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作為語文教學的重要環節,作業設計不僅是課堂教學的延續和補充,還是檢測教學成果的一個重要手段,其在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方面更是起著重要的作用。以核心素養為導向,分析了小學語文作業優化設計“四性”策略,具體包括:依綱扣本,凸顯目標性;注重形式,凸顯趣味性;注重分層,凸顯層次性;多元評價,凸顯創新性。
關鍵詞:核心素養;小學語文;作業設計;優化策略
作者簡介:鐘麗玲(1977—),女,廣東省廣州市從化區流溪小學。
傳統的小學語文作業設計現狀不容樂觀,存在目標不夠明確、形式過于單調、內容機械化、缺乏趣味、脫離生活等問題,難以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嚴重影響了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提升[1]。核心素養導向下,如何優化語文作業設計是一個值得小學語文教師思考的問題。對此,筆者結合多年的教學經驗,總結了以下小學語文作業設計“四性”策略。
一、依綱扣本,凸顯目標性
(一)基于學情,指向年段目標達成
小學語文作業設計與學生的學情有著密切的關系。由于學段不同,學情也不同,不同年段的教學目標自然也不同。要想使作業設計真正發揮其作用,教師就要深入了解學情。教師只有通過對學生已有知識的了解,學習能力的評估以及興趣愛好的調查等,才能準確地把握學生的基礎水平[2]。在分析學生學情的基礎上,教師可結合語文課程標準和教學大綱,設定年段目標。這樣,教師在做作業設計時就不會偏離年段目標,才能真正設計出既符合學生實際又能達成教學目標的語文作業。
以部編版小學《語文》一年級上冊第五單元《四季》一課的作業設計為例。教師既要明確一年級的學生對語言文字的理解力比較差,同時還要考慮到低年段的學習目標更多是以字詞基礎為主。在課堂上,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疊詞“尖尖”“圓圓”“彎彎”等詞語的字義,教師可以設計以下練習作業。
照樣子,寫一寫。
草芽尖尖" " " ( )尖尖
荷葉圓圓" " " ( )圓圓
谷穗彎彎" " " ( )彎彎
這些練習以字詞為主,而且結構明顯、簡潔,易于學生理解??梢?,小學語文教師要基于學情,從不同的年段目標出發,才能設計出真正有效的語文作業。
(二)緊扣主題,指向單元目標達成
在單元整體教學背景下,單元作業設計也成了教師關注的內容。單元整體作業,注重對單元內容的梳理和鞏固,強調整體性和系統性,是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的有效途徑。單元作業的設計要結合單元整體目標,緊扣單元語文要素,才能凸顯作業的有效性[3]。
以部編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的單元作業設計為例。完整的一份單元練習卷,包含基礎知識、閱讀理解和表達運用三大部分。在設計閱讀理解作業時,筆者緊扣本單元“童年往事”這一人文主題,選取了兩篇與這一主題相關聯的課外閱讀材料——《童年的時光》和《跟祖父學詩》,設計了以下閱讀問題來落實本單元的教學目標——體會課文表達的思想感情。
(1)針對《童年的時光》這篇閱讀材料,設計的問答題為:文章追述“童年的時光”,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2)針對《跟祖父學詩》這篇閱讀材料,設計了以下練習題。(如表1所示)
這兩道問答題的設計緊扣單元主題,有效落實“體會課文表達的思想感情”這個單元目標,對學生語文能力的發展起到促進作用。
(三)關注語用,指向課時目標達成
在語文教學中,語言文字運用一直是教學的核心目標。在教學中,教師要善于擷取文本的關鍵知識點,讓學生掌握基本的語言知識,從而提高學生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在作業設計上,教師可以通過挖掘文本中的知識點,如句式特點、描寫方法、標點符號、修辭方法等作為訓練點,更好地達成課時目標,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
例如,部編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下冊第四單元中的《軍神》這一課的課時目標是“能從描寫人物的動作、語言、神態的語句中體會人物的內心變化”。根據這個教學目標,教師可以讓學生找出文中描寫劉伯承語言、動作、神態的句子并讓學生體會他的情感變化。學生掌握了方法,再進行仿寫。課堂練習設計如下。
讀一讀這個句子,并用語言、動作、神態等描寫方法仿寫句子,寫出人物內心情感的變化。
手術臺上,一向從容鎮定的沃克醫生,這次雙手有些顫抖。
通過這個課堂練習,教師不僅加深了學生對文本的了解,也有效地達成了該節課的教學目標,促進了學生語文素養的養成。
二、注重形式,凸顯趣味性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其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是學生學習的動力。部分教師設計的語文作業形式呆板,一味地注重抄、讀、背,缺乏趣味性,導致學生不愛做作業,嚴重阻礙了學生的全面發展。為此,教師要注重作業設計的形式,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設計一些學生愿意做、樂意做的趣味性作業。尤其是小學低年級的語文作業設計,“雙減”政策明確規定不能對低年級的學生布置書面作業,因此,低年級的家庭作業形式更應該是多種多樣的,且要符合低年級學生的興趣愛好。
(一)貼一貼——識記字詞
低年段學生的學習以識字為主,在學生掌握了生字的音、形、義的基礎上,教師可以在課堂上設計“貼一貼”的練習來加強鞏固他們的認知。如在教學部編版小學《語文》一年級下冊《動物兒歌》這一課的生字時,教師在課堂上可以通過讓學生把帶有“蟲”字旁的生字貼到預先在黑板畫好的花朵里。通過“貼一貼”的游戲,學生不僅能記住蜻、蜓、螞、蟻、蜘、蛛這六個生字都是“蟲”字旁的,也能明白蜻蜓、螞蟻、蜘蛛都屬于昆蟲。
(二)畫一畫——理解內容
兒童是天生的畫家。在教學中,教師要善于發現和利用學生愛畫畫的天賦,激勵他們將課文內容通過畫畫的形式表現出來,從而加深他們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在古詩教學中,如果教師單一地布置背誦作業,那么學生只是死記硬背,根本不理解詩歌的意思。而通過變換形式,設計為古詩配畫的作業,教師不僅能加深學生對詩歌的理解,還可以提高學生的創造力。如在學習《絕句》這首詩后,學生基本上都能熟背這首詩,但這首詩描繪了什么樣的畫面,他們不一定能理解。在課堂上,筆者讓學生為這首詩畫一幅配畫,有效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他們在繪畫的過程中對詩歌的內容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三)演一演——豐富語感
低年段的課文內容非常豐富,圖文并茂,大多故事性比較強,生動有趣,貼近兒童生活,在情感上容易引起學生的共鳴。低年級學生認字有限,語感比較差,如果直接布置朗讀課文的作業,他們讀起來可能不夠流暢,學習積極性不高。為此,教師可以布置“演一演”作業,以加深學生對課文的了解和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如部編版小學《語文》二年級下冊中的《蜘蛛開店》這篇課文,內容生動有趣,教師可以設計這樣的課后作業:跟家長互相演一演這個故事,看看誰演得最逼真。這樣的作業設計,不僅大大降低了學生朗讀的難度,更豐富了學生的語感,提高了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梢?,教師要根據學生愛玩的天性來設計形式多樣的趣味性作業,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三、注重分層,凸顯層次性
不同學生,學習能力不一樣,興趣愛好也不一樣。在新課程改革的推動下,教師要尊重差異、因材施教,分層教學成為當今教育背景下的一種有效教學策略。在分層教學下,語文作業要進行分層設計。傳統的語文作業大多是 “一刀切”的形式,無法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需求。為了避免“一刀切”“吃不飽”“吃不了”現象的出現,教師應尊重學生的個性,在小學語文作業設計上注重分層設計,讓每個學生都能在自己擅長的領域中得到充分的發展,從而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和語文核心素養的發展。
(一)總量分層
由于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能力、接受能力都不一樣,在布置作業時,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來調節作業量,如針對學習有困難的學生,應適當減少他們的作業量,讓他們別有過重的心理負擔。例如,在教學部編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下冊中的《草船借箭》這一課之后,筆者布置了如下作業。
(1)用思維導圖按照起因、經過、結果的順序梳理這個故事的主要內容。
(2)用積累本搜集有關描寫諸葛亮的歇后語。
(3)寫一篇讀后感。
筆者一共設計了三道題目,讓學生有所選擇:第(1)(2)題是必做題,第(3)題是選做題。這樣,對于學困生來說,即便完成不了第(3)題,他們也不會有心理負擔;對于學優生來說,完成第(3)題可以幫助他們體會到成功的喜悅。
(二)難度分層
小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存在差異,這是客觀存在的事實。教師應尊重這個差異性,在設計語文作業時,在難度上要做考慮。作業難度過高,會影響學生完成的速度,也會降低學生的學習興趣;作業難度過低,又滿足不了學優生的需求,甚至會限制其思維的發展。因此,教師要針對學生的學習能力設計難易有別的語文作業,這樣才能讓所有學生共同進步,提高他們的語文學習能力。
例如,在教學部編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中的《爬山虎的腳》這一課時,教師可以設計以下三項作業,讓學生任選一項完成。
(1)摘抄積累課文中描寫爬山虎的腳的句子。
(2)搜集爬山虎這種植物的相關資料。
(3)認真觀察你喜歡的一種植物,寫一篇觀察日記。
這樣的作業設計,能讓學生根據自身水平有選擇地完成作業,既減少了作業量,又可以使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得到有效發展。
(三)完成時間分層
在一個班里,學生的接受能力有快有慢,總會存在不同程度的差異。同樣的作業,無論量多還是難度大,學優生通常都會如魚得水,很快完成;但對于學困生來說,可能弄得焦頭爛額也完成不了。因此,在小學語文作業的設計上,教師必須考慮個體差異這個客觀問題,對完成作業的時間也要分層,確保學困生能按時完成作業。
以部編版小學《語文》六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習作板塊“讓真情自然流露”的作業設計為例。在指導學生寫作時,教師應讓他們將本單元學過的表達情感的方式運用到本次習作中,如內心獨白、連續追問、融情于事等。對于學困生來說,在課堂上完成整篇習作顯然有一定的難度。因此,在完成的時間上,教師要提出要求,優等生必須在課堂上完成,學困生可延長時間完成。
總之,在小學語文作業的設計上,教師要注重分層設計,通過科學合理的分層,讓學生在作業中獲得成功的體驗,從而增強學生的自信心,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四、多元評價,凸顯創新性
改進教育評價,是新課標下課程實施的一個重要環節。傳統的語文作業評價往往以單一的分數或等級為標準,難以全面反映學生的學習情況和能力[4]。因此,在設計小學語文作業評價時,教師要注重將過程性評價和激勵性評價相結合,對作業評價的主體、標準和方式進行創新變革,改變傳統的是非診斷評價模式,體現作業評價的多元化。
(一)評價主體多元化
受傳統教學觀念的影響,大多數教師通常會以單一的標準評價學生的作業,這容易扼殺學生的想象力和降低學生的學習興趣。為了促進學生多元化發展,作業評價要注重評價主體的多元與互動。也就是說,教師、同學、家長都可以參與到作業評價中,從而使學生得到不同主體的評價,形成健全的人格。
以部編版小學《語文》一年級上冊的識字作業設計為例。在學生學會寫“日、火、田、禾”4個生字后,教師可讓他們在語文書上的生字表格中進行書寫練習。學生完成后,教師就要對學生的書寫情況進行評價。在隨機抽取學生的書寫作業進行評價時,教師可先對該學生的書寫進行評價,指出其需要改正的地方。在隨機抽取第二個學生的書寫作業進行評價時,教師可以換一下評價主體,讓其他學生來評價。這樣的評價方式,不僅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也能潛移默化地提升學生作業的質量。
(二)評價方式多元化
一般而言,學生的作業本上除了有自己的字跡,還會有一個個紅色的“√”和“×”或“A”“B”之類的等級。像“A”“B”這樣的等級評價方式是最傳統的,其單調呆板、缺乏激勵性,無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為此,教師要打破這種單一的等級評價方式,設計出多元化的評價方式,如星級評價、表情評價、圖標符號評價等,使作業評價更加人性化。
例如,在批改低年級學生的生字本作業時,教師要十分注重作業評價的方式。由于低年級學生對一些形象化的圖案比較感興趣,教師可以用小紅旗來代替傳統的“√”和“×”進行評價:能按時完成作業的學生,得一面小紅旗;書寫工整的學生,可再得一面小紅旗。這一面面小紅旗會讓學生更有成就感,更加喜歡做作業。
[參考文獻]
[1]賴新明.小學語文作業設計的優化策略[J].教師博覽,2021(24):33-34.
[2]王曉玲.立足學情 注重實效:例談小學語文三年級作業設計[J].讀寫算,2023(31):25-27.
[3]張瑩,張宏.基于學科核心素養的小學語文單元作業設計[J].教育科學論壇,2022(23):31-34.
[4]陳偉.聚焦語文要素 優化作業設計 落實五育融合:小學語文五年級上冊《松鼠》作業設計案例[J].黑龍江教育(教育與教學),2021(9):1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