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 跨學科主題學習是實現學生綜合素養提升的關鍵路徑。針對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為切實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在教學實踐中積極推行跨學科主題融合學習尤為迫切。為此,教師可采取以下舉措:一是推動學科緊密合作,確保教育目標與國家人才培養戰略同頻共振;二是構建學習支架,通過構建多元化教學模式,豐富學習場景;三是強化導向,構建綜合評價體系,以多維度評價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關鍵詞 新課標;小學;道德與法治;跨學科教學
中圖分類號 G62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5995(2024)12-0053-03
跨學科主題教學是《義務教育課程方案(2022年修訂)》(以下簡稱《新方案》)所倡導的教育改革新導向。《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2022年修訂)》(以下簡稱《新課標》)著重指出:“深化綜合課程體系構建,優化科目布局,注重培養學生將知識融合在現實環境中解決問題的能力。實施交叉學科教學,加強跨學科主題協作育人效果”,并規定,“各學科原則上應安排不少于10%的時間用于跨學科主題學習開展”[1]。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兼具政治導向性、思想引領性及綜合實踐特質,在該課程中實施跨學科主題學習活動,不僅是新課改的一大閃光點,還是對該學科教學體系的一次深刻反思與重構。然而,跨學科主題學習作為新興教學形態,其如何在理論層面錨定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在實踐維度發揮塑造靈魂的核心作用,成為教師亟待深掘與細究的課題。基于此,本文聚焦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對跨學科主題學習價值取向、實施路徑及多元化評價體系進行分析,旨在更好培育能夠具有社會責任感和國家使命感的新時代青少年。
一、跨學科主題學習:道德與法治課程革新的時代需求
(一)凸顯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核心素養內涵
各學科擁有獨特的邏輯基礎、問題范疇及知識體系,形成各自的學科核心素養。教育心理學家加德納認為,學科是人類智慧的結晶。深入專業的學科研究有助于掌握其精髓,培養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新課標》定義了法治意識、健全人格、道德修養、責任擔當、政治認同五大核心素養。[2]這些素養的培養需要超越單學科界限,通過跨學科學習增強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提升學生面對復雜現實挑戰的應對水平。跨學科學習對于道德與法治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至關重要,同時也是深化學科價值與核心素養內涵的有效途徑。
(二)培養小學生道德與法治觀念的新路徑
學科之間的隔離導致學生將生動的現實生活與抽象的學術知識分割開來,錯誤地認為課堂所學與實際生活缺乏聯系,忽視了生活與教育、經驗與課堂學習之間的深層聯系。跨學科主題學習的崛起,無疑是對上述現象的一次深刻顛覆與有力回應,其核心優勢聚焦于一種革命性的學習模式,旨在培養學生的“跨領域綜合能力”與“卓越跨學科素養”。然而,小學生的心理發展并不是按照預設的學科框架進行的,而是隨著他們日常成長的需求自然延展。因此,小學道德與法治的跨學科主題學習并非是對學科界限的完全消除,而是在深入探討中,讓學生更好地感受和理解各學科的獨特意義與價值。以“生命教育”為例,教師開展跨學科主題學習,就是借助生命科學、社會學等多學科視角,引領學生親歷生命的奇跡,探究生命誕生的奧秘。在這一過程中,學生不僅能夠洞察生命學科知識的構建脈絡,還能超越單一間接經驗的束縛,在直接經驗的不斷累積中,深化對道德與法治學科的理解與概念建構。[3]
二、變革契機:道德與法治課程跨學科主題學習的著力點
(一)起點:植根學生生活
學生生活世界是跨學科主題學習的邏輯起點。學習應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從而提升學習者生活質量與個體能力。小學生的學習生活作為社會交往過程,為跨學科學習提供了豐富素材。跨學科學習之所以成為可能,關鍵在于其主題源自真實生活,遵循人類普遍認知與生活邏輯。木下竹次的“合科學習”理念啟示我們,跨學科學習應依據學生興趣與生活設定內容,整合學科資源。當前跨學科實踐多停留于“小合科”層面,缺乏宏觀視野與生活要素的深度融合。所以,深入關注學生的生活,就成了推進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開展跨學科學習的當務之急。
(二)核心:聚焦真實社會問題
知識的價值在于應用與實踐,正如杜威所強調的“做中學”。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應引領學生從家庭、校園走向社會,通過觀察與發現,聚焦真實社會問題,形成問題導向的學習過程。例如,圍繞“老人摔倒是否扶助”等社會熱議話題,教師可引導學生進行遞進式追問,喚醒其社會責任感與倫理意識。在跨學科學習中,教師要突出對社會責任類型問題的不同理解和解決途徑,把重點放在學生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上,為學習提供深刻主題,促進學習的深度與廣度。[4]
(三)關鍵:跨越學科界限
跨學科學習的核心在于超越學科邊界,形成跨學科思維、話語與能力。教師應具備深厚的學科理解,同時平等審視其他學科,調動學生參與跨學科學習的興趣。跨學科思維要求師生不拘泥于單一學科視角,深入探討問題本質;跨學科話語則要求學生能夠識別并運用多學科語言,形成立體化理解;跨學科能力則體現在基于既有學科知識,實現對學科知識的超越與綜合運用。為此,師生需共同構建學科基礎,提升核心素養,并在真實問題解決中拓展跨學科實踐空間。
(四)保障:重構學習組織
跨學科學習需要重建學習組織,以適應復雜問題的解決需求。艾倫·雷普克指出,跨學科研究旨在整合見解,構建更全面的認識。道德與法治課程注重培養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就需要與學生的現實生活相結合,建立綜合課程體系。傳統班級授課制需裂變為不同學習型共同體,如社會參與式學習小組,以多學科視角審視問題,提升學生的道德理解力與判斷力。通過重建學習組織,為跨學科學習提供有力保障,實現學生綜合素養的全面提升。
三、實踐維度:道德與法治課程跨學科主題學習的實踐策略
(一)推動學科緊密合作
立足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本質屬性,學科深度融合的核心要素可歸納為以下三個維度:
1.教師團隊“協同并進”
教師跨學科的協同合作能顯著增強課程體系的協同效應,形成教育教學的強大合力。因此,教師團隊“協同并進”具備堅實的實踐根基與邏輯支撐。小學各科教師均承擔著傳授專業知識與培育學生學科能力的重任,在參與道德與法治課程的跨學科主題學習時,要從學生全面發展的視角出發,聚焦于提升學生的道德認知與法治意識。在這一過程中,專業知識的共享與教學經驗的交流,可以促進教師間更廣泛的互動與更深層次的交流,進而推動學科的拓展與教師的專業成長。顯然,教師團隊的“協同并進”不僅有助于打破學科界限,克服教學碎片化與填鴨式教學的局限,還可為學科融合的深化與跨學科主題學習的實現奠定堅實基礎。[5]
2.學科知識“共振共鳴”
針對同一主題,各學科教師能從各自視角進行解讀。以“可持續發展”為例,道德與法治、語文、科學、藝術等學科教師,能借助不同的學科知識、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等整合資源,對主題進行全面而深入的探討。這種跨學科間的相互借鑒、相互協同,使得各學科能以相似的知識范疇、相近的難度層次、相鄰的知識梯度及恰當的思維深度與邏輯性,共同促進學科的深度融合。這些在同一時空下展現的學科知識,恰好能在學生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交匯融合,推動學科知識按邏輯關聯、整體聚合與合理構建,為學生的學習開辟無限可能。
3.學科優勢“互補共進”
針對教育實踐中涌現出復雜問題的解決,各學科均展現出獨特的學科視角、洞察范圍及特色策略。道德與法治課程作為一項融合知識與行動的綜合性課程,其跨學科主題學習的實現,有賴于對不同學科優勢資源與力量的全面整合與協同利用。在差異化教學理念的指導下,重新審視并明確本學科的前進方向與實踐框架,是拓寬其發展邊界的有效途徑。以“社會信任問題”這一時代議題為例,各學科均能立足于其專業范疇,對誠信缺失的深層次原因及影響進行多維度、深層次的剖析。在此解析過程中,各學科不僅提供了豐富的知識素材、理論視角及思維工具,還在問題解決策略的創新與實踐中,充分展現了各自學科優勢,實現“互補共進”。這種跨學科的智慧碰撞與資源整合,不僅可以促進問題的多維度理解與綜合解決,還進一步強化各學科在解決實際問題中的“聚力”與“賦能”作用,為學科間的深度交融與共同發展提供了新動力。
(二)構建學習支架
跨學科主題學習的核心目的在于逐步涵養學生的跨領域能力,這些能力兼具“基礎技能訓練”與“實際應用培育”的雙重屬性,諸如批判性思考、創新能力及問題解決策略等。針對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構建學習支架成為驅動跨學科主題學習的核心策略。實施該策略的關鍵在于,精準聯結學生的既有知識經驗與即將建構的新認知,搭建起通往未來的知識橋梁,在更廣闊、更具社會關聯性的情境中更新學生的經驗體系,促進新舊經驗的深度融合。
STEM教育作為國際教育的創新典范,通過整合科學、技術、工程與數學等多學科資源,構建了一個跨學科的學習過程。其核心本質在于構建一種高效的學習輔助架構,該架構猶如堅實的支架,穩穩支撐起學生圍繞真實世界問題展開深度學習。受此啟發,小學道德與法治跨學科主題學習可巧妙融入多元化的學習支持策略,為學生的學習過程注入強勁動力,以此有效提升學習效果。例如,教師采用流程導向型學習支撐,依據預設的學習階段與流程,引導學生開展項目式學習。這種方法可以為學生圍繞真實情境下的跨學科主題學習提供高效路徑,具體跨學科學習路徑如圖1所示。
需著重說明,跨學科學習路徑中的各環節順序非固定不變,而是可以根據所探究問題的特質靈活變動。
(三)強化導向,構建綜合評價體系
跨學科主題學習作為培育學生綜合素養與踐行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路徑,需精準識別并規避“偽”跨學科現象,確保學習過程的真實性、深度性與素養培育的有效性,同時要追蹤監測素養達成進度。針對小學道德與法治跨學科主題學習的現狀,教師要構建多元化、綜合性的評價體系,尤為注重表現性評價的嵌入與典型評價模式的凸顯,以此通過評價引領學習方向,確保評價過程信度與結果效度,充分發揮其作為學習“導航標”的功能。
1.融合過程與結果評價
跨學科主題學習作為實現全人教育的綜合性、實踐性學習模式,其核心在于課程實踐的深度融入與學生潛能的充分激發。通過融合社會調研、實地考察、觀察記錄、實驗操作、角色扮演、知識競賽、討論交流、成果展示、即時測驗、階段考核等多元化評價手段,全面評估學生跨學科學習的參與度、問題解決能力與批判性思維發展。在此框架下,過程性評價指標需預先設定并與教學目標、內容、學生特征及發展需求緊密對接,側重于評估學生對跨學科核心知識的解構、重構能力及綜合素養的發展情況。
2.倡導多主體協同評價
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作為培育學生道德與法治觀念、促進思想發展的核心支撐,面對小學生成長階段的特殊性,其評價體系需納入學生自我反思、同伴激勵、家長輔導及教師引導等多個方面。具體而言,學生自我評價應鼓勵自我剖析與反思,促進個人成長;同伴及家長評價提供多元視角,幫助學生形成客觀自我認知;教師評價則以其專業性、全面性與深刻性,精準診斷學習狀態,促進學生學習動機、態度、行為與成效的全面提升。因此,強化教師評價的主導作用,并融合多主體評價的互補優勢,能有效促進學生跨學科學習能力的提升。
(孫慧,膠州市香港路小學,山東 青島 266300)
參考文獻:
[1] 康靖.生活元素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滲透[J].江西教育,2024(39):34-36.
[2] 李蓉.核心素養導向下的小學道德與法治評價策略[J].江西教育,2024(39):37-38.
[3] 郭芳.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與《讀本》有效融合的教學實踐探究[J].名師在線,2024(28):52-54.
[4] 丁麗萍.基于“備、教、學、評”一體化的小學道德與法治項目式教學路徑[J].讀寫算,2024(31):140-142.
[5] 秦麗梅.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培養學生家國情懷的策略分析[J].讀寫算,2024(31):146-148.
責任編輯:謝先成
讀者熱線:027-67863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