適、溫馨,營造一種融洽的氛圍。教室布置要注重細節,如增加植物綠化、提供舒適的座椅等,使學生感到舒適和自在。此外,在思政課教學中,應充分利用多媒體技術,豐富教學資源,通過圖片、音頻、視頻等多種形式展示知識,激發學生的興趣和好奇心[5]。其次,評價方式應該注重人性化。傳統單一的考試評價方法無法全面評估學生的綜合素質和能力,因此可以引入多元評價方式。例如,通過小組討論、項目展示、作業完成情況等方式來評價學生的表現,注重發掘學生的創造力、批判思維和溝通能力。同時,要給予學生及時的反饋和建議,幫助他們發現自身的不足和進步的方向,激勵他們不斷提升自我[6]。通過強調人性化管理,思政課教學可以更好地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需求,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和參與度,使每個學生都能夠在思政課中找到自己的價值和成長機會。這種教學方式能夠為學生提供一個關懷、尊重和包容的學習環境,激發他們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思政課學習中,不斷提升自我,實現個人和社會共同發展[7]。
(三)注重情感引導
情感引導是人文關懷的重要手段之一,能夠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提高他們的文化修養和道德素質。一方面,閱讀經典是提升學生情感修養的有效途徑。要引導學生閱讀優秀的文學、哲學、歷史等作品,讓他們感受到其中的人文關懷和藝術美感。例如,通過閱讀《紅樓夢》《論語》等經典著作,學生可以領略到其中蘊含的深刻的人性思考和價值追求,激發他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另一方面,邀請成功人士、社會名人等分享他們的人生經驗和思想感悟,可以引發學生的情感共鳴,使他們獲得啟示。這些人的經歷和見解可以為學生提供寶貴的人生指引和思考角度,他們的故事和智慧可以讓學生更加深刻地理解人生的意義和價值,引導他們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人際觀。
(一)加強心理輔導
在思政課教學中,加強心理輔導是非常必要的。通過安排專業的心理輔導師、組織心理輔導活動和開展在線服務,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處理自己的情緒和心理問題,促進他們的心理健康發展[8]。這有助于學生樹立積極的人生態度,提升他們的心理素質和適應能力,為他們的成長和未來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首先,可以安排專業的心理輔導師為學生提供個性化、針對性的心理咨詢服務。這些心理輔導師擁有豐富的經驗和專業知識,能夠傾聽學生的困惑和焦慮,提供合適的指導和支持。其次,可以組織心理輔導活動,如心理講座、心理工作坊等。這些活動可以為學生提供更豐富的心理知識和技能,幫助他們了解自己的心理狀態和需求,學習應對壓力和情緒困擾的方法。通過參與這些活動,學生可以獲得更多的心理支持和幫助,提升心理素質和抗挫折能力[9]。
(二)規范心理健康教育
在思政課教學中,心理健康教育是心理疏導的前提和基礎,通過系統全面地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幫助學生了解和預防心理問題,培養他們積極應對壓力和情緒困擾的能力[10]。
首先,可以設置專門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這門課程可以包括心理健康常識、心理測試、心理調節方法等方面的內容。通過講授心理健康知識,學生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心理狀態和需求,認識到心理健康對于個人幸福和成長的重要性。同時,通過心理測試和測評,學生可以評估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及時發現問題并采取相應的措施[11]。其次,可以利用線上學習平臺和社交媒體等渠道,向學生傳達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方法。通過發布與心理健康相關的文章、視頻和資訊,可以讓學生隨時獲取到有益的心理知識和信息。同時,可以組織線上討論和互動活動,鼓勵學生分享自己的心理體驗和成長經歷,促進彼此之間相互支持和幫助。最后,學校還可以與專業的心理健康機構或組織合作,開展更深入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12]。例如,可以邀請心理專家到校舉辦講座或研討會,為學生提供更專業的指導和咨詢服務。
(三)關注心理健康事件
關注心理健康事件對于學生的心理健康工作至關重要。心理健康事件處理機制是學校心理健康服務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可以有效地應對學生突發的心理問題和矛盾,保障學生心理健康[13]。
首先,學校應當建立健全心理健康事件處理機制,明確責任分工、流程和標準操作規程等方面的內容。例如,應急電話的接聽和轉接、在線咨詢的受理和反饋、心理護航的安排和實施等,都需要在機制內明確規定操作細節。其次,學校應當配備專業的心理輔導師和心理健康服務團隊,為學生提供系統的心理支持和幫助。這些專業人員可以通過開展個體心理輔導、心理診療、心理測評等形式,為學生提供個性化的心理援助。最后,學校應當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檔案和信息平臺,保障學生的心理健康信息安全和保密。在處理心理事件的過程中,應當及時、準確地記錄相關內容,并配合相關工作人員進行跟蹤和反饋[14]。同時,學校可以通過搭建心理健康信息平臺,讓學生更加方便地獲取相關的心理健康信息和服務,促進學生心理健康事務高效處理和管理[15]。
人文關懷與心理疏導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改革是當代教育的重要方向,隨著新媒體時代的不斷演進,這一趨勢愈發凸顯。思政課教學的目標是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而實現這一目標的關鍵在于將人的需求、情感交流和心理健康置于課程改革的核心位置。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學生不僅需要獲得知識,還需要發展情感智慧和社交技能。思政課應當提供一個有益的平臺,使學生能夠積極參與社會事務,樹立良好的價值觀和道德觀,以應對日益復雜的社會問題。這種關懷不僅包括對學術的指導,還包括對個體成長的引導,以及對學生心理健康的關切。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和教育的不斷創新,思政課教學將不可避免地面臨更多的挑戰和機遇,隨之而來的是培養出更具社會責任感、情感智慧和心理韌性的學生。為實現這一目標,教育工作者要不斷更新自己的教育方法,積極采用新媒體技術,以滿足學生多元化的需求。
參考文獻:
[1] 劉星煥,何玉芳.以數字化賦能“大思政課”建設的內在機理、現實梗阻及實踐路徑[J].理論導刊,2023(10):104-108.
[2] 冉惠娟,杜雁蕓.人工智能時代思政課教師培養面臨的挑戰及對策研究[J].中國軍轉民,2023(17):83-84.
[3] 母小琳,姚偉寧.思政課教學要著力學生健全人格養成[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23(23):79-81.
[4] 李萍.教育心理學視角下的思政教育課程化[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23(15):108.
[5] 樊帥領.教育自覺視角下思政課形塑時代新人的擢升路徑[J].安徽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3,25(1):98-103.
[6] 崔佳.幸福思政:強化課程人文關懷新范式[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22(48):26-29.
[7] 李曉旭.有溫度的思政課:價值·特征·進路[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22(39):80-83.
[8] 向艷,張永紅.思政課教師良好“頭姿”的應然向度[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22(31):1,4-5.
[9] 李永富,曹望華,岳晗.論易學教育與思政課的融合[J].牡丹江教育學院學報,2022(1):45-47.
[10] 牛艷.應用型人才培養中思政課的特點及作用研究[J].理論觀察,2021(12):34-36.
[11] 胡福進.重視“思政”滲透,收獲融合育人成果[J].教育家,2021(39):61.
[12] 萬成.以人為本:“大思政課”理念的人學省思[J].中國礦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24(2):104-115.
[13] 張春燕.提升遠程教育思政課教學有效性策略研究[J].吉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21(3):1-3,18.
[14] 崔建芳.師資建設與思政課供給側改革的關系[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20(30):104.
[15] 李金鐸.如何將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融入高職思政課分析[J].作家天地,2020(16):145-146.
作者簡介 張佳楠,講師,研究方向:發展與教育心理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