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快速變化的現代社會中,規則意識是個體適應社會的基本素質,對于小學生的成長尤為重要。學校要在尊重學生間的個體差異、學生成長規律的基礎上,匯聚各方力量與資源,引導、激勵學生遵守規則。從四個方面探討小學生規則意識的培養方法:加強課程教學的育人作用、重視德育活動的導向作用、發揮校家社協同的合力作用、發揮科學評價的動力作用。
關鍵詞:文化融合;規則意識;課程育人;科學評價
作者簡介:任莉寅(1980—),女,江蘇省蘇州市吳江經濟技術開發區長安實驗小學。
學校要尊重學生之間的個體差異、學生成長規律,開展規則教育,引導和激勵學生遵守規則,使學生形成規則意識,更好地適應社會的發展,促進個人的良好成長。同時,培養學生規則意識,有助于讓每一個家庭、每一個學生獲得安全感、成就感、認同感、幸福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成為社會秩序的守護者。
一、樹立規則意識,加強課程教學的育人作用
課程教學是培養小學生規則意識的重要渠道。教師可以基于不同學科的特點,發揮課程教學的育人作用,引導小學生理解關于規則的知識,加深小學生對規則的理解,從而培養小學生的規則意識[1]。比如:體育游戲是小學生最喜歡參與的活動之一,教師可以在組織體育游戲前進行規則的講解,并要求學生在游戲中嚴格遵守規則,增強學生的規則意識;在道德與法治、語文等學科的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故事明理、情境辨析等方式,讓小學生體會規則的重要性;在數學、科學等學科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公式、定理等內容,提升小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促使學生理解規則,尊重規則,養成好習慣。
(一)無痕銜接,始于規則
培養學生規則意識和執行規則的能力是幼小銜接的關鍵。一年級新生適應性課程可以幫助小學生樹立規則意識,養成尊重規則、遵守規則的習慣。例如,道德與法治一年級上冊“開開心心上學去”中“愛新書,愛書包”部分,意在引導學生愛新書、愛學習,討論書包里應該放哪些物品,如何把書包裝整齊。在課堂教學中,首先,教師可以讓學生充分發表自己的意見,同時告知學生學校的規則和要求,如不要用拉桿書包,不要帶玻璃水杯,書包里要備好餐巾紙、雨衣等。然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學習整理書包的技巧,并將之整理成兒歌:“小書包,別著急,用品文具想仔細。大大小小排個隊,樣樣不少都愛惜。我們都是好伙伴,天天一起上學去。”最后,教師可以開展“我能行”整理書包比賽,要求學生按照課程表,準備和整理學習用品,展示基本的生活自理技能。好習慣的養成需要一段時間,教師要注意監督和鼓勵學生。
(二)管理口號,優化規則
若想形成默契的課堂氛圍,就需要課堂管理口令、課堂管理手勢等規則的助力。“小眼睛,看老師”“說看屏幕,就看屏幕”“眼睛看,耳朵聽”“語文書,快打開”等簡潔明了的口號,可以讓低年級小學生在課堂上高度集中注意力,積極學習,從而使課堂更有秩序。中高年級小學教師則可以用語氣、語調、節奏的變化來表示口令,讓口令猶如歡快的音符伴隨學生學習,增加課堂趣味的同時實現輕松管理課堂、組織教學的目的。課堂管理手勢可以補充口令的不足。比如:教師可以利用手指指示,調節學生讀語句的遍數和節奏;變換手臂高低位置,控制小學生讀書的音量;舉起雙手做出“T”字形,讓學生立刻停止朗讀靜待教師的安排。一規一矩養正氣,一言一行促成長,班本化創新口令可以讓課堂變得高效、生動。
(三)明禮課程,知曉規則
教師要遵循兒童認知與生活經驗,以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主題班會、心理健康教育、校本禮儀課程等為依托,引導小學生在生活中體驗規則,知曉各種規則既制約人們的行為又保障人們的權益。比如,學校可以開發文明禮儀校本教材,設置上學安全守時、禮儀衛生習慣、上課認真聽講、作業按時完成、課間文明活動、整隊要靜齊快、兩操精神飽滿、就餐文明有序、愛護公共財物、崗位責任落實等十個內容,將小學生規則教育落實到校園生活的各個方面,引導學生進行觀察、判斷,了解和遵守校園規則、課堂規則,并將其延伸到校外生活中,自覺培養遵守規則的習慣[2]。
二、強化規則認同,重視德育活動的導向作用
德育的目的是培養小學生良好的品德。品德的養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必須有一個系列化和常態化的過程。對于強化學生的規則認同,學校既要重視引導學生學習《中小學生守則(2015年修訂)》,又要注重結合學校的實際情況制定相匹配的學校行為準則和班規公約。
(一)文化認同提升文明素養
小學生規則意識的培養需要優美高雅的校園環境,這種“無聲勝有聲”的文化氛圍對小學生有著非常重要的行為約束、導向作用。例如,學校可設置溫馨提示卡,讓學生自覺上下樓梯靠右走、愛護花草樹木等。學生抬頭即教育,時刻提醒自己,可約束自身的行為,做一個與好習慣深交的新時代好少年。學校也可設計運河文化長廊,以實物景觀和課程聯動的模式,助力學生印刻運河文化、涵養家國情懷;建設“民族團結”校園景觀,以融教育與觀賞于一體的宣傳方式讓學生看到各民族手拉手、心連心的幸福生活,讓師生在日常學習、生活中接受民族團結文化的熏陶和感染,用文明行動踐行各民族團結互助的理念。總之,以學校文化為引領與創新,有助于全方位提升小學生文明素養和學校辦學內涵以及管理品質。
(二)班級公約代替班規班紀
班級是學校的基本單位,教室是小學生的學習陣地。班級公約是班主任帶領小學生共同制定的規則,是加強班級凝聚力,營造良好班風的關鍵因素。好的班級公約能變強制執行為自覺遵守,充分發揮規則教育的功能。教師在指導學生制定班級規則時,可以將小學生日常學習生活中所涉及的規則——環境衛生、同伴交往、課堂紀律、課間游戲等進行合理分類,讓每個小組自主選擇其中一個方面展開討論,共同商議并制定相關規則。在學生匯報交流時,各小組分別征集其他小組的建議,進行補充和完善,如此形成全面且學生能夠共同遵守的公約。最后,教師要將班級公約貼在教室墻上,讓小學生有約可依,開展井然有序的班級生活。此外,經過小學生自主探究并制定的班級公約更符合他們的實際需要,蘊含著他們對規則的理解與領悟,能讓他們發自內心地遵守規則。
(三)自主管理助力學生成長
學校開展的規則教育專題活動,應對小學生提出具體、明確的要求,使每個小學生做到心中有數、知行合一。規則意識的培養、好習慣的形成要經過一個相當復雜的過程,小學生自制力相對不足,因此,教師在向小學生講清“是什么,為什么,怎么做”的同時,還應常抓行為訓練過程,培養小學生的自主管理能力。比如,在行為規范方面,結合學校規則教育中的突出問題,重點抓文明就餐、文明出操和課間文明。學校可以在學生中招募一批“文明小導師”,使其在德育教師的培訓下正式“上崗”。文明就餐監督員負責監督學生有序整隊,文明就餐,保持安靜,文明清餐盤,營造良好的就餐環境。校園文明小導師進行課間校園秩序管理,每周做好文明行為調查表,記錄學生一些文明和不文明的習慣,評選出文明規范班和示范班,并在廣播站進行播報。
三、踐行內化規則,發揮校家社協同的合力作用
在培養小學生的規則意識方面,學校有相對穩定、客觀的制度優勢,家長有幫助學校把規則延伸到校外的優勢,只有學校、家庭、社會擰成一股繩,形成合力,才能更好地讓小學生形成規則意識。同時,教師要探究并鼓勵學生傳承優秀家風家訓,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一)為人師表發揮榜樣作用
教師是小學生在校園生活中最密切的陪伴者和引導者,更是規則教育的示范者和傳播者。教師的言談舉止等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小學生,對小學生規則意識的培養和行為習慣的養成有重要的作用[2]。學校可以從實際出發制定《教師一日工作常規條例》,從報到、值班、晨會、升旗、出操等多個方面讓教師有章可循,樹立教師積極正面的形象。教師要發揮好榜樣表率的作用,做到言行一致,如不遲到、不早退、課堂上不玩手機等,在日常的課堂教學、人際交往中做到遵守規則。當小學生不守規則時,教師要在尊重學生的基礎上,引導學生認識到自己的錯誤,矯正其言行。另外,教師的講解示范應貫穿于規則教育的始終,并注意規則教育的藝術,不斷強化學生的規則意識,從而提高學生執行規則的能力。
(二)家庭公約規范孩子行為
家庭是小學生最早接觸的社會單位,也是培養學生規則意識的重要場所。家長首先要樹立正確的家庭教育觀念,認識到規則教育的重要性,并在家庭生活中以身作則,成為孩子的榜樣。家庭規則的制定與執行也是培養孩子規則意識的重要手段。家長可以嘗試召開家庭會議,與孩子共同制定家庭公約,確保規則的可執行性公正性。當孩子違反了規則時,家長要堅持原則,不要輕易妥協改變規則;當孩子遵循規則表現出色,家長也要給予一定的獎勵。這樣有助于孩子了解規則無處不在,進而強化孩子的規則意識。此外,家長要多與教師溝通,及時了解孩子在校的表現,配合學校教育,幫助孩子樹立規則意識,培養孩子良好的行為習慣。
(三)實踐活動強化規則意識
學校和社區應該加強合作,共同為小學生規則意識的培養提供支持和保障,營造良好的教育環境和社會氛圍。社區可以組織相關活動,將規則意識培養延伸到社會實踐中,讓學生在參與社會志愿活動、社區服務等的過程中,體驗規則,強化規則意識,培養社會責任感和公民意識。同時,相關部門應該加強法律法規的普及和執行,為小學生提供一個良好的社會環境,使學生在行走乘車、購買物品、參觀游玩等日常生活活動中,強化規則意識,形成遵守交通規則、遵守誠信消費規則、遵守社交規則、遵守消防安全規則等的意識。
四、轉化規則內需,發揮科學評價的動力作用
科學的評價體系對小學生規則意識的培養有積極作用,使小學生在踐行規則的過程中有統一的參照標準作為依據。在規則教育開展的過程中,教師可與小學生共同制訂多樣化、有針對性的評價方式,教師既要看到學生的進步,又要及時糾正學生的錯誤,做到公開、公正、公平,增強學生對規則的敬畏意識,使學生自覺遵守規則。
(一)爭章評價激勵學生進步
學校可以將學生規則教育評價與少先隊“紅領巾獎章”爭章活動結合,鼓勵小學生從日常學習生活的具體環節入手,通過定章、爭章、頒章、護章,認識到自己的角色和責任,確立新的目標,激發自身的潛能,爭取更大的進步。對于遵守規則,表現優秀的學生,學校可以為其頒發“向陽章”“立德章”“小主人章”等;對于表現進步的學生,學校可以授予其“進步之星”獎章;對于表現不佳的學生,教師要及時與其交流談話,指出問題所在,進行引導教育。懲獎措施要在評價后及時落實,不隨意拖延。以評促學,以評價為動力,可將規則轉化為學生內需,促使學生形成良好習慣,從而獲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二)教育懲戒明確規則底線
學校應明確規定對學生違規行為的教育懲戒措施,確保規則的公平和嚴肅性,使學生更好地約束自己的行為。比如:在學生違反紀律后,讓其在課間獨坐在位置上反思自己的錯誤,或多做一次值日生為班集體服務,或讓其在課間監督其他同學是否存在不文明行為,并為班級提出有建設性的、可施行的小建議。這些教育懲戒方式既能維護班規的權威性,還能讓小學生在反思或者服務班集體的過程中,進一步理解每個人都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具有較好的教育作用。
(三)多元評價喚醒學生內動力
在實施規則教育的過程中,教師要注重采用多元評價方法。教師可以采用問卷調查法,設計開展小學生規則意識水平問卷調查,通過了解學生對規則的理解和認知程度,評估他們的規則意識水平,發現問題并引導學生改進。教師可以采用行為觀察記錄,和家長通過觀察小學生的日常行為表現,記錄他們在遵守規則和尊重他人方面的表現,從而評估他們的規則意識水平,進行綜合性總結和評價。教師可以定期組織小組討論和反思,讓學生分享自己對遵守規則的體會和感受,傾聽他們的聲音并加以引導和幫助。在多元評價實施的過程中,教師、家長等主體都應加入評價活動中,從不同視角把握小學生的發展變化,為小學生提供表現的機會,激發學生的內驅力,促進學生形成自主發展的動力。
結語
小學生規則意識的培養是一個復雜且長期的過程,需要學校、家庭和社會的相互協作及共同努力。學校要以多元化的培養路徑和全方位的支持保障,有效地培養小學生的規則意識,讓學生成長為遵紀守法、具有良好道德品質的優秀人才。
[參考文獻]
[1]張露瑤.從“自由”走向“規則”:小學生規則意識的培育路徑探析[J].教書育人,2021(8):33-35.
[2]余惠紅.以養正課程為載體,落實規則意識形成[J].中小學班主任,2023(2):4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