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教育教學;班主任;專業成長;中學教師;教學研究
【中圖分類號】G451?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5-6009(2024)07-0090-03
“一輩子做老師,一輩子學做老師”,這是當代人民教育家于漪的真實寫照。她曾說,心中有浩浩蕩蕩的學子,有多情的土地,有偉大的祖國,胸懷就會無限寬廣,無處不是學習的機會,無處沒有智慧的閃光。于漪老師用心教育的經歷和話語啟發了我,讓我在教師專業成長的道路上以師德為先,從“心”出發,不斷反思,且悟且進。
一、用“心”教育:陪伴學生成長
在班主任工作中,我堅守“愛心陪伴”的教育主張。陪伴往往被看作家庭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在班主任工作中,與學生朝夕相處,不僅需要陪伴,更需要心靈的溝通。教育是愛的共鳴,是心與心的呼應。用愛心陪伴學生,是我和學生共同成長的過程。
2007年研究生畢業后,我進入江蘇省鎮江第一中學任教,學校依據青年教師培養工程的安排,先后為我配了兩位班主任師父。兩位師父的風格截然不同,一位是嚴厲型的,另一位是和藹型的,使我能夠學習到不同類型的班級管理方式。我始終抱著虔誠的學習態度,認真學習、虛心請教。經過從高一到高三的一輪學習,我對班主任工作有了初步的了解和認識。在學習班主任工作的過程中,我從兩位優秀師父身上深刻感悟到,要用愛心陪伴學生成長。這成為我此后班主任工作的“制勝法寶”。
“在孩子們成長的道路上,無論失敗或成功,都可能成為沉重的負擔,也都可能成為前進的動力,老師的責任就是讓學生永遠獲得動力?!边@句話尤其適用于班主任工作,我們用心呵護學生的成長,經常與學生進行心靈溝通。從2011年開始,我長期擔任班主任工作,始終以服務學生發展為工作目標,把用心陪伴作為工作原則,努力培育學生健全人格,提升學習成績。不管是在學困生的幫扶中,還是在學優生的提高中,我都把溝通作為解決問題的切入點,從思想著手化解學生的困難,促進學生的發展。
二、用“心”教研:提升專業素養
提升教學能力,促進專業成長,是每位教師的必修課。在教學工作中,我遵循“教研相長”的理念。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說,要想學生好學,必須先生好學。從課桌到講臺,從學生到教師,雖然經歷身份的轉變,但是在教師專業發展上,我始終把自己當作“學生”,用心學習如何成為一名優秀的教師,提升自己的專業素養。
“站穩講臺”——這是校領導對新教師的殷切囑托。我剛走上講臺,緊張甚至惶恐是大于欣喜的。反思在教育教學中遇到的問題,成為我戰勝恐懼、促進發展的重要途徑。我把教學的點點滴滴記下來,反思教學內容,反思課堂活動,反思高考試題。我把自己的反思寫成文章,投稿《京江晚報》《學習方法報》等報刊,陸陸續續發表了一百余篇教學反思文章。從教材和課堂出發反思,不僅深化了對教學內容的理解,而且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水平。同時,通過閱讀專業雜志和書籍,豐富自己的專業知識,了解教學改革的動態,捕捉前沿的理念。我深深地領悟到,教學與研究應相互促進,在不斷學習和反思中提升專業素養。
在前輩教師的指導和幫助下,我進一步深入教學研究,使學習、實踐和研究形成了良性互動。以高考試題、跨學科教學、深度教學、結構化教學、逆向教學設計為切入點,進行試題命制、論文撰寫和課題研究。
同樣,在論文撰寫和課題研究的過程中,通過不斷學習和思考,我進一步深化了認識。例如,在參與研究江蘇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重點課題“適應歷史核心素養旨意的深度教學研究”的過程中,我撰寫了《基于時空觀念素養的歷史概念深度教學》《基于家國情懷素養的價值觀深度教學策略——2019年高考江蘇卷第22題啟示》等系列論文。在深入研讀新課標和學習優秀論文的基礎上,我從結構化的角度對課題進行了深入研究,以“指向高中歷史核心素養的結構化深度教學策略研究”為題成功申報江蘇省中小學教學研究第十三期重點課題,并圍繞課題撰寫了《史料價值評價的層次結構》《立足時空觀念深度理解知識結構的關鍵——以“甲午戰后民族工業的發展”為例》等論文。教學研究要服務于教學實踐,我在總結教學經驗的基礎上與同事們積極合作,研究與實踐融合的“歷史課程資源酶化為教學力的策略與實踐”獲得江蘇省教學成果獎一等獎。
“學不可以已”,學習要保持求“新”的心態,從“新”開始,在教學研究和實踐的過程中,不管是一道試題,還是一篇論文,抑或一項課題,對我來說,都是在學習中經歷了從一個觀點、一段材料到一篇反思開始不斷積累的過程。我既從教學名家的文章中汲取營養,也從身邊教師的指導和研討中發現他們的亮點,始終不忘自己也是一名“學生”。
三、用“心”服務:促進教師發展
教師是立校之基、強校之本,促進教師發展的關鍵不是強制性的管理,而是主動貼心的服務。因此,我在促進教師發展過程中堅持“管理即服務”的工作思想。
2014年,我通過競聘和民主選舉走上了行政崗位,主要開展教師發展工作。我所在的部門經歷了從科研處到教師發展中心的轉變,我的工作也隨之經歷了從服務教師論文、課題,拓展到教師發展規劃、教師培訓、榮譽和職稱申報等方面。在工作中,我逐漸認識到,教師發展是一項系統工程,從指導思想到發展目標,從發展目標到發展規劃,從發展規劃到具體措施,從具體措施到節點考核,教師發展工作涉及教育工作、教學工作、繼續教育、示范輻射等多個方面。
在服務教師工作的過程中,有時會遇到一些困難,例如,教師專業發展動力不足,專業發展瓶頸難以突破;教師團隊意識不強,輻射帶動意識不足。增強教師發展動力和團隊意識,不僅能促進教師個體發展,也能促進學校教師團隊的整體發展。2020年,我們成功申報江蘇省首批“四有”好教師省級重點培育團隊。我作為江蘇省“至誠·力行”好教師團隊建設的負責人,堅持問題導向,著力克服教師專業發展動力不足和教師發展團隊意識不強兩大問題,實施了四項舉措:創新幫扶共建,培養“至誠”之氣;豐富建設載體,鍛造“力行”之能;提煉團隊文化,涵養“良師”之愛;激發隊伍活力,成就“名師”之績。我通過開展師德講座,創新導師制、混齡式培養機制,激發教師專業成長的內驅力,借助名師現身說法、師徒互動教學等活動,引導教師由“要我發展”變成“我要發展”,強化教師自主發展意識,提升教師主動發展能力。我通過開單式、推薦式的學養修煉方式,消減教師的職業倦怠,促進教師的可持續發展,加強拔尖創新型教師的培養,不斷提升教書育人水平,增強教師的使命感、榮譽感和責任感。經過兩年的建設,團隊于2022年順利通過江蘇省首批“四有”好教師省級重點培育團隊終期考核。
學校為創建江蘇省高品質示范高中進行了總體規劃。我帶領團隊成員立足服務教師發展,打造特色培養路徑,深化建設“四有”好教師團隊,并借鑒傳統書院以自由研習為主、集眾講授為輔的人才培養途徑,探索實施京江書院“大先生”教師培養范式。在京江書院框架下,我圍繞學校“至誠”文化和教師培養工程,設立“至雅”研究會、“至宏”研究會,設置雛燕講壇、青藍講壇和領航講壇,實行“兩級三系導師制”。
回顧進入江蘇省鎮江第一中學17年的教育教學經歷,用心做人,用心做事,在用心的過程中不斷體悟、進步,是我最大的收獲。只有用心做好服務和反思,才能經歷從“經師”到“能師”再到“人師”的不斷提升。
劉建兵,江蘇省鎮江第一中學教師發展中心主任,高級教師,江蘇省教學名師,江蘇省“333高層次人才培養工程”培養對象,鎮江市優秀教育工作者,鎮江市歷史學科帶頭人。曾獲得江蘇省教學成果獎一等獎,主持4項省級中小學教學研究課題和教育科學規劃課題,參與市級高三統測命題20余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