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學生的作文通常存在記人敘事淺顯化、表情達意簡單化等問題。作文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因此,教師要改變作文教學重結果、輕過程的做法,努力引導學生回歸生活,積累素材,抒寫真情。這樣不僅能激發學生的寫作欲望與熱情,還能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
關鍵詞:初中語文" "作文教學" "回歸生活
長期以來,應試教育模式導致寫作教學重結果、輕過程,難以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學生的作文普遍存在敘事空泛、記人淺顯、缺乏真情實感等問題,在寫作時不知道寫什么,也不知道怎么寫。究其原因,主要是學生缺乏生活素材、語言表達與寫作技能的積累,以及真實有效的情感體驗。寫任何一篇文章,都要完成一個“雙重轉化”的過程,一是將客觀事物、現實生活轉化到作者頭腦中,二是將觀念、情感轉化為文字表達。生活經驗貧乏,缺少發現的眼睛,是寫作的致命傷;思維紊亂,文字表達能力差,是寫不好的癥結。要想讓學生在寫作時順利完成“雙重轉化”,教師就要重視作文教學的過程與方法,引導學生“我手寫我心”,抒發真情實感,真實提升寫作能力。
一、 回歸生活,讓學生“我手寫我心”
在寫作教學中,教師要把學生的生活經驗和情感體驗作為重要素材,從學生的實際生活出發,充分考慮學生的成長訴求,擬定作文教學的內容。這樣的教學模式能讓學生從實際生活出發,寫出自己的真情實感和真正的悲喜離愁,真正實現“有話可說,有情可抒”。
(一)引導學生關聯已有知識與新知識
心理學研究表明,貯存于長時記憶中的原有知識與技能是學習新知識的重要內部條件。教育的目的是“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因此,寫作教學必須關注學生已有的感知和經驗,以此為基礎,幫助學生學習新知識,完善知識結構。學生是一種“自為”的存在,有著自身的主觀能動性,在寫作的過程中必然會體現自我意識和主觀能動性。此時,教師的重要任務是激活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引導學生將已有的知識與新知識進行有效關聯,形成全新的知識結構。
學生的日常生活經驗既包括知識經驗,又包括情感經驗。在教學時,教師要引導學生將原有的經驗與新知識進行關聯,才能更好地理解、掌握新知識。例如,在指導學生閱讀史鐵生的《我與地壇》時,首先,筆者讓學生在閱讀中感受作者的母親是怎樣無聲地關愛“自己”的,作者在文中傾訴了一種什么樣的感情,喚醒學生的情感經驗。其次,引導學生聯系生活,發現自己的父母對自己平凡、細微卻深切感人的愛,并說一說自己想對父母說些什么。最后,在學生語言表達的基礎上,引導學生以《其實,我懂得你》為題,給父母寫一封信。這種以名家作品為媒介,引導學生去尋找和感悟生活的過程,能讓學生在間接的學習中積累豐富的情感、經驗,為寫作打下堅定的基礎。
(二)引導學生在生活中積累寫作素材
第一,教師要引導學生在生活中有意識地積累語言表達技巧。生活中處處皆語文,教師要引導學生做生活的“有心人”,積累實用的寫作素材。比如,學生在聽人聊天,或和朋友交流的過程中,可以學到一些新鮮的語言表達方式;在放學路上或逛街時,注意一下路牌、標語、廣告、對聯的妙處,學會活用語言;在看電視時,可以在創意廣告中生發創作的靈感,積累個性化的語言表達。
第二,教師要引導學生在生活中有意識地觀察生活中的人、事、物,積累豐富的寫作素材。首先,可以引導學生觀察自然世界,讓學生了解四時之景的不同,積累景物描寫的素材;讓學生從宏觀與微觀的角度入手,了解自然物態的變化。其次,可以引導學生由自己的生活入手,觀照宏觀的社會事件,觀察身邊的人和事,做到“眼觀六路,耳聽八方”,積累第一手資料。
第三,教師要引導學生將自主閱讀與課文延伸閱讀相結合,實現以讀促寫,豐富寫作素材積累,提高寫作能力。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既要對學生的閱讀進行一定的限制,又要給學生自由選擇的空間,使學生能開展有針對性、有目的的閱讀,豐富學生的間接經驗積累。比如,傳記是初中語文寫作教學的重點,基于此,在教學魯迅先生的《藤野先生》后,筆者讓學生在課后閱讀一些經典的人物傳記,如梁啟超撰寫的《李鴻章傳》,羅銀勝撰寫的《楊絳傳》,林語堂撰寫的《蘇東坡傳》,等等。學生可以自由選擇閱讀材料。在課外閱讀的過程中,學生不僅能學習傳記的寫作手法、寫作框架、寫作技巧,還能從中學習名人的高尚品質,進而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另外,教師要引導學生養成課外閱讀的習慣,讓學生在浩如煙海的典籍中積累間接的寫作素材。這樣不僅能開闊學生的視野,豐富學生的寫作素材,還能讓學生在閱讀中感受世間百態,提升了學生的思維品質和道德素養,健全了學生的人格。
二、 開展豐富的語文活動,引導學生的寫作實踐
語文活動既是學生學習與運用語文知識的實踐活動,也是學生展示自己語文能力、語文才華的機會,能落實“以學生為本”的理念。在初中語文寫作教學中,教師要以學生的學情為基礎,以班級的環境為條件,開發多樣的語文活動,讓學生在主動參與活動的過程中,開展有意義的寫作實踐,豐富寫作素材。
(一)組織新聞實踐活動
新聞的閱讀與寫作,既是初中語文寫作教學的重點,也是難點。基于此,第一,教師可以在班級中組織新聞播報活動,由學生輪流播報,將自己認為最有價值的新聞朗讀給全班聽。因為人人都有機會參與讀報活動,學生就會認真找素材,當好“播音員”。對聽的學生而言,是在休閑時間獲取知識和信息;對播報的學生而言,能開闊他們的眼界,獲得時效性強的寫作素材,一舉兩得。第二,教師可以在班級建立“小記者站”,請相關的媒體專業記者給學生講課,讓學生了解記者的專業知識,比如,如何采訪、如何寫新聞稿件等。在假期,教師還可以讓“小記者”利用課余時間,就自己關心的問題進行調查、采訪,然后寫成書面材料。在這樣的實踐過程中,學生能全方位了解新聞的專業知識,對學生的新聞寫作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
(二)組織讀書心得展示活動
閱讀是積累寫作素材的重要途徑。教師可以定期在班級開展讀書心得展示活動,由學生來介紹自己最近讀過的書,重點評價這本書的優點與缺點,自己得到了哪些啟示。這種活動不僅能提高學生對作品的理解、感悟和鑒賞能力,還能提高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和書面寫作水平。例如,筆者在班級建立了“新芽園地”,將學生寫得好的作文貼在墻上進行展示,并定期邀請家長參觀學生的作品,讓家長分享孩子成長的樂趣。對于寫得特別好的作文,筆者還會將其推薦到有關平臺,爭取發表。這一舉措極大地鼓舞了學生的寫作熱情,學生的付出得到了回報,成功的喜悅能激發學生寫作的興趣,驅動學生的持續學習。
總之,作文應是生活的觀照,是作者心靈的折射,是個人乃至群體的精神訴求。生活是一切創作的源泉,作文教學必須引導學生回歸生活,真實寫作,“我手寫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