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建飛
摘? 要:隨著社會的發展,將信息技術與學科教育相融合的呼聲越來越大,大學英語教學也不例外。提升大學英語教師TPACK能力成為教育界(尤其是英語教學界)的一項重要議題。提升TPACK能力,不僅是時代的要求,而且也是大學英語教師知識儲備的一部分,而提升大學英語教師TPACK能力不僅需要分析客觀因素并提出相應對策,還應該重視提升過程中的主觀變量因素,即教師的態度和信息技術素養。
關鍵詞:大學英語;TPACK;知識儲備;態度;信息技術素養
中圖分類號:G645? ? ? 文獻標志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000X(2024)10-0160-04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it is becoming a hot issue to integrate technology and education. There is no exception with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Therefore, it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issue in the field of education to improve the TPACK ability of College teachers, especially in the field of English teaching. Improving TPACK ability is not only the requirement of the times, but it is also a part of College English teachers' knowledge. It not only needs to analyze objective factors and put forward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to achieve the goal of improving College English teachers' TPACK ability, we should also pay attention to the subjective variable factors in the process of improvement, that is, teachers' attitude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literacy.
Keywords: College English; TPACK; knowledge; attitud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literacy
進入21世紀后,信息技術不斷向教育領域滲透,教師的教學方式隨之發生了改變。美國學者科勒(Koehler)和米什拉(Mishra)于2005年提出了“整合技術的學科教學知識”(Technological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簡稱TPCK,后更名為TPACK)概念,一經提出,其便得到了國內外學界的認同和重視,國內學者紛紛對之展開研究。周佳偉和王祖浩[1]在TPACK的基礎上進行教學推理,以便為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的深度融合提供理論參考;韋嵐和陳士林[2]從TPACK視角切入,對人工智能時代大學教師的角色定位進行了研究;陳菁和李丹麗[3]以社會文化理論中介調節為視角,對高校英語教師的TPACK發展途徑和影響因素進行了個案研究;李雅穎[4]進一步分析了TPACK的能力結構和英語教師的價值,她認為應該在實踐中培養英語教師的TPACK能力,并提出了對應策略;張鳳娟等[5]通過教師訪談等手段、以個案研究的形式對外語教師的TPACK進行了研究,并提出了大學英語教師TPACK的發展對策;等等。
以上研究均對TPACK進行了深度研究,且在各自的框架下提出了相應策略,為大學英語教師TPACK能力建構提供了理論參考和實踐指導。然而,現有研究均忽視了提升大學英語TPACK能力的根源問題,以及提升過程中所面臨的除技術等客觀因素之外的主觀變量因素。因此,本論文擬以大學英語教師與現代信息技術融合的必要性為切入點,結合大學英語教師所需的知識儲備類型,指出教師態度和信息技術素養是提升大學英語教師TPACK能力過程中不可忽視的主觀影響因素。
一? 大學英語教師TPACK能力的必要性
大學英語教師也是語言學習者,他們不像母語人士一樣能自然、地道地講英語,這便導致了學生很少能接觸到真實的學習環境。為了避免這一局限,只有借助技術工具和資源,才能展開有效的溝通(主要是在聽和說的教學環節)。這使得TPACK成為英語教師專業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當今的數字世界中,學習者可以接觸到各種各樣的互聯網資源,選擇使用或不使用信息技術不再被認為是英語教師所面臨的問題[6],值得被討論的是教師在信息和通信技術整合方面的能力問題。換而言之,語言教學的有效性取決于成功的技術整合,尤其是在英語為非母語的教學環境中[7]。
研究表明,使用高水平的TPACK技術進行大學英語教學有助于解決大班授課所面臨的問題。另外,擁有足夠的信息技術能力,大學英語教師可以輕松地利用現代教學手段使學生開展個性化學習,并能促進師生之間和學生之間的溝通交流。簡而言之,信息技術知識在英語教學中起著不可或缺的關鍵作用。因此,從某種意義上來講,沒有信息技術知識,就不可能存在有效的交流。
二? 大學英語教師的知識儲備
早在1987年時,舒爾曼(Shulman)便提出每位教師應該擁有不同類型的知識,這些知識包括但不限于:①內容知識;②一般教學知識;③課程知識;④教學內容知識;⑤了解學習者及其特征;⑥了解教育背景,從團體或教室的運作、學區的治理和融資,到社區和文化的特征;⑦了解教育的目的、目標和價值觀及其哲學和歷史基礎。根據普通教育的指導方針,語言學專家提出了一個三位一體的知識儲備模型[8],用于增強英語教師的專業能力:①語言知識。主要包括內容知識、主題知識和英語。②教學科學和教育學知識。主要包括教學知識、通用教學策略、理念和實踐知識,除此之外,還包括豐富教師英語教學方法的各學科知識。③實際教學知識(能力)。主要包括教學內容知識、如何在課堂上展現內容知識,以及學生如何在實際教學中理解主題的專業知識;學生的問題以及通過考慮與他們學習相關的所有變量(教材、評估程序、家長等)來克服這些問題的方法。
然而,在21世紀的今天,以上知識儲備類型已遠遠無法滿足大學英語教師的需求,也無法滿足學生的需求。因此,重組英語教師的知識儲備將不可避免地發生某些變化。可以預見的是,需要添加到以上知識儲備模型中的關鍵因素是信息技術。
通過簡單回顧英語教學的歷史便不難發現,英語教師一直是將尖端信息技術融入課堂的先驅者。這一做法始于視聽教具首次進入語言教學課堂。簡單的掛圖、海報和圖片是英語教師最先開始使用的主要視聽輔助工具。隨著有聲語言教學方法的出現,20世紀50年代最先進的技術,即盒式磁帶和錄音機,以及后來的語言實驗室,在英語教學中變得相當普遍。在隨后的幾十年里,即在20世紀六七十年代,在從行為主義到認知主義和人文主義的理論轉變的影響下,革命性的教學技術被創造出來,新的教學手段被應用于英語教學,不同類型的視聽教具和現代技術在英語教學中非常流行。然而,計算機和筆記本電腦的發明為英語教師在教學中使用現代信息技術敞開了新的機會之門。在過去的幾十年里,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進步,一門新學科——計算機輔助語言學習(Computer Assisted Language Learning,CALL)已經出現并發展了起來。
盡管信息技術在英語教學中扮演著重要角色,但信息技術知識并沒有成為英語教師知識儲備的一部分。因此,將現代信息技術知識融入英語課堂教學成為當今的一大課題。
三? 影響大學英語教師TPACK能力的主觀因素
在中國,英語被當作一門外語進行教學,并且教師通常為中國人——授課主體為非英語母語人士,正因為授課主體是英語學習者,所以他們不可能像英語母語人士那樣流利、準確地使用英語。在這種英語學習環境下,真實的語言輸入較為缺乏,英語教學(尤其是在聽力和口語教學過程中)需要依賴現代信息技術手段,換言之,“信息技術融入英語課堂教學中是必然的”[4]。正如前文所言,有關信息技術融入英語課堂的研究文獻非常豐富,這不僅包括理論探索,也包括實踐指導。然而,在英語課堂上使用信息技術并不如看上去那么簡單,兩者的結合尚存在著一定的障礙,這些障礙主要源于教師和學生的態度和偏好等主觀因素。質言之,影響英語教師TPACK的不利因素主要有兩個:教師的態度和他們的信息技術素養。
(一)? 態度
事實上,教師的態度和他們的信息技術素養是相互影響的,即那些對信息技術持積極態度的個體的信息技術素養更高,而那些不太看好信息技術對教育有影響的個體,對提升自己的信息技術能力沒有多大興趣。可以說,對待計算機的態度是將計算機用于學習和教學目標的一個重要因素。那么,什么是態度?如何定義態度?目前學界還未對這一影響變量的定義達成一致,但其中,在理性行為理論(Theory of Reasoned Action)的影響下,Fishbein和Ajzend給“態度”下了一個最常見的定義。他們將態度定義為一種習得傾向,即對給定對象以一貫有利或不利的方式所做出的反應[9]。在他們的理論框架中,存在三個主要組件:①態度(Attitude),指的是做某事的積極或消極情緒;②主觀行為規范(Subjective Norm),指的是個人對其他重要人物認為他們是否應該執行目標行為的信念;③行為意向(Behavioral Intention),指的是對執行行為和主觀行為規范的雙重態度功能。這三個組件在功能上存在相互作用的影響關系。
因此,根據Fishbein和Ajzen的理論框架可知,對行為、態度和規范的預測,完全取決于個人和表現狀況,因此,態度和規范會對人們的行為意圖產生一定的影響,并通過行為意圖作用于人的意志行為。如果將態度的定義簡化為計算機技術的學習態度,那么計算機態度可以被定義為用戶對技術、與特定技術相關活動的總體反映(喜歡或不喜歡)。在計算機輔助語言學習的情景下,關鍵用戶(學生或教師)看待信息技術的態度決定了他們計劃使用計算機的程度。研究表明,這一態度主要有三個組成部分:①認知(Cognitive);②情感(Affective);③行為(Behavioral)[10]。其中,認知成分包括對與態度相關的物體或情境的信念或感知,情感成分表達對認知因素產生的感覺,以及對這些感覺的評價(好或壞),最后,對情感的評估轉化為一種表達態度的行為成分,而某些態度將會促使學習者采取特定的學習行為。這一假設與前文所言一致,即教師和學生對信息技術的消極或積極態度與他們了解和使用信息技術的多寡有相當大的關聯。
另外,還有一些更實用的模型或框架試圖定義態度在人們處理不同類型工作時的行為、行動或表現中的作用,其中之一便是技術接受模型(Techonology Acceptance Model,TAM)[6]。目前,TAM已被應用于包括商業、經濟和教育等在內的許多研究領域,尤其被用于研究教育環境下學生和教師對待信息技術的態度課題中。TAM是一個用于預測和解釋個人使用計算機的行為意圖和實際行為的模型。在過去的10年中,其得到了強有力的理論和實證支持,且被大量引用,可以說其是一個非常有效且可靠的模型。TAM模型的組成部分包括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使用技術的態度和實際行為意圖,且各組成部分之間存在因果關系。其中行為意圖影響著個體對計算機的使用狀況,感知有用性是指個體認為使用某系統可以提高其工作效率的程度,感知易用性是指個體認為將某系統使用到工作中的難易程度。在這個模型中,“易用性”決定態度,進而決定技術的接受程度。
故而,由上述理論框架和模型可知,態度是促成接受創新的關鍵因素之一。在創新擴散理論(Diffusion of Innovation)下,創新在教育環境中成功與否,取決于創新的性質和目標采納者。換言之,教育變革的關鍵因素是教師,教師的態度在將信息技術融入課堂時發揮著巨大作用。因此,提升教師的教育技術價值觀,可以保證他們在教學過程中高效、持續地使用信息技術。對計算機態度的后續研究表明,除了對待計算機的態度外,主觀規范、便利條件和技術復雜性等外部變量也都對信息技術的接受產生直接或間接的影響[11],而所有這些變量因素都可以通過適當的指導和豐富個體的能力及知識儲備來使之發生改變。
(二)? 信息技術素養
通常來說,除了態度,大學英語教師要想在教學過程恰當且有效地使用新型的信息技術,需要具備一定程度的計算機素養(信息技術素養)。精通計算機是幫助教師在數字時代高效教學的關鍵因素之一,也是確保職業和個人成功的關鍵因素之一[3]。在一般意義上,計算機素養是所有公民在日常生活中處理計算機技術所需的基本知識、技能和態度[12]。再具體一點,其是通過使用數字技術、通信工具和(或)網絡進行信息的訪問、管理、收集、評估和創建等工作,以便促使它們在知識社會中發揮作用。塞爾伯(Selber)定義了構成信息技術素養的三個概念:功能性、批判性和修辭性要素,它們被稱為計算機多元文化項目的概念圖景[13]。其中:功能性素養隱喻計算機是“使用工具”,教師主體定位為“技術的使用者”,目標是“有效就業”;批判性素養隱喻計算機是“文化產品”,教師主體定位為“技術的質疑者”,目標是“知情批評”;修辭性素養隱喻計算機是“超文本媒介”,教師主體定位為“技術的生產者”,目標是反思實踐。從教育學的意義上來講,計算機素養可以被解釋為教師的技術知識儲備,其在TPACK模型中有其他相關組件,具體如下。
第一,技術知識(Technological Knowledge)。其指的是操作技術的技能,如安裝或刪除設備(軟件程序),或創建和儲存文檔,以及學習和適應新技術的能力,或解決技術問題、輕松學習技術、跟上重要技術、了解更多技術等能力[14]。在技術知識這一點上,無論人們從事何種職業,或出于何種原因使用信息技術,其對所有人來說都是一樣的。這種結構本身含有許多動態成分,隨著時間的推移,技術知識素養應該得到更新,否則人們將無法享有在生活或職業中使用技術的全部好處。
第二,技術內容知識(Technological Content Knowledge)。其指的是在教授單一內容知識或主題時使用的技術知識[15]。教師應該具備恰當選擇和有效使用不同類型技術的能力,以改善教學效果。例如,知道如何使用電子表格展示案例,如何分析說明一組數據的模式,或者知道如何使用柱狀圖來顯示數學中的比例關系,或者如何使用電子字典來搜索某一個英語單詞的用法,如何有助于找到最常見的搭配。
第三,技術教育學知識(Technological Pedagogical Knowledge)。這是將適當的技術整合到教學中,從而改變教學過程的方式[16]。例如,化學教師在實驗教學中使用模擬軟件程序的方式,或英語教師在聽力教學中將多媒體融入聽力理解教學的方式。
第四,技術教育學內容知識(Technological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這是所有類型知識能力的整合[17]。這些知識能力決定了教師是否能夠使用特定類型的技術,是否能夠在自己所授學科中使用該技術,是否能夠將其整合到教學中,最終有效管理基于技術的教學環境。
四? 結束語
無論是對大學英語教師TPACK能力展開理論研究還是實證研究,從根源分析大學英語教師使用信息技術的主觀影響因素,無疑是開展深度研究不可忽視的關鍵課題之一。如果對影響大學英語教師TPACK能力的主觀變量視而不見,即便是最先進最前沿的研究成果也無力推動信息技術與大學英語課堂的有效融合。因此,從時代和大學英語授課的需求和必要性切入研究,本論文在對大學英語教師的知識儲備內容進行分析的基礎上,結合相關研究文獻闡述了教師的態度和信息技術素養這兩個主觀變量將會對提升TPACK能力產生的影響。
在今后的研究中,希望研究者能更多地關注信息技術的使用主體,注入更多的人文關懷,將融合信息技術和教育教學主體的主觀因素作為研究過程的關鍵問題,唯有如此,才能探索出信息技術與教學相結合的最佳渠道,才能切實提升教師的TPACK能力,才能將信息技術有效融合到課堂教學,才能使教學達到最佳效果。
參考文獻:
[1] 周佳偉,王祖浩.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如何深度融合——基于TPACK的教學推理[J].電化教育研究,2021(9):20-34.
[2] 韋嵐,陳士林.人工智能時代大學教師的角色定位研究——技術整合視角[J].高校教育管理,2021(5):36-45.
[3] 陳菁,李丹麗.中介調節視角下高校英語教師技術教學內容知識的發展[J].外語與外語教學,2020(5):22-32.
[4] 李雅穎.英語教師TPACK能力的結構與培養[J].教學與管理,2017(4):65-67.
[5] 張鳳娟,林娟,賀爽.大學英語教師TPACK特點及其發展研究[J].中國電化教育,2015(4):124-129.
[6] HARRIS J B, HOFER M J.Technological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 (TPACK) in action: A descriptive study of secondary teachers' curriculum-based, technology related instructional planning[J]. JRTE,2010(3):211-229.
[7] CHAPELLE C A.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theory and computer-assisted language learning[J]. Modern Language Journal,2009(1):741-753.
[8] RAHIMI M. What do we want teaching-materials for in EFL teacher training programs?[J].Asian EFL Journal,2008(31): 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