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燕
摘 要 信息技術的日新月異,使得“翻轉課堂”逐漸成為教育領域的高頻詞匯,并肩負著開放教育教學的重任。作為全新的教學方式,翻轉課堂與開放教育理念相契合,不受時間、地點的限制,極大緩解了傳統課堂的局促,促進了新型開放教育教學改革。文章立足于開放教育“統計學原理”課程,簡要介紹了翻轉課堂的概念,并總結了基于翻轉課堂的開放教育教學創新實踐策略,以期提供理論參考。
關鍵詞 翻轉課堂;開放教育;“統計學原理”;教學創新
中圖分類號:G728??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DOI:10.16400/j.cnki.kjdk.2024.7.016
Research on Innovative Practice of Open Education Teaching
Based on Flipped Classroom
——Taking the Course of "Principles of Statistics" as an Example
LIU Yan
(Zhejiang Open University Jiangshan College, Jiangshan, Zhejiang 324100)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flipped classroom" has gradually become a high-frequency term in the field of education and shoulders the responsibility of open teaching education. As a new teaching method, flipped classroom is in line with the concept of open education, not limited by time and place, greatly alleviating the constraints of traditional classrooms and opening up new types of open education teaching reform activities. The article is based on the course of "Principles of Statistics" in open education, briefly introduces the concept of flipped classroom, and summarizes the innovative practical strategies of open education teaching based on flipped classroom, in order to provide theoretical reference.
Keywords flipped classroom; open education; "Principles of Statistics"; teaching innovation
翻轉課堂是將網絡教學與實際教學相結合的一種教學方式,其與開放教育的結合不僅豐富了教育手段,也提高了教育理論的科學性,為下一階段的教育改革提供了全新的思路[1]。“統計學原理”是開放教育中的一門專業課程,通過翻轉課堂的創新運用,可集中學生的學習注意力,強化其主觀能動性,對提高教學質量起到積極促進作用。
1? 翻轉課堂內涵
翻轉課堂理念最早由美國學者J.wesley Baker提出,本質在于將學習決定權還給學生,重新調整課堂內外時間。目前,課堂教學模式仍以教師作為課堂主體,學生則被動接受知識,缺乏主體性。翻轉課堂以現代科技為載體,課前教師提供與教學有關的視頻、資源等,學生有了更大的選擇自由,能根據喜好選擇學習方式。課上,學生通過鉆研與探索,逐步實現對所學知識的內化。翻轉課堂有別于傳統教學,可增強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提高其學習興趣,并以此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教師則在其中為學生的鉆研摸索、自主學習提供理論知識支持。
2? 基于翻轉課堂的開放教育教學創新實踐策略
翻轉課堂其成敗的關鍵在于能否在課前、中、后三個維度上予以適當的建構,其具體方法見圖1(p52)所示。
2.1? 課前教學設計策略
拋棄過去的程序化設計,并與開放教育“統計學原理”課程的特性相結合,注重對關鍵原則、教學思想的闡述與說明,針對不同的教學內容予以靈活設計。第一,對課程教學內容的難易程度予以分析,要求學生利用微視頻對難度較大的知識點進行預習,視頻的長度以10分鐘為宜,主要針對某一知識點進行講解。如果時間過久,很可能會讓學生在預習階段分心,如果時間過短,則難以充分展示所要表達的內容,而且在預習之后,學生的知識層次也難以獲得理想的結果[2]。第二,“統計學原理”課程應用性較強,學生在課前適當了解一些統計軟件的使用方法很有必要,如R、Python、SPSS等。以R軟件為例,課前教學適當增加數據、R語言、數據的可視化等內容,使學生初步了解R函數的應用、類別數據的可視化、分布特征的可視化、變量關系的可視化、樣本相似性的可視化等知識。第三,制作短視頻時,應確保音頻清晰、有親和力,視頻畫面要彰顯重點,避免過多無效的信息插入。第四,微課教學結束,教師總結并布置相關作業。
2.2? 課堂教學活動策略
①檢驗認知,交流解疑。學生的知識結構各不相同,看問題的角度也不同,所以,教師要積極引導學生,通過課前學習任務單、練習題等完成情況發現并糾正錯誤。在上課之初,教師與學生互動,對學生在看視頻過程中出現的問題予以分析和解答,幫助其更好地構建“統計學原理”相關知識,營造一個和諧的課堂氛圍。在課前反饋基礎上,教師向有良好反饋的學生提出問題,既能驗證學生課前測試結果的真實性,也能幫助學生對本課的知識予以梳理、回顧,突出重點和難點,從而建立起自己的知識體系[3]。
②完善內容,增加實效。為了更好地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教師可增加數據分析處理內容,增設學生上機操作訓練,將理論學習與實際操作相結合,有利于學生更好地掌握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能。包括,首先數據的統計量及編程實現的上機操作內容,包括數據的水平、差異及形狀的描述統計量等;其次變量間關系的分析及一元線性回歸建模的上機操作,包括散點圖、相關系數及其檢驗,一元線性回歸模型的估計和檢驗,模型診斷等;最后時間序列的成分及平滑法預測的上機操作,包括簡單指數平滑預測、Holt指數平滑預測和Winter指數平滑預測等內容。
③自主探究,完成作業。這一環節預先設定10分鐘的時間,讓學生獨立做一道習題,檢查一下自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并對所學知識予以重新審視。因課程重點和難點都在前環節被整理過,故該環節中不增設糾錯部分,學生可把自己的疑問帶到下一環節。教學初期,教師應對學生給予適當的引導,對學習中出現的困難予以關注,讓自主探究有序可依,使其順利完成學習任務。
④協作探究,深度內化。前兩個環節中,學生已初步構建自己的知識結構,但要將這些知識內化,還須以小組合作的方式進行。翻轉課堂模式中,一些預習作業可對已學知識予以擴充和延伸,如果難度較大,可采用小組合作方式探討,達到知識內化的目的。常以5―6個人為一個小組,采用集體討論、頭腦風暴等方式,讓學生互相交換意見。此過程中,學生能更好地了解和掌握知識點,其批判性思維與創造性得到提升,而教師則把握整個教學過程,由傳統意義上的傳道者變為推動者和引導者[4]。
⑤成果展示,評價推優。可通過小型比賽、辯論賽、報告會以及演講等方式,營造融洽、寬松的學習氛圍,以測試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在這一環節中,教師能清楚地了解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從而有針對性地開展后續的輔導工作。在課堂最后3分鐘,教師可以利用思維導圖或知識結構圖,對整個課程進行總結,加深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
2.3? 課后反思總結策略
課堂結束并不代表著學習活動已完成,還需及時對學生進行分析和多方評價,如診斷性、總結性以及過程性價。教師通過對學生的學習狀況予以分析,找出存在的問題,并積極尋求提高的途徑。通過對課堂教學活動的總結與回顧,從成果展示、活動時間安排、學習計劃安排以及課前設計等,對整個學習活動予以全面的反思和總結。在此基礎上,以“以學定教、學而后教”為“統計學原理”翻轉課堂的指導思想,并為后續教學提供思路,使翻轉課堂在教學中更好地發揮其優越性。例如,在“相關與回歸分析”章節中增加了有關各地區快遞業發展差異性的分析型案例,讓學生分析快遞業發展是否與地區經濟發展水平、居民收入、互聯網的發展程度以及相關產業的發展狀況相關、相關程度如何。通過對該案例的分析,再進一步結合統計軟件的功能,學生不僅能掌握各變量水平值的回歸分析方法以及與各相關影響因素的數量關系,還可拓展掌握多重回歸分析方法。
課程結束,學生通過網絡平臺擴展學習,既鞏固了所學的知識,又擴大了學習范圍。學生對學習態度予以反思,積極思考合作探究,提出自己的問題,并對學習成果予以展示,從中,教師也可總結出自己的教訓與經驗,并在今后教學中取長補短,使“統計學原理”翻轉課堂得到進一步優化。
3? 基于翻轉課堂的開放教育教學創新實踐案例分析
3.1? 教學現狀
“統計學原理”課程是開放教育中的一門必修基礎課,該課程公式多、概念復雜,學生需具備一定的數學基礎。但當前的教學大綱并未跟上時代發展,只是單純地按照普通大學的教學方式、教學大綱進行,學生對理論概念、基礎知識等掌握不夠,不具備數據處理、分析的能力。同時,學生學習時間較短,缺少實踐,限制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教學效果并不理想。
3.2? 學情調查
采用問卷調查法,對學生發放調查問卷,調查內容主要包括學習意愿、學習目的、學習方法等,從而幫助教師掌握學情。
3.3? 教學設計
開放教育“統計學原理”翻轉課堂教學設計分為三個部分:一是課前“知識傳遞”,二是課內“理解提升”,三是課后“評價反饋”。以“統計學原理”“抽樣估算”章節為例,教學設計如下。
在教學內容方面,要求學生掌握基本概念,能夠利用隨機選擇的樣本信息來推測統計總量的定量特性,并對其合理性、可信度等進行解釋。
教學目標包含知識目標和能力目標。①知識目標:了解推斷抽樣的原理,并掌握相關概念;能較好地把握參數估算中的共性問題;了解重要程度、置信程度以及估算等知識點;掌握信效度的作用及相關關系;明確影響區間寬度的因素,估計總體區間參數。②能力目標:思考抽樣估計的內涵、意義,發展實踐能力。
教學準備:第一,制作教學錄像,匯總相應的教學個案,并編寫相應的錄像資料;第二,確定樣本估算的教學重點和難點,并設計思維測試題;第三,收集有關的教學資料,習得更多知識;第四,對學生進行研究,提前做好分組;第五,做好學習任務單。
教學實施方面要求:課前,學生通過自學和學習任務單來掌握一些基礎的概念,利用 BBS和思維測驗來進行鞏固和強化。同時,教師要對學生上網和看視頻的時間進行統計。
課內,首先以問題為導向,了解學生的學情,對能完成學習任務單的學生給予獎勵。其次,各小組總結自己的學習成果,并提出自己的問題,教師要回答一些知識上的困難和疑問,并開展案例教學,將抽象的公式、原理等具象化,使之更好地應用到實踐中去。最后,教師總結,復習重點、難點、疑點,并安排課后習題。課后,構建多元評價,包括師對生、生對師、生對生的多維評價,將結果上傳至學習平臺。同時學生分享自己的學習心得或疑問,將課堂學習延伸到課后。
3.4? 教學反思
“統計學原理”課程知識點多、理論性強,利用翻轉課堂通過多樣化的方式予以呈現,教學效果更好。“統計學原理”理論知識枯燥乏味,翻轉課堂可豐富課堂教學方式,為師生之間的交流提供了更多機會,讓教師能對學情有更深刻的認識。同時,在線檢測系統極大減輕了教師的負擔,翻轉課堂在開放教育中必定獲得長遠的發展。
4? 結論
綜上所述,翻轉課堂作為全新的教學方式,對傳統教學方式予以顛覆式的創新,但是,要想讓開放教育的教學質量得到保障,教師必須要轉變自己的教學觀念,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真正喜歡并主動地去學習。
基金項目:浙江開放大學2023年高等教育教學改革項目“開放教育《統計學原理》課程教學模式研究”(XJG202334)。
參考文獻
[1] 毛江偉.統計學教學中翻轉課堂模式構建策略[J].遼寧經濟職業技術學院(遼寧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9(4):126-128.
[2] 鄭松玲,滿喜.體育統計學應用“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的SWOT分析[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7,30(12):141-143.
[3] 何佳,邵強祖,廖貝寧,等.以翻轉課堂為核心的混合式教學模式在醫學統計學教學中的應用和推廣[J].中國衛生統計,2023,40(2):295-297,299.
[4] 田淑芳.基于翻轉課堂的項目教學法在經管類統計學課程中的應用研究[J].吉林工程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17,33(6):2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