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艷雯 張文燕
〔摘? ? 要〕? 《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2022年版)》明確提出:整體理解和把握學習目標,探索大單元教學,積極開展主題化、項目式學習等綜合性教學活動,加強知識間的內在關聯,促進知識結構化。崔允漷教授強調,以核心能力為導向的大單元設計是學科教學落實立德樹人、開展高質量教學、深化課程改革的必然要求,也是實現學科核心能力的關鍵路徑。一線教師真正面臨的困境是:如何從整體角度進行教學,提前思考,從更廣闊的視野出發,使學科學習從碎片化走向整體化、從表面化走向深入化、從脫離生活化走向現實,結合實際,解決實際問題,提高學生核心能力。
〔關鍵詞〕? 核心素養;大單元教學;結構教學
〔中圖分類號〕? G424? ? ? ? ? ? ? ? 〔文獻標識碼〕? A? ? ? ? ?〔文章編號〕? 1674-6317? ? (2024)? 09? ? 049-051
落實《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數學課程標準》),數學課堂教學改革需要在三個方面重點突破:一是強化體現結構化內容的教學實踐,注重知識的聯系,通過核心概念的理解和知識與方法的遷移,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和核心能力的形成;二是實施單元整體教學等教學方式,將“單元整體教學”“主題化學習”等作為體現課程內容結構、實現育人目標的路徑;三是做好跨學科主題學習的設計與實施,實現《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2022年版)》提出的“各門學科用不少于10%的課時設計跨學科主題學習”的要求,以及《數學課程標準》對綜合與實踐領域“重在解決現實問題,以跨學科主題學習為主”的設計要求。本文重點闡述基于結構化主題的小學數學單元整體教學。這是落實《數學課程標準》的重點也是難點。
基于結構化主題的單元整體教學,注重學科理解、指向學生發展的教學改進框架。其基本要素是:以單元教材為學習基本單元,以結構化學習主題的基本概念為指導,組織同一學科本質的單元系列,對教學內容進行整體分析,明確學習目標,表明關鍵能力,圍繞單元的關鍵內容設計和實施教學活動。
一、基于主題的單元整體教學的內涵
單元整體教學是指在深入了解和理解所授學科內容、課程標準和教學目標后,根據所學專業的具體情況和核心能力,對教學內容進行分析、整合和重組。以學生為線索,形成相對完整的教學主體。小學數學教材分為單元,單元的組織主要是為了傳授信息點和培養技能。有些單元的內容結構相對獨立,有些則劃分得太細、不完整、不獨立。單元整體教學意義如下。
(一)讓信息從碎片化走向整體化
單元整體教學的重點是“單元”。從教學內容來看,單元整體教學是以一個單元為基礎,而不是以傳統教學方式講授一課。課程的整體教學規劃也是整個單元的教學過程的規劃,而不是一節課的個別規劃,應該帶出單元的內在內容,突出內容及過程的聯系和完整性。在這個過程中,學科知識不僅構建了聯系,而且走向整合,為核心知識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二)促進學生核心能力的形成
《數學課程標準》非常重視學生參與課堂教學。這不僅可以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還可以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單元整體教學的內容要么是一個章節,要么是一個單元,要么是一個知識系統。在這個完整的學習過程中,學生對知識有了相對系統的了解,教師可以利用這一優勢讓學生充分參與教學。這不僅可以讓學生在課堂上集中注意力,而且可以提高學習效率,活躍課堂氣氛,對于單元的整體學習是非常有益和有效的,也是培養和提高學生核心能力的必要條件。
(三)完善教師知識結構
單元整體教學規劃的設計,考驗著教師對科學知識的理解和把控能力。單元整體教學比傳統的一堂課教學更具挑戰性。單元整體教學,不僅能豐富教師的知識結構,而且能幫助教師更好地形成全面的思維結構,從而提高教學能力。因而體現了教師的專業能力和綜合素質,提高了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
二、研究學情,把握學生認知規律
新時代我國教育事業的目標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養學生具備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為此,有必要了解信息時代學生學習的特點、方式、內容和目標等。教師要根據學生學習的特征,開展恰當的數學活動,促進學生積極參與、有效學習。總體來說,當前義務教育階段學生數學學習的特點,可以概括為有意義接受式學習,建構數學知識體系;學生學習具有自主性、探索性;重視合作學習;強調情境學習,要求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啟發思維,培養能力。
學情分析的目的是明確單元學習時,學生真實起點與邏輯起點之間關系。學情分析重點應放在對學生經驗、興趣、價值觀分析,對學生知識、技能、思維等基礎學習力分析,對學生學習困難點分析。同時也不應忽視對學生既有學業質量是否達標的分析。學情分析重點是,學習本單元時學生前提知識、經驗、技能、思維優劣勢;學生對本單元的理解、負遷移、困難處、關鍵點及學習深度是什么。在單元學情分析中,還要增加學生對相關學習內容、學業質量標準是否達標的分析。
教學設計應打破原有教材一刀切編排的束縛,加強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經歷、社會實踐等的結合,將新知識與學生原有知識結合起來。這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有助于讓他們通過知識的學習和應用,實現知識積累,提高核心能力。
三、系統推進,重構過程
(一)制定學習目標
《數學課程標準》總目標明確“通過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學習,學生逐步會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現實世界,會用數學的思維思考現實世界,會用數學的語言表達現實世界”,體現了課程目標以核心素養為導向。課程目標是學生通過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學習應達到的階段性要求。因此,相對而言,課程目標是比較具體明確的要求,而核心素養則是更上位的,是長遠的追求。通用的、基于結構化內容的教學單元為教學設計和實施提供了完整的框架,反映了對課程標準的基本理解,并有助于實施《數學課程標準》提出的概念和目標。在實際教學活動中,有效地選擇和運用大單元教學等教學方法,必須深入理解和領會課程標準的概念和目標,了解課程內容所包含的各個主題的本質特征,明確它們之間的關系,分析單元內容,突出講授重點內容。
《數學課程標準》所提出的目標,既是學生核心素養形成的基礎和條件,也蘊含了核心素養的要求。例如,“雙基”是數學能力和素養形成的基礎,而“雙基”目標應當讓學生通過經歷知識的產生和發展過程來實現,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感悟數學基本思想、積累數學基本活動經驗。這樣的學習過程就是學生核心素養形成和發展的過程。以“平行四邊形面積”的教學為例。要在整體分析單元內容的基礎上,制定指向核心素養的教學目標。學生要探索并掌握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會計算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而探索面積計算方法的過程,需要學生運用平行四邊形的概念、面積的意義等知識,同時運用轉化的方法將平行四邊形轉化成長方形,理解平行四邊形的底和高就是轉化后的長方形的長和寬,從而得出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公式。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應當了解為什么轉化前后的面積是不變的,這就需要理解面積的本質(平行四邊形的大小)。從這個過程可以看出,“雙基”的學習與學生的量感(面積的本質)、推理意識(探索和轉化)、空間觀念(圖形的割補)等密切關聯。
(二)重構教學設計
什么是單元設計呢?作為一名一線教師,自身要有結構意識,然后根據單元知識維度和認知維度,重新調整課時內容和課時安排,首先對教材和對應的課程標準進行分析,提煉單元大概念,建構單元課程,設計單元教學、單元反思,把知識串起來,對知識重新進行建構。需要注意的是,這里的單元設計不是自然的單元設計,而是對內容的重新整合。從概念上講,整體教學或大單元教學是指教師從總體的角度把握數學思維的知識結構和方法,更加注重系統的學習概念,注重每個單獨的知識點。大單元通用教學要求我們以系列化的思路對待自己的數學課,解讀教材、分析學生、重新整合單元知識,把課堂教學的“點”放在“面”上,結構化知識體系,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數學知識。學生將其存儲在知識網絡或概念域的形式中,從而促進學生的自主建構,將所獲得的知識與學習更好地結合起來。
以小學數學認識多位數為例。“認識計數單位十萬”和“認識數位順序表”與“更大的數”按照原有教材的設計,采用的是先借助立方體學具認識大數,復習十個一是十,十個十是一百、十個一百是一千、十個一千是一萬,進而體會十個一萬是十萬。然后進入借助計數器數數,感受進位過程,體會位值制等。在生活中找大數,發展學生的量感與數感。到第二節才讓學生進一步認識其他較大的計數單位,認識數位順序表。考慮到學生在萬以內數的認識的過程中已經積累了數的表示方法,初步感悟了相鄰數位之間的十進關系,大數的表示也是類似的。所以將第二節課數位順序表的認識,與第六節課《從結繩計數說起》進行了大的整合,滲透數學文化——計數的發展史,幫助學生深刻地認識“位值制”。
(三)重構教學評價
傳統的評價方式注重診斷性評價,即評估學生在學習后所獲得的成就和進步,旨在確定學生是否實現了既定的學習目標。而大單元教學中的學習性評價則更加注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表現和進步,關注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成長和發展,旨在評估學生是否實現了預期的學習成果,并為學生提供有針對性的指導和支持。具體而言,大單元教學中的學習性評價可以采取以下幾種方式。
一是過程性評價。關注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表現和進步,包括課堂參與度、作業完成情況、小組討論表現等。這種評價方式可以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發現學生在學習中存在的問題,及時給予指導和支持,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知識和技能。
二是自我評價。鼓勵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進行自我評價和反思,讓學生了解自己的優點和不足,找到改進的方向和空間。通過自我評價,可以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和學習動力,激發他們的學習潛力。
三是同伴評價。讓學生在小組討論和合作學習中互相評價和反饋,這有助于發現彼此的優點和不足,促進相互學習和提高合作能力。同時,同伴評價還可以幫助教師更全面地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及時發現和解決小組內出現的問題。
四是目標完成度評價。根據單元主題的要求和目標,設置相應的目標,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斷追求并實現目標。目標完成度的評價,可以激勵學生不斷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和學習成績。
五是自動評價系統。引入自動評價系統,如形成性評價系統、電子檔案系統等,記錄和跟蹤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表現和進步,為教師和家長提供全面、客觀、準確的評價信息。這種評價方式可以減輕教師和家長的負擔,提高評價效率和準確性。
總之,大單元教學注重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和關鍵能力,而學習性評價則是其中重要的一環。通過采用過程性評價、自我評價、同伴評價等多種評價方式,可以全面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和成長進步,為教師和家長提供有針對性的指導和支持,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四、結語
內容結構化強調對學習內容的整體理解,對學生學習的整體把握,從基于單元的整體分析,對關鍵內容的深度探究,通過核心概念的感悟和知識與方法的遷移,促進學生的整體發展,逐步形成核心素養。
教師結構化地“教”,學生結構化地“學”,能夠達到一課通、百課通、課課不同、課課融通的效果。用整體、關聯、層級、動態的思維方式思考數學教學,促進學生深度學習,實現數學學科核心素養落地生根。
參考文獻
[1]繆德軍.核心素養下的大單元結構化教學的基本范式:以一節數學新授課為例[J].數學教學通訊,2022(12):23-26.
[2]康奇妙.基于核心素養下的小學數學結構化教學策略[J].新教師,2022(5):81-82.
[3]馬云鵬.基于結構化主題的單元整體教學:以小學數學學科為例[J].新教師,2020(3):68-78.
[4]朱俊華,劉晉揚.大觀念視角下的小學數學單元整體教學[J].基礎教育課程,2020(14):38-43.
[5]肖永生.立足單元整體教學?構建有效數學課堂[J].小學教學參考,2012(2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