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俊興
【摘要】“生活教育”是由陶行知先生提出的一個教育理論,他的觀點是“從生活中找教育,為生活而教育”,其重點突出的是生活,其目的是將有生活力的人才全面地培養出來,并能夠做出具有生活力的教育。陶行知強調要讓學生接近生活、走進生活,在實際的生活教學中將學生積極學習數學知識的高漲情緒很好地激發出來,讓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有所提高,讓學生的數學思考路徑變成多角度的,讓更為豐富多彩的數學世界得以構建。那么如何運用生活教育理論開展高效的小學數學教學呢?教師可以在具體的數學課堂中引入現實生活中的素材、構建與學生貼近的生活情境、開展多姿多彩的生活實踐活動等等。本文試圖就生活教育理論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展開論述。
【關鍵詞】生活教育 小學數學 應用策略
【正文】新課標明確指出教學的根本來源是生活,所以,教學與現實生活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當前的教學活動要想與新課標的要求相契合,就必須要將實際的教學活動與現實生活完美地關聯在一起。陶行知先生所提出的“生活教育理論”,它的創造性是極為豐富的,且其中的內涵又是博大精深的,迄今為止,仍然對教育工作有著不可估量的積極指導作用,可以說對當前的教育產生了不可磨滅的深遠影響。在陶行知先生的理論當中,還特別強調了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要讓學生做實際教學活動中的“小主人”,所以教師應該積極將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很好地發揮出來。由此,在小學數學教學中踐行生活教育理論是可行的,也是明智的,這可以將學生主動學習數學知識的興趣完美地激發出來,還能夠讓小學數學教學質量與效率“提升一個檔次”。
一、將生活素材引入到小學數學課堂中
小學生有著異常強烈的好奇心,對未知的一切事物都是非常的向往,并且他們更愿意接觸那些看得見、摸得著的東西,所以,在面對數學這一抽象的學科時,就導致對其中某些復雜的邏輯關系與內涵理解得不夠透徹。生活中包含著很多優秀的數學教學資源,小學數學知識與生活之間存在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在生活教育這一理論背景下,教師應該將小學數學教學與生活完美地融合在一起,讓生活素材在實際的教學課堂中得以體現。教師在挑選生活素材作為教學資料的途中,要保證選取的生活素材與教材之間存在一定的關聯性,也要與學生的認知情況與學情相契合。如此一來,就能夠很好的將學生積極探索與學習的興趣激發出來,也能夠讓數學知識更加貼合學生的實際認知水平,讓學生以生活為基準,探索數學這個絢麗多彩的大世界。
舉例來說,當教師對《角的初步認識》的相關知識內容進行講解時,這一節的教學目標為:讓學生對直角、銳角、鈍角的相關概念進行掌握,并能夠根據已學知識會判定角的大小。在日常生活中處處都有角的存在,由此教師就可以將其引入到小學數學教學課堂中來幫助學生理解這一知識點。教師可以帶領學生一同走進生活中的數學世界,尋找生活中的“角”,比如:課桌角、紅領巾的角、門窗上的角等等,并鼓勵學生運用自己手中的直角尺與剛剛舉的例子進行比一比、量一量,分辨出它們哪些是直角,哪些是銳角,哪些是鈍角。只有將生活素材利用好,才能夠為學生創造一個充滿樂趣、探索性強的數學樂園,讓學生在尋找、判定與測量的途中,能夠對角的大小、類型等知識進行熟練的把握,并能夠幫助他們在腦海中初步建立起空間概念,深刻明白角的形成。
二、構建絢麗多彩的數學生活教學情境
小學階段是學生發展自我、認識自我的初級階段,學生的年齡尚小,很多學生并沒有形成獨立的思考、學習習慣以及良好的自制能力,以致于他們無法主動的將自身注意力全部投身于小學數學教學課堂中。所以,教師應該十分注重讓教學課堂賦予趣味性與多樣性這件事,積極運用構建情境、課堂游戲等新穎的教學方式與手段,以此將學生的全部注意力都集中于教學課堂中。在“生活教育理論”的大背景下,教師所構建的趣味數學教學情境也要與實際生活相結合,站在實際的角度看待問題,將與學生認知特點、興趣愛好、學習情況等相符合的生活教學情境完美地構建出來,從而讓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得到進一步的加深。
舉例來說,當教師進行講解《厘米與米》這一知識內容時,其中有一個知識點是需要學生進行把握的,即認識和理解線段,由此教師就可以根據這一具體的知識點構建一個生活教學情境。例如:小紅放學回家的路有兩條,其中一條是直的,直接沿著馬路就能到家;另一條路是彎的,需要拐好幾道彎才能回到家中,那么小紅究竟選擇走那一條路才能快速地回到家呢?其中包含線段嗎?借助構建出這樣的教學情境,學生就能將其與自己平常回家的經驗很好地聯系在一起,從而得到沿著直線走回家最快的結論。此時教師就可以順著構建的情境將線段的定義傳輸給學生,并幫助學生將“兩點之間,線段最短”這一知識點理解透徹,這樣一來,學生就能夠快速理解與掌握相關的知識點了。
三、在生活實踐中實現學生數學知識運用能力的全面提升
陶行知先生所推崇的“生活教育理論”,其核心就是生活即教育,特別重視“教學做合一”,通俗的來講就是既能夠讓教師在實踐中開展高效的教學,又能夠讓學生在其中消化與吸收所學知識,最終讓學生將知識轉化成為自己的。教師應該多多為小學生搭建實踐的舞臺,積極地開展生活實踐。在生活實踐中將課堂知識傳達給所有學生,這還能讓知識變得更加直觀,這會比枯燥地講解知識呈現的教學效果要好很多。而學生又能夠借助實踐活動獲取許多新知識,學過的知識也能夠得到很好的鞏固,在此過程中也能夠對一些基本的生活技能進行掌握,真正將所學知識應用于現實生活中,充分實現教育與生活的良好結合。
舉例來說,當教師進行講解《多邊形的面積》這一知識點時,教師可以以教材內容為基準將實踐活動設計出來,構建出一個有趣的活動情境。比如:在準備過國慶節日的時候,學校計劃在一塊空地上搭建一個供學生表演的舞臺,讓學生來計算一下這個舞臺的面積有多大?隨后將學生分成3人一組的學習小組,讓學生以小組的形式探究這一問題,教師組織學生分別下樓對空地進行測量,分別量出其長度與寬度,再利用獲得的數據計算出它的面積。借助實踐,學生就能夠對計算多邊形的面積這一知識點掌握得更好,也能夠讓學生明白課本中所學的數學知識都能夠應用于實際生活的道理,日后學生若在遇到類似的問題時,就能夠很快找到正確的測量方法與計算方法,從而學生的數學知識運用能力也有所提高與發展。
四、在實際的小學數學課堂中營造出生活的氛圍
在生活教育理論中,需要教師對以往單一的教學模式進行改變,利用生活元素將融洽、和諧、有趣的教學環境構建出來,讓學生在無形之中就進入到學習隊伍中,從而讓學生的生活化數學思維得以有效形成。學生如果在處處充滿生活氣息的教學氛圍中學習與成長,這不僅僅能夠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還能誘發出學生主動學習的欲望,從而實現學生自身學習效率的全面提升。所以,在具體的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可以組織學生每一周都開展一次知識黑板報的制作,可以在黑板報上寫下著名數學家的簡介,也可以組織學生在課上舉辦交流分享大會,讓學生在分享會上與其他同學交流自己所知道的數學應用知識,或者是一些生活中經常用到的小技巧。這些都能夠營造出濃郁的數學學習與探索的氛圍,學生也能夠在此等氛圍中探索更為深奧的數學世界。
舉例來說,當教師進行講解《圖形的變換》的相關內容時,眾所周知,在生活中隨處都可以見到對稱的圖形,比如筆記本電腦、凳子、長方體衣柜等等,這些都類屬于生活中圖形素材的范疇,并且這些素材也是學生經常能夠見到的。為了能夠讓學生對圖形的認知與理解有所增強,首先,教師要引導學生在自己的實際生活中尋找軸對稱圖形,并將找到的圖形一一陳列在黑板上,在學生畫這些圖形的時候,教師要讓學生自主說出該圖形有幾條對稱軸。其次,還可以讓學生發揮想象的大腦,將中心對稱圖形設計出來,并用這些圖形來裝飾教室,由此,學生便會以積極飽滿的情緒狀態進入到學習氛圍中,而學生又能在其中獲得滿足感與自信感,其學以致用的能力也會有所增強。最后,有的學生設計出了鬧鐘,有的學生設計出了臂章,還有的學生設計出了書包……教師鼓勵學生將自己的作品粘貼到黑板報上。由此,生活與教學實現了良好結合,通過生活元素的融入,學生的學習熱情變得高漲起來,學習效率也有所提升。
五、探索更有價值的數學生活問題,讓數學更具生活性
數學知識來源于生活,而生活在無時無刻地產生數學問題。數學本身就是為解決生活中的問題產生的,所以,只有讓現實生活中的問題與小學數學課堂完美地結合,才能徹底體現出數學的應用價值。教師可以在每教完一個知識點以后,指導學生將所學的新知識運用到實際的生活問題中,讓知識在實際中發揮出最大的價值。
舉例來說,當教師講解完成《認識鐘表》這一節知識后,教師可以讓學生回家之后,與自己的爸爸媽媽共同將周六一天的生活作息表制定出來,這樣既能夠讓新學的數學知識得到鞏固,又能夠將數學知識應用于實際生活中。再有在講解《認識物體》的相關內容時,可以借助看一看、比一比、推一推等活動讓學生動手操作、動腦思考、動眼觀察,實現多種感官的有效聯動,讓學生在活動中發現、分析、解決問題,利用實際的行動來促進大腦的思考,讓學生從中認識到這些物體在現實生活中的實際應用價值,深刻體會到應用數學的美好。
六、打造更為美麗的數學生活世界
數學不僅僅體現出真理的理性,還有一種不言而喻的美。在具體的小學數學教學課堂中,教師要對學生的審美教育進行加強,幫助學生感受與體會數學所蘊含的美,讓學生欣賞其中的美,并運用各種方式表現出數學的美,從而讓學生在學習數學知識的過程中充滿熱情,將熱愛學習數學知識的積極興趣激發出來,由被動學習逐漸過渡成主動學習。
舉例來說,當教師進行講解《找規律》這一知識內容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設備為學生呈現出幾幅圖片,即一排紅藍相間的鉛筆、一排粉紫間隔的花朵、馬路電線欄桿與太陽能電燈的間隔排列等等。呈現的這些圖片既能夠給學生帶來美的感受,又能夠在欣賞圖片的同時看出其中所包含的規律。教師也可以讓學生自行準備若干個木棍,讓學生利用這些木棍擺一擺、放一放,并說出自己是運用哪種規律進行擺放的,隨后再引導學生想一想現實生活中還有哪些體現了數學規律,從而讓學生思維不再拘泥于課堂中,讓學生的思維得到發展。
【結束語】總而言之,小學數學知識與生活是不可分割的,教師應該積極以生活教育理論為導向,在教學內容與生活之間架起一座溝通的橋梁,將與學生認知水平相符合的生活素材引入到小學數學課堂中,讓生活化數學教學情境得以構建,從而讓學生學習到更為深層次的數學知識,讓課堂變得豐富多彩,進而讓學生主動學習數學知識的熱情得以釋放,同時教學實踐也是教學環節中必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讓學生在實踐中得出真知,并能夠讓學生的數學知識運用能力得到顯著的提高。
【參考文獻】
[1]許相菊,董洪樟.對小學數學教學中生活教育理論的滲透研究[J].華夏教師,2019(25):47-48.
[2]茅旦華.從“自主學習”走向“創造”——在小學數學教學中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的實踐探微[J].才智,2010(18):207+152.
[3]倪晶.聯系生活,回歸數學之本真——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在數學教學中的實踐運用[J].教育科研論壇,2008(10):29-30.
[4]魏淑花.運用“生活教育”理論指導小學數學教學[J].小學教育科研論壇,2003(1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