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小草
關鍵詞:鄉村振興;教師隊伍建設;鄉村教師
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指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必須全面推進鄉村振興[1]。教育是鄉村振興基礎性、戰略性的支撐。鄉村振興,必須教育振興;教育振興,必須教師為本。2023年7月6日,教育部明確指出,為支撐教育強國建設,必須啟動高質量教師隊伍建設戰略工程[2]。
教師興,人才興,才能國家富強、民族振興。進入新時代,推動各方面高質量發展已經成為國家發展的主旋律,具體到鄉村教育領域,首先要打造一支數量足、結構優、素質好、愛農村的高質量鄉村教師隊伍。目前我國鄉村教師隊伍發展雖有所改善,但仍存在著較為顯著的問題。
進入新時代,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指出,要深入實施數字鄉村發展。但由于農村位置的偏遠、基礎設施的落后、文娛活動的缺乏和鄉村開設課程的不完善,造成農村教師隊伍新鮮血液不足,教學技術和理念也難以緊跟時代發展。
長時期的經濟高速發展使教師隊伍受到較大沖擊,在逐利環境影響下,農村多數家庭輕視教育,教師的地位普遍下降,職業獲得感降低,離鄉傾向明顯。此外,新生代教師面對城鄉差距過大、工資福利難以達到預期等現狀,往往將農村教學作為一個跳板,一旦有機會,便會向城市靠攏,甚至離開教師行列。
中國農村蘊含著十分豐富的鄉村文明。但是,由于許多鄉村老師身兼數職,處理日常事務需花費大量時間,留存于課本和本土文化研究的時間較少。長此以往,鄉村教師只會局限于課程本身,忽略課程與鄉村文化的連續性。鄉村教師作為推動鄉村文化傳承創新的中堅力量,當鄉村教師失去對鄉村文化的認同,就阻斷了鄉村文明延續的途徑。
造成鄉村教師隊伍高質量建設問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通過深刻剖析并找出影響原因,才能提出有效的解決對策,推動鄉村教育振興。
教師“下不來”“留不住”,從根本上來看,是國家在推動鄉村教育現代化進程中仍存在著教育資源分配不平衡的問題,過度注重以城市教育為中心,對鄉村教育的重視度不夠,難以吸引高質量教師到鄉村學校任教,使鄉村教師也易出現“重城輕農”思想,難以長久留在鄉村教學。
雖然我國教師法規定,教師有權通過從事進修和參與其他形式的培訓不斷提高自身的教學水平和質量。但是鄉村教師相對于城市教師教學任務更繁重,培訓機會更缺少,參與的培訓大多數是短暫、簡單的集中培訓,導致他們教學水平和質量難以提高。
在中國傳統農村思想中,鄉村孩子只有通過“高考”考出農村,留在城市生活,才算擺脫“農民”身份,遠離“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村生活。在這種教育思想的潛移默化影響下,鄉村出生的大學畢業生更傾向于在城市工作,不愿回到故土,來自城市的教師又難以適應鄉村的物質條件與待遇,更無法深入了解鄉村本土文化進行教育事業。
加強高質量教師隊伍建設是解決好教育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的重要抓手,是辦好人民滿意教育的根本途徑。對于鄉村教師隊伍高質量建設,主要通過以下途徑。
要想吸引了解鄉村教育實際的教師,同時又要保持目前師資隊伍的穩定,就必須著眼于提高教師隊伍整體待遇。保障農村教師的薪酬和福利是第一要務。只有最基本的物質基礎得到了保證,教師才有動力、有意愿到農村工作,將優秀的鄉村文化傳承和弘揚,為鄉村振興作出貢獻。同時,鄉村教師考慮留在鄉村學校中,職稱晉升機會、交通提供補助和子女教育保障等都是重要因素,因此,要從多方面考慮采取措施優化教師待遇,使教師隊伍“留下來”。
必須從根源上遵循鄉村老師“從本地來,服務于本地去”的原則,精準培養本土化教師。作為本土教師,其文化背景、生活習慣和成長關系等皆根植于當地,因此更容易扎根本地。目前,大多數報考地方院校的農村籍學生因長期外出求學,對農村有一種特殊的距離感。因此,為了培養新生代鄉村教師對鄉村的熱愛情懷,地方院校可以開設相關的思政教育,讓學生堅定理想信念;開設鄉村文明有關課程,讓學生提前了解未來將就職地方的風土人情;提前安排學生進行“三下鄉”實習,使學生更好地融入鄉村。總之,可以從多方面培養建設一支優秀的本土化鄉村教師隊伍,解決鄉村教師“下不去,留不住”的問題。
首先,要結合鄉村學校實際,對鄉村教師進行分類別、有重點、精準化地培訓,避免“假大空”式培訓。例如鄉村學校多是留守兒童,因此培訓內容要關注到如何對學生進行心理疏導、關愛和守護留守兒童自尊心等。其次,培訓內容要立足于農村教育教學的實際需求,加強培訓內容的本土化,把鄉土文化融入到培訓內容之中,讓農村教師在教學中推動鄉土文明創新性發展。最后,以“互聯網+教育”為導向,以現代智能技術為基礎,打造城鄉教師共同推動的優質課程資源,構建城鄉教師協作、線上線下互動的“雙師教學”模式,振興鄉村教育,推動實現中國式教育現代化。
參考文獻:
[1]習近平.習近平著作選讀(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4):25.
[2]教育部.啟動高質量教師隊伍建設戰略工程[EB/OL].(2023-07-06)[2023-11-25].http://www.jyb.cn/rmtzcg/xwy/wzxw/202307/t20230706_2111066015.html.
(作者單位:煙臺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