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亞琨
【摘要】小學語文作文突出記敘文的寫作訓練,主要以記人、敘事、寫景、狀物為主。其中,人物特點的表現方法是寫記人類記敘文所不可忽視的要素,文章指出了記敘文寫作訓練中人物特點的表現方法及教學內容的重要性,結合具體案例分析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針對表現方法優化教學策略。
【關鍵詞】小學語文;記敘文;寫作訓練;人物特點;表現方法
【中圖分類號】G623.24【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4—0463(2024)04—0072—04
記敘文寫作訓練是提高小學語文作文水平的重要措施。其中,人物特點的表現方法是學生寫記人類記敘文所必須掌握的內容。教師為學生講解記敘文寫作中人物特點的表現方法,讓學生不僅能夠夯實語文基礎知識,了解肖像描寫、語言描寫、動作描寫、心理描寫、神態描寫等寫作技法,還能夠在有針對性的寫作訓練中學會觀察的角度和方法,養成良好的寫作習慣,并能夠在評改中不斷總結,切實提高寫作水平。但傳統的記敘文寫作訓練往往受限于教材和課堂模式,難以將人物特點的表現方法講得系統、深入,本文就如何在小學語文課堂有效實施記敘文寫作訓練之人物特點的表現方法談幾點看法。
一、記敘文寫作中人物特點表現方法的內容和重要性
1.內容。記敘文主要以記人、敘事、寫景、狀物為主,在寫作教學中,人物特點可以運用肖像描寫、語言描寫、動作描寫、心理描寫、神態描寫等方法來表現。具體來說,肖像描寫通過生動地描繪人物外貌特征(容貌、神情、服飾、姿勢等)來塑造形象;語言描寫利用獨白或對話來挖掘語言背后的個性化和藝術性,使讀者產生“如聞其聲,如見其人”的閱讀體驗;動作描寫利用對人物的舉止、動作和行為描寫來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有助于人物形象的塑造;心理描寫利用描寫人物內心的思想情感活動來反映人物性格、展現人物的內心世界,突出更為復雜的情感;神態描寫利用刻畫人物的面部表情來展現人物細膩的情感波動。總之,人物特點的表現方法并不局限于上述方法,其他諸如抑揚結合、虛實結合、集中場景、反復、諷刺等方法亦可突出人物特點。本文根據小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選擇以最常見的人物描寫方法作為切入點,探討人物特點的表現方法。
2.重要性。人物特點的表現方法重在塑造具有生動鮮明、立體多元的人物形象。人物是記敘文的靈魂,沒有經典的人物形象,就無法推動故事情節的順利發展,作文就會獨立于生活與讀者之外,故事單調乏味,自然就不能充分體現作文的文學性和藝術性,更無法將作文與讀者緊密聯系在一起,最終導致學生的寫作熱情銳減[1]。什么樣的人物最具有表現力?
一是生動鮮明,這是小學語文記人類記敘文寫作訓練的最基本任務。學生只有熟練準確地運用多種描寫方法塑造人物形象,將人物特點展現得富有表現力,才可以說記人類記敘文寫作訓練是成功的。
二是立體多元,這是基于生動鮮明的進一步提高。學生在成功塑造生動鮮明的人物形象的基礎上,如何進一步把握語言藝術,需要一定的天賦和習慣的養成,要善于捕捉細節,在觀察中發現亮點并勤于記錄。立體多元的人物形象通常具有復雜和矛盾的沖突,人物并不是非黑即白的,并不是扁平化的、單一化的臉譜式人物,而是一個在面對復雜情況下能夠充分展現復雜人性的有血有肉的真實人物,這樣的人物往往在經典文學著作中出現,我們會發現人物的復雜矛盾不能用簡單的對與錯來評判。簡言之,人物特點需要生動鮮明、立體多元的人物形象來體現,如何嫻熟地運用這些表現方法,則是教師在教學中需要引導學生形成的能力目標。
二、人物特點表現方法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對教學范文的教學設計深度不足。教師在記敘文寫作訓練中,通常會安排學生根據教材已有任務學習知識和寫作實踐,但教材的文本編排是否能夠妥帖地契合本班學生的學習特色是教師不能忽視的問題。當前的部編版小學語文教材有關記人類記敘文的內容大致體現在四年級下冊《習作:我的“自畫像”》(要求學生學習用多種方法寫出人物特點)、五年級上冊《習作:“漫畫”老師》(要求學生結合具體情境寫出人物的特點)和五年級下冊《習作:形形色色的人》(要求學生初步運用描寫人物的基本方法,具體地表現一個人的特點)之中。
然而,在實際教學中,我們發現上述寫作內容的編排在全面性和系統性上仍存在一定的問題,譬如四年級下冊寫“我”的人物形象完全可以同五年級上、下兩冊描寫“人物群像”的教學整合,將描寫人物的基本方法延伸開來并不利于學生系統地學習和內化寫作技法。再如五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的人文主題和課文編選都圍繞著“眾生相”(即“人物群像”的塑造)展開,“交流平臺”“初試身手”和“習作例文”更是環環相扣,一步步地引導學生在閱讀中挖掘寫作技法,在分析范文中學會搭建寫作框架。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將課文后的習題或拓展內容同習作訓練等模塊相結合,落實好大單元教學,明確一個總任務,下設若干子任務,對難題逐個擊破、對知識有效串聯。總之,盤活教材的有限資源,創新性地形成教學設計,既要全面講清寫作技法,又要系統梳理寫作邏輯,根據學生的最近發展區,拓展教學深度,實現寫作從量到質的飛躍。
2.實際寫作訓練缺乏觀察和練筆相結合,針對性不強。傳統的寫作教學通常只講寫作方法,卻缺乏觀察實踐和觀察方法的傳授與訓練,針對性不強,學生也就難以形成較為扎實的寫作基礎。倘若寫作練筆缺少觀察的前提,學生就只能在既有的文本海洋中沒有目標地撈針,在前人的范文中提取不到最核心的寫作經驗,只好依葫蘆畫瓢,到頭來拾人牙慧,寫出的文章自然缺乏可讀性。
不僅如此,不能做到有的放矢地展開訓練,學生學習寫作技法也就只能形成短時記憶甚至瞬時記憶,在不刻意訓練的情況下,知識的遺忘程度已然辜負了教與學的付出。舉例來說,《兩莖燈草》生動形象地刻畫了嚴監生臨死時惦記著節省燈油的事情,那一系列細致入微的動作描寫將嚴監生吝嗇鬼的形象刻畫得入木三分,這都離不開具體情境下的仔細觀察,作者正是充分地把握住嚴監生這一人物眼神的變化、手勢的幅度等細節,并加以刻畫,三言兩語便將這一典型人物的特點呈現給讀者。學生在寫作中由于不了解“該從哪個角度觀察”“觀察的方法是什么”,所以在描寫人物時常出現邏輯混亂、詳略不當、避重就輕等問題。抓不住重點,也就不能將人物特點展現得富有表現力。
3.忽視培養學生從“說”到“寫”的能力。教師在教學中通常會忽視培養學生“說”的能力,只關注“寫”的訓練,往往導致學生“寫”得虛浮,缺少“力度”,不能“打動”讀者。這正是因為從“說”到“寫”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想要“寫”得好,首先要構思,要在腦海中“演練”,那個在腦海中發出聲音的“作者”,恰恰需要先“說”得出來,才能“寫”得精彩,這其實就是學生在書面寫作時所經歷的思維全過程,只是“說”的環節被簡單地隱藏在了“腦海”中,沒能真正地從口中發出聲來。
在教學中,許多教師未能將教材中的“口語交際”和“習作”“語文園地”等板塊有機結合,甚至直接忽略“口語交際”,直接切入“寫作”的訓練中去,這樣會使學生的思維路徑跳躍一步,從口語表達的層面直接躍升到書面表達的層面。倘若學生尚未接受過專業的口語交際訓練,他們的口頭表達習慣和用語未能得以規范,因此,體現在書面表達上,就會出現邏輯銜接詞混亂、句子成分雜糅或殘缺、語句順序不妥當等諸多問題。寫作的核心問題是思維,忽視培養學生從“說”到“寫”的能力,就是違背思維發展的一般規律;放在塑造人物形象、突出人物特點上說,就是人物扁平單一、頭重腳輕,讀者讀罷全文卻不知所云。
三、人物特點表現方法的教學策略
1.在課內外資源的整合中積累寫作經驗。訓練人物特點的表現方法只依靠課內教材文本的有限資源是遠遠不夠的,學生還需要充分挖掘課外互聯網媒體等文本資源,做到課內外資源相整合,保證閱讀量,在有針對性地閱讀中積累寫作經驗。就課內資源來說,教材的課文編排圍繞人文主題和單元任務的雙線組元展開,課文、習題、各種知識與能力的訓練模塊之間存在著共同的任務,它們以單元的形式編排在一起,共同服務于某項任務的安排和解決的全過程。教師在教學中需要整合教材各模塊,落實好“人物特點的表現方法”的大單元教學設計;就課外資源來說,如專門記錄眾生百態的報刊《人物》就是不可多得的教學資源。
教師在教學中,可以就該刊物的某一篇典型文章組織學生閱讀,細細品味撰稿人是如何組織語言,將平凡的人寫得出彩,將蕓蕓眾生寫得生動鮮明。譬如在閱讀中拋出若干問題,引導學生帶著問題去閱讀,“表現人物特點一定用‘他/她等第三人稱嗎?”“人物形象都是在親眼所見中塑造出來的嗎?”“為什么作者只抓住某一表現方法,卻能讓你自然地‘復原出一個完整的人物形象?”大量的閱讀能夠在潛移默化中浸潤學生的內心,使其不自覺地形成疑問并在閱讀中得到實例解答,由此生成自己的寫作經驗。
2.在細致觀察中學會抓住敘述重點。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是正式寫作前的必要環節。如果說大量的閱讀是寫作的基礎,那么細致觀察就是充分調動寫作基礎的工具,它將學生的素材庫以詳略得當、恰如其分的方式呈現在書面表達上,可以改掉單純的文字堆砌現象。
具體來說,教師培養學生細致觀察就是引導學生從課本中跳出來,從承載知識的校園走進充滿生活氣息的校園,也就是從學習到生活的轉換。學習具有較為鮮明的目的性,而觀察需要一顆沉靜的心,不急于求一個成果,而是在觀察這一行為之中激發學生的天賦,牽動學生那顆細膩的文心,養成善于發現常人所不能發現的奇景,這就是細致觀察的根本目的。教師在教學中,為學生點明觀察的角度(人稱的轉換、敘事對象的差異等)、掌握觀察的方法(全面觀察和細致觀察、刻意觀察和隨意觀察、對比觀察和反復觀察等)、學會撰寫觀察記錄。這樣的訓練能夠使學生自覺地把握敘述重點,刪掉無關緊要或影響中心主旨表達的語句,使習作作品更加優秀。
3.在仿寫中體會表現方法的深度運用。仿寫是從學習“人物特點的表現方法”到真正掌握并運用該方法的必由之路。教師為學生講清具體的表現方法概念,為學生提供一定的文本素材加以對照,只是寫作訓練的一個步驟,并不是最終環節。最終要落實到寫作實踐中去,寫出自己的作文。
而初學者常面臨的問題是明明學習了相關概念,卻仍然不知道怎么使用。這時,仿寫就起到了從“學”到“寫”之間的過渡橋梁的作用。仿寫可以讓學生將優秀范文素材中的信息替換成符合自己需求的語句,并且在仿寫中能夠適當地擴寫,做到“舉一反三”,將仿寫的素材工具漸漸內化成自己的寫作能力,在獨立寫作中也能夠模仿出甚至創造出新的佳句。具體來說,仿寫可以按照“字”“詞”“句”“段”“篇”不斷深化訓練。譬如,先抓住“字”,尤其是一些精彩的詩句中涉及動作描寫的動詞,為什么唯獨這么一個動詞就能充分展現人物的特點,換成其他字就顯得乏善可陳?再如,抓住“句”,同樣寫一個人的外貌,名人是如何在一句話中細致地遣詞造句,運用大量精妙準確的詞匯修飾人物的肖像,將其個性特點展現得淋漓盡致的?只有準確抓住人物的個性,抓住其區別于其他人物的特征,方能把人物描繪得惟妙惟肖,栩栩如生[2]。
4.在習作評改中不斷總結寫作經驗。習作評改是檢驗學生是否真正掌握人物特點表現方法的不二法門。
作文的評改有多種形式,如自批自改、學生互改、師生共改等。在這些環節中,教師可以安排學生先自批自改,自我檢查習作的漏洞和不足之處,是考查學生是否準確理解“人物特點的表現方法”知識點的重要途徑;接著,教師安排學生以學生互改的形式激發其對于習作評價的興趣,旨在引導學生互相批改,實現身份的轉換,從“作答者”到“審閱人”,明白賦分的依據何在;最后,師生共改并尋找典型案例加以分析,在精讀細改中打磨習作、群策群力,提出具有建設性的修改意見,并展示最終的優秀成果,為學生提供展現自我的平臺,激發學生有意識地將知識化作能力的主動性,總結寫作經驗,從而在以后的寫作訓練中更好地運用,并最終形成自己的寫作風格。
總之,在例談記敘文寫作訓練中,人物特點的表現方法可以使教師有的放矢地展開寫作訓練教學,明確教學的內容和重要性、發現傳統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并根據具體的教學策略優化教學環節,為學生提供良好多元的習作訓練平臺;學生也能夠在這一過程中夯實寫作基礎、敦促自身養成良好的寫作習慣并將其內化為自身的學習能力。
參考文獻
[1]李華軍.記敘文怎樣寫活人物[J].作文成功之路,2023(26):31.
[2]王代福.抓住特點凸顯個性——記敘文如何塑造飽滿的人物形象[J].課外語文,2021(14):38-42.
編輯:閻韻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