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雪芹



[摘 要]探索大單元教學是《義務教育課程方案(2022年版)》提出的新理念,目的是引導學生自主學習,讓學生融會貫通,提高學習能力。基于統編語文教材的編排系統,我們提出“能讀會寫”的單元統整教學策略,并開展實踐探索。課堂上,我們采用逆向思維——以寫定教,將單元的最后一個任務——寫作作為終極目標,對單元內容進行調配、重組、加工,緊緊圍繞著這一核心目標展開教學,同時將評價嵌入其中,確保學生逐步習得習作的方法和技能,順利完成單元習作。
[關鍵詞]能讀會寫;習作單元;單元統整
[中圖分類號] G623.2[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9068(2024)01-0005-03
《義務教育課程方案(2022年版)》提出,要“探索大單元教學,積極開展主題化、項目式學習等綜合性教學活動,促進學生舉一反三、融會貫通,加強知識間的內在關聯,促進知識結構化”。這就要求我們一線教師要重新審視、改進原有的教學模式。于是,單元統整教學應運而生。威金斯和麥克泰格的《追求理解的教學設計》一書中提到:最好的教學設計應該是“以終為始”,從學習結果開始進行逆向思考。因此,我們提出“能讀會寫”單元統整教學策略,并開展實踐。“能讀會寫”單元統整教學采用逆向思考——以寫定教,將單元的最后一個任務——寫作作為終極目標,對單元的課文進行調配、重組、加工,緊緊圍繞著寫作這一核心目標開展教學,突破習作的重難點,確保學生能在學習活動中逐步習得單元習作所需要的方法和技能,順利完成單元習作。
統編語文教材中的習作單元尤為特殊,所有教學板塊都指向習作要素,目標在于指引學生完成習作任務,提升學生的語用能力。這樣的編排為我們的教學設計提供了便利條件。下面以統編語文教材五級上冊第五單元的教學為例,談談“能讀會寫”的單元統整教學的具體策略。
一、解讀教材,制訂教學目標
(一)解讀編排意圖
統編語文教材中的習作單元改變了以往以閱讀為主線的編排體例,強調寫作能力的訓練與發展。如五年級上冊的第五單元以觀察為訓練點,要求學生細致觀察,運用說明方法介紹事物;五年級下冊的第五單元,也是以觀察為訓練重點,引導學生留心觀察生活,運用寫人的基本方法把人物特點寫具體。可見,教材的布局是有體系的,各個單元看似獨立,實際上遵循寫作能力這一主線,有計劃、有意識地編排,讓學生逐步習得寫作知識,逐漸提升寫作能力。
(二)解讀編排結構
每個習作單元都是圍繞一個寫作要素,精心選擇與之相匹配的兩篇精讀課文、“交流平臺”“初試身手”和“習作例文”。學生可從精讀課文中學習、掌握單元習作所需的表達方法,這體現習作單元閱讀鋪路、由讀到寫的編寫理念。通過“交流平臺”的梳理,學生能再一次明確本單元的寫作方法,同時在“初試身手”中進行練習、實踐,初步體會寫作方法的表達效果。教材還選編了不同風格的習作例文,讓學生進一步感悟、積累表達經驗。在單元的最后,安排習作訓練,并提出明確的要求。各板塊內容環環相扣,具有整體性特點,承載著不同的教學功能。
(三)制訂單元目標
為達成“用恰當的說明方法,把某一種事物介紹清楚”這一單元寫作目標,在單元統整教學中,教師將帶領學生通過閱讀課文分步達成以下習作子目標:
1.學習從不同方面介紹事物,確定介紹對象,搜集寫作素材;
2.獲取課文中的說明方法,初步使用多種說明方法寫清事物特征;
3.體會說明性語言的不同風格,進一步梳理、篩選寫作素材;
4.選擇介紹事物的主要方面和適合的說明方法,完成習作。
二、以寫定教,統整教學內容
習作單元的教學,教師要明確寫作任務,結合《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語文新課標”)的要求和教材的特點,注重對寫作方法的梳理和歸納、對單元的各個板塊進行整合,調整教學順序,使教學更好地為完成單元習作服務。本次習作單元統整設計,我們從課時安排、學習目標、學習任務等方面制訂單元統整規劃,為實現“能讀會寫”單元統整教學打下基礎。統整規劃如表1所示。
單元統整設計的目的是更好地完成習作這一頂層目標,因此,統整各個板塊時應該遵循以下幾個原則。
(一)以“寫”為重,統整教學內容
整個單元的學習都圍繞著寫作這一終極目標展開,讀和寫協同發力,共同促進目標達成。本次習作單元的統整教學,教師應該讓學生知曉:哪些課文能夠了解說明文及其特點?哪些具體內容能夠獲得說明文的知識與方法?哪些內容能體會說明文語言的不同風格?這些在單元教學中應進行歸類統整,確保學生能掌握寫作方法。
(二)以“法”為先,調整教學順序
以“法”為先就是在單元教學中,對有同一種寫作方法的不同教學內容,教師不一定要按照教材的順序,可適當進行調整,以確保學生能牢固掌握這一寫作方法。本次習作單元統整設計,在第2~3課時,教師引導學生關注說明方法,學習如何“說明白”。通過《太陽》一文,學生已學習了列數字、作比較等說明方法及其作用。為了更好地理解使用這些說明方法的好處,筆者把習作例文《鯨》一文提前,引導學生學習探究。通過對照、批注等方法,學生再次體會運用列數字、作比較的說明方法的好處。通過對兩篇課文的對比學習,學生提煉出把事物特點介紹清楚的寫作方法:一是分段介紹事物不同方面的特征;二是確定每個部分要使用的說明方法,并思考是否恰當。
這樣的統整教學,能確保學生在最終的寫作階段,順利、自如地使用習得的寫作方法,清楚地介紹某一事物。
(三)隨文練筆,鞏固寫作方法
隨文練筆是一種融合讀與寫的教學活動,具有短、平、快的特點,可以有效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促進學生讀寫能力的提升。為了順利完成單元最后一個項目——習作,教師對單元學習內容進行統整,同時將本單元習作所需要習得的寫作方法進行分解,讓學生在不同課時中運用不同的寫作方法。教師可借助課后小練筆或“初試身手”板塊,引導學生進行隨文練筆,將寫作知識與技能轉化為寫作能力。在第2~3課時教學中,學生通過《太陽》一文習得抓住事物的特點進行介紹的方法,掌握列數字和作比較等說明方法。于是,教師立刻鏈接“初試身手”中的任務一:先觀察圖中電視塔的特點,思考教材的這段文字是怎么介紹的;再選擇身邊的一種事物,試著運用多種說明方法進行介紹。在4~5課時中,教師先引導學生對比閱讀《松鼠》和課后習題第3題的語段,感受說明文不同的表達方式和語言風格;再列舉說明書、食譜、百科全書等內容,豐富學生對說明文表達方式的認識;最后,讓學生完成“初試身手”第2題,將課文《白鷺》第2~5自然段改寫成一段說明性文字,再進行對比閱讀,體會散文與說明文在語言風格上的差異。
這樣的隨文練筆,既能及時鞏固寫作技巧,也讓學生在閱讀與寫作中,積累豐富的學習經驗,提升綜合素養。
三、嵌入評價,維護教學系統
小學語文名師何捷在《“評價即學習”理念下的“教—學—評”一體化》一文中對“教”“學”“評”三者的關系做了重新定位。何老師認為“教”“學”“評”三者應該是靈動、開放、循環的系統。此系統中,“評”應嵌于“教”與“學”之間,隨時可能發生于“教”與“學”的過程中。這種嵌入式的評價能使教學行為成為目標達成的保障和依托。
在教學設計中,為了能夠保障字、詞等基礎知識的教學生動扎實,區分各個課時的學習重點,觀照不同的學習成果,讓學習更為系統,單元統整教學嵌入了兩大評價系統。
(一)形成性量規評價
在習作單元統整教學實踐中,各個課時是否能達成學習目標、目標達成情況如何,都需要有一個相對系統的評價量規。因此,在單元統整規劃時,我們針對各個課時的完成情況設計了“成果評價”量規表,兼顧不同學習程度的學生,分“優秀”“良好”“合格”三個層級,分層評價。
(二)過程性評價表單
課堂教學評價是過程性評價的主要方面。我們以評價量表為支架,將評價嵌入課堂教學的各個環節中,讓評價有據可查、有標可依。課堂評價全程跟進,我們努力做到以下幾點。
1.突出重點
在習作教學環節中,為了達成“用恰當的說明方法,把某一種事物介紹清楚”這一寫作目標,我們設計了以下評價單(見表2),讓學生用評價單對同桌的習作進行互評。
其中,第一、第二、第三條評價標準就是對應教和學的內容,是學生寫作和評價習作的重要依據。
2.學評一體
為了讓學生達成“用恰當的說明方法,把某一種事物介紹清楚”這一學習目標,我們在隨文練筆的評價單和最后習作的評價單中都反復提出“恰當使用說明方法”這一要求。這樣,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同步推進,教師圍繞著目標教,學生圍繞著目標寫,評價也圍繞著目標展開,“教—學—評”達到高度一致,如此課堂教學高效又簡單。
3.主體多元
語文新課標指出,過程性評價應該發揮多元主體的積極作用,引導學生開展自我評價和相互評價。比如,在第2~3課時的“初試身手”任務一中,我們組織學生進行同桌互評;在第6~7課的試寫片段中,我們設置了自評和小組互評等環節。自評成為學生自我監督的工具,互評不僅解決了教師無法給每一個學生進行評價的難題,還讓學生更準確、更細致地理解評價標準。
“能讀會寫”單元統整教學是以寫定教理念下,將教材單元內容進行科學統籌的一種教學策略。這種教學策略注重知識的整體性和系統性,注重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和創新精神,注重學生的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教學策略。
[ 參 考 文 獻 ]
[1] 何捷.“寫讀互促”式單元統整教學設計舉隅[J].語文教學通訊,2023(12):21-25.
[2] 孫紅東.解讀習作單元特點,統整寫作教學方向[J].華夏教師,2023(19):58-60.
[3] 余琴.著眼整組 研究學情 用足教材:以五年級上冊習作單元教學為例[J].語文建設,2021(6):29-33.
(責編 韋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