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地方高師院校是培養教師的搖籃,教師人文素養是教育家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人文素養不僅指具備人文知識,還包括理解人文思想、具備人文方法、擁有人文精神和展現人文行為。開展人文教育是有效應對專業教育帶來的持續沖擊,滿足師范生全面發展的內在要求,有效提升師范生必備的職業素養,培養具有教育家精神的未來教師的必然要求。當前,地方高師院校的人文教育與強師建設要求仍有差距,主要表現為師范生人文知識儲備不足,價值觀趨向功利化、職業信念不堅定三個方面。為此,地方高師院校課程設置的實踐取向,教師的學科化取向和校園文化建設亟待改進。強化地方高師院校的人文教育,須優化師范專業課程設置,融人文教育于專業教育,提升教師人文素養,構筑優良文化環境,厚植文化育人土壤。
關鍵詞:教育家精神;高師院校;人文教育;專業教育;職業素養
中圖分類號:G640? ? ? ? 文獻標志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000X(2024)08-0080-05
Abstract: Local normal universities are the cradle of cultivating teachers, and teachers' humanistic literacy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educator spirit. Humanistic literacy not only refers to having humanistic knowledge, but also includes understanding humanistic ideas, having humanistic methods, possessing humanistic spirit and showing humanistic behavior. Carrying out humanistic education is an effective way to cope with the continuous impact of professional education, meet the internal requirements of normal students' all-round development and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professional quality of normal students, and cultivate future teachers with educator spirit. At present, there is still a gap between the humanistic education of local normal? universities and the requirements of 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ers, which is mainly manifested in three aspects: insufficient reserve of humanistic knowledge, utilitarian tendency of values and wavering of professional belief. Therefore, the practical orientation of curriculum setting, the disciplinary orientation of teachers and the campus culture construction of local normal universities need to be improved. To strengthen the humanistic education of local normal? universities, it is necessary to optimize the curriculum setting of normal majors, integrate humanistic education into professional education, improve teachers' humanistic literacy, build a good cultural environment and strengthen cultural education.
Keywords: educator spirit; normal universities; humanistic education; professional education; professional quality
地方高師院校是培養教師的搖籃,其教育教學改革方向對師范生培養影響最為關鍵。黨的二十大提出建設教育強國支撐中國式現代化,是對人們期待高質量教育的回應,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培養一線教師“教育家精神”的要求,人文性是顧明遠先生總結新時代特征之一[1],當前的師范生培養需圍繞教育使命,推進教育教學改革。在實用理性占主導地位的當下,科學與人文的天平依然向科學傾斜。在地方高師院校內部主要表現為重視科研而輕視教學,重專業教育而輕人文教育,師范生的人文教育逐漸被忽視。本文著力于闡明地方高師院校開展人文教育的必要性和現狀,并由此分析人文教育面臨忽視的原因及改進路徑。
一? 地方高師院校開展人文教育是強師建設的必然要求
人文教育是培養學生人文素養的教育方式。人文素養不僅指具備人文知識,還包括理解人文思想、具備人文方法、擁有人文精神和展現人文行為。開展人文教育可以有效應對專業教育帶來的持續沖擊,滿足師范生全面發展的內在要求和有效提升師范生必備的職業素養。
(一)? 應對專業教育帶來的持續沖擊
當前,師范類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的課程模塊大致包括公共必修課、公共選修課、專業核心課、專業選修課、教師教育課和實踐課。師范類專業認證標準對教師教育課程、人文社會與科學素養課程、學科專業課程的學分和占比作了明確規定,教師教育課程學分要求為必修課大于等于10學分,總學分大于等于14學分。人文社會與科學素養課程學分占總學分比例要大于等于10%,學科專業課程學分占總學分比例要大于等于50%,教育實踐時間要大于等于18周。人文社會與科學素養課程主要分布在公共必修課和公共選修課。公共必修課主要涵蓋思政課、大學英語、大學體育和計算機基礎等課程,公共選修課則包括人文與科學兩個類別,人文社會課程的生存空間狹小,而學科專業課程的學分占比卻要大于等于50%。在專業化的社會里,專業性是人立足于社會的合法性存在。在師范生培養的過程中,專業課程也具有了絕對的話語權。但人立足于社會,過分的專業化會導致人的原子化,人與人的關系將缺乏共同的文化基礎而變得隔離。因此,通過加強人文教育將有助于打破人的這種隔離狀態,而實現了人與人的關系共建。
(二)? 師范生全面發展的內在要求
在專業化的社會里,高等教育的培養目標是高級專門人才。但這種思想存在將專門人才視為高精尖機械工作的認知誤區,鑒于此,有學者提出大學的培養目標是育人而不是培養機器。師范性、學術性、人文性是師范生培養必須兼具的人才屬性,缺了其中任何一環,人才培養的質量都有缺項。師范生肩負著教書育人的重任,不僅要具備較好的人文素養,熟知本民族的文化,還必須要具備相關學科的專業知識和熟練的教學技能。即師范生必須向學生傳授“是什么”“為什么”“怎么做”三方面的知識與能力?!笆鞘裁础本褪侵笇W科知識。師范專業大量開設的專業必修和選修課程都旨在培養師范生從學科專業的視角解釋某一問題是什么,即“事實”。特定的事實如果處于孤立的狀態,它就沒有存在的價值。實際上,特定的事實總是與其他相關事實相聯系,才能突顯其存在的價值。這一價值就對于“為什么”。而導引事實之間相互聯系的原動力就是本民族的文化。師范生通過學習本民族的文化,深刻地了解本民族過往的歷史、文化心理、民族精神和行為習慣等。在往后的日常教學中,師范生或許不會直接講授本民族文化的相關課程,但是學生們仍然會在與他們的實際交往過程中,感受到這些文化內涵,如教師的專業精神、職業素養等方面。師范生也才能更好地向學生解釋事實之間的內在關聯。而具體的解釋就涉及到怎么教的問題,即師范性。師范生通過漫長的專業見習、實習、研習等過程,具備了運用合適的教學方法向學生傳授特定的課程內容的能力。
(三)? 提升師范生的教育家精神職業素養
人文性不僅體現在對專業知識的價值引領,同樣也是教師具備教育家精神的職業素養之一。在專業化的社會中,教師職業與其他職業最大的區別在于人文性。工廠的工人只要完成其工段的工作,就算是完成了自己的本職工作。警察和醫生雖然和教師一樣,也是與人打交道的職業,但是這兩種職業卻必須要控制住自身的人文性。面對兇惡的歹徒,以善良、憐憫待之,會非常危險。同樣,面對生命垂危的病人,醫生的憐憫和感傷則會妨礙醫生的專業性。師范生作為候選教師,其主要職責是育人,即導人向善、向上、向前。導人要基于一定的價值,而人文性就是這些價值的載體,通過人文性將學生的個體經驗與社會經驗聯結。而缺乏人文性的教師只能向學生傳授孤立的學科知識,卻不能很好地闡述學科知識的價值。此外,人文性是教育家精神的基礎和前提,也是教師實現專業認同的重要條件。當前越來越多的鄉村教師正逐漸向城市流動,而農村學校的教師補充機制越來越需要借助行政干預。除了城鄉之間存在明顯生活環境差距外,師范生人文性培養不足也是重要的原因之一。因此,地方高師院校的人文教育需要幫助師范生建立起多層立體的價值體系,幫助師范生打通自身職業與社會價值的關聯。
二? 地方高師院校人文教育的癥候
人文性是新時代特征之一,是育人的重要指向,是師范生教育改革著力點。地方高師院校人文教育的癥候,主要表現在師范生人文知識儲備不足、價值觀日趨功利化、職業信念不堅定三個方面。
(一)? 人文知識儲備不足之癥
人文社科課程在師范生的培養計劃中相較而言長期處于弱勢地位。師范生所具備的人文知識主要依靠大學階段前的中學階段的語文科目的學習。中學階段的應試傾向制約了師范生的人文知識儲備的廣度和深度。師范生人文知識儲備不足主要表現為人文知識面狹窄,對人文知識的認識不全面,也不能準確地理解人文的內涵和人文知識的涵蓋范圍[2],有的師范生以文學知識代替人文知識,在圖書館中最受學生喜愛的書籍是中外的文學經典著作。通過承載人文知識的公共選修課的選課情況可以發現,學生對于文學類、藝術類、影視類課程的積極性較高,對于較嚴肅的社科類、歷史類課程的積極性比較低。導致師范生所掌握的人文知識有所弱化,結構也較為單一。興趣是學習的內在動力,但大部分師范生對于人文課程的選修也較為敷衍,沒有表現出積極主動的態度,多數是為了“混學分”,一方面是認為人文知識對于專業知識的學習沒有助益,師范生難以將兩者相互聯系起來,人文課程的教學方式也較為單一和枯燥,因此,師范生只將人文知識當作專業知識的調味劑而已;另一方面,師范生沒有意識到人文知識對生涯發展的指導價值。由于師范生缺乏對人文知識的價值和意義的深刻理解,導致對人文知識的學習缺乏自主性和靈活性,即缺乏學習人文知識的內在動力。
(二)? 價值觀日趨功利化之癥
受社會大環境的影響,當前部分師范生衡量職業成功與否的標志趨向物質化,認為人文教育的價值是軟的,良好的人文修養在學習和工作中的效用并不顯著。美國人文學術研究基金會曾在《美國高等教育人文教學研討報告》中指出:人文教育在高等教育中受到輕視,導致大學生對文化傳統極其陌生。值得憂慮的趨勢是,不少大學生對教育目標的人文教育價值沒有清晰概念;人文學科在大學課程中喪失了中心地位,設課越來越少;主修人文學科的學生人數比率急劇下降,許多獲學士學位的大學生沒有修過重要的人文課程;許多大學畢業生對歷史、文學、藝術和哲學茫然無知[3]。在國內高校包括地方高師院校同樣存在這些問題,導致用人單位反饋,現在的大學生厚知識、薄文化、強理論和弱行動。這種現象的出現,跟大眾化趨勢下大學生就業競爭加劇也有關。很多師范生在選擇就讀哪所地方高師院校時,也是基于是否有利于將來的就業,以及教師職業能夠帶來的經濟收入和相關福利待遇,而對于個人專業發展平臺和個人專長的實現考慮得較少。以赫茨伯格雙因素激勵理論為衡量標準,師范生對于保健因素的關注較多,對于激勵因素的關注較少。此外,在社會變革背景下,經濟飛速發展,人們的思維方式、價值取向、行為規范也日趨多樣化。缺乏人文教育滋養的師范生容易受世俗功利觀念的引導,在擇業過程中將經濟收益、社會地位等置于首要考慮因素,卻忽略個體自身對于社會的價值。
(三)? 職業信念不堅定之癥
在各種指導性、規約性的精神意識形式中,信念無疑是其中重要而關鍵的一種,它為人們奮勇而執著地追求理想、實現目標、獲得成功提供強大動力[4]。當前師范生對于教師職業的價值和職業道德的認識是準確的,但對于未來的生涯如何發展的認識并不清晰。為了就業而選擇師范院校,受到了父母意愿的影響而選擇師范專業,此類現象仍然普遍存在。即師范生并沒有從自我出發來反思自己是否真的喜歡這個職業,也沒有從自身出發去思考教師這份職業之于自身發展的意義。師范生對教師職業認識不充分,也直接影響到了師范生的學習動力。有的師范生學科專業知識不系統、教學基本技能缺乏鍛煉、心理素質也比較脆弱、教學實踐能力不強等,較難適應基礎教育變革發展的步伐。從之前的分析可以得出地方高師院校人文教育比較薄弱和人文課程的開設較少,職業道德與政策法規課課時也較少,對師范生職業道德與精神的塑造有限。所以,部分師范生畢業以后并不會選擇教師職業,而是依托專業知識另謀職業。也有的學生基于自身原因,認為自己并不適合從事教師職業,對于教師職業缺乏職業熱情。這些因素共同導致師范生對于未來從教信念比較模糊。
三? 地方高師院校人文教育癥結之因
導致地方高師院校人文教育癥結的誘因主要有三個:一是課程設置的實踐取向,二是大學教師的學科化取向,三是校園文化建設比較滯后。
(一)? 課程設置的實踐取向
高校在開設課程時主要是以專業課程為重,在教學體系中的人文內容受到嚴重的擠壓。而師范類專業除了重視專業課教學以外,還不斷強化教學實踐能力和教學基本技能的培養,人文教育的處境就更為尷尬了。國外工程教育相關專業要求人文類課程需要占到總學分的25%~30%。經調查,部分地方師范院校要求師范類專業的專業課程占專業總學分數的50%,實踐類的課程要占到總學分的25%~30%,而人文社科類課程占總學分的比重低于10%。根據《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工作基本要求》,本科思政課總學分為16[5],占專業總學分的10%左右。由于大部分地方高師院校開設的人文選修課程還不夠完善,人文知識結構不合理,教學內容不夠與時俱進,因而學生學到的只是孤立的書本知識,缺乏動態的、發展的教育,學生的創新精神和思維能力得不到培養。
(二)? 大學教師的學科化取向
在“雙一流”建設的語境下,各個高校對于專任教師的定位是研究人員,而不是純粹的教師,引進教師的條件不是看教師的教學能力、人文素養如何,而是看教師畢業于什么學校,是否有海外留學經歷,發表的高水平論文數,等等。由于各個高校更注重科研能力的建設,對于教師的評價也更側重其科研能力情況,許多地方高師院校教師由于受到學科的規訓,對于自身的人文素養的提高較為忽視。也有部分教師希望提升自己的人文素養,卻缺乏相應的支持條件。而鼓勵教師開展學科研究的相關配套制度、學術培訓等支持環境卻非常完備。另外,由于地方高師院校的整體發展較為緩慢,當前不少的地方高師院校仍然處于規模擴張的階段,對于教師隊伍也是只求數量不求質量,部分教師專業知識不扎實、教學方法老舊、教學理論欠缺等現象仍然存在,這些現象不僅影響專業課的教學質量,同樣影響人文教育的教學質量。而師范生對于教師還是抱有期待的,學生們不僅希望能夠獲得實用的知識,同樣希望獲得人生的指引,但是學科取向的教師還難以滿足學生的期望。
(三)? 校園文化建設比較滯后
校園人文環境,是高校師生共同創建的一種特定的精神環境和文化氛圍。這種通過文化活動營造出來的環境氛圍,對人的心理有輻射作用,在較高層次上規范著包括大學生在內的全體師生員工的思想行為[6]。擁有深厚底蘊的地方高師院校,校園文化建設也較好,但是隨著新校區的建設,老校區的文化環境無法簡單地復制到新校區,而新校區的校園文化建設還停留在文化符號的布置,文化符號與學生之間還沒有產生精神性的聯系。無法與學生產生聯系的文化只是一些無意義的符號。此外,地方高師院校的校園文化側重于教育、教師、教學文化的呈現,與綜合性高校相比,文化的包容性和廣博性還不夠;與藝術類高校相比,校園文化的品位和人文氣息還不夠濃厚。校園文化建設的滯后不利于學生人文素養的提升,阻礙學生的個性化發展。校園文化環境的滯后還間接導致一部分師范生沉迷于網絡游戲及一些搞怪的網絡小視頻的制作和發布中,從而浪費了寶貴的大學學習時間。
四? 地方高師院校加強人文教育的路徑
要強化地方高師院校的人文教育,必須要優化師范專業課程設置,融人文教育于專業教育之中,提升教師人文素養,構筑優良文化環境,厚植文化育人土壤。
(一)? 優化師范專業課程設置,融人文教育于專業教育之中
由于人文課程開課情況不理想,人文教育的開展只能寄希望于對專業課程的滲透,即在專業課的教學過程中向學生講授人文精神的內容。像物理、化學、生物和信息技術等專業的核心課程只要關于物理世界,而用這些專業知識來為人類服務就會與人產生關系,這些關系就涵蓋了豐富的人文知識和人文精神。突出表現為人對于事物的主體作用和人對事物的態度。蘊含人文知識和精神的專業教學內容,不僅使學生接受了豐富的科學知識,而且能夠受到高尚的人文精神的浸潤[7]。教師要善于啟發學生發現美、鑒賞美的能力,通過介紹學科的創建史,學科專業知識對于解決社會問題的價值,培養師范生形成務實的學術態度和社會責任感,幫助師范生形成科學的思維方法和與他人相互交流與合作。當前,專業課程的學習占了學生大部分的學習時間,而且學生也樂于沉浸其中。因此,在師范生最關注的專業課程的學習中,挖掘專業課程中的人文知識和人文精神,人文教育將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除了學科知識的講授以外,還能夠對師范生產生以下影響:一是通過教師的榜樣作用于學生,二是通過課堂上的平等對話,訓練學生的反思能力,三是打通所學課程與社會和人類發展之間的內在關聯。
(二)? 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提升教師的人文素養
人文知識與精神不僅僅分布于藝術、文學、歷史和哲學之中,理工科學科也蘊含豐富的人文知識和人文精神,關鍵在于專業教師是否具備較好的人文意識、較好的自身綜合素質,自覺挖掘課程中的人文教育內容,并適時利用教師的行為去感染和啟迪學生,從而讓人文教育行之于課程教學和專業教育中。此外,教師在課程教學的過程中,在言談舉止中滲透出來的理想信念、學術追求、精神風貌和行為舉止等都會無形中給學生很多正面的指引。一方面,高校要對課程設置、教學方式、教學內容進行調整,以符合學生的實際需求;另一方面,要對專業課教學的老師提出更高的要求,提高專業課教師的整體素養,使傳道、受業、解惑能夠互相結合,既為經師又為人師。將人文教育貫穿于專業課的教學過程中,不僅能讓學生受到人文浸染,也能夠讓課堂教學更貼近學生和社會的需求,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力,提高學習效果。所以,大學教師除了沉浸于自身的學術研究之外,還需要不斷提高自身的人文修養,如從自身的專業實際出發,通過自我學習的方式,把“教書”與“育人”緊密結合在一起,把專業教育與人文教育結合起來,向學生揭示了專業活動中的人文因素,把蘊藏在專業知識和專業能力深層的人文因素導引出來。
(三)? 構筑優良文化環境,厚植文化成人土壤
文化環境對于學生人文教育的影響是隱性的,卻也很有力量。杜威之所以對于經驗情有獨鐘,在于經驗是連接個體與周遭的載體。蘇霍姆林斯基也非常重視經驗對于教育的影響,他認為每個集體都應該開辟自己的“審美角”——一絲薔薇或一架葡萄,一棵小桃樹,一片小扎木林等,如果沒有這個極其重要的環境因素,那么我們的道德教誨都會變成空洞無用的詞語[8]??梢娦@文化有助于陶冶學生的性情,提升其精神,升華其情感,也對行為和價值取向起到隱性的影響[9]。所以,地方高師院校需要加強校園文化硬件設施的建設,構筑良好的文化物理環境。此外,由學生自身參與的校園文化也是文化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地方高師院校應該大力組織各類社團活動,如文化藝術節、文化采風等校園文化活動,讓學生在參與校園文化生活中受到陶冶[10]。由于校園文化對于個體文化素養的影響是弱的,不能對師范生提出硬性的要求,有的學生能夠積極參加校園文化生活,也有部分學生可能會游離于校園文化生活之外。因此,班主任或者輔導員有必要對這一部分學生有針對性地進行引導,使其參與到各類文化生活之中,在健康的集體文化活動中受到關愛,漸漸轉變觀念。
人文性作為中國式現代化的特征之一,地方高師院校要從回應中國式現代化、人的全面發展,切合高等教育人才培養目標的認知高度,以教育家精神的教師培養改革維度出發,積極探索人文教育推進路徑,呼應新師范教育改革要求,服務地方教育事業發展。
參考文獻:
[1] 顧明遠:以教育家精神引領教師成長[N].人民政協報,2023-12-6(009).
[2] 郝佳.高師院校師范生人文素養現狀研究[D].沈陽:沈陽師范大學,2013:25.
[3] 陳瑞.矛盾失衡:我國現代大學精神失落的實質解讀[J].教學研究,2008(2):110-113.
[4] 董祥賓.論信念的發生基礎和形成過程[J].思想理論研究,2022(4):58.
[5] 王成玉.大學生人文精神培養途徑思考[J].中國高教研究,2000(1):50-51.
[6] 張永濤.地方高師院校理科生人文素質培養途徑探析[J].文教資料,2013(16):123-124.
[7] 季君.基于第二課堂的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路徑探析[J].開封文化藝術職業學院學報,2021,41(5):100-102.
[8] 葉華松.試論大學生人文素養的集成[J].寧波教育學院學報,2004(3):40-43.
[9] 楊靜.對當代大學生人文素養現狀的思考[J].中國成人教育,2008(14):46-47.
[10] 劉莉莉.中職學校學生人文素質現狀、問題及教育策略[D].蘇州:蘇州大學,2011:49.
基金項目:全國教育規劃課題一般課題“西部連片貧困地區農村學校骨干教師專業成長支持機制建設研究”(BFA180068);廣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學改革工程項目(A類)“師范專業認證制度下教師教育課程目標達成測量模型構建的探索與實踐”(2021JGA244)
作者簡介:劉君宇(1979-),女,漢族,廣西北流人,法學碩士,副教授,物理與電子學院黨委書記。研究方向為教師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