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秋華



[摘 要]單元作業是鞏固單元所學知識、提高學生學習能力的重要手段,是課堂教學的有機組成部分。但是,目前不少教師作業設計意識不強、作業設計理論和實踐缺失,導致語文單元作業質量不高。為此,教師應在課程視域下,對單元作業進行整體觀照,梳理單元教學目標、單元作業目標、課時作業目標之間的關系,設計出具有針對性、綜合性、有效性的作業,讓學生在完成單元作業的過程中獲得語文能力的提高、思維能力的發展。這樣,不僅能提升語文單元作業質量,而且能有效發展學生的語文素養。
[關鍵詞]課程視域;單元作業;設計策略
[中圖分類號] G623.2[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9068(2024)04-0054-05
小學語文校本作業質量不高是普遍現象。長期依賴教輔材料的教師普遍缺乏作業設計意識,缺乏先進的作業設計理論,缺乏高質量的作業設計實踐。即使有些教師進行作業設計,往往也只停留在不知所以然的淺層模仿上,至于作業目標如何制訂、作業設計思路如何展開、作業結果如何評價等是模糊不清的?!读x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語文新課標”)明確提出:“隨著學段升高,作業設計要在識記、理解和應用的基礎上加強綜合性、探究性和開放性,為學生發揮創造力提供空間?!币虼?,作業設計應體現這一理念。下面以統編語文教材四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為例,呈現在課程視域下單元作業設計的思路和策略,以供交流。
一、理論構建:理清目標關系,明確定標思路
課程視域作業觀,通俗來講,就是把作業和教學均看作是課程的有機組成部分,兩者既一致又互補,共同實現課程目標。
(一)由一致性特質,理清“四維”關系
課程視域下,教學與作業共同達成課程目標,具有目標一致性的特質。從這一特性出發,可以推導出單元教學目標與單元作業目標的關系(見圖1)。從圖1的橫向看,單元教學目標a,可以分解和具化為單元內每一篇課文、每一個板塊的教學目標b,并進一步具化為每個課時的目標c。這是教師熟悉的教學設計的過程和范疇。同樣的,橫向的單元作業目標d,可以細化出對應的課時作業目標e。實線雙箭頭表示這一維度的集合是對應的、可雙向驗證和推導的。從圖1的縱向看,單元教學目標a與單元作業目標d之間的虛線雙箭頭,表示從單元教學目標a出發可以制訂出單元的大部分作業目標d;反之,從單元作業目標d出發也能推知單元的大部分教學目標a。同樣的,根據課時教學目標c,可制訂出課時的大部分作業目標e;反向推導也成立。圖1縱向維度上的虛線表示教學目標與作業目標具有很大程度上的對應關系,而四個維度的對應關系是“教—學—評”一致性的保障。
(二)由互補性關系,明晰學期作業目標
教學與作業形成互補,共同達成課程目標,是課程視域下作業的重要特征。在上述“教—學—評”一致性作業目標的基礎上,教師要根據課程目標增加互補性的學期作業目標,以確保課程目標的達成。學期作業目標,主要來自以下幾個方面:一是語文新課標對這一學期所屬學段所提出的目標;二是與該單元語文要素緊密相關的目標;三是本學期學生應達成的其他重點目標;四是能充分發揮作業時空優勢的該單元拓展性目標。教師須謹慎論證學期的每個作業目標,清楚知道作業目標來源。
簡而言之,教學和作業在落實課程目標方面各有優勢與局限:一方面,教學中口語交際、整本書閱讀、語文學習方法和習慣、語文學習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目標,大部分較難進入傳統的作業體系,雖然教師在作業設計時并不會摒棄這些內容;另一方面,在單元教學中沒有涉及的目標,可以根據課程目標要求適時適量地在作業中呈現。
圖2較為直觀地體現單元教學目標與單元作業目標的優勢和局限。
(三)理清雙重關系,指明定標思路
明確了教學目標與作業目標的“四維”關系、互補性關系,也就理清了單元作業目標制訂的線路和流程。
首先,教師要統攬單元全局,制訂單元教學目標a,再依據每一篇課文和各個板塊內容制訂課時教學目標c;接著,根據單元教學目標a制訂單元作業目標d;最后,制訂課時作業目標e。課時作業目標e需要兩個維度的協調:橫向上,從單元作業目標分解、轉化;縱向上,利用課時教學目標來推導和具體化。
二、實踐策略:轉換協調完善,形成作業目標
(一)單元教學目標轉化
根據語文新課標的“教—學—評”一致性的原則,單元作業目標可由該單元教學目標轉化而來。教學目標制訂并不是本文要論述的內容,因此,下面以統編語文教材四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為例,從具有高度指導性和權威性的《義務教育教科書教師教學用書語文四年級下冊》(以下簡稱“教師教學用書”,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中的單元教學目標(要點)出發,闡述將其轉化為作業目標的方法和路徑(見表1)。
教學目標如何轉化為作業目標?主要有以下幾個策略。
首先是“增”,即根據單元教學重難點或增加或具化教學目標。在教師教學用書中,本單元共14項教學目標(要點)。表1中的第4項教學目標為筆者增加的。根據閱讀規律,筆者增加了第4項“整體感知課文”的教學目標。本單元習作目標為“寫出動物的特點”,基于從讀學寫的語文學習規律,筆者將原來第5項修改為“了解動物的特點,并體會作者怎樣把動物的特點寫清楚”的教學目標。增加了教學目標,也意味著作業目標的增加。
有些課后練習需要明確相應的作業目標。例如,《貓》課后練習第3題是小練筆,要求學生“讀一讀,體會這段話的表達特點,再照樣子寫一寫”。其中的“這段話”指課文第2自然段的前3句話:“說它老實吧……它也不肯回來。”練習的意圖是讓學生把動物看似前后矛盾的性格特點融于事實描述中,并使用恰當的語氣詞,表達對動物的喜愛之情。這是一個有挑戰性的學習任務,很有必要將它列為作業目標,引導學生在課堂之外認真觀察、練習,并為習作做鋪墊。
其次是“拆”。當一項教學目標描述兩個及兩個以上的教學內容時,作業目標就要進行拆分。例如,表1的教學目標6就拆分為兩項作業目標“說明對動物感情表達方法的表達效果”“說出課文趣味性語言的表達效果”。再如,表1的教學目標9拆分為兩項作業目標,即“說出明貶實褒的表達效果”“用明貶實褒的方式寫句子,表達對動物的喜愛”。拆分后的第9、第10兩項作業的學習水平分別為“理解”“運用”。這樣的拆分,為的是理清每一項作業目標的指向和學習水平,提升作業目標對作業設計的指導性。
再次是“刪”。教學目標與作業目標之間并非一一對應。有些無法通過作業進行檢測的教學目標,如大部分的語文學習習慣、興趣、態度以及某些語文學習方法等,無須或無法在一般性作業中進行練習,就不納入作業目標系統中,如表1中的第3項教學目標“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而表1第7項單元教學目標目標“有熱愛生活的情趣,激發觀察動物的興趣”則融入觀察動物的活動中,即第11項單元作業目標。
最后是“擴”。解讀教材中的課后練習,可以幫助教師進一步細化、具體化作業目標。例如,本單元三篇精讀課文后都有比較閱讀的練習,涉及本單元重點教學目標“體會作家是如何表達對動物的感情的”。教師可將課后練習及重點教學目標結合起來,并轉化、擴展為作業目標(見表2)。要強調的是,即使教師教學用書上沒有這方面的教學目標描述,也應該把課后練習的教學目標、作業目標增補進去,因為學生使用的是課本,課本直接體現教材編者的意圖。
表1、表2中的作業目標體現了作業是課堂教學的鞏固、拓展、延伸的理念。基于作業目標設計的作業,能夠與教學形成對應關系,有力達成“教—學—評”一致性的目標。
(二)學期教學目標轉化
無論是從統編語文教材訓練目標的序列化特點來看,還是從作業對學生學習的固有優勢來看,都有必要在單元作業目標里設計由學期教學目標轉化而來的適量的作業目標。這是從另一個層面體現“教—學—評”一致性的訴求。對這樣的學期作業目標,教師要明確它們的來源和依據。對本單元,根據語文新課標第二學段的教學要求、語文要素、單元文本特點等,確定以下兩個語文要素(見表3)作為學期作業開發的來源和依據,并制訂出作業目標融入單元作業目標中。
(三)單元作業目標完善
單元作業目標制訂后,教師還要進行全局審視、分析。如,從表1發現作業目標6“說明對動物感情表達方法的表達效果”與目標7“說出課文趣味性語言的表達效果”、目標8“能說出語氣詞的表達效果”、目標9“說出明貶實褒的表達效果”等目標是“屬”和“種”的關系,需要繼續深究這4項目標的具體內涵。
回到源頭來探尋語文要素“表達對動物感情的方法”。
分析本單元三篇課文的語言風格、寫作方法、情感表達、文章結構等方面,發現作者在表達對動物的喜愛之情時有如下特點。
先說語言風格。《貓》《母雞》都是老舍的作品,語言平實、風趣和口語化;《白鵝》的語言詼諧、風趣。結合“交流平臺”、課后思考練習題分析,要求學生不僅要對三篇經典課文的趣味性語言,特別是語氣詞、明貶實褒的詞句進行深入品味,理解其表達效果,還要嘗試運用,表達自己對動物的情感。再說寫作方法與情感表達。三篇課文都通過生活中常見的場景或具體的小事,生動地表達情感。作者通過描寫生活中的場景、敘寫具體的事例把動物特點寫清楚,并表達對動物的情感,是本單元的重點內容,這也是學生習作面臨的難題。最后是文章結構。三篇文章都采用了總分結構,使用過渡句,有詳有略地對動物進行描寫、抒發感情。這方面的學習不是本學段、本單元的學習重點。
基于以上分析,作業目標6“說明對動物感情表達方法的表達效果”包含了目標7、8、9以及目標“概括表現作者喜愛動物的事例,并說出閱讀這些事例的感受”,表1中的作業目標就要留下更加具體化的后4項目標,而刪除具有綜合性的作業目標6。這樣,有利于將作業目標轉化為具體的作業內容和題型,使作業目標更清晰,避免重復、模糊和混亂現象的產生。
此外,單元作業目標制訂時還要通盤考慮長作業與短作業、個人作業與合作作業等多種形式的穿插安排。至此,理清本單元作業目標,按照學習水平由低到高排列(見表4)。
(四)課時作業目標制訂
單元作業目標制訂的外顯行為是轉化和完善的過程,課時作業目標的制訂則是分解和協調的過程。由圖1可知,e課時作業目標與d單元作業目標存在對應關系,同時與c課時教學目標存在很大程度上的對應關系。因此,在e課時作業目標制訂時,可以依據d、c這兩個維度的目標來協調、分解,即思考d目標如何落實到哪一篇課文的哪個課時,而c課時教學目標是e課時作業目標的主要依據。以此為基礎再綜合考量作業量、難度值、作業形式等要素,合理安排學期作業目標、長作業目標、重點作業目標等。表5為《貓》一課的作業設計概況。
綜上所述,課程視域下的語文作業更有針對性,使作業與教學協同發揮作用,共同達成課程教學目標。在課程視域下的語文作業,追根溯源制訂作業目標,有利于克服作業設計的盲從、混亂的弊端,提升作業質量與實施成效。作業從目標到題型的設計都要滿足不同學習風格、不同學習水平學生的不同學習需求。這都需要教師在教學與作業設計中不斷實踐、不斷優化。
[ 參 考 文 獻 ]
[1] 王月芬.重構作業:課程視域下的單元作業[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21.
[2] 溫儒敏,陳先云.義務教育教科書教師教學用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