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文慧
關鍵詞:優良家風;新時代大學生;家庭教育
中華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其中家風文化是其中的一個重要方面。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家風作了許多重要論述。黨的二十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了加強家庭家教家風建設的重要性。2022年6月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四川省眉山市三蘇祠考察調研時指出:“家風家教是一個家庭最寶貴的財富,是留給子孫后代最好的遺產。”[1]由此看來,挖掘優良家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大學時代,是我們人生的一個黃金時期。關注大學生的成長成才是中華民族一以貫之的理念,關注大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是黨和政府一貫的主張。家庭是培養大學生正確價值觀的一個重要場所,家長平時的生活和行為習慣在潛移默化中影響著孩子的價值觀形成。用優良家風涵養大學生思想政治素養,使優良家風真正發揮它的育人作用。
相對于初中,家長對大學生的大學生活影響較少。然而,大學的教學方式與初中有很大的不同,它更加注重學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能力,這就需要大學生提高自我的辨別與約束能力,更需要家庭、學校、社會的共同介入,而傳承優良家風能夠使大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習近平總書記在同全國婦聯新一屆領導班子成員集體談話時講到“過去大家的需求主要是吃飽穿暖,現在物質條件好了,人民群眾熱切期盼高質量的家庭生活和精神追求,希望子女能夠接受更好的教育。”[2]一些父母把太多的精力放在了學習上,以為教育就是學校的責任,所以不需要他們的參與。父母對考試成績、成績排名等短期評估的重視程度太高,將對校園考試成績的評估納入家庭的日常生活中,使家庭教育成為對學校成績評估的延伸,失去了在家庭生活中應該為大學生精神發展提供的關愛。這就造成了“高分低能”“高能巨嬰”“高能犯罪”“學霸自殺”等一系列的教育問題。教育應該是連續性的,應該是以“線”,而不是“點”的教育。由于過于注重結果,家庭教育成為“揠苗助長”的“成材型”,它過于強調“未來”,卻忽視了應當抓住的“現在”。父母的言行舉止更容易被子女能動地學習和模仿,在大學生面對錯綜復雜的人際關系時,他們更多的來自家長對自己的行為和行為的影響。“寒門難出貴子”之類的呼聲不絕于耳,究其根源,還是家長對孩子的言行沒有做到一致。比如,一方面教育孩子要努力工作,另一方面卻對孩子太過寵愛,而在學校教育卻缺失這部分內容,導致了家庭教育的錯位。大學生在家庭教育中接受到的知識與行為之間的沖突,這對三觀還沒有完全建立起來的大學生來說,不可避免地會對是非對錯感到迷茫。
學校既是一個弘揚美德的場所,同時也是塑造學生品德生長的場所。“立德樹人”是教育工作的基本任務,就是要把德育放在首位。在高校德育工作中,德育主要形式是課堂教學、教師個人品行和校園文化氛圍。然而,在一些地方性的工程類學校以及一些高職院校中,德育宣傳的力度則稍顯薄弱。地方工科學校在專業設置和專業培養方面是以工科為主體的,文科專業的比例相對很小,高職院校的文化氛圍不夠濃郁。目前,我國高校普遍存在著“重專業能力輕素質”等特點,忽略了對學生的全面發展。在科研的壓力下,絕大多數的教師偏離自己“傳道授業解惑”“為人師表”之責。在學校的文化建設中,往往是注重形式而不是內容。學校教育以傳授知識為主,雖有“德育”與“智育”并行發展之說,但長期以來,以科研能力作為評價指標,逐漸演變為一種既定的隱性標準,使“德育”淪為紙上談兵、徒有其表。學生對道德的認識僅限于認知準則的層面,因此,學校大力倡導誠信等價值觀念,但是,學生們更傾向于先衡量自己的得失。所以,大學生并不是完全將道德認知轉化為身體力行。從另一個角度講,在時間和空間上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大學在大學生一生中只是一個很小的組成部分,并且在學校里學習的時間也是有限的,為了最大限度地提高知識的傳播效果,在教學設計中,德育必然為知識傳授讓路。
伴隨著社會生產力的不斷發展,家庭的結構也發生了變化,出現了由原來的大家庭轉變為小家庭的現象。當今社會,家長和孩子之間仍存在著較大的矛盾,不贍養老人、高離婚率、不正確的戀愛觀,這些都是很常見的事情,極大地阻礙了大學生對家庭正確認識。受多元文化影響,各種觀念和思想在不停地碰撞中相互融合,人們的價值觀念也越來越不穩定,傳統文化在新環境中已漸漸喪失了活力,家庭觀念也在逐漸地發生著異化。古往今來,家風是一種文化形態,它包含著倫理準則,它是社會經濟和政治在文化層面上的直接體現。家風在潛移默化中已經與中國的家庭教育相融合,但就其內容而言,仍是以傳統道德觀念為基礎,這與新時代的大學生的成長環境和價值觀念存在著巨大的差異,因此,必須對家風文化進行評價、篩選和轉換,才能實現優良家風的傳承和發展。如果因循守舊、固執己見,不與這個國家的時代特征地結合起來,就會使優良家風的生命力減弱。
大學生傳承優良家風需要父母重言傳身教、學校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整個社會注重家庭家教家風的和諧氛圍,形成教育合力,培育時代新人。
教育孩子,首先要以身作則,家長的言行舉止都會對孩子的認識和行為產生直接的影響。在家庭教育中,父母要用語言和行為作為榜樣來引導孩子,避免與子女的認知和行為脫節,甚至發生沖突。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孩子們從牙牙學語起就開始接受家教,有什么樣的家教,就有什么樣的人。”[3]孩子出生以后主要跟父母一起生活,父母是孩子成長過程中遇到的第一位老師,家長在孩子面前的一言一行都會被孩子觀察和模仿。隨著孩子的年齡增長,與外部社會的接觸以及自我意識和判斷能力的提高,有時會出現價值觀的沖突,家長的不當行為不僅會給自身帶來消極的后果,問題大學生表現出的違紀、失信和道德失范等消極懈怠行為,都可以從父母身上找到根源性問題。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父母的身教更重于言傳,作為有著豐富閱歷的長輩,應傳達一種積極的人生態度與價值追求。這也就是為什么有些學歷不高卻勤奮踏實做人做事的父母成為高學歷子女的人生榜樣,所謂言傳身教就是要給子女一個高大的人格形象和精神榜樣,這樣才能對子女的一生都發揮著價值觀的示范和引領作用。
學校立足的根本是“以人為本”,在大學生健康發展中,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是相互促進的。大學生的思想政治工作要從兩個方面進行。
第一,高校德育工作者應對大學生的家庭問題給予足夠的重視。對于“問題家庭”與“問題學生”,要采取積極措施,高校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者要深入地了解其原生家庭,深刻理解其面對類似問題時的應對方法,并用動人的事例來矯正其家長的思考模式與行為模式,幫助家長以潛移默化的方式去影響、改進大學生的不良行為,并把家庭、學校教育結合起來。在此基礎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應積極建立家校聯系,找到問題的癥結所在,“對癥下藥”,充分利用“談心談話”方式,為大學生提供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等方面的指導。要以“水滴石穿”的心態來解決家庭教育中的親子沖突,把教育的悲劇提前扼殺在萌芽狀態。
第二,思想政治課老師和輔導員要以身作則,主動地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充分調動學生黨員、學生骨干的積極作用,發揮朋輩教育引領作用。在問題學生的不良行為上給予及時的介入和引導,對大學生的壞習慣要及時加以改正。對問題家庭、問題學生進行長期的關注,把注重言傳身教、知行統一牢固地植入父母的內心,同時,也要觀察問題家庭和學生的行為,防止他們的“舊疾”再次發作,使家庭與學校共同發揮協同育人作用。
社會是由一個個“小家庭”所構成,“廣大家庭都要弘揚優良家風,以千千萬萬家庭的好家風支撐起全社會的好風氣”。[3]優良家風是人們生活中的道德規范,是一個社會得發展的根基,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根本保障。在整個社會提倡注重家庭家教家風,實現優良家風的傳承發展關鍵在于宣傳。一是充分利用電視臺、網絡、廣播電視等媒體、立體、全方位地宣傳家風,例如,在《新聞聯播》等主流媒體連續播出家風有關的內容,愛奇藝和優酷等多個互聯網平臺也將有關的系列視頻進行了轉發。在全國報紙上開辟了關于優良家風的專題版面。同時,也可以利用微博、微信、客戶端等平臺,例如,在“學習強國”客戶端開設了關于“家庭家教家風”的欄目,刊登了一些優秀學生和杰出人士的家風事跡,并通過“留言”“轉發”“分享”“點贊”等多種方式進行交流。要牢牢掌握“微”媒體在輿論上的話語權和主動權,隨時隨地、隨地隨意進行家風教育。大學時期是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最重要時期,優良家風所傳遞的為人處世、立身之法、家國情懷等對大學生的處世態度與價值觀念的形成起著重要的作用,并最終影響著他們今后的工作作風和生活方式。借助傳承優良家風對大學生進行“潤物細無聲”的熏陶,能夠更好地促進大學生成長成才。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四川考察時強調深入貫徹新發展理念主動融入新發展格局在新的征程上奮力譜寫四川發展新篇章[N].光明日報,2022-06-10(1).
[2][3]習近平.習近平關于注重家庭家教家風建設論述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21.
(作者單位:西安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