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偉建

〔摘? ? 要〕? 實驗記錄是科學實驗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而對于小學生,尤其是1~2年級小學生來說,由于其識字量少、書寫動作慢,實驗記錄更是一個難點和重點。筆者采取以下措施,讓小學生從“會”記錄走向“慧”記錄,讓小學科學實驗探究更高效:改變記錄方法,解決學生書寫困境,讓學生的學習更深入;改革記錄的形式,騰出更多實驗時間,讓學生的發現更多元;借助智能手段,技術賦能數據采集,讓學生的分析更智慧。
〔關鍵詞〕? 小學科學;實驗記錄;實驗效率;實驗時間;記錄方法
〔中圖分類號〕? G424? ? ? ? ? ? ? ? 〔文獻標識碼〕? A? ? ? ? ?〔文章編號〕? 1674-6317? ? (2024)? 09? ? 007-008
實驗記錄是科學實驗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從小培養學生實驗記錄習慣和能力是大家的共識。實驗記錄關系到實驗探究的成效,而對于小學生,尤其是1~2年級小學生來說,由于其識字量少、書寫動作慢,實驗記錄更是一個難點和重點。
讓學生用關鍵詞記錄、畫圖形式記錄等“會”記錄,可以說是對學生實驗記錄能力最基本的要求,也是教師必須落實的實驗探究技能。讓實驗記錄更貼近1~2年級學生的特點,更便捷高效,更富有智慧,從而服務于實驗教學,使實驗探究走向深化學習的“慧”記錄則是落實新課標的有效途徑。
一、用“貼”代寫,解決學生書寫困境,讓學生的學習更深入
“活動5分鐘,但是學生記錄卻花了10分鐘。”這樣的場景在1~2年級小學科學課堂上并不少見。由于小學1~2年級學生識字量少、書寫動作慢、記錄能力不足等原因,實驗記錄往往花費較長時間,從而導致課堂效率低下、教學任務不能及時完成、學生學習深度不足等一系列問題。
為提高記錄效率,解決學生記錄困境等問題,教材配套的活動手冊中,部分記錄內容采用以“貼”代寫的記錄方法。比如一下《認識一袋空氣》一課實驗探究時,活動手冊中就提供了氣味、形狀等表示物體特征以及有氣味、無氣味等描述具體特征的詞匯小卡片。學生在課堂內根據自己小組的發現,只需把相應卡片貼到對應的表格中即可,這就解決了學生書寫難的問題,節省了大量的時間,讓學生有更多時間和精力去實驗探究,去交流討論,去刨根問底,讓學生的深度學習成為可能。
科學實驗記錄幾乎所有記錄煩瑣的內容,均可以“貼”代寫來完成。但活動手冊上的記錄卡也存在一定不便,需要學生課前剪好和貼好雙面膠,而且一旦貼上去再想調整就比較困難。為此,筆者在平時教學中,為每個組準備了一套磁性的記錄板。記錄板上把需要記錄的內容設計好,把要用到的卡片準備好,再準備一些小磁鐵,記錄時,學生只需把自己觀察到的結果卡片擺放好,再放上磁鐵吸住即可。等班級匯報整理好班級記錄表時,學生可以根據交流匯報結果,對自己小組的記錄表進行再調整。使用磁力記錄貼記錄比卡片粘貼式記錄更為方便、靈活,真正解放了學生的雙手,騰出大量的時間讓學生去探究,去發現,去享受實驗探究的快樂。
二、用“擺”代畫,騰出更多實驗時間,讓學生的發現更多元
“我們組只嘗試了兩種方法,還想再做一會兒。”實驗活動結束時,學生這樣帶著遺憾的表述常常出現在課堂上。實驗時間不夠、活動不充分、設想沒實踐,這些遺憾很多時候可能是實驗記錄太耗時導致的。為此,筆者嘗試尋求一些便于學生記錄的替代方法。
在執教四下《點亮小燈泡》一課時,教材教參要求學生用畫實物圖的方式,來記錄自己小組連接小燈泡亮與不亮的連接方法。對于剛剛接觸“電學”單元的四年級學生來說,畫實物圖,耗時難畫。以這種方法記錄,15分鐘的實驗探究時間內,大多數小組只能完成兩種不同的連接方法(圖1),課堂上最后呈現出來的連接方法少,結果單一。因此分析交流時,學生沒有話說,探究很難有深度。為了解決該問題,筆者在課堂內嘗試了用“擺”代替畫的記錄方法。課前給每個小組準備了一塊磁性記錄板和六組燈泡、電池的磁性卡片,在實驗探究過程中,學生只需根據小組連接的方法,在磁性記錄板上擺好燈泡、電池位置,再用鉛筆畫出導線連接兩者即可。這樣以“擺”代畫的記錄方法,讓學生在活動中節省了大量畫實物圖的時間,同時也能通過畫導線確定電流流動路線。以“擺”代畫的記錄方法使用后,同樣15分鐘實驗時間,大多數小組都有五六種連接方法(圖2),全班匯總后,各種亮和不亮的連接方法均有體現。學生通過自己的親身實踐,對造成小燈泡不亮的原因更為清晰,對如何點亮小燈泡方法更是一清二楚,為后續學習“電學”單元打下扎實的基礎。以“擺”代畫的記錄方法,還可以遷移到其他復雜的畫實驗圖、設計圖的教學中,不僅可以實現畫的目的,也能減輕學生畫的難度,還能騰出大量的時間讓學生去實驗、去探究,讓實驗的結果和學生的發現更多元。
三、用“pad”代筆,技術賦能數據采集,讓學生的分析更智慧
“這是我們上節課一起完成的班級記錄表,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們有什么補充嗎?”這種使用上節課,甚至單元起始課班級記錄表的情況很常見。大單元教學是新教材的一個特點,有些單元,不僅有一節課的班級記錄表,還有整個單元的班級記錄表。一個單元的教學,短則一個月,長則兩個月。原先我們采用的紙質班級記錄表或者磁性班級記錄表,貼在墻上,放在班里,容易破損,下課后學生出于好奇容易進行改動。這樣的班級記錄表對后續教學活動產生了不良影響。為此,在磁性班級記錄表基礎上,筆者嘗試采用pad拍攝記錄的辦法留存班級記錄表。這樣不管時間多久,班級再多,該班的記錄都不會有誤,都可正常使用,而且在單元總結課上,教師還可以對整個單元所經歷的每課學習成果進行比較、整理和分析,從而讓學生自己發現知識的遞進,知道這一單元的重點,以及重現這一單元的學習過程。
pad在課堂上除了拍攝留存外,筆者還經常用它進行數據的收集和整理。如在執教四上《呼吸與健康生活》一課時,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呼吸在不同狀態下的變化,筆者課堂內讓每位學生將自己安靜狀態、慢走20步、跳動20次、原地跑30秒等狀態下的呼吸次數,用pad記錄下來,并通過共享上傳至教師端,呈現在教學一體機上。這樣全班每個人在不同狀態下的呼吸次數一目了然,這樣的數據體量與原先每個組四個人數據量比較,更具說服力。由于數據量大,學生在整理、分析數據時的發現和感悟也比原來更多、更深。通過類似于pad這樣用技術手段來收集、整理、分析數據的辦法,比原來紙質呈現有更明顯的優勢,真正實現智慧記錄的目的。
在小學科學實驗記錄中適時引入“貼”“擺”“pad”等更方便高效、更智慧的記錄手段,助力科學實驗探究,讓小學生的實驗記錄從“會”記錄走向“慧”記錄。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科學課程標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
[2]俞伯軍.《義務教育科學課程標準》課例式解讀[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