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德育是素質教育的靈魂,育人為本,德育為先。探討了德育的內涵,進一步闡述了實施仁善德育的四個主要原因: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鄉土文化、學校發展的迫切需要及學校文化建設的需要。詳細介紹了如何通過黨建引領、環境創設、校本化課程、愛生行動及豐富活動等方式實施仁善德育。
關鍵詞:仁善德育;內涵;實踐
作者簡介:萬小東(1983—),男,江蘇省常州市武進區嘉澤初級中學。
周建芬(1972—),女,江蘇省常州市武進區嘉澤初級中學。
一、我們的認識——對德育內涵的理解
德育是素質教育的基本內涵,它貫穿學校教育教學的全過程和學校工作的各個方面,并體現在智育、體育、美育和勞育中,對學生的健康成長和學校的工作發展起著指導、帶動和保障的重要作用。可以說,加強學校德育建設是學校進行“內涵發展”的關鍵保障,也是學校評估管理工作的主要標準,較大程度上決定了學校的辦學層次和辦學價值,更影響了學校未來的前程和命運。因此,要想促進學校“內涵發展”,學校必須始終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的理念,辦學方向要始終著眼于學生的全面和諧發展,著力于為學生的幸福人生奠基,讓每個學生先成人后成才。
所謂德育,簡而言之,即育德,培育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使其成為現代公民。較為傳統的闡釋認為,德育即教育者根據特定社會或階層的規范,有意圖、有方案、有序地對學習者實施系統性的熏陶,以將特定的社會理念與倫理觀念內化于個人的心智與道德素養中。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以下簡稱《綱要》)中明確將“育人為本”定為工作方針之一,并將其作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1]。教育的目的在于育人,育人的責任在于教師,教育要想得到良好的發展,就必須依靠廣大教師堅持“育人為本”的工作方針,而要想貫徹落實“育人為本”,又必須堅持“德育為先”。
《綱要》中明確提出了要堅持“德育為先”的戰略主題,堅持“德育為先”是解決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的重大問題的關鍵。人以德立,國以德興,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務。道德教育至關重要,凸顯了堅守社會主義教育路線的重要性,旨在培育既具備理想信念、道德素質、文化底蘊又遵守紀律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德育為先,是教育工作者必須遵循的根本原則。
二、我們的思考——為什么要實施仁善德育
近年來,我校從貫徹育人方針、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鄉土文化、提高教育質量等方面入手,積極實施推進以“嘉言懿行" 深仁厚澤”為核心理念的仁善德育,并取得了明顯成效,促進了學校內涵發展。之所以積極實施仁善德育,主要基于以下幾個方面的思考。
(一)基于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弘揚
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層、更持久的力量。中國有五千年的悠久歷史,能屹立于世界東方,其根本原因就是傳統文化產生的巨大力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蘊含著豐富的道德理念和規范,如“仁”字由“人”和“二”組合而來,“二人為仁”。老子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仁”中的“二”即老子所說的“二”,指的是天地,天地生人,天地生仁。“仁義禮智信”是中華傳統倫理道德,儒家“五常”之道,亦以“仁”為首。孔子云:“仁者愛人。”“仁善”一詞,意為仁愛善良,語出《史記·外戚世家》。2017年1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專門印發了《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我們認為,注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是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體現。我們倡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也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弘揚與升華。
(二)基于對嘉澤燦爛人文歷史的傳承
嘉澤歷史悠久,人杰地靈,民風淳樸,是狀元故里,素有“十里三狀元”的美譽,也是全國著名的“花木之鄉”,被譽為“綠色生命的搖籃”“一個可以深呼吸的地方”。“嘉澤”一詞源于原小鎮巷子口的一副對聯:嘉乃丕績,澤潤生民。“嘉”有美好之意,“澤”本意為水草豐滿的地方,亦有恩澤、浸潤之意。成語“嘉言懿行”或“嘉言善行”的意思是有益的言論和高尚的行為。“嘉言善行”,簡言之,就是做人要宅心仁厚,說好話,做好事,走好路,當好人。而深仁厚澤,指深厚的仁愛和恩惠。我校“仁善”德育的核心就是“仁”,我們實施仁善德育正是對嘉澤燦爛的鄉土文化的傳承。
(三)基于對學校發展的迫切需要
我校由于地處偏遠農村,師資力量相對薄弱,加之我校長期以來一直嚴重超編,只有優秀教師外流,沒有青年教師補充,而且隨著“區管校用”政策的推進實施,有相當一部分相對年輕的骨干教師調出,造成我校教師隊伍快速老齡化。在無“新陳代謝”的情況下,我校只能靠中老年教師與時俱進、主動發展、不斷學習來適應新形勢、新要求,難度很大。同時,優質生源缺失,學生總體學習素養較低,行為習慣不良,嚴重制約了學校的發展。再加上長期以來學校缺乏一種核心文化的引領,難以形成強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教育教學質量一直徘徊不前。
(四)基于對學校文化建設的需要
學校文化是全體師生在思想、觀念、行為、心理、情感、價值取向、工作態度、團隊合作、生活方式等方面的目標方向保持一致且具有強烈正向作用的一種校園生態。學校文化是學校核心競爭力經久不衰的源泉。
近年來,我校以“嘉言懿行”為校訓,以“自強不息,主動發展,團結合作,追求卓越”為嘉中精神,以“辦人民更加滿意的學校”為宗旨,確立了“以仁為本,潤澤心靈,和諧共生”的辦學理念,“辦百花齊放,充滿生命活力的鄉村學校”的辦學愿景,積極走上了“建設仁善文化,引領內涵發展”的主動發展之路,提出了每個學生都要有一顆仁善之心、有一個良好習慣、有一個端正態度、有一種進取精神的“四有”育人工作目標,廣泛開展了以“仁善”為核心的傳統文化傳承教育和建設活動,努力引領學校內涵發展。
三、我們的實踐——如何實施仁善德育
(一)黨建引領,多管齊下長效化
在新時代背景下,黨建工作不僅關乎黨組織的自身建設,更在引領和培育學生品德方面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黨建引領仁善德育,旨在通過黨組織的引領和黨員的示范,培養學生的仁愛之心和善良品質,為青少年的成長奠定基礎。
我校經常組織師生參與各種黨建活動,如主題黨日、志愿服務、社會實踐等,將仁善理念融入具體實踐中,讓學生在親身體驗中感悟仁善德育的內涵和價值。
我校黨支部積極組織開展“廣結同心" 玉蘭花開”活動,充分發揮黨員先鋒模范作用,通過將黨員教師和部分學生結對,幫助學生解決學習、心理等方面的問題,讓學生在活動中感受關愛、領悟關愛、學會關愛。
我校還開設了“向陽學社”社團,讓學生學習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幫助學生樹立愛黨愛國的人生觀和奉獻社會的價值觀。
(二)創設環境,造良好育人氛圍
整個校園,都是教育的大課堂。我們致力于讓學校的每個墻面都能“傳遞信息”,確保學生目光所及之處皆蘊含教育意義。我們為磚墻注入活力,使其成為能“交流”的墻壁,進而轉化為培養學生的“圖像之課、靜默之韻”。
首先,我校在融入仁善文化、校訓及辦學理念的基礎上,征集命名了“仁善”“仁德”“仁厚”“仁智”“仁樸”五幢教學樓的名字,使其成為一面面立體的“仁善文化墻”。
其次,我校在“仁德樓”的過道走廊張貼大幅《弟子規》全文,通過讓學生不斷聽聞和目睹,無聲地影響學生,使其在不知不覺中體會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真諦,并從中獲得精神滋養,塑造個人修養,理解人際相處的智慧。
再次,我校充分發展各班班級文化建設,在班級理念、班名、班徽、班訓、班級口號等形式和內容上,也都圍繞仁善文化,提煉班級文化,彰顯特色。
最后,我校在每個盥洗室里也精心設計仁善標語。諸如“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君子潔其身,行其善,養其德”“為善則流芳百世,為惡則遺臭萬年”……這些標語都閃爍著仁善的光芒,對學生仁善思想的形成起到了潤物無聲的作用。
(三)實施路徑,仁善教育校本化
課程是學校教育的主要載體,學校主要通過課程來幫助學生學會學習、學會合作、學會生存、學會做人,幫助學生獲取知識、習得技能、端正態度、發展情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
《弟子規》是我國傳統文化的精髓之一。學校把《弟子規》的學習作為學習繼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主要內容,通過國旗下演講、板報、宣傳欄、廣播站、班會課、校本課,全面開展對《弟子規》的解讀、詮釋、實踐等系列教育活動,引導學生深化對友善、孝敬、勤儉等中華傳統美德的認識,增強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知、認同和自信心,引導全體師生做一個寬厚、仁慈、善良、有道德的人。
為繼承傳統美德,弘揚仁善文化,我校還把仁善德育分成“孝敬父母”“注重禮儀”“學會感恩” “寬容待人”“誠實守信”“親近仁善”“認真讀書”等內容,積極開發實施“熱愛生活”系列校本課程,分為《熱愛生活》《學會生活》《創造生活》三個篇章,在七、八年級安排教師專門教授。該課程曾獲常州市校本課程一等獎。
(四)愛生行動,仁善教育暖人心
我校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倡導“全員德育導師制”,使教育更趨親情化、個性化。“全員德育導師制”以“面向全體學生,不讓任何一個學生掉隊,讓每一個學生都得到不同程度的發展,享受成功的快樂”為宗旨。在充分尊重和信任學生的前提下,導師和學生每學期自愿結對,實行個別指導和個性化教學。通過日常的單對單、面對面輔導,秉承“三個至少”的教育原則,即每個月至少與學生進行一次深入交流輔導,每個月至少聯絡一次家長,以及每學期至少進行一次家庭訪問,旨在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人格,使其掌握尋求知識的方法,從而全方位提升學生綜合素質,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我校還在教師績效工資里專列德育導師津貼一項。“全員德育導師制”既是加強我校教師職業道德建設的一個有效載體,也是教師職業道德展示的一個平臺,還是我校創新“168”愛生行動的重要舉措,其也取得了比較好的效果,增強了學校德育工作的主動性、針對性和實效性,有助于豐富學校內涵,全面提高教育質量,促進學校科學健康持續發展。2018年,我校以“全員德育導師制”為核心的“168”愛生行動項目被評為武進區中學德育工作優秀項目獎。筆者先后收到學生家長贈送的“無私奉獻" 師恩如山”“用心呵護盡職盡責,無微不至教導有方”錦旗。周建芬老師還被評為武進區教育系統“雙十佳”三好教師。
(五)豐富活動,仁善教育伴成長
我校開展的豐富的活動也閃耀著仁善的光芒,伴隨學生成長。為了讓每個學生取長補短,認清自我,健康成長,我校開展了“仁善教育”系列教育活動。例如,引導學生通過學習《弟子規》《中小學生守則》《八禮四儀》《嘉澤初中一日常規》《嘉澤初中學生行為習慣基本要求20條》等來明辨是非對錯;通過開展“向身邊的同學”系列活動——“我的同伴我來夸”“我的進步我來說”“我的潛能大家挖”等,引導每個學生提高自信心和內驅力;通過開展學生“道德講堂”“少吃一份零食,奉獻一份愛心”等活動,以實際行動踐行仁善,倡導學生在家中為長輩盡孝心,在學校為同學送關心,在社會為他人獻愛心,不斷提升學生的責任意識、奉獻意識;通過開展月度班級“仁善之星”、校園“仁善之星”以及年度“十佳仁善之星”評選活動,弘揚先進理念,以形成互相激勵的良好氛圍;我校“嘉中之聲”廣播站還特意開辟了一個“崇仁揚善”專題節目,在每周五進行廣播。
四、我們的成效——仁善德育效應初現
近年來,我校圍繞“仁善德育”積極探索,開展了一系列教育活動,“三風”建設成效顯著,全校師生都深深懂得:處事之道強調心存善念,一心向善;待人之道講究與人為善,樂善好施;修身之道首在獨善其身,善心常駐。我校還教導學生要以仁義之心助人,以仁厚之心做人,以仁慈之心待人,以仁愛之心容人,做一個寬厚仁慈、善良的人。近年來,我校的仁善德育項目先后榮獲武進區德育工作優秀項目獎、武進區學校主動發展優秀項目一等獎;關于我校仁善德育的相關報道還先后刊發在《武進日報》“教育周刊”欄目上和《常州教育》雜志上;全區學校素質教育質量評估和辦學水平考核近三年均榮獲二等獎;我校還先后榮獲武進區文明校園、武進區融合教育工作先進集體、武進區師德建設先進學校、武進區模范職工之家、常州市依法治校示范校等榮譽。吳志方、周建芬、孫華芳、陸忠元老師先后被評為常州市名班主任。當然,我校仁善德育的實踐與探索目前還是淺層次的,還需要不斷地探索、錘煉和完善。
仁善的種子已悄悄地種下,全體嘉中人將不忘初心,辛勤耕耘,讓仁善之花開遍嘉中校園,嘉澤大地!相信在全體嘉中人的不懈努力下,仁善德育一定會結出豐碩的果實!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EB/OL].(2010-07-29)[2024-06-13].http://www.moe.gov.cn/srcsite/A01/s7048/201007/t20100729_1719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