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宇云
[摘 要]隨著“雙減”政策的深入推進,教師持續關注作業設計的創新性,旨在減輕學生課后作業負擔,保障學生身心健康全面發展。教師需遵循“雙減”政策要求,對數學作業進行優化和完善,激發學生數學學習的興趣,提高數學綜合能力。為此,文章將從不同角度探討在“雙減”背景下,小學數學作業優化設計的具體措施。
[關鍵詞]小學數學;課后作業;優化設計
[中圖分類號] G623.5[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9068(2024)05-0097-03
課后作業不僅是課堂教學內容的擴展,也是學生鞏固基礎、提升能力的紐帶。在數學教學中,教師應根據數學學科核心素養的要求,將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與作業設計互相融合,既保證“雙減”政策的有效落實,又能摒棄傳統作業設計形式的弊端。針對傳統作業的枯燥、機械等問題,教師要大膽創新,優化作業設計,以免學生產生抵觸情緒,切實遵循減負、提質、增效的原則。作業設計還要關注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的融合,以及社會資源的融入,使學生在豐富的作業資源中體驗學習的價值,認識到數學與生活之間的緊密聯系,從而真正實現教育目標。
一、作業設計的原則
(一)依據新課標設計的原則
新課標理念的提出進一步鞏固了“雙減”政策的成果。在設計數學課后作業時,教師要按照新課標理念的相關要求,確保科學性、合理性和育人性,設計的作業內容要與學生的生活經驗相互結合,鼓勵布置分層作業、彈性作業和個性化作業,使學生通過完成作業經歷知識的挖掘—探究—內化全過程。另外,作業的題型及題量均應契合學生學情,并從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學習活動觀、跨學科等多角度探索優質作業設計的路徑。
(二)一致性原則
作業設計應與課堂教學目標保持一致。在傳統教學模式中,部分教師為提高學生成績,布置大量重復性、記憶性的作業,顯然這與“雙減”政策的要求不符。教師要本著“教—學—評”一致的原則,針對課堂教學中出現的問題,及時反饋在作業中讓學生獨立思考解決,實現“問題不過夜”的目標,這樣也能培養學生“今日事今日畢”的學習習慣。除教材習題及課后輔導資料練習題外,教師還需根據一致性原則拓展相關的課外內容,促使學生融會貫通。教師在作業設計中展現創新精神,學生的作業完成質量可以實現質的提升。
(三)實踐與理論相結合的原則
傳統的課后作業,只是單純讓學生去做題。而“雙減”政策背景下,教師在優化數學作業時,應當從形式上進行創新,既要有一般的計算題,也要加入一定的實踐性、生活性相結合的題型,使學生對知識的理解不僅僅停留在表面,而是深入挖掘知識的本質。教師還可以設計一系列小創作、小研究或小閱讀等實踐活動作業,以新穎有趣的方式激發學生興趣,大幅提升學生完成作業的積極性。例如,可以讓學生完成觀察性作業,探討生活中不同形狀的物體背后的設計理念,以鍛煉學生的觀察力和思維能力。又如,對高年級學生可以布置類似測量客廳地板面積的作業,實現理論與實踐的緊密結合。當然,實踐性作業的完成離不開家長的監督,這也為家長與教師間的溝通提供了平臺。
二、作業優化設計策略
(一)設計前置性作業,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前置性作業是教師根據課程標準、教學內容、教學目標、學生實際等,針對學習內容提出的能體現知識的脈絡與線索的小問題與小研究,是引導學生在學習新知之前自己先學的“綱”。古語有云“預則立”,如果教師能夠培養學生良好的預習習慣,學生的課堂學習才會更有針對性。在設計前置性作業時,教師應提供“前置學習單”,讓學生以“前置學習單”為依據,按照教師的要求探究新知,并記錄下探究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學生通過完成前置性作業,感覺到這個知識點是自己探究出來的,由此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更深刻,進而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例如,在教學“長方形和正方形”時,教師可以設計以下四個任務:(1)在預習本章節內容后,總結你學到的知識。(2)準備長方形和正方形紙各1張,量一量、折一折、比一比,觀察兩個圖形的特征。(3)說一說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相同點和不同點。(4)嘗試用鉛筆和直尺畫1個長方形和1個正方形。這一系列任務難度適中,有助于夯實學生的基礎,同時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通過在課堂中分享預習成果,并對比自己與他人的學習狀況,有助于提升整個班級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二)設計趣味性作業,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小學生活潑好動,對新鮮事物充滿好奇。教師在作業設計時也要考慮到學生的這一特點,積極設計有趣的、生動的作業,使學生在愉悅的氛圍中主動完成任務,從而激發他們完成作業的興趣與熱情。當然,在設計趣味性作業的過程中,教師還需關注教學目標的融入,避免過度娛樂化,確保作業的教育意義不被削弱。
1.情境化作業
情境化作業是指教師為學生設計一些生活情境,讓學生將課堂所學遷移到生活中,靈活運用課堂知識解決各種情境中的問題。這類作業通常能夠激發學生的代入感,使他們在不知不覺中產生聯想。此外,情境中涉及的不同角色和任務還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應變能力和信息整合能力,從而提高作業完成效果。
例如,在教學長方形和正方形周長的計算后,教材的習題中會涉及一些不規則圖形周長的計算,為這類問題設計課后作業時,教師應在知識講解的基礎上,有意識地融入趣味元素(如學生喜愛的動畫角色),以激發學生完成作業的興趣。
【例1】懶羊羊起床后覺得肚子餓,想去美食莊吃飯。他先沿著a路線到達美食莊,用餐后沿著[b]路線回家。請同學們想一想、算一算,懶羊羊走哪條路更近,為什么?它一來一回總共走了多少米?
2.游戲類作業
小學生都喜歡玩游戲,他們在游戲過程中能聚精會神、仔細思考、認真分析。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在講解完一個知識點后往往會布置一些相關習題,以鞏固教學效果。這類作業可以采用游戲形式設計,這樣既迎合了學生喜好玩樂的天性,同時也能讓他們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牢記知識并靈活運用。當然,游戲類作業主要適用于中、低年級學生,同時在布置這類作業時要把握好游戲的形式和完成的時間。
例如,在教學“比較萬以內數的大小”時,課前學生對比較100以內數的大小已經有了一定的認識,這節課的重點在于引導學生遷移自身既有經驗,掌握比較萬以內數的大小的方法。
【例2】準備一副撲克牌,教師抽其中4張,請生1也抽取4張,各自按抽取順序組成一個四位數,比一比誰的數更大。
師:我組成的四位數是3548。
生1:我組成的四位數是3429。
師:我們從高位開始比較,我的千位上是3。
生1:我的千位上也是3。
師:我們的千位都一樣,分不出大小。接下來看百位。
生1:我的百位上是4。
師:我的百位上是5。因為5>4,所以3548>3429,我的四位數比你的四位數大,我贏了。
課后學生之間兩兩一組玩這個游戲。幾局過后,學生就會知道如何分辨較大的數,并自行總結比較萬以內數的大小的簡便方法,這樣學來的知識會更牢固。
(三)設計實踐性作業,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小學生思維發展并不完善,教師在教學時應當借助具體的案例或實物進行引導,逐步培養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為此,在設計課后作業時,教師可以有意識地增加一些實踐性作業,讓學生在實際操作中深化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同時提高完成作業的積極性。實踐性作業的設計需契合學生的日常生活經驗,避免難度太高而打擊學生的積極性。在實踐作業中,教師不僅要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同時還要鍛煉學生分析問題和發現問題的能力。
例如,教學“位置與方向”時,教師可以布置實踐性作業,讓學生在實際生活中辨認方向,深刻體會數學知識在生活中的具體應用。
【例3】手繪一張自己熟悉的地方的平面圖,標上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并說一說在平面圖中某一建筑物位于另一建筑物的哪個方向?
師:說說你們是怎么畫的?
生1:我先按照自己的生活經驗分辨出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再畫圖。
生2:我先利用家里玩偶與其他物品的擺放位置認識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再畫圖。
在此過程中,學生對數學知識并非死記硬背,而是通過自主理解完成探究學習,既提升了自身能力,也積累了生活經驗。教師可以鼓勵家長參與其中,帶領學生走出家門,站在某一地點辨別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并討論各自所見到的物體或建筑物。這樣,家長可以了解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所遇到的問題和取得的成果,同時以自身經驗引導學生掌握更多辨別方向的技巧。
(四)設計說理性作業,提升學生思維水平
隨著學生年級的增長,在數學學習過程中,他們將接觸到眾多公式與定理。為了避免學生死記硬背,教師應從深層次的原理角度設計說理性作業,使學生不僅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這樣可以避免陷入機械、重復練習與刻板題目訓練的誤區,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通常,若學生能明確描述作業完成過程,則表明他們對相關知識點掌握扎實。在說理性作業完成過程中,教師應關注學生的思路分析與思維發展,并及時調整教學方法,從根本上提升學生的解題能力。
例如,六年級學生完成工程類應用作業時,常常會出現各種錯誤,教師就可以挑選出典型錯誤在課堂上進一步講解。
【例4】一條隧道長10千米,A隊挖完需要7天,B隊挖完需要4天,如果兩隊一起挖,需要多少天?
生1:解答正確。
生2:我覺得不對。
師:這樣的列式是錯的,大家再仔細分析,以4人小組形式共同討論,說一說錯在哪里,以及如何改正。
在教學實踐中,“找錯、說理”的教學方法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他們感受到一種類似于參與“智力游戲”的愉悅。這種方法不僅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還能鍛煉他們的理性思維能力和數學表達能力。此外,通過闡述自己的觀點,學生還能增強自信心,從而達到事半功倍的學習效果。
(五)設計分層作業,提升作業的有效性
鑒于學生個體差異,他們在數學作業完成中所表現的能力各不相同。在優化作業設計時,教師需充分考慮這一特性,創設層次分明的作業,以滿足不同學生的個性化需求,并促使他們在最近發展區取得有效進步。教師設計層次性作業之前,需要對學生的學情有所了解(如知識儲備、學習能力、吸收能力),進而將全體學生劃分為不同層次(如基礎、中等、拓展),并據此合理設定分層作業內容。需注意的是,分層作業并非將學生劃分為三六九等,而是旨在協助學生定位自身學習需求,發揮優秀學生的引領作用,營造全體學生敢于爭先、互幫互助的學習氛圍。
以“小數乘法”為例,教師可以設計三個層次的作業。對于基礎層次的學生,教師可以直接列出一些簡單的算式,如“4.2+4.2+4.2=( )×( )”“10.2×4.7=?”基礎層次的題目旨在鞏固學生的基礎知識。對于學習能力在中等層次的學生,教師可以設計一些簡便算法類的作業,如“10×9.8+0.2×9.8如何計算更簡便。”而對于拓展層次的學生,教師應加大難度,增加一些四則混合運算,如讓學生嘗試脫式計算“16.8-7.4×1.2”。教師應激勵學生在完成當前學習層次作業后,嘗試更高一級難度作業的挑戰。同時,可采取小組合作方式,由拓展層次的學生協助中等層次、基礎層次的學生,共同完成全部作業。在課堂檢查作業時,教師需平衡各層次學生的表現機會,不僅注重拓展層次學生的表現,也要讓基礎層次學生有機會分享自己的作業完成情況。
綜上所述,教師在優化課后作業時,應當按照新課標理念以及“雙減”政策的相關要求,基于學生實際情況,關注學生個體差異,從數學作業的內容、形式等多個角度入手,豐富作業形式,實現提質增效,培養學生數學核心素養,真正促進“雙減”政策的落地。
[ 參 考 文 獻 ]
[1] 黃冬梅.雙減背景下小學數學作業設計探析[J].科普童話,2023(18):142-144.
[2] 鐘建軍.“雙減”政策下的小學數學作業設計[J].江西教育,2023(19):66-67.
[3] 黃亞玲.“雙減”背景下小學數學作業的優化設計[J].華夏教師,2023(12):39-41.
[4] 余麗娟.控量減負,創新增效:試論“雙減”背景下的小學數學作業設計[J].教師,2023(17):57-59.
[5] 李明.“雙減”視角下的小學數學作業設計[J].新課程研究,2023(1):9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