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當前,隨著新一輪教育改革的不斷推進,素質教育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中學階段是培養學生各項能力的重要時期,而中學生的全面發展包括德智體美勞多個方面。其中,美術是一門典型的藝術類學科,在美育方面起著關鍵作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美術的地位也有所提升,但仍有一些問題亟待解決。教師可借助對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實現中學美術高效教學,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文章對如何借助審美能力培養實現中學美術高效教學進行深入分析,并提出一系列對策。
關鍵詞:中學美術;審美能力;高效教學
中圖分類號:G40-014?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 ? ? ? ? ? ? ?文章編號:2097-1737(2024)03-0082-03
審美能力通常指的是藝術鑒賞能力,主要包括感受、鑒賞、評價及創造美的能力。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屬于美育的一項重要任務[1]。在中學階段,由于學生課業任務較為繁重,文化課教學占據主導地位,藝術類課程通常遭到忽視。中學時期是學生審美能力形成的關鍵階段,因此在中學階段的美術教學中,教師應把握好契機,以中學生的身心特點與發展規律為切入點,積極探尋有效的教學策略,全方位培養他們的審美能力,實現中學美術高效教學。
一、中學美術教學中審美能力培養現狀
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越來越受到重視。中學生正處于各項能力發展的關鍵時期,美育的重要性不容忽視。中學階段的課程設置中,美術課是必不可少的,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貫穿整個中學階段。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能使學生在美術課程中體驗到實踐性、視覺性與人文性。不過相對于語文、數學、英語等考試科目來說,美術被賦予副課的地位,無論在課時安排上、教學目標的執行力上,還是教師審美能力的培養方式上,現狀均不容樂觀,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審美能力培養方式守舊單一
部分教師沒能跟上時代的節奏,審美能力的培養方式相對單一,主要以教授現有的美術教材內容為主,對學生進行純粹的理論說教與知識灌輸,沒有從他們的實際情況切入,整個教學過程顯得乏味單調。這導致學生在美術學習過程中缺乏積極性與自主性,甚至對美術課程產生厭煩心理與抵觸情緒,審美能力難以得到很好的培養。
(二)忽視學生課堂主體地位
在美術教學中,部分教師忽視學生基礎能力,在課程開始之初便要求學生創作難度較高的作品,使得學生學習比較吃力,部分學生甚至跟不上教師的教學節奏,影響了審美能力的提高。在教學中,部分教師缺乏對學生學習熱情的關注,雖然講得興致勃勃,但是教學效果不佳??梢?,忽視學生課堂主體地位,也是影響學生審美能力提高的因素之一。教師在教學中,需要考慮學生的學習需求,給予學生自主展示的機會,調動學生課堂參與積極性。
(三)課堂教學重理論輕實踐
審美具有實踐性特點,無論發現美、欣賞美,還是創造美,都需要從學生的個體角度出發,讓學生主動學習。在實際的中學美術教學中,存在重理論輕實踐的情況,即教師很少設置實踐活動,而且實踐的形式較為單一,無法為學生提供有效的鍛煉機會,不利于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
二、中學美術教學中培養審美能力的對策
(一)做好新課導入設計,奠定審美培養基調
在教學中,為了實現對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教師首先要關注的是新課導入環節的設計與優化,讓新課一開始就能吸引學生的目光,在揭示課題的同時奠定審美能力培養的基調,引導學生主動配合,不斷提高個人審美能力。因此,中學美術教師在課堂上需精心設計新課導入環節,利用一些富含“美”的事物引出新知識,營造美育氛圍,驅使學生主動接受審美培養,提高審美能力[2]。
例如,在教學“精美的報刊”時,教師先在課件上展示一組精美的報刊設計版面,搭配導入語:現在報刊可謂多種多樣,不少報刊不僅內容實用,版面也設計得十分精美,大家平時都看什么類型的報刊呢?什么樣的版面設計更能引起你的注意?之后鼓勵學生結合個人實際情況暢所欲言,引領他們從內容、構圖、色彩等方面切入,調動他們學習新課的積極性,初步揭示新課與報刊的設計有關。接下來,教師在課件中展示各種板式設計的圖片,搭配問題:“板式設計都涉及哪些領域?由哪幾個部分構成?基本法則是什么?”在問題的驅動下,學生認真觀察與思考,了解了板式設計的相關領域、組成部分與基本法則。之后,教師展示一些優秀的板式設計作品,讓學生觀察與討論這些作品的共同點,以及為什么這些作品看起來如此精美,由此正式導入課題,奠定審美基調。
(二)適當豐富教學內容,增強學生審美感受
在中學美術教學中,對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是重要的教學內容,因此,教師需要為學生展示不同類型的美術作品,講授美術技巧,豐富學生的審美體驗與感受,加深對美的理解與認識。在日常教學中,中學美術教師除利用好固有教材內容外,還需引入一系列課外資源,提供更多素材與支持,豐富教學的內容,加強學生審美能力培養,滿足學生的學習需要,使學生獲得更多美的享受,促進高效教學的實現[3]。
例如,在教學“色彩的魅力”時,教師可以先播放兩首音樂《藍色多瑙河》與《西班牙斗牛曲》,然后詢問學生:“對兩首作品有什么感受?如果用顏色來表達感受,它們各是什么顏色的?”學生聆聽完音樂后感到第一首音樂平靜、舒緩,第二首音樂興奮、激昂,分別用藍色與紅色來表達感受。如有學生說道:“色彩不僅能帶來視覺體驗,還能夠表達情感?!苯又?,教師展示色相環,帶領學生認識紅、黃、藍三原色,并現場演示三原色顏料相互調和的實驗,使學生直觀看到色彩、顏色明暗程度與純凈度發生變化,讓他們學習色彩的基礎知識。之后,教師展示《樹枝上的櫻桃》與《藍天下的麥苗》,并提出問題:“作品中各有什么顏色?這些顏色在色相環中處于什么位置?”最后展示火焰與冰山的圖片,運用對比色帶給學生強烈的視覺沖擊,增強他們的審美感受。
(三)創設良好教學情境,強化學生審美意識
在中學美術教學實踐中,想象屬于常規教學方式的一種,要想激發中學生的想象能力,教師就需要發揮輔助作用,積極創設教學情境,給學生帶來身臨其境的感受,引導他們發現情境中的美,提高個人的審美想象能力。具體來說,中學美術教師在課堂上可圍繞所授內容創設情境,借助語言描述、信息技術、實物道具、生活現象等培養學生的感性思維,使學生在情境中主動審美,從而強化他們的審美意識,提高審美教育質量[4]。
以“中國古代花鳥畫”教學為例,教師通過多媒體課件向學生展示《出水芙蓉圖》《荷石水禽圖》及荷花照片,并且提出問題:“中國花鳥畫中的荷花與現實生活中的荷花有什么不同?同樣是表現荷花題材的中國古代花鳥畫,《出水芙蓉圖》和《荷石水禽圖》在風格與技法上有什么不同?”在學生回答后,教師總結:
“中國古代花鳥畫主要以寫生作為基礎,借物抒情言志,寄托畫家的情感與思想?!冻鏊饺貓D》突出表現荷花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潔品格,而《荷石水禽圖》以抒情為主,畫法奔放,富有層次?!敝?,教師向學生展示《花籃圖》《芙蓉錦雞圖》《雙喜圖》《墨梅圖》《牡丹蕉石圖》《叢竹圖》,讓學生自主分析討論作品的形式與風格。教師根據學生的討論,進行歸納總結,培養學生審美素養,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四)注重情感教育融入,培養學生審美情趣
從本質上來看,美育其實就是情感教育,審美教育是情感教育的另一種形式。從另一個視角來看,美育是情感教育的有效途徑和表現形式。針對中學美術教學來說,教師在教學中要注重情感的融合,指導學生從思想情感層面著手學會欣賞美,使學生同作者產生共鳴,增強審美意識和審美情趣[5]。
例如,在“外國人物畫”教學中,師生一起賞析意大利著名畫家達·芬奇的代表作《蒙娜麗莎》。面對這一經典作品,很多欣賞者都能夠從中發現美,從不同方面受到審美熏陶。在欣賞時,教師可引導學生觀察畫中人物獨特的笑容、優美的坐姿及人物身后悠遠的山水背景等,使學生深層次地感受畫家高超的繪畫技巧,讓他們通過深入鑒賞發現在《蒙娜麗莎》中,作者通過描繪對象外形的魅力傳達出豐富的內心情感,而畫中人物唇邊與眼角等特征明顯之處,就是傳達內心情感的主要體現。作品還富含一種微妙的辯證關系,精確與含蓄并存,蒙娜麗莎神秘的微笑帶給欣賞者無限遐想的空間。之后,教師要求學生結合個人感受與認知探討蒙娜麗莎的微笑,提升他們的審美情操。
(五)突出基礎繪畫訓練,提高學生審美能力
在中學美術教學中,審美能力的培養不能僅僅停留在理論說教方面,還要突出美術理論知識與繪畫技巧的有機融合,讓學生將感知到的美通過繪畫形式展現出來,學會創造美。這就要求中學美術教師在講授一部分理論知識后,要圍繞這些知識展開基礎繪畫訓練,為學生提供更多創造美的機會,使學生掌握一些常用的繪畫技巧,調動學生對繪畫的積極性,讓他們形成正確的審美觀念[6]。
例如,在教學“描繪我們的校園”時,教師先在課件中展示一組生活中比較美的景色圖片,以及以線描速寫的方式將景色記錄下來的作品,然后詢問學生:這些作品有什么特色?使用的是哪種繪畫技法?鼓勵學生積極討論與發言,告知他們本節課要學習使用簡單的風景線描進行繪畫。接著,教師繼續利用剛才展示的畫作帶領學生認識線描的概念,從取景、構圖與透視三個方面詳細分析,引導學生欣賞運用上述技法創作出的繪畫作品,然后現場示范簡單的風景寫生,讓他們進行評價、觀察與學習。之后,教師帶領學生尋找校園中風景優美的角落進行風景寫生創作,使學生結合課堂所學的理論知識完成風景寫生作品,使他們切實體會到美術學習的樂趣,同時陶冶思想情操,繼而提高個人審美能力,實現高效教學的目的。
(六)開展美術實踐活動,增強學生審美認知
對于中學美術教學而言,審美能力的培養不能僅僅局限于有限的課內時間與空間,還要把課下時間與空間也利用起來,拓展美術教育范圍,開闊學生的眼界,使學生獲得更多接觸美、發現美與感知美的機會,不斷提高他們的審美能力。對此,中學美術教師在具體的教學中,應當以完成課內教學任務為基本前提,積極開設相應的美術課外實踐活動,帶領學生在現實生活中接受美育熏陶,使他們切實體驗到各種各樣的美,增強審美認知[7]。
例如,在教學“春天的暢想”時,由于中學生已經具備一定的審美觀念與能力,還有著豐富的想象能力,在課堂上,教師可按照“視頻欣賞—巧妙提問—欣賞圖畫—示范繪畫—動手體驗”的流程設計整節課教學,使學生在看、聽、畫中感受春天的美,讓他們可以感知、說出、畫出春天之美。利用課余時間,教師可組織學生進行一次春天戶外寫生的實踐活動,選擇一個陽光明媚的春日,與他們一起來到野外欣賞美景,如嫩綠的田野、緩緩流動的溪水、剛剛發芽的小草、才露新芽的柳樹、盛開的野花、飛舞的蝴蝶等,使學生善于發現身邊的美,并利用所學知識畫出一幅美麗的春景圖,鍛煉創造美的能力。美術實踐活動的開設,能有效增進理論與實踐之間的聯系,助推學生更好地品味春天,讓他們更加熱愛自然,增強審美認知。
三、結束語
在中學美術教學活動中,教師應意識到審美能力培養的重要性與價值,利用好中學階段這一關鍵時期,以美術教學為基本依托,結合中學生的年齡、心理、思維與認知等實際情況以及教學現狀,有的放矢地制訂對策,從多個方面與不同視角加大對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力度,通過合理引導提升中學美術教學的高效性,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張環宇.淺談中學美術教學中審美能力的培養[J].大眾文藝,2022(6):158-160.
張小毛.中學美術教學中培養學生審美能力的探究[J].文科愛好者(教育教學),2020(3):121.
陳洪超.關于中學美術課堂中對學生創新審美能力的提升探析[J].吉林教育,2020(12):66-67.
王春仁.發現美 欣賞美:論中學美術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J].亞太教育,2019(10):109.
孫園園.如何在中學美術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J].新課程(中學),2019(9):210.
趙令敏,王波.新課改背景下中學美術教育與審美能力培養[J].中國文藝家,2019(5):169.
周夕媛.中學美術教學中提升學生審美能力的策略研究[J].讀寫算,2019(4):118.
作者簡介:鄭駿寒(1983.7-),男,福建莆田人,就職于福建省莆田市青少年宮,一級教師,本科學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