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動物福祉學課程立足畜牧產業,從科學、倫理、應用、評估和保護等角度探討如何善待農場動物,具有比較鮮明的農科特色和應用需求。通過挖掘該課程蘊含的思政元素,從動物與人類和諧共處角度,融入人文、生態、發展、創新和實踐等思維方式,將課程與思政元素有機結合,傳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注重科學思維的訓練和科學倫理的教育,實現價值引領與知識傳授的有機統一,為培養具有優秀德性品質、良好人文素養、深厚的“三農”情懷的新農科畜牧業人才提供支撐。
關鍵詞:動物福利;課程思政;教學探索;畜牧業;新農科
中圖分類號:G642? ? ? ? 文獻標志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000X(2024)10-0043-04
Abstract: The animal welfare course, which is based on the animal husbandry industry, studies how to treat farm animals well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science, ethics, application, assessment, and protection, which has particular agri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and application demands. It integrates the thinking modes of humanity, ecology, development, innovation, and practice, organically combines the course with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transmits socialist core values, pays attention to the training of scientific thinking and the education of scientific ethics, and realizes the organic unity by exploring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contained in the cours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armonious coexistence between animals and humans. It provides support for cultivating new agricultural animal husbandry professionals with excellent moral quality, good humanistic accomplishment and profound feelings of agriculture, rural areas and farmers.
Keywords: animal welfare;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eaching exploration; livestock industry; neo-agriculture education
“安吉共識——中國新農科建設宣言”明確指出,新農科教育要面向新農業、面向新農民、面向新生態,樹農林教育新標,培養具有家國情懷、道德素質、解決問題能力、交叉融合能力、溝通能力、可持續發展能力等核心素養的全面發展的卓越農林人才[1]。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提出,“其他各門課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2]。該理念與新農科人才培養的新要求相契合,可有力促進知識向價值觀轉換,有效提升教學效果和農林人才培養質量。
畜牧業作為新農科建設的重要領域,其健康發展是實現鄉村振興和健康中國發展戰略的重要保障。動物福祉學課程立足于畜牧產業,主要針對農場動物和實驗動物的福利問題,從科學、倫理、應用和保護等角度探討如何善待動物,具有比較鮮明的農科特色和應用需求,是面向生命科學,尤其是動物科學和動物醫學兩個專業的特色選修課程。畜牧業是面向“三農”的應用型專業,學生雖有專業基礎,但缺乏動物福利意識;雖有相當的知識儲備,但缺乏實際應用水平;雖有比較強的學習能力,但缺乏家國情懷。因此,課程以“立德樹人”為根本目標,發掘課程所蘊含的“思政”元素,提煉其中的“價值”基因,將課程思政教學理念融入教學各環節(圖1),將德育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從教學設計、課堂教學到教學評價,潛移默化地將“思政營養”輸送給學生,實現專業知識與思政協同育人,這對新農科畜牧業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具有重要意義。
一? 立德樹人視野下動物福祉學課程思政目標體系構建
堅持立德樹人是建設教育強國的關鍵環節,更是教育工作者的神圣使命。課堂既是知識傳授的舞臺,更是價值引領的陣地。動物福祉學課程重新解構了動物福利學知識體系,引導學生建立知識點的銜接與呼應,形成網絡式、立體式知識架構,從知識學習向能力建設、素質鍛造發展,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和專業素養。課程從動物與人類和諧共處角度,融入文化、生態、發展、創新、實踐等思維方式,將課程與思政元素有機結合,根據動物福祉學課程授課要點,挖掘課程所蘊含的育人元素和價值屬性,并凝練成思政目標(表1),建立融合思政元素的項目資源庫,運用社會熱點案例解析與討論式教學方法,細化課程每個章節的知識目標、能力目標和素養目標,完善教學大綱、教學設計和教案等,在實踐教學中有形無形地進行知識、能力、素質“三位一體化”培養。通過將思政教育內容與專業教育內容有機融合,傳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注重科學思維的訓練和科學倫理的教育,培養其知農、愛農、服務“三農”的意識,這使得培養的人才不僅具備堅實的專業知識和實踐能力,而且具備優秀的專業素養、高尚的道德情操、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深厚的家國情懷,為新時代國家鄉村振興、生態文明和美麗中國建設助力。
二? 核心價值觀引導下動物福祉學課程思政資源挖掘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主流價值共識,包含了現代社會文明成就,涵蓋了國家、社會、個人等各個維度和方面,大體上都講了一個道理,或天理或情理或法理,其倡導的價值理念具有強大的道義力量,其昭示的前進方向契合我國人民的美好愿景,對我們牢鑄理想信念、堅守價值追求、聚合磅礴之力具有重大意義。動物福祉學的核心是善待動物,關愛動物。善待動物是人的自覺意識和積極行為,受倫理、道德和宗教規范的引領和制約,在本源上源于人對生命的敬畏。課程堅持德育為先、以德塑魂,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學生心中落地生根。在明確課程每章節的思政思維導圖的基礎上,增加思政育人的案例教學,通過運用典型案例,以案例的故事性為出發點,將教學內容有機融入到故事的歷史背景、產生原因、發展脈絡等方面,并融入思政教學,讓學生在解決案例問題的過程中建立思維,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同時,通過提問、討論、辯論及總結等多種形式,充分調動學生的參與積極性并引導其主動思考,做到思政教育無痕化和實踐化。
(一)? 動物福利是中華文化的重要基因
我國是傳統農牧大國,自遠古時期就與自然界的各種動物有密切聯系。在講授動物福利科學章節中的動物福利歷史時,適時引入善待動物的古籍文獻和科學資料,不僅有助于課程知識的學習,還能提升學生學習的興趣,提高對傳統文化的認識和當前國家戰略的理解。例如,《論語·述而》中主張“子釣而不綱,弋不射宿”,意思是用魚竿釣魚而不用漁網捕魚,用帶的箭射鳥,但不射歸巢棲息的鳥。因為大網所撈過多,對于魚類會造成傷害;飛鳥歸巢,它們需要棲息繁殖。在《莊子秋水》中,莊子借海神之口勸誡人們要依照動物的天性來飼養動物,而不要采用“落馬首(在馬頭上套籠子),穿牛鼻(用繩子穿過牛鼻子)”等不人道的做法來控制動物。孟子曰:“君子之于禽獸也,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聞其聲,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遠皰廚也。”孟子認為君子對于動物要有惻隱之心,提倡關心動物、保護動物。而正是這種承載萬物的情懷、博大深沉的仁心慈念,形成孟子生態倫理思想的內在動力[3]。由此可見,五千多年的中華文化一直尊重生命和推崇道德倫理,也一直呼吁人們對動物要心存善意。孔子重視仁道的思想影響深遠,歷朝歷代統治者在以鳥獸捕獵、山林砍伐等方面都有嚴格規定,特別強調“斧斤以時入山林”,這與當代的可持續發展戰略意識高度一致。習近平總書記也引用這句話表達了對自然要“取之以時,用之有度”的思想,強調了人與自然是一個生命共同體[4],盡量減少人向自然界的索取,保持自然界原有的面貌,使自然界的萬物繁育旺盛、和諧有序,維持良好的生態循環系統。以上案例充分說明關愛動物的理念根植于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中,是幾千年華夏文明一脈相承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也讓學生明白中華文明對動物福利發展的引領和推動作用,建立民族文化自信。
(二)? 動物福利關乎人類自身福祉
動物福利與食品安全、人類健康和生態環境息息相關。動物與人類的和諧共處具有深遠的文化內涵與意義。當前,農場動物的集約化養殖為人類提供了食品充足與安全保障的道路,也改變了未來的糧食供應方式。在集約化養殖過程中,動物解除了諸如饑餓、營養不良、受傷及疾病等問題,同時也出現了行為限制、情緒壓力、恐懼等福利問題[5]。隨著集約化養殖模式的普及,飼養規模和密度不斷增加,導致了動物生存條件惡劣,身體健康惡化和心理壓力增大。以豬為例[6],仔豬在無麻醉或止痛措施下經歷剪牙、斷尾、公豬去勢等,遭受額外的痛苦和折磨;生長育肥豬生活在擁擠的空間,貧乏的環境,甚至不合理的地面設計,易引發肢體沖突和損傷;母豬被關在狹窄的限位欄里,無法走動和轉身,長期處于虛弱疼痛狀態,易患心血管病、呼吸性疾病、尿路感染等疾病。為了應對粗獷集約化養殖模式帶來的動物疾病問題,大量獸藥使用成為快速的解決方式,而長久的動物福利標準缺失所導致的最終結果就是人類肉蛋奶食品安全的缺口以及超級細菌的威脅。隨著“從農場到餐桌”的產業鏈條不斷擴張,從養殖、屠宰、加工到銷售各產業環節中的動物福利問題逐漸突顯。不良環境、濫飼亂喂、粗暴屠宰、長途運輸等均可影響動物源性食品的安全和衛生質量。人與動物之間已經不再是非輸既贏的“零和博弈”,而是“牽一發而動全身”的彼此制衡,最后達到一個動態平衡的穩態。動物健康是動物源食品安全的第一道防線,只有實現動物生理、心理健康,才能真正實現肉蛋奶產品的安全。與此同時,禽流感、口蹄疫、狂犬病等人畜共患病的爆發和流行都與動物福利標準缺失有關[7]。可以說,人類和動物已進入了“共病時代”,新冠疫情的爆發和傳播也讓我們感受到了“槍響之后,沒有贏家”[8],動物和人類唯有和諧共處才能真正實現共贏。
三? “兩性一度”目標下動物福祉學課程思政教學途徑梳理
“兩性一度”,即高階性、創新性、挑戰度,關注知識能力素質的有機融合,體現教學形式的先進性和互動性,要求充分重視課堂教學這一主陣地,努力營造課堂教學的熱烈氛圍。針對學生有接觸動物的基礎,但缺乏動物福利意識和福利評價能力及相關素養,學生參與積極性差等問題,本課程探索了基于翻轉課堂的“知行合一、多維融合”的混合教學模式[9],關注科學熱點,有思考、有觀點、有態度。將學生演講、課堂提問、小組討論、辯論、視頻播放和教師講授等不同方式有機結合,活躍課堂氣氛,使沉悶單調的課堂變為活潑互動的劇場。激發和保護學生的學習興趣,創建活躍愉快、延伸互動、網絡拓展和親身體現的課堂。同時,進一步圍繞提高課程的“兩性一度”問題進行完善拓展,實現從“教”的課堂向“學”的課堂轉化,打破課堂沉默狀態,煥發課堂生機活力。同時,強化過程考核,改革評價標準、評價方式和評價維度,更測重綜合能力和政治素養方面的考量,引入人格品質、價值取向、團隊協作、集體觀念和奉獻精神等評價指標。
(一)? “直擊熱點問題”提升課程“創新性”
將經典理論與生活案例融合,把握話題的前沿性和探索性,采用畜牧生產、獸醫臨床或人類日常生活中的實例,融會貫通,整合不同章節的內容,幫助學生將單一的知識點拓展為關聯的知識面,并形成完整的知識體系,最終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通過通俗的解讀引導學生獨立思考、綜合分析。比如,素食主義是動物福利的堅定捍衛者嗎?動物福利與動物權利是一回事嗎?動物福利與人類福利有沖突嗎?貓狗的生命就比豬牛的生命尊貴嗎?讓學生在探究性、內化性學習過程中實現個性化培養和創新。
(二)? “共同體參與式”提升課程“高階性”
通過翻轉+討論的教學模式,以學生為主體構建對話課堂,確立主題明確的大方向和話題線索,涵蓋概念原理、重要事件、現狀分析和未來預期;鼓勵學生運用網絡教學平臺和全國精品資源共享課程進行延伸學習,對內容進行查閱、組織、總結,以報告形式深入交流,翻轉課堂作為集中檢驗。培養學生理論分析和解決問題能力,挖掘學生的自主學習潛力,充分發展學生的溝通、組織、協調、表達等綜合素養,實現知識、能力、素質有機融合,培養學生研究性思維和思辨意識。
(三)? “實地考察評估”提升課程“挑戰度”
采取參觀考察、調研訪談等現場教學方式,對動物福利達到全方位、多角度、深層次地了解和認識,收獲從書本和影像資料中得不到的親身體驗。帶領學生到動物養殖一線,與動物進行零距離接觸,并進行動物福利評估。評估報告以小組口頭匯報呈現,較好的報告反饋給養殖企業進行互動。實地評價考察不僅可以鍛煉學生的實踐能力,提升其自我計劃與獨立意識,使思政教育不只局限于課堂中、不限于想象,從而構建知行合一的空間教學方法和模式,既增加了學生對產業的感觀認知,又激發和提升了學生的行業責任擔當。同時對教學內容進行持續設計,在實踐中融入思政元素,引導學生“愛農、懂農、踐農”和立足建設未來農業的使命感。
動物福祉學課程具體實施路徑如圖2所示。
四? 結束語
新農科背景下我國高校培養的畜牧業人才不僅要掌握豐富的科學文化知識,具備扎實的專業基礎和能力,更重要的是內心要有信仰,用所掌握的知識和培養的能力為鄉村振興和人民健康服務。課程思政是達到這一人才培養目標不可或缺的教育舉措[10],以學生成長為中心,將立德樹人的教育思想融入專業教育中,通過思想熏陶,傳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促進人文與科學的融合,可增強學生對畜牧專業的認同感,培養學生的大國“三農”情懷和服務美麗中國建設的責任心與使命感。課程思政是一種課程觀,在動物福祉學教育教學中融入思政教育,充分體現了課程育人的價值所在。當然,思政元素會隨著時代的變遷和課堂實踐而不斷迭代,思政教育必須不斷探索,不斷嘗試,不斷總結。動物福祉學課程思政教學的探索與實踐也永遠在路上。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安吉共識——中國新農科建設宣言[J].中國農業教育,2019,20(3):105-106.
[2] 習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 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N].人民日報,2016-12-09.
[3] 李晗.儒家四書生態倫理思想研究[D].北京:北京林業大學,2019.
[4] 習近平.關于《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的說明[J].學理論,2014(1):11-15.
[5] MELLOR D J,PATTERSON-KANE E, STAFFORD K J. The Sciences of Animal Welfare[M].Wiley-Blackwell,2009.
[6] 許光勇,王朝軍.動物福利對養豬生產的影響[J].養豬,2017(1):71-73.
[7] 趙中華.動物福利的核心是善待生命[J].云南農業,2020(11):10-12.
[8] 李嘉玉.人與動物關系新思考[J].電子科技大學學院(社科版),2020,22(2):33-38.
[9] 杜華華,王鳳芹.“動物福祉學”教學改革探索與實踐[J].教育教學論壇,2020(43):225-227.
[10] 高德毅,宗愛東.課程思政:有效發揮課堂育人主渠道作用的必然選擇[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7(1):3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