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人杰

【摘 要】在“雙減”政策的背景下實施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不僅是教師實現自我能力提升的途徑,也是全面培養學生的一個創新閃光點。數學與生活有著密切的聯系,教師應該認識到這一特性,運用生活化的教學方式進行授課,讓數學知識取之于生活,用之于生活,凸顯出數學學科的特點,讓“雙減”政策取得實效。
【關鍵詞】“雙減”政策 小學數學 生活化教學
“雙減”政策和新課標對教師的“教”提出了新的要求,并把學生綜合能力的提升設計為主要的任務。教師應該更新自己的教學理念,明確“雙減”政策的實施對于小學數學改革創新的意義,從生活化的角度來創新數學課堂,讓學生的生活化認知和生活化運用能力得到有效提升,從而實現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目標。
一、去偽存真,尋找生活化元素
知識大多是來源于生活的,教師需要從這一角度出發,發掘生活中的一些元素,去偽存真,為學生打造一個高效的數學課堂。為此,教師要對教材內容有較為全面的了解,明確不同課程中可以運用到的生活化元素,讓課程的重難點知識呈現生活化的理念,這對于學生思維能力的提升有很大的幫助。以“雙減”政策為統領,將學到的數學知識用之于生活,這便是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最終目的。
比如,學生在生活中經常會見到“燒水泡茶”的場景,教師在數學課堂上,可以將這一元素融入進來,通過燒開水、洗茶壺、洗茶杯、準備茶葉、泡茶這一系列的流程,讓學生學會計算一些應用題,具體的生活化元素可以按照以下教學方式呈現:
1.呈現不同工序需要花費的時間:燒開水需要15分鐘,洗茶壺需要2分鐘,洗茶杯需要1分鐘,準備茶葉需要1分鐘,泡茶需要1分鐘。
2.區分泡茶的方法。
方法1:燒水,水燒開之后洗茶具,然后準備茶葉再泡茶。
方法2:燒水,在燒水的過程中洗茶具,然后準備茶葉,在水燒開之后泡茶。
通過呈現以上兩種方法,讓學生思考這兩種方法有哪些不同之處,并且分析哪一種最節約時間。
(1)流程順序不同
①在燒水的同時,洗茶壺、茶杯,準備茶葉。
②在燒水之前,洗茶壺、茶杯,準備茶葉。
③在水燒開之后,洗茶壺、茶杯,準備茶葉。
(2)需要的時間不同
①需要16分鐘。
②需要20分鐘。
③需要20分鐘。
通過以上流程可以看出,數學知識在生活中十分重要,并且日常生活中的一些消費也會運用到數學知識。教師應該以生活化元素為基準,讓學生的數學能力得到發散。
二、減負增效,創設生活化情境
新課標指出,小學數學課程需要思考在課堂學習的過程中,學生是否可以感受到數學與生活、自然以及社會之間的關系,感悟數學的真實價值。在“雙減”政策的引導下,教師應該作為教學活動的組織者與引導者,為學生創設多元的生活化情境,引導學生一步步地探索生活現象,實現數學能力的提升。
以蘇教版“條形統計圖”的教學為例,教師可以創設以下生活化教學情境:
師:(多媒體展示課件:在春天,學校、街道百花盛開,學生所熟悉的學校花池中開了34朵不同顏色的郁金香。)同學們,郁金香美不美?我想知道每一種顏色的郁金香有多少朵,你們可不可以用涂空白格子的方式,來表示不同顏色的郁金香數量呢?
隨后,要求學生完成涂色任務(需要學生先數一數郁金香的數量,然后進行涂色)。在這一過程中,教師給出適當的提示,讓學生在涂色之后標注出數字。
師:(展示統計圖)同學們,來看一下不同顏色的郁金香都有多少朵吧!
生:紅色的有12朵,藍色的有7朵,黃色的有10朵,白色的有5朵。
教師用多媒體設備呈現學校花壇的直觀圖,然后與統計圖進行對比,讓學生分析哪一個畫面可以更加清晰地表示不同顏色花朵的數量。
學生統一回答統計圖更容易看清楚,因為統計圖將不同顏色的花朵分開了。
師:剛才我們運用涂色的方式將花朵數出來了,這個過程其實就是一個簡單的統計過程,也是我們本節課要學習的知識。你們喜歡什么顏色的郁金香?在你喜歡的顏色下面畫“☆”。(為學生預留足夠的時間,讓學生完成練習)
本節課從學生熟悉的生活化環境入手,讓學生知道了統計的意義和概念,體會到統計知識在生活中的運用方法,讓數學知識用之于生活。
三、問題驅動,提煉生活化問題
小學數學是一門應用性較強的學科,許多數學知識是從生活中總結得出的。因此,在小學數學課堂上,教師可以從問題驅動的角度出發,為學生設計一些生活化的問題,讓學生積極地參與知識的探究,形成主動學習的意識,并且順利掌握數學知識和技能,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
比如,在學習與“圓”相關的知識點時,教師可以從真實案例出發,為學生創設一個問題情境:小花的爸爸給她帶回來兩只可愛的小貓,但是爸爸不小心將圓形的籠子蓋子弄丟了,為了小貓不亂跑,爸爸想要和小花一起做一個全新的蓋子。小花不會做,你們可以幫一下她嗎?
在問題情境創設完成之后,教師就可以為學生呈現圓的周長和面積的知識,讓學生有初步的了解。隨后,教師提出更加深入的問題:“我們應該如何來制作圓形的蓋子?”學生會運用剛才學習的理論知識,嘗試用尺子測量出蓋子的周長,然后計算出面積。在計算、制作的過程中,教師可以提出爭論性的問題:“我們制作的圓形蓋子和籠子是一樣大的,蓋子會不會直接掉到籠子里?”隨著一個又一個問題的引導,學生一邊運用“圓”的知識解決問題,一邊商討新的對策,自身的能力得到有效發展。
四、尋求真知,設計生活化實踐
教師在教學中不僅要引導學生掌握知識與方法,還要在課堂上引導學生進行實踐探索,提升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讓學生學會運用數學知識來解決實際問題。小學階段學生的思維能力發展受限,但是他們對于新鮮事物又極其感興趣,教師可以結合生活化素材,為學生設計綜合實踐活動,讓學生在探索真知的過程中實現綜合能力的提升。
比如,在實踐環節,教師把學生帶到操場上,并且給學生布置一個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務:讓學生嘗試測量出籃球架的高度。在接受任務之后,學生便開始竊竊私語,商討解決的方法,有的學生提出“爬上去”,還有的學生想到“疊羅漢”,但是這些方法都是不可取的。為了啟發學生的靈感,教師拿出一根1.5米長的棍子,然后將棍子筆直地插在球場的旁邊,由于陽光十分充足,大家便可以清晰地看到棍子的影子,接著測量出棍子的影子長度為1米。在完成這一操作步驟之后,教師提出問題:“棍子的長度是影子的1.5倍,大家可以計算出籃球架的高度嗎?”在交流討論中,學生們很快就想到了先測量影子的長度,然后再計算出籃球架的高度。通過這一生活化實踐,學生對數學知識更加感興趣,完全沉浸在實驗中,不僅增長了生活化數學知識,還鍛煉了能力。
五、甄選思路,融入生活化經驗
活動是影響學生學習質量的關鍵,傳統教學多是以講為主,學習過程枯燥乏味,很容易使學生產生厭煩情緒。教師可以將生活化經驗融入學習過程中,用活動做橋梁,讓學生在實際操作中促進學習,在學習中感知經驗,從而精簡學習過程,提高學生的學習質量,讓學有效、讓教高效。
例如,在教學“軸對稱”相關內容時,重點是讓學生認識軸對稱圖形,能夠通過觀察圖形,用軸對稱相關的專業知識對圖形進行描述,培養學生的空間能力和圖形識別能力。在教學時,教師可以發掘教材中的剪紙文化、臉譜文化、古代建筑文化等,在導入環節為學生播放圖1所示的圖片情境:
通過直觀情境的引導,為學生講解剪紙、臉譜、建筑等傳統文化,讓學生觀察圖片,思考這些圖片有什么共同的特點,如果給出一半圖片,對折后兩邊的圖案是否會重合等。隨后,可以以小組為單位,將小組分為剪紙小組、戲劇小組、建筑小組,讓各個小組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就所選方向進行實踐操作:
剪紙小組:動手剪一剪、畫一畫、拼一拼,用剪刀剪出自己喜歡的圖形。
戲劇小組:合作繪制臉譜,一個學生繪制一半,另一個學生根據所給出的提示繪制另一半。
建筑小組:教師給出圖片碎片,讓學生根據圖形的軸對稱特征,快速高效拼出圖形,從而找到其中的對稱軸。
通過數學教學內容中生活化經驗的滲透、整合,拓寬學生的學習視野,增強學習的藝術氣息,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
六、從做中學——以“雙減”政策為準則,布置生活化作業
作業是鞏固知識、發展興趣、培養能力、提升素養的橋梁,教師要依循教學目標和學生多維發展需求,多元、多維、多樣地設計作業,將趣味生活和作業設計融為一體,使學生在做作業的過程中,開放思維,從而提高數學學科教學價值,提升數學教學高度。
例如,在設計“負數”數學作業時,教師可以從數學文化入手,設計如下作業:
直觀呈現劉徽在《九章算術》中最早提出的正負數加減法的法則:“同名相除,異名相益,正無入負之,負無入正之。其異名相除,同名相益,正無入正之,負無入負之。”在認識正數、負數的過程中,走進日常生活,讓學生觀察記錄家庭生活中的負數,運用表格、實例,在網絡平臺共享自己的學習成果,這樣既可以拓展學生對數字的認識,又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
通過數學作業和實際生活的有機融合,豐富作業內容和作業形式,讓學生在做作業的過程中,培養探究學習能力,這樣既可以減輕學生的學習壓力,又可以提高作業育人的功效。
七、結語
總而言之,在“雙減”政策的背景下,教師要注重提升課堂效率和質量,為學生打造一個樂于學習的高效課堂,在減負增效的基礎上實現學生數學綜合能力的提升。另外,教師還要加強對生活化教學理念和實施策略的認識,以此來不斷地創新數學課堂,從學生素養培養的角度出發,助力學生的全面發展,讓學生學習的數學知識取之于生活,用之于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