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圖書館移動閱讀服務模式能夠滿足當前人們碎片化、個性化的閱讀習慣,有助于拓展圖書館服務范圍,實現圖書館服務創新與轉變。文章討論了新形勢下圖書館移動閱讀服務模式的轉變與發展,分析了新形勢下圖書館移動閱讀服務模式轉變與發展的必要性,并提出了轉變與發展路徑。通過構建完善的移動閱讀服務體系,加強資源、平臺及服務要素融合,準確定位服務需求,完善圖書館文獻構成并整合資源,強化館際交流合作、知識產權保護以及多維度促成移動圖書館的信息融合等方式,為我國圖書館在新形勢下實現移動閱讀服務模式轉變與創新提供參考。
關鍵詞:新形勢;圖書館;移動閱讀;閱讀服務
中圖分類號:G258 文獻標識碼:A
引言
新形勢下,我國圖書館逐漸從傳統紙質文獻服務朝向移動閱讀服務方向發展,優化與創新圖書館移動閱讀服務模式是實現圖書館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表現,通過對現有圖書館移動閱讀服務模式的革新,有助于拓展閱讀用戶群的同時,提高公共文化服務質量。基于此,文章討論了新形勢下圖書館移動閱讀服務模式的轉變與發展,以期為廣大圖書館移動閱讀服務模式發展與創新提供參考。
一、新形勢下圖書館移動閱讀服務模式轉變的必要性
圖書館作為人類社會實踐發展的知識庫,發揮著社會文化交流與傳播網絡的關鍵作用。移動閱讀作為新時代以移動媒介終端為載體的時代產物,對知識、信息以及科學為內容的圖書文獻展開加工、整理、存貯以及轉化,并為社會讀者提供電子化、碎片化以及娛樂化的社會裝置。2014年,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發布《第十一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報告披露了國民數字化閱讀方式的占比高達50.1%。在移動終端多樣化、網絡媒介多元化的融合趨勢下移動閱讀的數量有了爆發式增長,截至2022年國民閱讀傾向調查顯示,約有75%的國民選擇移動閱讀。通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移動閱讀作為當前快節奏生活下的閱讀方式,逐漸成為國民閱讀的主要渠道,圖書館作為公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如何在新時代做好移動閱讀服務轉變,是當前圖書館面臨的重要問題。
二、新形勢下圖書館移動閱讀服務模式轉變與發展的路徑
1.構建完善的移動閱讀服務體系
以網絡為載體構建的移動閱讀服務模式,決定了圖書館在移動服務閱讀體系上具有3層邏輯,即底層、中層、高層,各層級邏輯、服務功能可參考表1所示。
從基礎邏輯角度來看,各層邏輯分別對應資源、平臺以及社交三大維度,用戶通過底層進入移動閱讀服務后,平臺通過數據將用戶規劃,在社交層面為用戶創造閱讀價值,加強用戶對閱讀服務的黏性。根據數據調查報告顯示,閱讀用戶對信息資源的需求多以“知識性”結構內容為主,情報信息、教育咨詢、便民服務等檢索率較高,部分資源選擇度超出50%。加之新時代以媒介融合為載體的移動閱讀面向群體逐漸發生改變,年輕讀者在閱讀體驗上更加注重生活性、娛樂性。新時代的圖書館移動閱讀服務應從橫向角度加強閱讀用戶的閱讀體驗,通過加強上下資源整合,構建相對開放及體驗性較強的移動閱讀服務模式,依托圖書館開放平臺功能,從底層入手提高用戶移動閱讀的同時,強化資源與閱讀傳播的融合,形成“工具+社交+內容”的新型移動閱讀服務模式。該模式融通各層次資源,提升了圖書館移動閱讀競爭力,并以此為基礎,從縱向角度出發構建以資源、用戶需求、營銷服務為載體的立體維度,利用“線上+線下傳統+新興”的服務融合,形成數字化矩陣,構建新型圖書館移動閱讀服務模式。具體形成服務體系如下:
2.加強資源、平臺及服務要素融合
圖書館移動閱讀服務模式創新離不開完善數字化資源及網絡平臺的支撐,將資源、平臺及服務要素有機融合形成整體,構建符合新時代閱讀用戶的行為喜好,提升圖書館移動閱讀推廣質量,形成圖書館移動閱讀服務的特有優勢。對此,圖書館應加強各要素融合,如通過視頻App的方式形成以短視頻促進移動閱讀發展的新型服務模式。
新時代,我國媒體傳播逐漸以媒介融合的趨勢發展,通過加強資源、平臺及服務要素融合,以媒介發展為基點,將傳統閱讀方式朝向數字化閱讀趨勢轉變,有利于滿足當前圖書館發展需求,形成符合大眾的電子化、碎片化閱讀模式。對此,圖書館應圍繞媒介融合發展趨勢,通過做好資源要素、平臺要素及服務要素的融合,依托媒介融合發展理念及用戶畫像,構建特色化、個性化圖書館App以及公眾號等,進一步豐富移動閱讀服務項目與類型。
圖書館館藏資源豐富,為移動閱讀服務與推廣奠定了良好基礎,在當前掌上閱讀、隨身閱讀等形式發展下,圖書館服務覆蓋范圍有了顯著提升,基于短視頻App構建圖書館移動閱讀服務,對文本資源數字化、視頻化及音頻化處理,形成多元化的信息資源格局,有助于拓展圖書館移動閱讀形式與內容的同時,為廣大群眾提供良好的服務體驗。并且,隨著網絡平臺的不斷發展,第三方媒介平臺逐漸成為國民獲取資訊、信息的重要集聚地。因此,積極加強平臺資源要素融合是新時代圖書館移動閱讀服務創新的核心要素。例如,短視頻App具有描述性、大眾性極強的優勢,圖書館將文本信息通過短視頻的形式傳遞,可以讓閱讀用戶通過觀看視頻的方式體驗文本信息,為用戶提供立體化、動態化的閱讀服務體驗。同時,在圖書館移動閱讀服務上,可打通線上線下服務渠道,開通讀者相互轉載、評論以及分享等交流模式,提升圖書館移動閱讀服務質量。通過開通短視頻App、開發閱讀小游戲以及在閱讀視頻中隱藏有關閱讀內容與線索,引導讀者積極參與,并在評論區留言交流,形成圖書館新型移動服務互動機制,有助于促進圖書館移動閱讀推廣質量的提升。
3.準確定位服務需求
圖書館在移動閱讀服務轉變中,應強化服務導航、書籍查詢等服務建設,圍繞當前主流媒介融合平臺特點及優勢,依托信息技術構建特色化信息資源服務模式,通過準確定位服務需求,加強對閱讀用戶的數據分析,以此提升圖書館移動閱讀服務質量。例如,通過開通互聯網自助查詢服務、節約服務、視頻資源服務及移動媒體個性化訂閱、推動等服務模式,對現有數據資源庫實行優化與完善或構建DL數據庫,實現讀者在任何時間、地點均可通過短信推送的方式享受移動閱讀服務,有效提升圖書館移動閱讀服務質量。此外,為進一步提高移動閱讀服務效率,可將移動服務與傳統圖書館服務融合,通過加強傳統服務模式與新型服務模式的融合,突破傳統時空局限性,以此對閱讀用戶實行精準定位。值得注意的是,精準定位服務要求對用戶畫面展開描繪,對此,圖書館應制定用戶畫面繪制機制,通過對用戶信息資源庫檢索、收集、歸納等,對其行為軌跡展開分析,確定用戶行為偏好,從用戶閱讀習慣的角度出發定期或不定期地向用戶推送書籍,以此促進圖書館移動閱讀服務質量提升。
為進一步完善移動閱讀服務質量與效率,圖書館也應對現有移動圖書館閱讀系統實行優化與升級。移動閱讀內容在簡潔明了的同時,通過提高內容載入速度,有效降低用戶在閱讀中產生的流量費用。圖書館可將各類移動終端與服務網站對接,豐富系統服務項目,并根據系統移動終端適配性,按照用戶閱讀需求對交互界面實行優化,構建具有一站式閱讀體驗的交互系統。此外,針對用戶對文獻獲取存在終端存取的現象,圖書館可通過云存儲管理的方式,利用閱讀軟件智能管理閱讀進度、個人數據資源庫等方式,便于用戶對閱讀內容及閱讀進度實行統一管理,以此實現連續和重復閱讀。此外,根據閱讀、分享、交流及討論等頻率,通過深度挖掘信息,對各類信息實行加工與處理,重組用戶所需個性化閱讀內容并推送。
此外,因圖書館文獻資源較多、類型極為豐富,為進一步提高對文獻資源的定性輸送與檢索效率,應對圖書館現有專業團隊實行優化,積極利用圖書館自身優勢,將圖書館資源實行有機融合與挖掘后,對館藏資源文獻構成類型及形式實行重新分類與加工,圍繞用戶興趣偏好、用戶職業取向、用戶閱讀能力以及用戶群體特點,對閱讀導航實行革新,以此滿足不同群體移動閱讀的需求。同時,圖書館管理員可充分利用互聯網、某信、某博等平臺介紹圖書館移動閱讀服務模式,讓廣大用戶了解并接收閱讀服務,有助于圖書館拓寬閱讀渠道。
4.多維度促成移動圖書館的信息融合
新形勢下,圖書館移動閱讀服務發展轉變離不開圖書館全體館員的共同努力,為進一步促進移動圖書館信息資源融合,圖書館可充分利用自身優勢,通過對讀者OPAC檢索數據分析,結合館藏資源開展特色欄目,通過結合圖書館發展目標,組織圖書館相關技術團隊,根據閱讀用戶行為習慣開展具有自身特色、地區特色的圖書館閱讀App及服務模式,以此為用戶多元化閱讀及服務奠定良好基礎。館員應具備先進的理念及較高的文化素養,并具備數字化、網絡化資源檢索以及建設能力。通過構建移動圖書館建設,加強信息流融合形成異構數據融合,實現多元異構數據融合和共享。具體實施路徑可參考如下策略:
(1)數據轉換或融合處理。從本質來看,移動圖書館的信息融合是將圖書館信息系統的數據實行有機融合與集成化處理,通過協調與優化各數據資源庫系統產生的數據化,對實時數據、歷史數據實行分類處理,最終剔除無效數據后形成價值信息,以此為移動圖書館建設提供數據支撐。
(2)決策融合。決策融合相比單個信息員決策具有更高的科學性及精準性。目前,常見決策融合方式主要以神經網絡、模糊集合論以及貝葉斯推理等決策融合。從移動圖書館數據集來看,移動圖書館具有數據孤島化、沉淀化及數據值差異過大的特點,為進一步促進移動圖書館信息數據共享化及安全化,可采用數據離散化與記錄排序的方式,通過加強噪聲數據的清洗與處理,以此為決策融合奠定良好基礎。
(3)特征融合。特征融合作為移動圖書館建設的關鍵組成部分,經過原始信息數據提取后,通過對關聯信息、特征信息有機融合后展開決策融合判斷,以此提高移動圖書館的數據交互性與共享性。相比信息源融合而言,特征融合對信息特征實行直接決策,可在最大程度上為決策分析提供數據支撐,且具有擴大特征空間維數的特點。此外,因圖書館系統具有相關性及交叉性特征,通過對特征數據融合,可有效實現異構數據的交互融合,以此可實現多元異構數據完全轉換與信息共享。
三、結論
綜上所述,文章以新形勢下圖書館移動閱讀服務的轉變與創新展開討論,結合新形勢下圖書館移動閱讀服務面臨的要求,圖書館移動閱讀服務轉變與創新應圍繞以下入手:
(1)利用“線上+線下”“傳統+新興”的服務融合,形成數字化矩陣,構建符合圖書館特色的個性化、特色化App或公眾號等閱讀平臺。
(2)利用互聯網、某信、某博等平臺介紹圖書館移動閱讀服務模式,打通“線上線下服務”渠道,開通讀者相互轉載、評論以及分享等交流模式,提升圖書館移動閱讀服務質量。
(3)構建DL數據庫及精準定位服務要求對用戶畫面展開描繪,確定用戶行為偏好,通過定期或不定期向用戶推送書籍,提高服務主動性。
參考文獻:
[1]劉旭暉.面向用戶移動閱讀需求的高校圖書館知識服務模式探討[J].科技視界,2023(05):13-17.
[2]段知雨.基于場景理論的圖書館移動閱讀推廣服務模式研究[J].圖書館學刊,2022,44(03):91-94.
[3]馮 麗.基于短視頻App的圖書館移動閱讀推廣服務模式研究[J].中國中醫藥圖書情報雜志,2021,45(05):40-42.
[4]徐曉峰.全媒體時代高校圖書館移動閱讀服務模式探討[J].湖北開放職業學院學報,2021,34(12):130-131.
[5]張 琪.基于移動閱讀的高校圖書館嵌入教學服務模式探究[J].河南圖書館學刊,2020,40(05):69-71.
[6]陳 龍,李永杰.基于微信平臺的高職院校圖書館移動閱讀服務研究[J].河南圖書館學刊,2019,39(07):39-41.
[7]匡奕森,朱小軍.基于移動閱讀模式的高校圖書館閱讀推廣服務[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9,18(07):276-277.
[8]王鑫玉.全媒體時代高校圖書館移動閱讀服務模式研究[J].邊疆經濟與文化,2018(10):117-118.
[9]朱敏婕.基于移動閱讀的高職院圖書館讀者服務平臺模式研究[J].智庫時代,2018(30):256+258.
[10]許冬玲.基于移動閱讀的高職院圖書館讀者服務平臺模式構建[J].智庫時代,2018(29):95+97.
[11]朱芳輝.淺論媒介融合語境下圖書館的移動閱讀服務[J]. 淮南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8,18(1):99-101.
[12]徐吉平.基于微信的圖書館閱讀推廣研究[J]. 大學圖書情報學刊,2015,33(3):102-104.
[13]劉 勇,郭愛枝.高校圖書館開展閱讀推廣活動的實踐與經驗——以浙江農林大學圖書館為例[J]. 圖書館工作與研究,2013(10):110-112.
[14]魏彩霞.微信公眾平臺在高校圖書館閱讀推廣工作中的應用[J].現代信息科技,2019,3(4):132-133,135.
(作者單位:深圳少年兒童圖書館)
作者簡介:王亦威(1973—),男,漢族,北京人,本科,初級,研究方向:圖書館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