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雷雷 田偉 嚴小飛 祝成炎

摘? 要:專業實踐類課程是新工科培養本科生創新、創業和綜合實踐能力的重要環節,在專業實踐課程教學中實施課程思政,是全面貫徹教育部思政教學全覆蓋,提高實踐教學質量的重要手段。通過分析傳統工科專業實踐課程特點,以紡織工程專業新工科建設過程中專業實踐課程為載體,提出專業實踐教學思政建設的基本法則。圍繞“紡織非遺傳承、紡織行業發展、專業建設、科研實踐、教師培養”等方面進行課程思政教學探索與實踐,促進新工科背景下紡織工程專業實踐課程思政的建設發展。
關鍵詞:新工科;課程思政;紡織工程;實踐課程;思政建設
中圖分類號:G641? ? ? ? 文獻標志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000X(2024)S1-0036-05
Abstract: Professional practice courses are an important link to cultivate undergraduates' innovation, entrepreneurship and comprehensive practical ability. The implementation of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in the teaching of professional practice courses is an important means to fully implement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of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practical teaching.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raditional engineering practice courses,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of professional practice teaching by taking the professional practice course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engineering of textile engineering major as the carrier. The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in the course centered on the aspects of "textile non-inheritance, textile industry development, professional construction, scientific research practice, teacher training", so as to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in practical courses of textile engineering specialty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emerging engineering education.
Keywords: emerging engineering education;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textile engineering; practical teach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隨著互聯網、大數據、智能制造的發展,為應對新產業、新經濟的發展對科技創新人才的需求,教育部提出了新工科的建設指引。為應對這新一輪的變革,高校工科專業開始了新一輪的專業建設與升級,而在教育的過程中幫助學生塑造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更是必備內容。2020年5月,教育部印發了《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1],要求構建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工學類專業課程,要注重強化學生工程倫理教育,培養學生精益求精的大國工匠精神,激發學生科技報國的家國情懷和使命擔當”。2022年4月2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人民大學考察時強調,“為誰培養人、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始終是教育的根本問題[2],高校的根本任務是立德樹人。在當前新工科的建設和發展中,課程教學過程融入思政元素是實現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手段。
根據2021年中國工程院發布的《面向2035推進制造強國建設戰略研究》報告,中國紡織業等五個產業已達到世界先進水平,紡織行業是我國的傳統經濟支柱行業,產業強大的背后是紡織科技技術水平、科技研發實力以及科研儲備人才的培養,新時代的發展及多學科的交叉融合使得紡織工程人才的培養面臨極大的挑戰。新工科建設作為引領高校教學改革的主要抓手,對高校傳統工科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戰,如何把握“新的工業專業、工科的新要求”的建設內涵,在信息化、數字化的新形勢下,培養出能夠引領本行業未來科技發展的工程技術人才,是高校工科教育面臨的新任務[3]。高校紡織工程專業的建設應該根據時代的變化以及國家的需求,根據紡織工程學科的特點,制定系統全面的培養方案,以興業強國、立德樹人為目標,推動和提升紡織工程專業教學改革,培養具備愛國情懷、科技創新及大國工匠精神的復合型紡織技術人才。
一? 紡織工程專業實踐類課程特點
教育部《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指出“專業實驗實踐課程,要注重學思結合、知行統一,增強學生勇于探索的創新精神、善于解決問題的實踐能力”。實踐類課程指的是高校教學中的實習、實訓、專業實驗等課程,是高等學校工科專業教學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實踐類課程能有效地培養學生解決復雜工程問題的能力,提高科技創新與綜合實踐能力,也是高校工科專業能力提升的重要手段[4]。
紡織工程專業作為傳統的工科專業,注重培養高質量技術人才,除了基礎的專業理論課程之外,實踐類課程也比較多,更加注重學生的實踐能力的培養,很多高校開設金工實習、專業認識實習、企業認識實習和社會實踐等實習課程及紡織材料學實驗、紡織品加工與測試實驗、機織學實驗和針織學實驗等課程的實驗教學,此外還有織物加工設計類的課程設計。實踐類課程包含紡織行業各工序、眾多工藝參數等,實踐性強,在課程思政建設上存在一定的難度。根據近年來的實踐經驗,浙江理工大學(以下簡稱“我校”)紡織工程專業開展了思政元素融入實踐課程的教學改革與研究工作,提出了紡織工程專業實踐課程中思政元素的融合路徑,為傳統工科專業實踐類課程思政教育在新工科復合型人才的培養提供一定的借鑒。
二? 實踐類課程融入思政元素面臨的問題
隨著全國各學科專業對課程思政貫穿“教學全過程”理念的不斷深入,各學校實踐類課程教學也已經經過幾年的課程教學改革,但在思政元素融入實踐課程教學過程方面的課程研究和探索仍有欠缺。
(一)? 實踐教學與課程思政融合不密切
首先,專業實踐課程的教學,專業知識與思政元素的結合度不高,思政元素與實驗內容相互獨立,在課程設置、人才培養和教學理念等環節存在一定的缺失,對實踐過程中的思政元素挖掘不足。其次,在實踐教學中,工科專業通常注重培養實踐動手能力,教學過程中沒有思政內容或只是淺顯涉及。我校紡織類專業實踐課程思政研究尚短,在以往的實踐課程標準中,教學目標主要是知識、能力和素質目標三個方面,對課程思政元素沒有明確要求,因此課程缺乏相關的符合思政教育素材庫,未形成嚴謹的實踐課程思政教學理論體系。
(二)? 思政元素難融入
傳統的工科類專業實踐課程重操作輕理論的模式使得課程思政融入較為困難,綜合實踐類課程主要模式為“教師做、學生學”,進行驗證性的教學,教學模式較單一,偏重紡織設備操作,此外因為傳統工科專業教學計劃中關于實踐教學的課時逐步減少,在較短的課時內只能講解設備的基本操作,較少涉及對紡織產業前沿和工程技術人員應具備的職業素養及法律法規等思政內容。對學生職業發展缺少關注,使得畢業的學生思想道德、職業素質等無法真正滿足社會需要。
(三)? 實踐教師的意識誤區
首先,實踐類課程教師普遍認為在教室進行課程思政的教學,導致實踐教學中缺乏思政元素。其次,指導教師認為實踐課程就是學習如何操作、如何實驗等,沒有可發掘的思政元素,缺乏思政教學的引領。再次,與思政課程授課教師相比,實踐類課程專業教師沒有接受過專門詳細的思政教學培訓。目前專業實踐教師基本上是根據自己的理解或個人興趣來準備思政元素,存在“課前三分鐘植入”思政的誤區,沒有形成系統化的思政教學體系,實踐教學中呈現出碎片式、片面的思政教學現象。因此,開展實踐類課程思政研究具有極強的迫切性。
三? 實踐類課程思政建設的基本原則
(一)? 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
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認識論主要圍繞實踐、認識、真理三個核心及認識發展過程中實踐與認識的辯證關系原理、認識發展律、真理發展律三大規律,系統闡述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理論,正確回答了“怎樣認識世界”的問題。將馬克思主義靈活運用在實踐教學中,也是馬克思主義世界觀指導工科專業實踐類課程教學的根本體現。理論聯系實際是馬克思主義最基本的原則之一,理論與實踐相互結合是高校專業實踐類課程教學的理念,把實踐獲得的經驗總結上升為理論知識。以織造學實驗為例,無論是經紗張力分析、開口運動規律,還是噴氣引緯氣壓分布等,理論課堂教學均以織造學的理論知識為主,實踐教學通過設備調試檢驗課堂理論知識,織造實驗又在織造學的理論指導下設計實驗。
(二)? 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行動指南
時代是思想之母,實踐是理論之源。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寫入黨章是黨的十九大取得的一個重要理論成果和重大歷史貢獻,實現了黨的指導思想與時俱進。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明確了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5]。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高質量發展,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豐富人民精神世界,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全面融入實踐類課程教學當中。實踐類課程小班化、言傳身教的特點能更有優勢地從“宣傳”轉變為“親歷”模式,將價值觀體現在日常實踐教學中。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的,“要切實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貫穿于社會生活方方面面”。比如,在織造實驗經紗張力變形分析操作課程中,小組成員之間需要相互配合,發揮平等、友善的團隊合作,才能完成實驗;通過織機從古至今的發展歷史、絲綢之路講述中國古代紡織的輝煌歷史,增強學生中華民族文化自信、民族自信;在噴氣引緯中緯紗飛行狀態的實踐中,通過2005年時中國、德國兩個國家同時期的噴氣織機設備的技術差距,紡織強國夢仍需青年學子繼續努力奮斗;通過近20年來我國織機設備的技術研發從追趕到并跑到目前部分設備領跑的現狀,告誡同學們無需妄自菲薄,做好學生中國力量、中國創新精神的引領。
(三)? 以工程倫理教育為價值觀依托
工程倫理教育是新工科教學中塑造高素質工程技術人才的重要環節,因此工程倫理教育成為現代高等教育中提高工程科技人員倫理素養與社會責任感的重要環節。培養工程倫理意識、掌握工程倫理規范、提升工程倫理決策能力是高校工程倫理教育的目標[6]。專業實踐類課程在工程倫理教育方面具有天然的優勢,可以在實驗或者企業實習過程中根據生產實例進行現場教學。比如,在非織造熔噴實驗中,教師可以引入新冠病毒感染疫情初期口罩原料之一的熔噴布價格飛漲、面料質量層次不齊的案例,該事件暴露出企業生產、社會監管等各個環節的技術人員只夠追求個人利益,而不顧后續口罩生產以及對不達標的口罩使用對疫情帶來的擴散風險。
(四)? 以工匠精神為個人素質提升著力點
時代發展,需要大國工匠;邁向新征程,需要大力弘揚工匠精神。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建設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勞動者大軍,弘揚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營造勞動光榮的社會風尚和精益求精的敬業風氣[7]”。工匠精神是社會主義時代精神的生動體現,工匠精神的培育和弘揚需要全社會的協同合作。高校培養的工科技術人才是工匠精神的主要實踐者與傳承者,探索將工匠精神的培養融入到新工科課程教學與實習實訓的各個環節的實踐路徑,對新工科建設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通過生動鮮活的具有工匠精神的紡織行業的模范人物和優秀事跡,引導學生端正學習態度,專注于知識的學習和實踐技能的提升。教師團隊應當結合教研需求,重新定位自身的教育角色,深刻認識到自己也是大國建設中的一名工匠,以德立身、以身作則,也恰好為大學生樹立了奉行工匠精神的精神榜樣。
四? 實踐類課程思政建設路徑與實現要點
針對專業實習實踐教學中,存在著育德意識不強、思政教育浮于表面等問題,通過理論探索、教學實踐、積累總結,形成了專業實習實踐類課程與思政教育融合育人的教學模式(圖1),打通了高質量高級工程技術人才的顯性技能培養與隱形素養培育相結合的通道。
(一)? 堅持文化自信,傳承中華傳統文化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悠久歷史文化的傳承,是各行各業發展的文化基石,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與發展,對增強文化自信,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增強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力量具有重要意義。截至2021年底,國務院已公布了五批次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1 557項,其中紡織類非遺237項,其中中國傳統桑蠶絲織技藝、南京云錦織造技藝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中紡聯副會長孫淮濱指出,將紡織非遺文化融入到新工科實踐教學中來,對弘揚中華傳統文化,振興中國傳統工藝具有重大意義,是提高紡織產業文化軟實力以及增強我國紡織工業文化自信的重要著力點[8]。
通過非遺研修研習項目建立非遺傳承人與學生的聯系紐帶,自2017年以來,浙江理工大學圍繞織錦技藝傳承及創意設計,根據文旅部“強基礎、增學養、拓眼界”的研修原則,從織錦行業的發展需要和非遺項目的從業人員成長需求,已成功承辦了9期“織錦技藝傳承及創意設計研修班”,相繼為四川蜀錦、南京云錦、蘇州宋錦、廣西壯錦、杭州織錦、山東魯錦、海南黎錦、云南傣錦、蘇州緙絲、布依族織錦、水族馬尾繡、苗族蠟染、布依族楓香染、藍染藍印、桐鄉濮綢和杭州絲綢畫繢等非遺項目的180余位傳承人或從業者提供了針對性的高級研修。在研修的整個階段,安排紡織專業的學生一對一地對接傳承人,既拓展了學生的知識面,又讓學生通過自身所學的專業知識對非遺傳承項目進行服務,協助非遺傳承人利用現代科技手段輔助傳統工藝設計,提升傳統非遺項目的生命力,對學生以及傳承人的學習均起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二)? 行業發展歷史融入教學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華民族在經濟和社會發展方面取得了里程碑式的成就,工業發展更是取得了長足進步,紡織行業作為中國現代化發展的重要參與者,逐步從“紡織大國”推進到“紡織強國”。2021年中國纖維加工總量占世界纖維加工總量50%以上,化纖總量占世界比重的70%以上,中國紡織行業發展的歷史,中國紡織人艱苦奮斗的精神本身就是一個非常有代表性的思政元素。
中國的紡織業從史前文明就有記載,漢唐時期達到頂峰,近現代由于帝國主義、封建主義的因素,我國的紡織業發展自改革開放以后才進入了高速發展階段,在思政教學時可以從紡織工業對新中國的建設、改革開放對紡織產業的機遇以及黨的十八大以來紡織產業的發展等方面入手。例如,計劃經濟時代,“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的布票時代,到現在實現的穿衣自由;從以前的萬人紡織工人車間,到現在智能紡紗車間生產萬錠紗線只需四五個工人,說明紡織的發展對人民美好生活的提高以及改革開放對紡織工業發展的重大意義。目前,紡織已完全突破傳統的家紡及服用領域,其在航空航天、大飛機、航母、交通運輸和工業制造等領域都得到了廣泛的應用,超強聚乙烯纖維、碳纖維、芳綸纖維、玻璃纖維和玄武巖纖維等新型工業纖維在很多方面正在取代傳統的材料。通過這些實際使用案例,引導學生對所學專業的發展前景的認識,同時提升學生作為未來紡織工程技術人員的責任感及使命感。
(三)? 學科特色、專業發展歷程融入教學
每個專業學科的發展建設都是經歷了一代代的師生的付出,學科的發展歷程對增強本專業學生的歸屬感,認同感方面有很強的作用,因此將學科發展歷史、專業建設的歷程帶入實踐教學中是思政元素融入教學內容一個很好的切入點。
浙江理工大學紡織工程專業自1987年蠶學館創辦以來,已經具有125年的歷史,以“求知求實、創新創業”的辦學特色,培養了大量的杰出人才,將這些實際案例融入教學當中,作為思政教學案例可以更好地起到積極作用。2018年浙江理工大學絲綢博物館的開館,為我校師生了解校史,了解中國絲綢發展史提供了非常便利的場所。場館包括中國五千年絲綢文化展、以我校為主線的中國近代蠶桑絲綢教育發展、我校設計制作的國禮織錦、部分校友創新創業成果展示以及我校在一帶一路建設所開展的工作。例如晚清政府時期以實業興國辦學,“蠶絲為浙特產,而蠶業之盛衰,關系國計民生至大”;報業巨子史量才“言論自由,不偏不倚,為民喉舌”為標榜,堅持“國有國格、人有人格、報有報格”的“三格”精神;抗戰期間輾轉辦學,由浙西、浙東輾轉到浙南,易地十處,歷盡艱辛,流亡辦學,被譽為“抗戰的宣傳隊,科技的播種機,‘三農的服務隊”;新中國成立后,為浙江以及全國紡織行業特別是絲綢企業提供了大量了人才;2020年初疫情暴發以來,口罩研發,積極抗疫;畢業于絲綢工程專業的校長陳文興教授被評為中國工程院院士,從事纖維制備技術的研發工作,在蠶絲纖維高質量制備、滌綸工業絲高效節能制備方向突破技術瓶頸,取得重大應用成果,他的教學與科研工作經歷是很好的思政教學素材。
(四)? 項目式實踐教學,激發科研創新精神
新工科建設不僅要求學生應具備深厚的理論知識,更要有良好的專業技能和豐富的實踐經驗。因此校外實踐教育基地建設具有重要意義,一是對人才培養而言,可以推動教師轉變教育思想觀念,改革人才培養模式,加強實踐教學環節,對培養合格的人才具有重要價值;二是對學生就業而言,通過讓實踐基地承擔學生的校外實踐教育任務,能夠促進學生所學專業與未來從事行業的無縫對接,提升學生的就業能力;三是對學生能力培養而言,通過校外實踐教育,能夠提升學生的創新能力、實踐能力、社會責任感。
實踐基地以解決企業實際出現的技術難題為小項目課題,比如分析織造過程中產生開車痕的原因、織造的布面的布邊有松弛現象、成品布經過洗滌之后起毛起球嚴重等等,通過分析起球問題的理論因素,通過實踐活動解決問題的過程,全面培養學生自主思考、團隊協作、解決復雜工程問題的思維與能力。
此外通過參加“互聯網+”、全國大學生挑戰杯比賽項目等,培養學生的科研創新能力。同時參加行業內的各項大學生比賽項目,如“全國大學生紗線設計大賽”“全國大學生紡織貿易與商業策劃創新能力大賽”“中國紡織類高校大學生創意創新創業大賽”等,通過競賽項目鍛煉學生的創新能力、團隊協作能力等。
(五)? 提升教師思政建設意識及授課水平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青年強,則國家強”“用黨的科學理論武裝青年,用黨的初心使命感召青年”。新工科建設要將課程思政落實在立德樹人過程中,在實踐課程的建設中,利用好實踐基地、實驗室等教學場所,充分發揮專業實踐教師作為思政教學“主力軍”作用[9]。結合教師黨支部的建設,通過師生黨員有效溝通,引導學生黨員在思政教學的引領作用。我校紡織工程教工黨支部順利通過全國樣板支部建設驗收,廣大教師黨員以突破行業發展瓶頸為指引、以解決企業發展痛點為重點、以國家戰略發展需求為目標,用實際行動把科研做在大地上。
結合典型事件以及教師團隊的經驗經歷現身說法。如在“倍捻”實驗的教學內容中,引入團隊教師的專利一種大差異長絲的一步并合、倍捻方法,論文(倍捻機絲線捻度偏差的研究)內容;在劍桿織機引緯方式的實驗中,通過授課教師在世界前三強德國多尼爾紡織企業擔任售后安裝服務工程師的經歷,講述中德國紡織機械的差距及國內織機的發展歷程,以及中德優秀工程師的工匠精神。
五? 結束語
隨著黨的二十大的勝利召開,報告中教育事業也被提升到科教興國戰略,列入實現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強力支撐。如何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對傳統工科專業的新工科建設改革既是良好的機遇又面臨巨大的挑戰。在此關鍵時期,要大力推進紡織工程專業教學與新興行業的融合,堅持“四個面向”,瞄準地方紡織行業真問題,做“對的教育”,通過服務地方產業經濟發展,結合工程專業認證要求,以國家“雙萬計劃”一流專業建設為重點,深入開展紡織工程專業實踐類課程思政建設的實踐,提升專業整體教學水平。培養面向現代紡織產業發展,扎實掌握自然科學基礎和紡織工程專業基礎理論及知識,具備良好的科學、工程及人文素養,具有紡織工程創新思維及國際視野的復合型高級工程技術人才。
參考文獻:
[1] 教育部關于印發《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的通知(教高〔2020〕3號)[EB/OL].(2022-05-28)[2022-06-06].http://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0-06/06/content_5517606.htm.
[2] 習近平在中國人民大學考察時強調:堅持黨的領導傳承紅色基因扎根中國大地 走出一條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新路[EB/OL].(2022-04-25)[2022-04-25].http://www.gov.cn/xinwen/2022-04/25/content_5687105.htm.
[3] 孔麗麗,盧颯.新工科+課程思政新形態課程建設路徑研究[J].高教學刊,2022,8(S1):5-8,13.
[4] 沈振乾,徐國偉,王浩程,等.工科實踐類課程思政之范式研究[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19,35(7):41-44.
[5] 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EB/OL].(2022-10-16)[2022-10-25].http://www.gov.cn/xinwen/2022-10/25/content_5721685.htm.
[6] 龍翔,盛國榮.工程倫理教育的三大核心目標[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4):76-81.
[7] 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8] 梁龍.共繪苗繡多彩未來 鄉村振興非遺在行動——第五屆中國紡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大會在貴陽舉行[J].中國紡織,2022(Z1):84-85.
[9] 孟慶瑜,陰冬勝.發揮“主力軍”“主戰場”“主渠道”作用,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有的放矢)[N].人民日報,2021-06-0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