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華 武時會 王曉陽



摘? 要:新時代的人才被賦予新的使命,高校教育要始終堅持成才與成人并重。專業課起到傳授知識和技能的作用,又擔負著實現思政教育和人文素養的培養作用。“三全育人”格局下,教師隊伍是育人的“主力軍”,針對機械專業課程思政進行研究,以教師為抓手,不斷強化教師隊伍的課程思政意識,提升專業課教師的課程思政教學能力,以實踐教學為切入點,通過完善課程建設,深入挖掘課程思政內容素材,采用恰當的方式將課程思政融入到整個教學活動中,實現育人與育才的統一。
關鍵詞:新工科;機械專業;課程思政;教學探索;人才培養
中圖分類號:G641? ? ? ? 文獻標志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000X(2024)10-0177-04
Abstract: Talents in the new era are given new missions, and higher education should always adhere to the equal importance of educating people and talent cultivation. Specialized course plays a role in imparting knowledge and skills, and it also plays a role in infiltrating and achiev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value guidance and cultivation of humanistic literacy. Under the pattern of three-wide education, the teaching staff is the main force in educating people, and the research is conducted 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mechanical courses. With teachers as the starting point, we need constantly strengthen the teachers' awareness of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improve the professional teachers' teaching ability of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With practice teaching as the starting point, we achieve the unity of education and education through improving the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in-depth exploration of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content materials, the use of appropriate ways to integrate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into the whole teaching activities.
Keywords: new engineering; mechanical speciality;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teaching exploration; personnel training
立德樹人從來都是教育的根本任務。道德是人之所以為人的根本,是社會良性運行的基礎,是國家長治久安的保證。古代中國教育追求君子人格,西方古典教育推崇文明紳士,這些都充分說明了思想道德的重要作用[1]。隨著時代的發展和進步,思想道德教育被賦予了新的時代內涵。教育的目的是讓學生成為社會主義建設的有用人才,不僅要注重學生的能力,即專業技能和工程道德評判及思維能力,更要注重學生的素養,即工程道德誠信、社會責任感和嚴謹的科學態度。2020年教育部頒布了《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指出,高等學校對于人才的培養要發揮好每門課程的育人作用,把培根和鑄魂結合起來,應在課程中注入思想動能,把學生價值觀念的培養放在教育的首位[2]。新時代的人才不僅要具有高素質、強能力、還要具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在教育中要始終堅持成才與成人并重。新工科是面向國家重大戰略需求,適應立德樹人新理念的工程教育改革措施,關系到培養什么樣的工科人才,怎么樣培養適應社會發展需求的工科人才[3],這也是新工科課程思政工作的核心任務。我國正在由制造大國邁向制造強國,對于人才的培養尤其是機械類人才的培養不僅需要知識和技能,更應注重誠信意識、大國工匠、責任擔當和創新精神的培養[4]。專業課既起到傳授知識和技能的作用,又擔負著滲透和實現思政教育、價值引領和人文素養的培養作用[5]。教師作為主導,在教學活動中是引領者,教師的言行直接影響到學生的行為,如何提升教師的課程思政教學能力,增強其內部驅動力,真正起到以身作則的示范作用,以便能更好地實現新時代的人才培養要求,已經成為了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 目前課程思政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分析
隨著數字化信息時代的快速發展,學生面臨著“信息爆炸”環境,學生受外部環境的影響較大,導致部分學生的學習誠信和自主性不夠高,高校的教育尤其是課程思政教學面臨著新的挑戰。地方高校專業課程的思政教育在實施過程中存在著一些問題,尤其是專業課教師隊伍的思政建設。①教師自身的社會責任感不強,沒有使命擔當精神,育人意識不強,對課程思政不重視,認為思政教育只是一個口號,沒有什么實際意義,教師沒有行動力。這些教師僅僅只是做好自己原本的教學工作,而不能從國家發展戰略高度考慮高校的人才培養,沒有意識到新時代的人才主要源于教育的偉大實踐;②教師對自身的專業知識理解不深刻,不能從專業知識中挖掘本身蘊含的思政內容素材,教師沒有拓展能力。這些教師沒有意識到工科類專業課程本身蘊含著遵規守矩、精益求精、奮斗精神等思政元素;③教師對思政教育的理解不準確,把思政教育與專業教育分離開,甚至認為思政教育只是思政課程的任務,專業課無需思政內容,沒有認識到思政教育與專業課程之間的促進效應,教師沒有發展力。這些教師沒有意識到思政教育屬于專業課程內容的自然拓展和延伸;④專業資深教師對青年教師的指導不夠,青年教師的思政育人經驗缺乏,課程思政教學技能低,課程思政的融入方式簡單、粗暴,對思政的融入方式掌握不好,讓學生產生夸張的感覺,甚至會引起學生的反感,教師沒有總結能力。
本研究針對地方高校的機械類專業在課程思政建設及實踐方面進行探索,以教師為抓手,加強教師隊伍的思政建設;以實踐教學為切入點,將課程思政融入到課前、課中、課后的整個教學活動中;以教學設計為主要要素,深入挖掘各課程的思政素材,重構課程內容,建立課程思政教學案例。以講授、感受、交流討論等多種方法融入思政內容,實行全員、全程、全方位的育人模式。
二? 結合辦學定位,明確育人目標
人才培養是高校教育的核心任務,高校擔負著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培養有用的人才。地方民辦高校旨在培養為地方服務的技術應用型人才。機械類專業人才主要服務于制造業,要求從業人員具備解決工程實際問題的過硬本領,同時制造行業本身蘊含著大國工匠、科學嚴謹、精益求精以及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因此,地方高校需要培養在知識上夠用,在技術上優秀,在人文素養上高尚的復合型人才。
課程思政是一種教育理論,通過課程思政教育使學生具備潛意識的職業行為規范、高尚的社會責任感。在教育教學過程中,要結合自身專業的特點與人才培養目標,恰當融入思政元素,構建全方位育人大格局。因此,高校需要在明確育人目標的基礎上,確定專業目標和課程目標(包括專業基礎課、專業核心課、專業拓展課等),將知識學習、能力培養和價值塑造相結合,在挖掘思政元素的基礎上重構課程內容,結合數字化教學資源,采用形式多樣的方式將課程思政內容素材恰當融入教學活動中,以滿足新時代對人才的培養要求。課程思政建設大致流程如圖1所示。
三? 加強教師隊伍的課程思政建設
(一)? 堅定教師的責任感、強化思政意識
新時代的人才需要具備扎實的專業知識與技能,具備正確的價值觀、社會責任感、積極的態度和團隊合作精神,外部環境驅動專業課教師開展課程思政。教師在教學中的角色是知識的傳授者、行為規范的示范者。新時代教師必須潛心教學,把知識講透、講活,把道理講深、講明,以達到啟智潤心、激揚斗志之目的,在學生增長知識和技能的同時,在心靈埋下真善美的種子。只有教師自身具有積極向上的心態、高尚的社會責任感,堅持知行統一,從而才能獲得學生的認同和尊重[6],學生才可能以教師的言行為榜樣,在教師潛移默化的影響下自覺養成積極的態度和正確的人生觀。
強化教師課程思政意識的途徑:①定期組織相關人員進行思政專題講座或進行宣傳活動,尤其針對專業課教師,要深入理解課程思政的內涵和重要性,激發內驅力。倡導教師在專業課中注重課程思政,以精神的力量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②通過國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務平臺進行線上師德學習,該平臺上有許多優秀的典型和事跡激勵人;如觀看《大國工匠》等紀錄片,在榜樣的感染下,提升教師自身的奮斗激情和社會責任感;③組織教師參加相關思政培訓,隨時掌握最新的教育理論和教學理念,關注當代大學教育的發展趨勢、大學生思想觀念、對新事物接受能力和信仰以及國際國內形勢;④通過教研會、座談會、示范課等多種方式,教師之間交流對課程思政的領悟和感受,促進共同進步,內部動機的驅動才能使教師主動并自覺地開展課程思政。
(二)? 透徹理解專業知識
專業課程與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緊密結合,專業知識是我們在學習和工作過程中積累的特殊技能和知識。不同學科的專業課背后都蘊含著時代意義和思政元素,而如何從專業課內容中挖掘符合本課程的思政元素成為專業課教師的一大難題。真正的課程思政是教師自身對專業知識精深理解的基礎上挖掘出課程中所蘊含的哲學思想和科學邏輯,教師要明確思政元素與專業課內容之間的聯系。專業課教師只有具有豐富的學科內容知識并熟記于心,才能在教學中融會貫通。機械類課程主要是研究并制造出特定的產品,繪制凝聚新思想的圖樣,制定出合理的工藝流程,解決生產中的實際問題等。因此,可著重從科學精神,遵守國家標準和規范,責任意識以及解決實際問題等方面挖掘思政元素。各課程組教師結合課程自身的特點充分利用網絡資源、企業實踐、實驗實訓、競賽和教學研討等方式深入挖掘思政素材,結合各章節內容,建立課程思政案例庫。
(三)? 正確理解課程思政
在高等教育中,課程思政不只是思政課程的任務,其需要與專業課程相結合,起到協同育人的目的。專業課程中也蘊含著育人元素,課程思政具有隱蔽性,需要教師親身體會并領悟其內涵。真正的課程思政是具體的,是社會實踐中的,而不是從抽象的理論中推論出來的,也不是生搬硬套的灌輸與說教[7]。新時代的人才培養需要通過專業課程教學活動實現全方位的育人,在知識傳授的同時,潤物無聲地滲透能力培養與價值塑造。思政教育與專業課程是相互促進的,專業課程可以為思政教育提供實踐基礎,而思政教育則可以為專業課程提供動力支持,協同育人體系如圖2所示。教師要轉變教育觀念,把價值引領、能力培養和知識傳授貫穿于整個日常教學活動中[8]。專業課內容與思政元素恰當地融入可以使大學生在專業領域和思想道德領域都得到全面的發展。
(四)? 提升教師課程思政教學技能
如何恰當地將課程思政內容融入課程教學中,也是許多專業課教師面臨的一大困境。部分教師不能把新時代多變的外部環境轉換為課程思政教學的外驅力,也不能用符合學生特點的教學方式幫助學生理解它們。教師要通過專業知識進行價值引領,引導學生以辯證思維對待所面臨的問題,以榜樣的力量激發學生積極參與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熱情。針對課程思政元素的特征,融入課程思政可采用不同的方法。在教學活動的具體實施中可采用融入時政事件,通過實踐活動(實驗、競賽、企業實踐、工程訓練等)并引入模范人物的典型事跡,在教學設計中要注意思政內容的量,課堂中的思政課時不宜過多,思政內容過多,不僅達不到思政教育目的,甚至會引起學生的反感。此外,要充分利用線上資源,采用形式多樣的教學方式,給課堂注入活力。同時注重持續學習,不斷提升思政教學能力。
四? 完善課程建設,挖掘課程思政素材
結合人才培養目標,在對專業知識準確理解的基礎上,挖掘課程思政素材,合理地引入思政教學案例、調整教學內容、改革教學設計、編寫思政教學案例,將課程思政融入到課前、課中、課后的整個教學活動中。機械類課程主要是培養學生的應用能力,在生產實踐中具有較多的模范人物及典型的事跡,這些都是課程思政最直接的素材。在教學活動中恰當地將思政元素融入課堂教學活動中,通過課程思政的引領,讓學生了解國家的發展戰略,熟悉制造行業的相關標準與規定,牢記制造類從業人員應該承擔的社會責任及科學的態度[9]。
例如:在機械設計及制造類課程中融入思政元素,要求學生具有科學的態度、高尚的社會責任感,要嚴格按照相關標準及規范進行設計。在制造及加工過程中要做到精益求精、一絲不茍,需要結合經濟效益、環境、資源、安全等因素合理選擇加工方法。同時,引入相關案例,讓學生體會它們對人類社會帶來的效益,讓學生明記科學技術在我國現代化建設中的重要作用。
在教學實施中,利用智慧課堂、課堂教學、課后活動等整個教學活動讓學生領悟課程中的思政元素。課前,利用智慧課堂讓學生先通過網絡資源學習本次課主要內容以及所涉及的人物背景,了解他們成功背后的故事;在課堂教學活動中,教師通過理論課中的講授與案例分析、實踐課中學生的體驗或討論等方式讓學生領悟課程思政元素并養成自身潛意識的職業行為習慣。在實踐教學活動中,如實驗操作、競賽、課程設計和工程訓練等環節,學生能夠親身感受,從而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嚴謹細致的科學態度,以及職業行為習慣[10]。機械類課程思政元素舉例見表1。
五? 采用恰當的課程思政融入方式
針對課程思政元素的特征,融入課程思政可采用的方式有講授法、案例法、感受法和交流討論法等[11]。對于容易理解的思政元素可采用講授的方式;對于難于理解的、抽象的思政元素可采用讓學生去感受或交流討論的方法。在教學活動中融入思政元素的思路:①可融入時政事件,以鮮活的問題為切入點。比如,我國在許多制造業中都處于全球領先地位,但是在一些高端精密產品中受到國外的封鎖和壓制,以此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和奮斗精神。②通過實驗、實訓、競賽等實踐活動并引入模范人物的典型事跡,培養學生嚴謹、細致、團結,質量意識、環境意識、工匠精神和責任感。③對于涉及面較廣的思政內容,可采用化整為零的方法,由淺入深、多次融入、重點突出。
例如:工匠精神,一個鐵匠為打造一把好刀,首先需要嚴格控制材料的成分,在材料的選擇上就涉及到資源意識、環境意識、責任意識等方面。其次是制備工藝的制定,同樣涉及到資源環境、安全意識、質量意識和創新精神等。最后在具體制備過程中,需要控制火候,對材料進行反復的加熱、鍛打,多次試驗后才可能獲得成功。工匠精神就是精益求精的一個過程,一個工匠要具有高超技藝不是一朝一夕練就的。
低碳環保理念,青山綠水是大自然對人類最好的饋贈,健康的生活是人類所向往的。但是人類社會在發展過程中破壞了大自然。目前人類正在為恢復美麗的大自然而努力著。在制造產品時,我們需要從材料選擇、制備方法、環境資源等各方面綜合考慮,要選用低能耗、綠色環保、高效率的技術手段。
團隊協作能力,在實踐活動中,能較好地體現團隊效應,同時學生也能親身感受。學科競賽和綜合性實驗一般都是以小組進行,一名學生作為組長負責本小組的統籌安排,小組成員分工合作,需要各自完成獨自的任務,最終才可能獲得成功。同時,學生參與創新實驗和工程實踐項目,也能夠培養創新能力和工程意識。
六? 全員參與課程思政
在學校層面的頂層設計上,構建黨委牽頭、二級部門協同合作的組織體系。在具體實施過程中,各教學單位的黨委在課程思建設方面進行統籌安排,明確各教師在課程思政建設中的職責,要緊緊圍繞“全員、全方位、全過程育人”的目標,形成育人保障的合力。通過機械專業課程思政的引領示范,明確課程思政建設的標準和要求,構建思政教學研究和交流平臺,通過研討、觀摩等方式進行經驗交流、促進資源共享,并逐步推廣到其他課程,營造良好的思政氛圍,增強課程思政的育人目的。
七? 結束語
新時代對人才的培養賦予了新的使命,專業課既起著傳授知識和技能的作用,又擔負著實現思政教育、價值引領和培養人文素養的作用。專業課程思政教育的關鍵在于教師隊伍,通過加強教師隊伍的課程思政意識,深入挖掘專業課程的思政內容素材,提升教師課程思政教學技能等策略來提升思政教育的成效,最終人才質量的效果主要表現在:知識、素養和能力的提升,實現育人與育才的統一。
參考文獻:
[1] 馬建輝,文勁宇.新工科背景上專業課程思政教學指南[M].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22.
[2] 教育部.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EB/OL].http://www.m
oe.gov.cn/srcsite/A08/s7056/202006/t20200603_462437.html.
[3] 范卿澤.課程思政理論與實踐[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3.
[4] 關躍奇,魏克湘,關汗青,等.OBE理念下機械類人才培養體系中融入課程思政的研究與實踐——以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專業為例[J].湖南工程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32(2):81-87.
[5] 鄧春瑤.基于課程思政的工科類專業課程教學改革研究[J].呼倫貝爾學院學報,2023,31(2):132-138.
[6] 童衛豐,施俊慶,陳鈺.新工科視域下課程思政建設的理論與實踐探索[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22.
[7] 高國希.教師課程思政意識與能力的提升[J].教育研究,2020
(9):23-28.
[8] 賈風珍.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背景下教師課程思政教學能力提升策略[J].湖北開放職業學院學報,2023,36(10):92-93,96.
[9] 湯迎紅,劉國亮,蔡頌,等.新工科背景下機械設計課程思政教學探索與思考[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22(12):116-119.
[10] 徐昕,楊蕾,陳東,等.新工科背景下信號與系統課程思政教學探索與實踐[J].高教學刊,2023(16):188-196.
[11] 王婷,謝夏明,譚長銀.課程思政融入高校專業課程的困境與實現路徑[J].高教學刊,2023(15):1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