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傳媒行業作為引導輿論、宣傳新思想的重地,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如何培養出具備正確政治立場、能夠積極傳播正能量的高素質新聞人才,確保其可以滿足融媒體的發展需求,是高校亟待解決的問題。基于此,文章通過介紹新聞學專業與課程思政的特點,對新聞學專業課程思政教學方法提升策略展開系統研究。文章采用問卷調查法、訪談法、案例分析法,分析新聞學專業開展課程思政教學的重要性,得出在融媒體背景下,有必要對新聞學專業實施課程思政教學,以此幫助新聞學專業學生堅定正確的政治立場、樹立正確的思想觀念的結論。為了進一步提升新聞學專業課程思政教學成效,文章提出一系列建議,旨在為高校新聞學專業提供借鑒,以便可以培養出高素質的融合型新聞人才。
關鍵詞:融媒體;新聞學專業;課程思政;教學方法;提升策略
中圖分類號:G641;G21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4)03-0132-03
融媒體時代,新聞報道已經不再局限于傳統的文字報道,而是涵蓋了圖片、視頻、社交媒體等多種媒體形式,這種報道形式使新聞學專業教育面臨全新的挑戰與機遇。同時,高校積極推行的課程思政教育也要求新聞學專業除了要培養學生的專業素養之外,還要注重培養其思想政治覺悟。基于此,新聞學專業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來進行專業課程思政教學,以此培養具備媒體素養和思政素養的新聞人才,以更好地適應新聞領域的發展趨勢。
(一)新聞學專業
新聞學專業是一門多領域交叉的學科,旨在培養新聞從業人員的專業素質。該學科涵蓋了廣泛的新聞領域知識和專業技能,包括新聞報道、編輯、傳播等。學生將學習如何進行新聞報道,包括采訪技巧、信息收集和寫作,以及如何平衡新聞的真實性和公正性,如何尊重隱私和處理敏感話題[1]。此外,他們還將研究相關法律法規,如版權、隱私權和誹謗等法律問題。隨著新聞媒體形式的多樣化,學生還需要掌握多種媒體工具和技能,包括文字、圖片、音頻和視頻的編輯和制作等內容。新聞學專業旨在培養具備扎實的新聞業務知識和職業素養的新聞從業人員,使他們能在不同媒體環境下從事新聞報道工作,為社會提供可靠的新聞信息,促進社會進步[2]。
(二)課程思政
課程思政是中國高校積極推行的一項教育改革,旨在將思想政治理論課程有機融入各專業課程中,以培養學生的思想政治覺悟。在這一背景下,新聞學專業作為一門具有社會影響力的專業,也應該積極參與課程思政教育實踐[3]。這表明新聞學專業不僅要傳授新聞業務技能,還要注重培養學生的良好思想政治素養。在課程思政的實踐中,新聞學專業可以采用多種方式,包括編寫思政案例、引導思政討論、開展思政實踐等。通過這些途徑,學生將更深刻地理解新聞報道中的倫理和價值觀念,以及新聞從業人員應當具備的社會責任感。此外,課程思政也有助于將思想政治教育與專業知識融為一體,使學生在學習新聞業務的同時,更好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4]。
(一)推動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協同前行,深化思政育人理念
課程思政教育的核心在于將思想政治理論與專業知識相融合,這意味著在新聞學專業課堂上,不僅要傳授新聞報道、編輯和傳播等專業技能,還要融合思政教育內容。在融合過程中,學生不僅僅是獲取新聞業務知識,還要理解如何在新聞工作中遵循倫理道德標準,維護信息的真實性和公正性[5]。這種綜合性培養不僅有助于學生在新聞領域具備競爭力,還有助于培養具有較高政治素養的新聞從業人員。
(二)推動新聞學專業和思政教育的有機融合
新聞學專業與思政教育并非相互獨立的領域,它們可以相互促進、互為補充。新聞從業人員不僅要具備扎實的新聞業務技能,還要具備媒體倫理、輿論引導等方面的思政素養。這種融合的教育模式有助于培養全面發展的新聞人才,使他們既能勝任新聞報道和編輯工作,又能在倫理和價值觀方面保持高度的敏感性和道德意識[6]。在實際教育中,可以通過多種途徑來推動新聞學專業和思政教育的有機融合。課程設置方面可以將思政教育元素融入新聞學專業核心課程中,如新聞倫理等,這樣學生在學習專業知識的同時,也能深入理解倫理和法律方面的思政內容。教學方法可以借鑒思政教育的互動性和討論性,引導學生思考在新聞領域中存在的實際問題。例如,通過案例分析、小組討論等方式,讓學生思考新聞報道中的倫理挑戰和社會責任,提升他們的思政素養[7]。
融媒體時代的來臨對媒體行業的發展造成了巨大的影響,為了推動其健康發展,需要培養大量高素質的新聞專業人才。高校新聞學專業承擔著培養優質新聞人才的重任,為了讓這些新聞人才具備堅定的政治立場和正確的理想信念,需要對新聞學專業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為了實現這一目標,高校須采取提升新聞學專業課程思政教學方法的策略。
(一)編寫課程思政案例,深化《新聞學概論》教材
新聞學概論是新聞學專業中的必修課程,為了提高學生的新聞理論素養和政治素養,本專業在實施課程思政教學過程中,除了根據課本內容編寫案例之外,還選取了新聞工作的基本方針、新聞輿論、新聞真實等重要知識內容納入課程思政案例中。每個案例均由四部分組成,分別是案例正文、思政元素分析、案例使用說明、教學組織方式[8]。在編寫案例的過程中,經過反復修改和研討,選取出最具典型性和時代性的案例,如“鄉村振興主題報道”“譜寫中國壯美河山建設篇章”等內容豐富、具有較強可讀性和故事性的案例。在設置教學目標方面,融合了知識、能力和素質三個方面,其中知識層面包括理解和掌握新聞理論知識,能力層面包括思維和能力的培養,素質層面包括專業意識和意識形態的培養。根據《新聞學概論》教材編寫的課程思政案例,實現了對教材的豐富和深化。完成該案例編寫之后,應將其快速應用到教學中,打造“新聞理論+思政元素”的精品課程,使新聞理論知識和思政元素實現深度融合,以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呈現出來,以此達到課程思政的育人目標[9]。
(二)結合網絡智媒新技術,開啟多元教學模式
融媒體時代,新聞報道的形式逐漸多樣化,涵蓋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多種媒體形式。教育界應積極響應這一挑戰,將新技術融入新聞學專業的教學中,實施多元教學模式,以更好地適應這個快速發展的領域。
首先,教師可以利用虛擬現實(VR)和人工智能(AI)等新技術,為學生提供更豐富的學習體驗[10]。例如,通過虛擬現實技術,學生可以模擬實際新聞報道場景,體驗采訪、編輯和制作新聞的過程,以此提升他們的實踐能力。同時,借助人工智能,開發智能化的新聞分析工具,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大數據分析和輿情監測,培養信息處理和分析的能力。其次,多元教學模式包括在線課程、遠程教育和社交媒體等教學工具的運用,這些工具可以使學生更加靈活地學習新聞業務和思政內容,無論是通過在線課程參與討論,還是在社交媒體上分享和討論新聞事件,都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和輿論引導能力[11]。最后,學校可以鼓勵學生參與數字媒體項目和創新實踐,讓他們在實際操作中積累經驗,提升新聞業務技能。通過將新技術和多元教學模式引入新聞學專業,可以更好地培養具備媒體素養和思政素養的新聞從業人員,使他們能夠適應快速變化的融媒體環境,為新聞行業的發展作出貢獻。同時,這也反映了新聞學專業教育的現代化和前瞻性。
(三)積極開展實踐教學,強化思政教學效果
任何課程的教學都要付諸實踐,才能收獲更好的教育效果。新聞學專業也不例外,需要積極開展實踐教學,才能強化教學效果[12]。這種實踐教學不僅可以讓學生在真實場景中應用所學知識,還可以培養他們的新聞業務技能,提高其職業素養。在實踐教學中,新聞學專業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采訪、報道和編輯實踐,讓他們親身經歷新聞生產的全過程。同時,也可以融入思政教育元素,引導學生在實際工作中積累倫理經驗和社會責任感。例如,教師可以要求學生在采訪過程中遵循倫理原則,尊重被采訪者的隱私,確保新聞報道的真實性和客觀性,這種實踐中的倫理經驗有助于學生在今后的新聞工作中更好地應對倫理挑戰。此外,實踐教學還可以為學生提供與社會互動的機會,使他們更好地理解社會問題和輿論動態[13]。學生可以參與社會活動、實地調研或社會公益項目,通過實際行動增強社會責任感,并將思政教育的理念融入自己的行為中。
總之,積極開展實踐教學是新聞學專業培養學生的重要途徑,將實踐中的倫理和社會責任元素納入其中,有助于培養更具有媒體素養和思政素養的新聞從業人員。這種綜合性的培養模式有助于學生更好地應對新聞領域的挑戰,為新聞報道和傳播提供更有深度和社會責任感的人才[14]。
(四)建設新聞案例資源庫,豐富課程思政案例內容
建設新聞案例資源庫是一項有力的教育舉措,不僅為課程思政教學提供了寶貴的支持,也對新聞學專業的人才培養產生積極影響。這個資源庫的價值在于其多樣性和實時性,為學生提供了廣泛的新聞案例,涵蓋了各個領域和不同類型的報道,從政治到社會、文化到娛樂,涉及多元的視角和議題。這種多樣性能夠滿足不同課程的需求,使學生能在真實的案例中深入學習,拓寬視野,培養綜合素質[15]。同時,新聞案例資源庫的實時性也是不可忽視的因素,它及時收錄了當前的新聞事件和報道,使學生不僅能了解當下社會熱點,還能體驗新聞報道的時效性和緊迫感,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新聞敏感度,使他們更好地適應快速變化的新聞環境。
此外,資源庫應強調倫理和道德考量,確保案例的選取和呈現符合倫理原則,有助于學生理解新聞報道中的倫理挑戰,培養道德責任感。多媒體支持和互動性也是資源庫的優勢,不僅使學生更全面地理解新聞報道的多媒體特點,還促進了學生之間的思想交流和深度思考。資源庫的持續更新是確保其有效性和實用性的關鍵,只有不斷更新和維護,才能反映新聞領域的發展和變化。通過建設這樣的新聞案例資源庫,可以為課程思政教學提供強大的工具,幫助學生培養思政素養和媒體素養,為新聞行業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貢獻更多高質量的新聞從業人才。這不僅是新聞學專業教育的現代化和實踐化的體現,也是培養學生綜合素質的一項重要舉措[16]。
融媒體時代,新聞學專業課程思政教學方法的提升,對于培養具有媒體素養和思政素養的新聞從業人員具有重要意義。課程思政是高校實施思政教育的一種重要方式,可以將思政元素融入各門課程中,以推動專業教育和思政教育同步發展。新聞學專業實施課程思政教學,有助于培養較高政治素養的高素質人才,這對于推動新聞領域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因此,應積極探索有效的教學方法,促進新聞學專業與思政教育有機融合,培養全面發展的高素質新聞人才。
參考文獻:
[1] 李建波.《深度報道》課程思政教學改革與實踐探索[J].新聞世界,2023(9):118-120.
[2] 徐艷君.新聞學概論課程思政教學探索與實踐[J].學園,2023,16(18):1-3.
[3] 張林賀.“新聞學概論”課程思政本質內涵與路徑探索[J].中州大學學報,2023,40(3):120-124.
[4] 宋桂花,杜明艷.新聞學課程思政教學設計與探索:以《新聞報道策劃》為例[J].新聞世界,2023(3):85-88.
[5] 侯長生.課程思政教學的銜接與融合[J].西部素質教育,2023,9(5):67-70.
[6] 劉暢,張春輝.新文科背景下新聞學專業文學課“課程思政”教學設計探析[J].呼倫貝爾學院學報,2022,30(6):115-119.
[7] 柳明.“網絡新聞編輯學”中的課程思政教學實踐[J].吉林教育,2022(32):52-54.
[8] 陳甜甜,李劭強.“講好體育故事”:體育新聞專業課程思政教學的路徑探索[J].海河傳媒,2022(4):34-40.
[9] 李振粉,張倩,李靜媛.新聞寫作課程思政教學體系建設研究與實踐[J].西部廣播電視,2022,43(13):46-48.
[10] 金偉嬌,陳嘉玲.新聞學專業課程思政:育人目標、教學設計及特色:以《新聞學概論》為例[J].新聞傳播,2022(9):68-70.
[11] 莫藍翔.基于“理論+實踐”的新聞學專業課程思政教學改革實踐探究:以“影視編導與制作”為例[J].廣西民族師范學院學報,2022,39(2):108-112.
[12] 賀倩.《新聞學概論》課程思政教學探討[J].公關世界,2021(19):94-95.
[13] 趙藝.融合新聞學中的課程思政教學實踐[J].時代報告(奔流),2021(10):128-129.
[14] 劉娜.案例教學法在新聞學專業“課程思政”中的應用[J].傳媒論壇,2021,4(12):155-156.
[15] 周珂.基于新聞學專業的地方高校課程思政路徑探析[J].新聞研究導刊,2018,9(21):37.
[16] 張琦.地方高校《新聞采訪與寫作》課程思政教改困境及教學實踐探索[J].新聞傳播,2022(20):63-65.
作者簡介 吳騰,講師,研究方向:新聞學、廣播電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