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麗娜

摘? 要:中國文化外語課程應當如何落實立德樹人,培養學生用英語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文化的能力,是課程思政建設的新方向,但相關的實證研究還十分有限。該文以宋文化英文之旅課程為例,從育人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案例和教學實踐成效五個方面展示如何深度融合語言文化教學和思想價值塑造,以期為中國文化外語課程思政育人實踐路徑和方法提供一定的借鑒價值。
關鍵詞:中國文化外語課程;用英語講好中國故事;課程思政;育人實踐;宋文化英文之旅
中圖分類號:H31? ? ? 文獻標志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000X(2024)S1-0028-04
Abstract: The college English courses should implement the moral education, cultivate students' ability of telling Chinese stories and spread Chinese culture in the world, but relevant empirical studies are rather limited. Citing A Traveling Journey to the Song Culture in English course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presents how to integrate language and culture teaching and value shaping in terms of five aspects: establishing objectives, determining content, choosing teaching methods, elaborating a teaching module, and showcasing the teaching results. It is hoped that this study can offer some insights for the practice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of the teaching Chinese culture in English courses.
Keywords: teaching Chinese culture in English courses; tell Chinese stories in English;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the practice of moral education; A Traveling Journey to the Song Culture in English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增強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堅守中華文化立場……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展現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推動中華文化更好走向世界。”用英文“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是時代賦予外語教育的重要責任。教育部2020年印發的《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1]中明確指出,所有教師、所有課程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構建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如何在各類外語課程中融入思政元素,實現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是目前學界研究的熱點問題。
一? 外語課程中的課程思政
近年來,關于外語課程思政的研究成果豐碩,有學者提出了課程思政的內涵、原則、路徑和實施框架[2-5],也有學者從教材編寫和使用角度探究了課程思政的思政挖掘和教學設計[6-9]。總體上來看,這些研究多以理論探討為主,對課程思政實踐層面的挖掘較少。究其根本,課程思政要落到實處,實現價值塑造、語言知識傳授和語言能力培養的深度融合,還需要更多實證研究[10-11],尤其是基于各類外語課程特點進行深入思政實踐的案例研究。衛朝霞等[12]以TED英語視聽說課程為例,探究了大學英語視聽說課程在課程思政實踐中的教學設計和育人成效;楊金才[13]以英語社會與文化課程為例,探索了英語類專業核心課程如何進行板塊式整合,有機融入課程思政元素。綜合來看,從外語課程實踐視角進行課程思政的研究還比較少,尤其缺少以中國文化外語課程為例進行的課程思政研究。
中國文化外語課程在實現思政育人、立德樹人方面有著突出的優勢。首先,“語言、文學和文化知識本身就不是孤立的,而是蘊含著豐富的人文內涵”[5],中國文化富含的民族精神、思想精粹和人文素養與語言知識一起構成了同根共存的育人養料。其次,與其他外語課程中文化的隱性教學相比,中國文化外語課程中的文化教學處于顯性地位,能夠系統、全面輸入中國文化,提升學生對中國文化的深度理解力,培養學生傳播中國文化、講好中國故事的能力。總之,中國文化外語課程可以和其他課程一起形成合力,實現全員育人、全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鑒于我國外語教育長期存在的“中國文化失語癥”[14],雖然用外語介紹中國文化的重要性已經在學界達成共識,但目前對于中國文化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研究尚不多見[15]。為此,本研究以一門中國文化外語課程——宋文化英文之旅為例,探索培養學生講好中國故事能力、實踐課程思政的具體做法,使外語教育更好服務國家戰略需求。
二? 中國文化外語課程宋文化英文之旅思政育人實踐
(一)? 課程特點
宋文化英文之旅是河南大學面向全校本科生開設的一門文化類通識選修課程。課程經過兩年的精心準備和設計,于2021年9月正式開課,經過兩個學期的教學實踐和改善,目前正處于第三個學期的開課中,課程依托智慧樹平臺進行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
課程根植校本特色和地域特色,育人特點鮮明。《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提出要圍繞國家和區域發展需要,結合學校發展定位和人才培養目標,構建類型豐富、層次遞進、相互支撐的課程思政體系。據此,課程建設緊密結合河南大學地處開封(北宋都城)的地域特色及學校宋文化研究成果突出的學科優勢,根據河南大學“中國特色、世界一流、中原風格”的發展定位,立足中原,突出地域特色,充分利用承載中華文明命脈、思想藝術內涵深厚的宋文化,培養學生對中國文化的理解和闡釋能力,服務中國文化對外傳播。
(二)? 教學目標
課程注重語言文化目標和思想育人目標的互動協同發展,充分挖掘宋文化的思想精華和時代價值,將人文修養、人格發展、家國情懷和實踐創新四個思政模塊隱性融入教學全過程,注重思政教學設計的系統性、整體化和融合性[5]。為解決學生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感知不強,情感共鳴不深,傳播實踐能力不足的痛點問題,課程立足中原,突出地域特色,通過11個單元主題聚焦宋文化的豐富內涵和育人功能。每個單元以實踐任務切入,依托開封景點和遺址,融入焚香點茶、宋服體驗、書法鑒賞、宋畫臨摹和活字印刷等文化體驗,實現古今對話、知行合一,加深學生對宋文化中家國情懷、美學韻味、宋詞藝術等思想精華的理解力,提升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闡釋傳播能力。
(三)? 教學內容
宋文化英文之旅課程以理解中國、溝通世界為基本定位。課程建設之初就做好頂層設計,明確了價值目標、知識目標和能力目標,為使育人模塊和語言文化內容做到“基因式”融合[7],課程深度挖掘以宋文化為代表的中國傳統文化中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及求大同的思想精華和時代價值,從11個教學單元主題中提煉出人文修養、人格發展、家國情懷和實踐創新四個思政模塊,讓學生通過學習,通曉天下道理,豐富學識,增長見識,塑造品格,提升文化自覺意識,為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文化,溝通世界打下堅實文化基礎。
為充分發揮文化課程以文化人、培根鑄魂的天然優勢,深度融合課程內容和思政教育,課程團隊圍繞四個思政模塊的育人目標,深入挖掘思政素材,精心拍攝“用英語介紹《千里江山圖》”“用英語講好詩詞的5W方法”等系列微課,設計宋代點茶茶具、宋代書畫美育實踐教具、活字印刷教具等,打造系統化、多元化、立體化的思政教學資源庫,拉近學生與傳統文化的距離,使學生對其能夠“看得見、摸得著、說得出、用得上”,提升學生對宋文化中家國情懷、美學韻味、宋詞藝術等思想精華的理解力,于無聲處培養學生的文化自信。
(四)? 教學方法
外語教學已經進入“后方法時代”[16],教學方法的選用應該考慮具體的教學目標和教學情境。宋文化英文之旅秉持“立德樹人”“全人教育”“成果導向”的教學理念,融合產出導向法、任務教學法等主要教學方法,“采百家之長,為我所用”[17]。突出中國文化外語課程育人育才一體,語言文化一體的特點,促進學生學用一體、知行合一,采用“任務、體驗、敘事、審美”四位一體的教學方法,深入挖掘課程所蘊含的思政價值,注重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人格品質、家國情懷和文化自信等,真正實現立德與樹人、育人與育才的有機融合。
以任務促產出。解決傳統語言文化課程學用分離的問題,巧妙利用情景劇的形式,創設真實有效的交際情境[18],對接學生將來可能面臨的用英語講好中國文化的跨文化交際情境,引導學生完成交際任務,提升學生對以宋文化為代表的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理解、傳播的興趣和渴望。
以敘事串文化。解決文化課程知識點細碎繁多、難以記憶的問題,以故事為載體,融合宋代杰出人物的生平境遇、文藝創作和人文情懷,如范仲淹劃粥斷齏、歐陽修母親畫荻教子等,巧妙利用故事線幫助學生串聯知識,激發學生對于士大夫發奮圖強、胸懷天下高尚品格的情感體會和共鳴,大力提升學生的價值認同和文化自覺。
以體驗通歷史。體驗式學習是立德樹人的有效途徑[19],能夠解決學生對于傳統文化的時空隔閡感,課程將歷史“請進課堂”,精心設計宋代點茶、活字印刷術、宋畫繪制等實踐活動,營造立體沉浸式的學習體驗,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參與性和創造性,讓學生能夠聽得懂、摸得到、講得出,縮短學生與歷史文化的距離。
以審美育素養。打破文化課程以傳授知識為主的單一局面,利用宋文化在詩詞、繪畫和書法上的巔峰成就,引導學生欣賞李煜、柳永等大家的千古詞作,辨析和體味蘇軾、黃庭堅、米芾、蔡襄“宋四家”的書法韻味,領會《清明上河圖》《千里江山圖》等傳世名畫的文化內涵和美學神韻。
三? 中華文化外語課程宋文化英文之旅思政育人教學案例
下面將以第六單元“宋詞——婉約豪放”中的一個課時“用英語講好中國詩詞的5W方法”為例,介紹課程思政的具體實踐。
本小節的教學目標分為三個部分,知識目標、能力目標和價值目標三位一體,顯性的語言教育和隱性的思政教育深度融合。其中,知識目標為學生能夠掌握李清照《醉花陰》的英文表達方式,理解宋詞抒情達意的功能;能力目標為學生能夠運用“5W”方法講好中國古詩詞,在實踐中提升英語傳播傳統詩詞的能力;價值目標為學生能夠認同古詩詞中“菊花”堅毅高潔的品性,提升融通中外的意識,為傳統詩詞的跨文化傳播而努力。
(一)? 教學產出任務設計
基于真實的跨文化交際情境,教師設計并在線上學習平臺發布產出任務,本章節的產出任務是:“My foreign friend Kate is coming to Kaifeng next month, and she is very interested in traditional Chinese poems and Ci, so she asks me to introduce some of them to her. Translating poems is really hard. What should I do?”
該產出任務融和語言知識、敘事技能和思政育人為一體,基于學生真實的學習情境,創設具有較高跨文化交際價值的傳統詩詞文化傳播任務,以目標為導向,以任務為驅動,依托真實的體驗活動,激發學生用英語講好中國傳統詩詞、傳播中國文化的興趣。
(二)? 教學實踐
具體的教學實踐主要分為課前、課中、課后三個環節。
1? 課前
根據本課時的學習目標和學習任務,教師在智慧樹平臺上發布富含育人功能的學習資源、產出任務和討論話題。學習資源主要包括一個20分鐘的紀錄片《千古才女李清照》,婉約派簡介和《醉花陰》的中英文word文檔,幫助學生了解李清照的生平背景、詩詞創作經歷和婉約派風格特點。產出任務即上述的“用英語為留學生Kate講宋詞《醉花陰》”,要求學生學習線上資源后進行嘗試性的產出。在線討論話題為“用英語講述中國詩詞,有哪些困難?”,引導學生結合任務嘗試產出的情況,在線討論相互遇到的困難,創造“饑餓感”,激發學生學習的動力,為線下課做好準備。
2? 課中
首先,為了檢查學生的線上學習成效,教師在課堂上發布雨課堂小測,重點考察婉約派詞的風格特點、詞人代表、李清照的生平背景和詩詞創作特點。針對學生的答題情況,教師針對難點問題進行講解,為學生準確理解婉約派詞風搭建內容支架。然后,教師總結學生線上討論的情況,針對學生反映的難點進行梳理。例如,“不會翻譯詩詞中的詞語怎么辦?”“詩詞很抽象,該怎么幫助外國人理解呢?”“用英語講述詩詞時,應該采用什么樣的結構比較好呢?”整體來看,學生遇到的問題主要分為語言、結構和內容方面的問題,也是接下來“5W”方法重點要解決的問題。
“5W”方法的三個步驟包括:第一步,“Identify the 5W narrative elements(漢語原詞)”,閱讀宋詞原詞,找出5W五個敘事要素。本步驟對接學生關于詩詞抽象難以理解的問題,找出5W敘事要素,也是幫助學生透視詩詞大意和內容的過程,有效為學生搭建產出任務的內容支架;第二步,“Recognize the 5W in the translation(英語譯本)”,對照英語譯本,圈出5W五個敘事要素的英文表達方式。本步驟主要對接學生關于詩詞難以翻譯的問題,對照權威翻譯版本,找出五個敘事要素的英文表達方式,不僅有助于學生更深入理解詩詞內容,更能幫助學生學習名家詩詞翻譯的技巧和語言妙處,體味英漢表達的語法、語音、語義等方面的異同,有效為學生搭建產出任務的語言支架。第三步,“Construct and retell the story with 5W(重塑故事)”,根據5個敘事要素,進行重新排列組合,用英語重新講述詩詞。這三個步驟可以有效地搭建內容支架、語言支架、形式和結構支架,層層遞進,幫助學生習得詩詞中的語言知識、文化知識、思想價值;幫助學生厘清步驟,化繁為簡,步步為營,用英語講好傳統詩詞。
教師講解方法之后,學生小組合作,實踐“5W”技巧。教師給學生分組,將《醉花陰》的漢語原詞和英文譯本分給學生,指導學生進行組內合作學習,在實踐中依次完成“5W”三個步驟。小組合作之后,學生產出匯報,教師進行評價與反饋。學生進行分組匯報,教師根據學生代表的現場展示,結合評價表(表1),對學生任務產出給予評價和反饋,重點考察學生對于“5W”五個核心敘事要素的挖掘是否準確、完整,“5W”技巧的運用是否得當、詩詞英文重述是否完整、連貫。同時,教師洞察學生產出任務中存在的語言、文化、價值觀方面的問題,教師依此進行難點的講解;針對匯報中表現突出的地方,教師可以借機進行肯定和表揚,引導其他學生見賢思齊。
3? 課后
布置課后作業,師生進行教與學反思。教師發布課后鞏固練習任務,鼓勵學生夯實“5W”方法,分組合作,拍攝視頻,用英語講述李清照的《如夢令》《一剪梅》和《聲聲慢》,并將視頻上傳至智慧樹線上平臺,利用評價表進行生生評價,推選出優秀作品。
(三)? 教學實踐成效
思政教學要落地,就要充分結合課內教學和課外實踐,課內外結合有助于學生獲取多元化資源,發展綜合能力,培育思想品性[20]。本課程以“立德樹人”“全人教育”“成果導向”為理念,重視“體驗教學”“實踐教學”,創新性地開設第二課堂實踐環節,鼓勵學生走出教室,充分利用豐富多彩的宋文化資源,完成實踐作品,促成語言文化知識學習向實踐能力轉化。許多學生走進清明上河園、開封市博物館、宋文化會客廳等文化實踐基地,結合課堂學習的11個主題內容,開展探索實踐、合作學習,在實際情境中親身體驗宋文化、講述文化故事。
圍繞學校和學生特點,因地制宜,鼓勵學生參與,更有助于課程思政教學素材[21]。為鼓勵學生學用結合、知行合一,踐行文化傳播,提升思政實踐育人成效,課程特設學生優秀實踐作品資源庫,發揮優秀作品“傳幫帶”的作用,引領下一屆學生積極投身文化實踐與傳播,促進學生產出成果交流共享,服務河南省“文旅文創融合發展”和開封市“一都一城”戰略舉措,提升師生社會參與的覆蓋面與縱深度,促進課程成果轉化,進一步服務于地方發展。
四? 結束語
中國文化外語課程在落實立德樹人,構建“三全育人”的大格局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具有融合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語言文化知識和思想價值的天然優勢。本文通過呈現“宋文化英文之旅”在思政育人實踐中如何選定教學目標、確定教學內容、選擇教學方法和評估教學成效,探討了中國文化外語課程思政建設的實踐路徑。課程通過加強學生對傳統文化的體驗實踐,提升他們的文化素養;注重培養學生用英語講好中國故事的能力,增強學生探索及傳播中國文化的積極性與自信心,努力實現傳統文化教學資源開發、語言文化教學、思政育人共贏,希望本課程能夠為中國文化同類課程育人實踐提供一些啟發和借鑒。
參考文獻:
[1] 教育部關于印發《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的通知[EB/OL].http://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0-06/06/conten t_5517606.htm.
[2] 黃國文,肖瓊.外語課程思政建設六要素[J].中國外語,2021(2):10-16.
[3] 劉正光,岳曼曼.轉變理念、重構內容,落實外語課程思政[J].外國語,2020(5):21-29.
[4] 文秋芳.大學外語課程思政的內涵和實施框架[J].中國外語,2021(2):47-52.
[5] 張敬源,王娜.外語“課程思政”建設——內涵、原則與路徑探析[J].中國外語,2020(5):15-20,29.
[6] 成矯林.以深度教學促進外語課程思政[J].中國外語,2020(5):30-36.
[7] 胡杰輝.外語課程思政視角下的教學設計研究[J].中國外語,2021(2):53-59.
[8] 岳豪,莊恩平.大學英語課程思政的實踐路徑探索:用跨文化方式講好中國故事[J].外語教學,2022(5):55-59.
[9] 張敬源,王娜.基于價值塑造的外語課程思政教學任務設計——以《新時代明德大學英語綜合教程2》為例[J].中國外語,2021(2):33-38.
[10] 崔琳琳.大學生“用英語講中國故事”演講模塊的思政課程探究[J].外語教育研究前沿,2021(4):18-25.
[11] 孫曙光.思政教育融入“用英語講中國故事”實踐課程的研究[J].外語教育研究前沿,2021(4):26-33.
[12] 衛朝霞,陳向京.深度挖掘教材思政元素,推進大學英語視聽說育人實踐——以“TED英語視聽說”課程為例[J].中國外語,2022(7):4-11.
[13] 楊金才.“英國社會與文化”課程思政教學探討[J].中國外語,2022(2):85-88.
[14] 肖龍福,肖笛,李嵐,等.我國高校英語教育中的“中國文化失語”現狀研究[J].外語教學理論與實踐,2010(1):39-46.
[15] 肖淑云.文化教學二十年:回顧與思考[J].學術論壇,2007(4):197-201.
[16] 武和平,武海霞.外語教學方法與流派[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4:169.
[17] 文秋芳,畢爭.產出導向法與任務教學法的異同評述[J].外語教學,2020(4):41-46.
[18] 文秋芳,孫曙光.“產出導向法”驅動場景設計要素例析[J].外語教育研究前沿,2020(2):4-11.
[19] 孫有中.課程思政視角下的高校外語教材設計[J].外語電化教學,2020(6):46-51.
[20] 楊華.大學生外語數字化敘事能力的實踐研究:課程思政的新探索[J].外語教育研究前沿,2021(4):10-17.
[21] 徐錦芬.高校英語課程思政教學素材的思政內容建設研究[J].外語界,2021(2):1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