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忠櫻
摘要:語文教師培養學生的分組學習意識,有助于提高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提升學生語文綜合水平。在運用分組教學方法時,教師需要將教學要點落在以學生為主體的核心思想上,保證學生對課程的積極參與、對內容的扎實掌握,提高語文教學效率和教學效果,有效推動語文教學發展。分組教學在語文教學中的運用可采取以下策略:合理劃分小組成員,公正選擇小組領隊,制訂有效學習計劃,實施多樣教學方法。
關鍵詞:分組教學;小學語文;價值;運用策略;綜合水平
中圖分類號:G623.2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24)09-0113-04
分組教學作為語文教學中常用的教學手段之一,是將學生按照一定規則進行分配,組成人數等同的合作小組,并在教師與小組領隊的帶領下完成語文學習任務,以達到鍛煉學生能力、提高學生素養的目的。分組教學對語文課堂而言,具有落實因材施教、促進均衡發展、實現效率提升的優勢。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教師需要有效運用分組教學,充分發揮分組教學的價值與效用。
分組教學以學習小組為主體,教師需要遵循學生全員能力提升思想,合理安排小組成員,讓學生在小組中可以做到互相幫助、共同提升。在設置學習小組時,教師需要重視以下問題。第一,同一小組成員具備相近的學習能力,以保證獲得良好的學習效果。第二,小組成員需要有領導核心,以保證在分析與探究學習任務時,更好地把握推進節奏,在規定時間內高效完成學習任務。第三,重視小組內各個成員的想法,以此讓小組成員學會從不同的角度思考問題、探究問題,從而提升小組的整體能力[1]。
1.培養學生的合作能力
分組需要學生形成合作學習團體,這就要求學生在語文學習中逐漸提升合作能力。具體而言,學生的這種合作能力主要體現在探索與分析語文知識上。語文知識中最主要的內容與閱讀文章有關,由于每個人對閱讀內容都會產生自己的認知與理解,為了做到對內容進行多角度思考,并達成共識,學生需要通過分組合作的形式,對所學內容進行充分討論,從而實現對語文知識的高效掌握[2]。因此,分組教學能夠鍛煉與培養學生的合作能力,促進學生對語文知識的扎實掌握。
2.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在分組學習中,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分析,不能完全依賴他人,需要通過自己的努力來獲取,這樣獲得的知識才是屬于自己的,才能做到熟練運用。基于此,在分組學習中,學生應重視對自身自學能力的鍛煉,學會自主搜集資料、整理資料、分析資料,將資料中的內容內化為自己的思想,這樣才能按照自己的想法靈活輸出,才能在分組學習中充分展現自己的能力,進而帶動小組成員扎實掌握知識、充分表達觀點,發揮分組學習的價值[3]。因此,在分組教學中,教師應重視對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讓學生建立獨立意識、自主學習意識。
3.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
在語文學習中,學生的表達能力至關重要,這不僅關乎他們的語文學習水平,也關乎他們自身能力的成長與進步。特別是在分組學習中,學生更需要具備良好的表達能力。這樣才能在成員的共同努力下,實現對學習任務的深層分析,獲得正確答案。在此過程中,小組每個成員的表達都能為解決問題提供一個思考角度,從而實現學生對問題的深入思考。因此,在分組教學中,教師需要重視對學生表達能力的培養,以此促進學生語文學習能力的提升。
1.合理劃分小組成員
首先,教師要根據學生日常的考試成績、學習表現、作業完成等情況,對每個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進行判斷,并以此為依據完成對小組成員的劃分。在劃分時,教師需要保證小組成員水平的均衡性,即成員與成員之間的語文水平差距較小。從學生角度看,在分組中,學生可以做到更充分地展現自己的能力,一方面是因為同組成員與自己的能力不相上下,能夠互相理解對方提出的觀點,另一方面是因為合作學習方式為學生提供了展現自己的機會,讓學生可以做到充分表達。教師在完成分組后,需要對學生的學習過程給予充分關注,并對學生進行有效指導。
2.公正選擇小組領隊
在完成劃分小組后,教師要幫助學生選出小組領隊,這是保證分組教學有效進行的重要條件。領隊的作用是在獲得學習任務后,帶領小組成員完成任務,激發小組成員學習熱情,使其積極參與到小組學習中。在選擇小組領隊時,教師要考慮領隊的能力、成績、受歡迎程度等因素,在每個小組中選出一名優秀的領隊。為了讓領隊充分勝任該職責,教師要對他們進行培訓,讓他們知曉自己應承擔的職責、開展的學習活動。這樣才能在實踐中,讓小組成員都能充分表達自己的觀點,以此保證自己所帶領的學習小組實現對語文知識的高效學習[4]。
3.制訂有效學習計劃
在完成對小組領隊的選擇后,教師要開展教學活動,以制訂學習計劃的方式讓學生在有效的時間內實現對語文知識的學習。教師要認識到學習計劃直接關系著分組學習活動的整體效果。所以,在分組教學前,教師需要為學生制訂合理的學習計劃,讓學生按照計劃完成學習任務、扎實掌握知識。以部編版教材六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為例。在本單元中,學生需要完成對《草原》《丁香結》《古詩詞三首》《花之歌》,以及“習作:變形記”和“語文園地”兩部分內容的學習。為此,教師要為學生制訂分組學習計劃,從而保證學生可以順利完成對單元內容的掌握。教師可從兩個方面入手制訂學習計劃:一是從單元整體的角度,二是從具體內容的角度[5]。首先,從單元整體角度,學生需要掌握單元主題、單元目的、單元課時等內容。從單元文章來看,需要確定三個主要目標。第一,整體閱讀文章,感知草原的美好風光;體會文字表達,感受作者熱愛丁香花和對人生無常的豁達情懷;深入理解古詩中蘊含的情感。第二,以文章《草蟲的村落》為例,討論交流,觀察自己身處的世界,完成單元習作。第三,通過對比學習,認識排比句式的特點與好處,理解并積累古詩《過故人莊》。其次,從具體內容角度學生需要掌握每部分內容的具體完成課時,三篇閱讀文章的學習各需要兩課時,自讀文章需要一課時,習作與語文園地的學習各需要兩課時。接著,教師便需要制訂具體的學習計劃。如在學習文章《草原》時,在第一課時中,學生需要梳理文章中的生字詞,如“丘、渲、毯、陳”等生字,以及“草原、線條、柔美”等詞語。同時,學生需要認真閱讀文章,劃分文章結構、概括文章主要內容,并做到熟練誦讀文章。在第二課時的學習中,學生需要深入分析文章內容、理解各段落,并通過對文章中重要語句的分析,體會迷人的景色。此外,學生在探究中,需體會到漢蒙情深、民族團結的思想情感,建立熱愛草原、熱愛草原人民的感情。至此,教師便完成制訂學習計劃這一工作,而各小組便可以根據上述計劃,在規定的課時內,完成對文章內容的有效分析,做到對文章知識的充分掌握。
4.實施多樣教學方法
(1)自主探究式。自主探究式的分組教學是指學生先根據自己對文章內容的理解,搜集資料、整合思想,形成對文章的個性認知,而后再與小組成員分享,從而在共同分析中做到對文章的深入理解[6]。自主探究式教學方法的運用對學生而言,具有一定的挑戰性,需要他們能夠獨立完成前期的探討準備工作,這樣才能保證后續對文章的深入探究,才能有效凸顯分組學習的效用。以分組學習《草原》一文為例。在前期的自主學習中,學生需要獨立完成對文章內容的分析。比如,找對文章中的關鍵句,理清文章作者對草原的描寫順序,概括作者共描繪了哪幾幅畫面。在面對上述問題時,學生需要通讀文章,形成對文章的整體感知,再提煉解決問題所需要的內容。《草原》這篇文章共分為五個段落,第一段主要描寫草原風光,可將其概括為“草原風光圖”;第二段主要描寫團隊在訪問陳巴爾虎旗時,受到草原主人騎馬盛情歡迎,可將其概括為“喜迎賓客圖”;第三段主要描寫的是團隊與草原主人相見,可將其概括為“主客相見圖”;第四段主要描寫的是主人對客人的盛情款待,可將其概括為“盛情款待圖”;第五段主要描寫的是團隊在套馬表演、摔跤、民族舞蹈等歡樂的氛圍中,與草原主人話別,可將其概括為“聯歡話別圖”。從上述提煉可以看出,學生已經概括出作者描寫的美好畫面,而且根據對各個段落內容的分析,可以明確作者是按照地點變化的順序寫作的,即初入草原—接近公社—蒙古包外—蒙古包里—告別草原。這樣,學生獨立完成了對文章主體的分析,并掌握了文章的主要內容。在此基礎上,學生便可以按照學習計劃,對文章進行下一步的分析。比如,思考“蒙漢情深”時,學生需要從文章中找到相應的內容。如第二段中,作者寫到“遠處的小丘上出現了一群馬,馬上的男女老少穿著各色的衣裳……飛過來”。在這段描寫中,作者分別運用“一群馬”“男女老少”“各色的衣裳”“飛過來”等詞匯,充分說明了歡迎團隊的人有很多,并且穿著盛裝,體現出對客人的尊重,再通過“飛”字的運用,體現出馬的速度很快,從側面烘托主人急切見到客人的心情。在完成上述自主對文章的探究后,學生需要與自己的小組成員分享探究心得,并積極吸收伙伴的想法,這樣才能做到對文章的透徹分析,從而達到掌握知識內容、鍛煉學習能力的目的。
(2)生活實際式。生活實際式分組討論教學,是指教師根據教學內容,為學生設置具體的學習任務,學生則需要在結合生活實際的基礎上,完成學習任務。在該教學方法下,學生應樹立理論聯系實際、實踐運用知識的思想意識,讓自己的知識應用能力、生活實踐能力取得顯著進步[7]。學生需要緊密聯系生活實際思考知識,這樣才能對文章內容形成自己獨特的認知。同時,各小組中學生較多,需要小組領隊進行引導,讓每位成員都可以在有限的時間內充分表達。比如,在學習《丁香結》一文時,教師可為學生布置三項探究性學習任務:作者從哪些方面寫丁香花?進行具體分析。為什么作者會將美麗的丁香花與“愁怨”相關聯?如何從生活實際的角度理解作者筆下的丁香結?在完成上述三個學習任務時,小組領隊需要積極發揮自己的作用,讓小組成員可以充分表達自己的想法。比如,在分析文章時,學生可以將自己在生活中對丁香花的認知,與作者筆下的丁香花進行對比,體會作者對丁香花的美的刻畫。在文章中,作者分別刻畫了丁香花的色彩美、形狀美、情感美。在色彩美方面,作者刻畫了白丁香與紫丁香,并用“白的瀟灑”“紫的朦朧”形容月光下的丁香花,同時寫出了丁香花幽雅的甜香。在理解這部分內容時,小組領隊可以組織成員結合自己的生活經歷,分享自己是如何理解“淡淡的幽雅的甜香”的。有成員分享道:“在生活中,丁香花需要在公園、植物園等地可以見到,并且是成片出現的,在遠處可以望到一大片紫色的花海,可以聞到淡淡的丁香花香,是一種似有若無之感;而在近距離欣賞時,便可以體會到撲面而來的濃重的花香,感受丁香花的熱情。”該學生認為作者應該是遠遠地觀察和欣賞丁香花,這樣才會使用“淡淡的”“幽雅的”等形容詞。此外,還有學生分享道:“丁香花也可以進行單株養殖,雖沒有公園中花海般的情形,但在開花時,也是花團錦簇、色彩鮮明,而且花朵自身的顏色與枝干的顏色也會形成一定的對比,更有一番意境。”在小組成員的分享中,可以看出學生對丁香花有著自己的認知與感受。其中沒有及時獲得分享機會的成員,可以在后續兩個學習任務中,積極表達自己的生活經歷,為有效完成學習任務,貢獻自己的智慧。
(3)討論問答式。討論問答式分組教學是由學生自主設置思考問題、自主完成解答。在討論中,學生需要緊緊圍繞閱讀內容進行,以此保證討論方向的正確性、討論程度的深層性[8]。在小組成員分別提出問題時,小組領隊需要記錄清楚都提出了哪些問題,避免出現問題重復討論的情況。在此基礎上,小組成員需要在討論后,對討論的內容進行整理,做到對閱讀內容的鞏固性掌握。比如,在學習《古詩詞三首》時,學生需要完成對《宿建德江》《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三首古詩詞的討論學習。在討論《宿建德江》一詩時,學生在整體閱讀古詩內容后,便可以提出一些基礎性的討論問題,如古詩的主要內容是什么?作者是如何描寫建德江的?古詩中提及了哪些景物?這些景物傳達出作者怎樣的情感?除此之外,學生還可以提出一些較為深刻的問題,如詩中提及的意象在運用時,是否具有相同的情感寄托?詩人為什么會表現出一種漂泊異鄉、惆悵困頓的情感?這與詩人的經歷是否相關?根據這些問題,學生可以展開討論。在討論中,回答次數較少的小組成員可以先給出自己的分析。比如,在回答“古詩的主要內容”時,學生可以先翻譯古詩,再提煉古詩核心內容,即作者坐在停靠于沙洲邊的小船中,看到日落黃昏,感慨自己流浪在外。而在我周圍的事物中,原野空曠無際,遠處的天邊與地面好像連成一片,只有水中的月亮離我最近。還有小組成員回答道:“古詩中提及的景物有小舟、日暮、原野、月亮等,這些景物都是孤獨、惆悵、困頓的代表,營造出一種淡淡惆悵的情感基調。”在該學生回答后,其他成員可以繼續延展內容,討論還有哪些古詩中運用過本首詩中的意象。由此學生提到柳宗元《江雪》中寫道“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李清照《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中寫道“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等。同時,進一步體會意象在這些詩句中具有怎樣的情感寄托。在上述討論學習中,學生自主提出思考問題,并根據思考問題進行討論交流,既可以完成對古詩內容的探究和思考,又可以拓展自己的思維,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9]。
語文教師培養學生的分組學習意識,有助于提高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提升學生語文綜合水平。在運用分組教學方法時,教師需要將教學要點落在以學生為主體的核心思想上,保證學生對課程的積極參與,有效推動語文教學發展。教師有效運用分組教學,既能夠引導學生樹立合作學習意識,幫助學生掌握一定的學習方法,又能夠建構有方法、有效果的語文教學課堂。在具體實踐中,教師要根據學情,做到合理劃分小組、公正選擇小組領隊、制訂合理的學習計劃、實施多樣教學方法,提高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促進學生實現更好的成長與發展。
參考文獻:
[1]潘細茍.合作學習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的應用[J].江西教育, 2023(31):54-55.
[2]周敏.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合作探究模式的構建分析[J].牡丹江教育學院學報,2023,23(05):96-98.
[3]鮑巍芳.小學語文合作教學效率的提升策略[J].江西教育,2021(36):38-39.
[4]劉劍,孫磊.合作學習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運用[J].山西教育, 2022(02):17-18.
[5]張淑敏.淺談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合作學習[J].吉林教育,2019(43): 78.
[6]毛澤蓮.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的有效合作[J].天津教育,2022(03): 165-167.
[7]王建梅.小學語文分組合作學習探析[J].山西教育,2021(11):29-30.
[8]查建蕓.關于合作學習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嘗試[J].內蒙古教育,2020(15):91-92.
[9]馬鈺萍.合作學習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應用[J].甘肅教育, 2020(01):105.
Discuss on the Value and Application Strategies of Group Teaching in Chinese Classroom
Du Zhongying
(Linshao Primary School, Ninggu Town, Xixiu District, Anshun City, Guizhou Province, Anshun 561013, China)
Abstract: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 cultivates students awareness of group learning, which helps to improve their language proficiency and enhance their overall Chinese language proficiency. When using group teaching methods, teachers need to focus on the core idea of student-centered teaching, ensuring that students actively participate in the curriculum and have a solid grasp of the content, improving the efficiency and effectiveness of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 and effectively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 The application of group teaching in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 can adopt the following strategies: reasonable division of group members, fair selection of group leaders, formulation of effective learning plans, and implementation of diverse teaching methods.
Key words: group teaching; primaryschoolChineselanguage;value; applyingstrategies; comprehensivelev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