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雙 任帥
摘 要:以成都大學繪畫專業為例,立足該校特點和地域特色,嘗試從感知性、研究性、比較性、探索性四方面,將傳統文化融入主流教育體系中。并就基礎訓練方法、教育理念、審美價值觀以及藝術創造表現,論述傳統文化融入素描課程的重要性、目前教學中存在問題和如何將傳統文化與主流課程授課方式相融合等內容,探討傳統文化融入高校素描基礎課程的價值。
關鍵詞:傳統文化;基礎素描;審美價值觀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則國運興,文化強則民族強。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美術作為一項人類特有的社會實踐活動,參與了人類文化形成和發展的整個進程,它是記錄人類文化發展過程的重要載體,承擔著記載和傳承人類文化的重任。在現代教育中,美術教育是非常重要的教育手段,它既是感性的,又是理性的。美術教育分為教育取向與美術取向兩大類。美術取向的美術教育以美術本身為著眼點,以教育為手段,注重技能培訓,目的是延續和發展美術文化;教育取向的美術教育是希望通過美術教育“成教化、助人倫”,以實現魯迅所認為的“美術之目的,雖與道德不盡符,然其力足以淵邃人之性情,崇高人之好尚,亦可輔道德以為治”。黨的十八大以來,隨著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實踐中形成和發展,單純以美術取向的美術教育與教育取向的美術教育,雖然能夠提高學生學習效率,保證藝術的傳承,也能夠在一定程度上陶冶身心,但是已經不能完全滿足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重任的需要。只有從思想上進行定位,在課程上展開革新,讓傳承人在愛國主義與傳統文化的養分中成長起來,才能真正培養出能夠承擔起文化強國重任的人才。
成都大學從1993在四川省內最早創辦商業美術專業起,就開設了素描基礎課程。作為質樸的研究方法和起步路徑,以及培養學生感知力的方法與手段,素描是美術專業知識及學理結構關系的基礎支撐,是各個美術實踐專業的共同基礎,同時也是構建藝術世界觀的重要通道。早期在吸收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美術學院、四川美術學院優秀教學經驗的基礎上,提出了“中西并重”的教學理念,將格物致知的本土傳統和西學中的素描寫生方法相結合,并融于教學之中。然而,素描基礎課主要為靜物寫生,因此“中西并重”的思想不自覺地偏向了西方,將素描課程單純定義為:夯實高等院校一年級新生的藝術基礎,為他們將來的藝術創作之路做準備的專業必修課。在教學模式上,素描課程追求對客觀事物的物理性精準視覺描述。在日常教學過程中,素描基礎課程是以靜物寫生的方式,強化素描的基礎訓練,即通過幾何體寫生訓練建立由二維到三維的體積、空間和結構的意識,再結合透視學與人體解剖學的相關知識進行石膏像和真人寫生訓練,提升對復雜形體、空間、層次的綜合處理能力。根據目前的生源狀況來看,學生入校前所接受的美術教育,絕大多數是以契斯恰科夫素描教學體系為主的教學模式,追求的是契合藝考需求,模式化地完成作業,快速達到美術高考的要求。長時間下來,這種模式化的、一成不變的教學方式,就容易形成思維的倦怠。例如,素描基礎入門訓練中關于靜物和西方石膏像的寫生,教師在技法講授過程中,將描繪對象變成擁有客觀比例、結構和形體解剖等一系列“固定數據”的物體來強化學生的記憶。學生在大量練習以后形成肌肉記憶,雖然能夠在短時間內達到美術高考的要求,繪制出符合美術高考條件的作業,但是造型技能與思維逐漸被固化成“擁有統一特征的固定數據的物體”的模式,將藝術創作變成被動接受物象客觀比例、結構與形體的再現。這與藝術追求變化的特性背道而馳,同時也造成了學生審美教育的缺失。
在“價值觀念在一定社會的文化中是起中軸作用的,文化的影響力首先是價值觀念的影響力”“世界上各種文化之爭,本質上是價值觀念之爭,也是人心之爭、意識形態之爭”“如果沒有共同的核心價值觀,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就會魂無定所、行無依歸”等重要論述引領下,本著立足當代社會發展、重建傳統文化審美價值的立場,成都大學繪畫專業依托本土文化資源,對素描基礎課程進行改革,從課程的感知性、研究性、比較性、探索性四個方面入手,在教學單元中逐步引導學生領會傳統文化的造型觀、審美觀,以此完成對傳統文化價值觀的構建。
一、感知性
中國傳統文化講究“天人合一”,即把宇宙視為統一的整體。在“天人合一”精神的影響下,中國傳統藝術形成了獨特的審美和取象方式,偏重主題精神的表現,注重感性、體悟的造型思維,使視覺藝術呈現出“一生萬”的特征。中國的“書畫同源”“塑繪同源”,并不追求視覺表象的形式和空間的差異,而西方的宇宙觀得到了科學邏輯的加持,他們的藝術源于主客觀世界的二元區分,由此生發出邏輯、理性的造型思維,奠定了西方造型藝術的理性基礎,即通過觀察客觀事物,進行判斷、分析,因此從空間屬性來看,繪畫、雕塑、建筑之間的界限非常明晰。中國藝術從“一元論”出發,將宇宙視為統一的整體,通過心靈的感悟來把握世界和本我,是強調意象、追求悟性的思維模式,在“一元論”的加持下,中國傳統藝術形成了注重意象的表現手法,很顯然,這與西方注重分析的特質完全不同。
在高校中,經歷了長時間美術高考基礎訓練的大一新生在進行素描基礎訓練時,通常將訓練的目的設定為:追求形準和造型的深入。當面對物象時,大多數學生往往忽略了對物象氣韻的表現與感知。因此,學生即使獲得了寫實的物象形體外貌,但畫面中總是缺少一絲情緒與神韻,這就是古人常說的“得形而遺神”。基于此,成都大學繪畫專業在素描課程單元中,挑選了代表中國對稱之美的禮器青銅方鼎與有巴蜀地區特質的漢代說唱俑作為感知寫生對象,針對“得形而遺神”的問題,在課堂上播放青銅之聲——編鐘音樂,創設情境,幫助學生從聽覺上對描繪對象的材質、年代進行感知,再通過觀察,將幾何結構與感知相結合,在西方造型觀察方法的基礎上,強調繪畫前對青銅方鼎與說唱俑的反復觀看,促使學生主動地尋求對客體的觀察、判斷,同時將自身作為主體的認知與感受放大,明確藝術造型的目的是通過形體塑造來呈現內心感受,然后將感受通過藝術實踐外化為視覺形象,從物象的整體造型中獲得統一感知,并在繪畫過程中始終保持“直觀”,以進一步檢驗整體畫面形象是否符合統一感知。
這種造型基礎的教學方式,以軟性材料(木炭、色粉、索斯等)為繪畫工具,以不追求細節的方式強調“圓融統一”,體悟不同形態所呈現出的精神內核,強調純知覺活動與理性觀察的平衡性,并在傳統造型審美體驗下,追求主客體統一的繪畫基礎訓練,從而實現描繪對象的“形神相親,表里相濟”。
二、研究性
《中國大百科全書·教育》對教學下的定義是,教學是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的共同活動。學生在教師有目的、有計劃的指導下,積極主動地掌握系統的文化科學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提升能力,增強體質,并培養一定的道德修養
教學的最終目的是教授學生自主學習的方法,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能力。通過上一個教學單元的學習,學生對于部分材料的應用和教學模式有了初步了解,感知能力也相應得到提升。這是研究性素描基礎教學的開始,我們的目的并不只是完成一幅素描靜物寫生,而是引導學生在對寫生物象進行觀察時,通過對物象的歷史成因、文化特性等的了解,彌補學生藝術史基本知識的欠缺,同時指引學生從歷史語境中探索造型的方式,確立屬于自己的造型觀。這一目標不是僅通過素描寫生訓練就能達到的,也不是僅對圖像的造型特征分析就能完成的,研究性的素描基礎教學要求學生深入了解傳統藝術的特性,擁有一定的文化儲備。因此,在該教學單元中,選取在內容上具有緊密聯系、裝飾表現手法極其統一的四神瓦當為摹寫分析對象,要求學生通過觀察圖案的設計特點,結合設計藝術史進行深入探析,剖析瓦當造型規律背后的時代特征與文化成因,探尋中國本土傳統造型觀念與精神需求的關系及中華民族在漫長歷史中呈現的無窮創造力,讓學生充分認識到,每件藝術作品的審美形式都是當時社會文化風向發展的結果,都受到了當時環境和時代觀念等外在因素的影響。
此外,還可以通過對中國傳統造像進行考察,閱讀相關資料,建立分析性文本,幫助學生了解中國傳統造型中的人文背景、美學價值和造型觀念。通過建立分析性文本與圖像觀察相結合的教學模式,培養學生研究性的工作方法,在傳授學生造型技能的同時,幫助學生建立學術性的思維方式,無論學生是否具有傳統藝術的知識儲備,在經過造型基礎課程中關于“中國傳統藝術造型研究”這一教學單元的學習后,都會為他們種下傳統文化的種子。
該單元的教學以圖文結合的方式開展,要求學生通過觀察,準確地表現出所描繪的物象,同時總結出物象的造型特征、歷史成因。
三、比較性
大一新生在入學之前接受的是西方造型系統的訓練,在入學后的實際訓練中,很難迅速擺脫長久以來形成的造型習慣,這就不可避免地以西方造型系統的基礎造型觀念與技巧來理解中國的傳統造型,因此,東西方造型觀念與技巧就難免面臨對比。
中國傳統造型藝術講究“傳神寫照”,在對“傳神”理論的貫徹下,中國藝術對精神世界的表達尤為重視,力求通過神采、情態把握事物的本質,做到“物我一體”“天人合一”。無論是佛教造像中的“金剛怒目”“菩薩低眉”,還是巴蜀地區說唱俑的“詼諧”“怪誕”,都不是西方解剖學意義上的精準表現,而是一種對特征與夸張表現的融合。西方傳統藝術的主流是寫實與再現,追求嚴格的比例與解剖,將形的概念融入幾何形的類化中,通過對比例解剖等方面的精準表達來完美再現物象。因此,在該課程單元中設計了傳統風格的靜物寫生,要求學生在再現物象的基礎上,表現出物象的神韻。借助這種具體的造型訓練,促使學生建立中西兩大造型系統比較的視角,在訓練的同時,對傳統造型藝術的造型觀念與審美特質建立更深入的認識和理解,包括傳統造型的演變過程、歷史成因,以及精神性與世俗性的特征,促進學生在實踐中對傳統藝術養分的吸收。
四、探索性
課程的探索性是在造型基礎教學中,通過切入中國傳統造型藝術資源的手段達成的。在全球化視野下,對東西方造型觀念、造型手段、造型內涵與造型功能之間進行對照,完成從“造型”到“造型藝術”,再到“造型藝術教學”之間關系的探索。造型藝術教學不單單是“擬形”,更是造型思維與審美意識確立的關鍵。如果基礎素描的教學只強調比例、尺度、形體的準確,沒有對材料與手段的新開發與利用,也沒有對審美意識與造型思維潛移默化的培養,素描基礎教學就會陷入僵化,素描課程也將變成“復制”技能課程。
在保持教學主線的前提下,將傳統造型藝術轉化為一種基礎的教學資源,借助西方造型基礎訓練過程中清晰的方法和步驟,為學生建構一個具有清晰理念的中國傳統造型思維,以“以點帶面”的方式,將傳統藝術與當代造型藝術相連接,從傳統藝術中汲取適合時代發展的養分與力量,明心清智。在對東西方造型藝術的反復觀照過程中,拓寬藝術視野,提升藝術感知力,明物象之理,得物象之神。該課程單元要求在畫板或木板上,用敦煌土或石英砂做好泥板,然后在做好的泥板上進行創作。鼓勵學生在創作過程中運用多種材料,打破在美術高考素描課程中養成的固化思維,在傳統與當代之間、轉化與基礎訓練之間建立開拓性的藝術思維。
五、結語
就尋求傳統文化與素描基礎課程相結合的新式素描基礎課程而言,將傳統文化的造型觀和審美觀納入以往以西方造型訓練為主的課堂中,既“新”,又“老”。素描基礎課堂不再只是將西方的素描教學體系生搬硬套,也不再盲目追求“與西方接軌”,而是在課堂中逐步展開對中國傳統造型藝術的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的智慧結晶,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根基。我們生于斯,長于斯,從這個意義上來講,課堂又不只是學生學習知識的出發之地,更是孕育滋養學生藝術生命、培養學生民族自信的場所。因此,藝術基因要契合文化自信、民族自信這一大課題。唐魏征言:“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即依于根,游于藝,耳濡目染,立足本土,心摹手追。作為貫徹素描基礎教學新思維的課堂,它不僅是傳統意義上的課堂,更是扎根于本土文化豐厚土壤上的文化延續基地。
參考文獻:
[1]張彥遠.歷代名畫記[M].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04.
[2]魯迅.擬播布美術意見書[J].教育部編纂處月刊,1913(1):133.
[3]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6.
[4]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編輯部.中國大百科全書·教育[M].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5.
作者簡介:
王雙,博士,成都大學美術與設計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美術教育、圖像學、宗教藝術。
任帥,博士,西南科技大學文學與藝術學院講師。研究方向:西方音樂史、音樂文化人類學、交感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