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以“全人發展”為育人理念,聚焦學生的主體性發展,尊重學生的差異化發展,對作業目標、內容、形式等進行變革,能充分發揮作業的教育功能,進一步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基于“全人發展”教育理念的作業設計,教師要創新作業設計觀念,厘清作業的性質與功能,深入、系統地開展作業管理與改革工作,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個性發展和主動發展。
關鍵詞:“全人發展”教育理念" "小學作業" "創新設計
作業是教育教學中不可缺少的存在,是教師對學生進行評價的重要工具,能夠直觀、客觀地反映學生的學習過程、學習效果、學習水平,彰顯學生的學習能力。隨著“雙減”政策的提出,教師對作業的關注度日益提升,許多教師試圖通過作業的有效設計,幫助學生感受學習的樂趣,使學生更加享受做作業的過程?!叭税l展”教育理念下的作業創新設計,教師應順應學生的天性,設計層次性、多元化、跨學科的作業,充分發揮作業的功效,實現“全學科育人”的目標。
一、分層設計,實現“減負增效”
在組織學生參與學習活動時,教師會發現面對相同的學習內容,不同學生學習知識的進度與效果存在較大差異,有些學生能夠輕松地完成知識的建構,有些學生則需要耗費更多的時間、精力才能夠取得相似的效果。因此,在進行作業設計時,教師應當意識到學生個體之間的差異性,主動結合學生的個性化學習需求,進行作業的分層設計,以便每個學生都能夠得到針對性的培養,實現多元能力的發展。
在學生參與學習活動的過程中,教師要細心觀察學生的學習過程、學習狀態、學習效果,根據學生的學習水平、興趣愛好、性格特點等因素進行分層,再進行精準的分層作業設計。具體來說,對于學習能力較強、課堂參與程度高的學生,教師應設計具有開放性、靈活性、綜合性的作業,幫助學生在鞏固基礎知識的基礎上,進行深入的思考。對于學習能力相對較弱且學習積極性不高的學生,教師要安排以基礎知識為主,難度相對較低的作業,幫助學生樹立學習的自信心。這樣,每個層次的學生在完成作業后,都能在原有的基礎上獲得發展,循序漸進地實現全面的成長。
二、巧妙設計,助力學生全面發展
(一)聚焦重難點,夯實基礎
作業的主要作用是幫助學生夯實基礎,促進學生的智力發育。但是在以往的教學中,為了提高學生的考試成績,大多數教師都會根據課堂教學內容,為學生設計大量、機械的作業,試圖讓學生通過做作業的方式增強對知識的記憶,提升解題能力。這種枯燥且單一的作業容易引發學生的抵觸情緒,讓學生更加排斥做作業。對此,在小學教學中,教師要聚焦教學重點和難點,巧妙設計作業,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真正幫助學生高效掌握核心知識。
教材是教師開展教育活動的主要依據,在備課時,教師要結合新課程標準的基本要求,對教材上的重難點知識進行解讀。在正式上課時,教師可以將這些知識融入教學環節,給學生清晰地呈現這些知識,幫助學生建立對重難點知識的基本印象。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關注學生的學習狀態,判斷學生對不同知識的理解效果,最后圍繞重難點知識進行作業的設計。在具體設計作業時,教師要有意識地添加趣味性的元素,“活化”作業的內容和形式,讓學生全身心投入作業中,通過做作業的過程夯實基礎,建立對重難點知識的深刻印象。
(二)作業形式多元化,提高作業的靈活性
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中,很多教師忽視學生的自主學習,直接采取“單向灌輸”的方式,對學生滲透基礎知識,并為學生設計機械、統一的作業,導致學生難以體會做作業的樂趣。“全人發展”教育理念關注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和全面發展,基于此,在設計作業時,教師要挖掘學生的潛能,進行多元化的作業設計,并鼓勵學生進行自主選擇,讓學生在相對自由、寬松、靈活的作業訓練過程中,實現綜合能力的發展。
在進行作業設計前,首先,教師可以進行問卷調查,了解學生對哪些作業形式較為感興趣,為后續作業設計提供依據。其次,可以圍繞教學內容,選擇多樣化的作業形式,如實踐類作業、調查類作業、探究類作業等,并依次向學生介紹每項作業的基本要求,讓學生初步了解完成作業的程序。最后,在清楚了每一項作業的具體要求后,引導學生根據自身的興趣點、認知水平、生活經驗等做出選擇,從而讓學生以自己擅長的方式完成對知識的探究,讓學生成為主動的學習者,讓“自學習、自教育、自成長”真實發生。
(三)小組合作,培養學生的協作能力
小學生的知識積累和生活經驗有限,倘若作業有一定的難度,學生很難依靠個人的力量在有限的時間內完成。受到成長背景、學習經歷、生活環境等方面的影響,不同學生的發展方向、發展進度呈現出較大的差異,因此,學生之間具有一定的互補性。對此,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為學生創建合作學習的平臺,鼓勵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共同完成作業,培養學生的協作能力。
例如,有些學生的學習能力較強,有些學生積累的知識較為廣泛,有些學生的統籌規劃能力較強等。教師可以采取“優勢互補”的原則對學生進行分組,在分組后,還要與學生一起確定本組的組長,統籌整個小組的學習活動。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為學生布置合作作業,鼓勵學生做好組內人員的分工,在相互協作中共同完成作業。在學生完成作業后,教師要積極介入學生做作業的過程,幫助學生解決遇到的難題,使學生真正從合作中增強集體精神,從而實現均衡的發展。
三、多學科融合,落實育人目標
“全人發展”教育理念強調在滿足社會需要的前提下,充分尊重人的主體性,把人的平等發展、人的完整發展、人的和諧發展和人的終身發展作為教育的終極目標。基于此,在設計作業時,教師要重視跨學科融合,打破不同學科之間的界限,將語文、數學、美術、音樂、體育、勞動、道德與法治等課程進行有機融合,促使學生通過各學科的互聯互通實現全面的發展。
小學語文教材編排了許多與傳統文化有關的內容,目的是讓學生在積累文學知識之余,能自覺傳承與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樹立文化自信。基于此,在設計語文作業時,教師可以有意識地融入傳統文化內容,讓學生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了解文化、歷史、考古等相關知識,開闊學生的視野。例如,在教學中,筆者為學生布置“了解傳統民間技藝”的學習任務,讓學生從本土文化出發,探究本地現存的民間技藝,了解民間技藝的發源、發展與傳承。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學生既能感受傳統文化的獨特韻味,領略傳統文化的風采,又能實現多元能力的互聯互通,從而真正實現全面成長。
總之,“全人發展”教育理念直接指向學生的全面和諧發展,基于“全人發展”教育理念的作業設計,教師要重視作業創新,形成新型的作業觀、質量觀、育人觀。對此,教師要深入探析作業創新實踐與“全人發展”之間的關系,明晰作業創新對育人的作用,確立育人目標,創新作業的內容、方法、形式,讓學生實現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劉春生.再出發:小學作業設計的創新與實踐[J].新課程評論,2018,(3):14-23.
[2]袁立成.加強作業設計 規范作業管理[J].教育家,2023,(11):6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