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小學語文讀寫一體化教學中,教師要基于大單元視角設計教學活動。首先,教師要基于學生特點,遵循讀寫一體化的教學原則;其次,教師要指向任務驅動,拓展讀寫一體化的教學路徑;最后,教師要聚焦核心素養,創新讀寫一體化的教學策略。通過有效開展讀寫一體化教學活動,教師可以幫助學生提升語文核心素養。
【關鍵詞】小學語文;讀寫一體化;大單元;閱讀;寫作
作者簡介:張美蓉(1979—),女,福建省泉州市晉江市心養小學。
新課標要求語文教學要注重聽說讀寫的整合,促進學生知識與能力的整體發展。由此可見,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讀與寫的教學不能彼此割裂,而應該相互融合,形成一個整體。要想更好地開展讀寫一體化教學,教師可以基于大單元視角設計教學活動,即突破單篇文章的限制,整合各單元中的文章,提煉出一個主題,從整體上調整教學內容,設計并組織教學活動,引導學生從讀與寫的綜合視角進行學習,提升學生的學習效果[1]。
一、基于學生特點,遵循讀寫一體化的教學原則
(一)主題意識,搭建讀寫橋梁
小學生的生活經驗不夠豐富,如果活動主題遠離學生的實際生活,那么活動就很難引發他們的共鳴。因此,在設計讀寫一體化教學活動時,教師要注意體現出生活主題的意識。如教師可以選擇“人和自然”“校園生活”“童年生活”等和學生生活密切相關的主題。這些主題可以更順利地將學生帶入特定的讀寫情境中。例如,教師可以將課文《母雞》《貓》《白鵝》整合在一起,設計“我的動物朋友”主題讀寫活動,讓學生描寫身邊的小動物;也可以結合課文《只有一個地球》《三黑和土地》,設計“我給學校提建議”主題讀寫活動,讓學生進行倡議書寫作;還可以將課文《少年閏土》《好的故事》整合在一起,設計“有你,真好”主題讀寫活動,讓學生給自己的同學寫一封信,從中感受童年生活的樂趣;等等。這些讀寫主題活動考慮到了學生的生活實際,有效搭建了讀寫橋梁[2]。
(二)整體意識,厘清讀寫結構
小學生往往缺乏整體、系統性的思考能力。因此,教師要基于整體意識設計教學活動,幫助學生厘清讀寫結構。教師可以先讓學生整體了解某種文體的寫作特點,然后再對比不同的文體作品。例如,教師可以將《太陽》《松鼠》兩篇說明文整合起來,讓學生總結說明文的寫作特點。然后,引入《母雞》《貓》兩篇記敘文,讓學生對比說明文和記敘文在寫作結構上的不同點。最后,讓學生圍繞“小動物”主題,任意選擇一種文體進行寫作,要求學生寫作體現出某種文體的結構特點。
(三)融合意識,生成讀寫素材
小學生的關注點往往很廣泛。因此,教師在教學時不要將視野局限在語文教材內,而是要基于融合視角,將各種不同的資源整合到讀寫活動中,生成更多的讀寫素材,讓學生感受到學習語文的精彩。融合意識可以體現在學科融合上,如教師可以融合科學學科,整合課文《竹節人》《宇宙生命之謎》進行閱讀教學,再讓學生閱讀課外科普讀物,并運用科學聯想,創作主題為“XX讓生活更美好”的科普文章。融合意識還可以體現在生活融合上,如教師可以讓學生通過采訪家人、瀏覽網絡熱點新聞等方法積累讀寫素材,用文章表達對“如何讓生活更美好”的想法。
二、指向任務驅動,拓展讀寫一體化的教學路徑
(一)借助信息技術,創設讀寫情境
在建構讀寫一體化課堂時,教師要注意避免直接安排學生進行閱讀和寫作,而應該拓寬教學思路,激發學生的讀寫興趣。如教師可以借助信息技術,通過視頻、音頻、圖片等元素創設讀寫情境,激活學生的思維,讓學生能更好地將閱讀所得發揮到寫作中。
例如,在開展主題為“家鄉的風俗”的寫作活動前,教師先給學生展示多媒體課件,讓學生欣賞中國各地歡慶節日的風俗活動,感受中華民族的多樣性以及民間文化的豐富多彩。在此基礎上,教師設置三項讀寫任務。任務一:閱讀《北京的春節》《臘八粥》兩篇文章,回憶課件內容,思考課件中體現了哪些文章中的細節,文章中哪些細節沒有出現在課件中。然后對比兩篇文章,說說它們在描寫城鄉風俗活動方面表現方式有什么不同。任務二:上網搜索資料,了解自己家鄉有哪些獨特的風俗活動。若有條件,還可以親身參與到家鄉的風俗活動中,說說有什么感受。任務三:嘗試用獨特的方式記錄下家鄉獨特的風俗活動。如可以用游記寫作的形式,寫出活動過程和切身感受;也可以用議論文寫作的形式,評價家鄉的風俗有什么獨特之處,探討如何傳承與創新優秀的民間傳統文化;還可以用視頻的方式記錄,并配上富有感情的文字講解,凸顯家鄉風俗活動的精彩之處。這樣的創意任務能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讓學生的文字表達更加靈活。
(二)鏈接經典作品,鑒賞表現手法
學生讀得越多,領悟越多,能遷移運用的寫作素材也就越多。在讀寫一體化課堂中,教師要讓學生積累并掌握各種表現手法,就要拓寬學生的閱讀視野。如教師可以采用鏈接經典作品的方法,讓學生鑒賞作品中典型的表現手法并進行借鑒運用,從而提升學生的表達能力。
例如,在開展主題為“XX即景”的寫作活動前,教師可以整合《鳥的天堂》《海上日出》《記金華的雙龍洞》等經典寫景類作品,設置讀寫任務,讓學生從作品結構、詞語雕琢、修辭手法等角度入手,完成一系列任務。任務一:使用思維導圖整理歸納作品的結構,分析它們的異同點。任務二:畫出課文中的精彩詞句,用其他的詞句代替,并進行對比分析,看看表達效果有什么不同。任務三:找出運用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的句子,將運用同一種修辭手法的句子放在一起對比,然后仿寫句子。任務四:綜合運用結構、詞句和表現手法等知識,創作主題為“XX即景”的作文,寫出自己獨特的風格。如此一來,在鏈接經典作品的課堂中,教師能夠有效培養學生的鑒賞能力,幫助學生將閱讀領悟轉化成寫作輸出的能力。
(三)調動生活經驗,啟迪人生思考
在設計任務的時候,教師可以融合社會生活,讓學生參加一些實踐活動,在此基礎上,再讓學生創作文章,能使學生充分調動生活經驗,寫出對生活的理解和感悟。
比如,《落花生》《珍珠鳥》等作品都體現了作者對生活的感悟。在設計讀寫一體化任務的時候,教師可以這些作品為契機,引入親子探索活動,幫助學生獲得更多的生活感悟。任務一:閱讀本單元的文章,說說作者是單純寫具體事物,還是在寫物的同時融入了自己對生活的獨特想法。如有的學生認為,《落花生》不僅寫了花生,還提出做人要做對社會有用的人,而不是做只有光鮮外表的人;《珍珠鳥》不僅寫了珍珠鳥,還提出人要和動物和諧相處,尊重生命。任務二:參與親子互動。學生可以和家人一起邊品嘗茶點,邊講述各自對生活的理解。任務三:回顧任務二的活動經歷,思考父母對生活的理解給了自己什么啟迪。學生可以創作一篇文章,記錄家庭茶話會的過程,寫下自己的人生啟迪;也可以自編一個小故事,用象征的創作手法,寫下生活感悟。《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簡稱《標準》)要求教師設置語文教學活動要注重活動化、生活化,這樣才能讓學生發展認知、情感、社會性等方面的能力。教師將讀寫活動和學生的生活經驗巧妙結合在一起,正充分體現了《標準》的要求。
三、聚焦核心素養,創新讀寫一體化的教學策略
(一)以點帶面,發展思維能力
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是讀寫教學的重點之一。教師可以以點帶面,以某個語法點作為切入口,讓學生自主探究,從中挖掘出豐富的寫作知識,從而讓學生的思維更有深度和廣度。
例如,教師可以設計“奇妙的想象”主題單元教學活動,并采用以點帶面的方式讓學生進行讀和寫。第一步,先讓學生閱讀《一支鉛筆的夢想》《尾巴它有一只貓》等文章,說說這些文章采用了哪種方法將人和具體事物結合起來,從而給具體事物賦予了人性。學生還可以用文具作為例子,說說可以將它們想象成什么樣的人。第二步,引導學生閱讀《宇宙的另一邊》《我變成了一棵樹》等經典作品,說說作者是如何進行想象的,并自主閱讀其他作品,思考還有哪些方法能幫助自己豐富想象的世界。學生在閱讀思考后,發現可以使用變形、夸張、組合、刪減等不同的方法塑造人物形象。第三步,組織學生閱讀《海的女兒》等童話故事,并進行續編。學生可以結合此前學習的方法,通過想象設計形象各異的人物,續編童話故事,展現出自己的創意。通過學習想象的方法,學生可以學會以物喻人,從而提高表現力,發展思維。
(二)分類對比,提升審美境界
在組織學生進行審美賞析的時候,教師可以采用分類對比的方式,讓學生從各種不同的角度分析創作方法。這樣有利于增強學生的語言感悟力,提升學生的審美境界。
例如,教師可以將《四時田園雜興》《宿新市徐公店》《清平樂·村居》等古詩詞組合在一起,構建主題為“田園鄉村美如畫”的大單元學習活動。第一步,教師先引導學生思考這幾首詩歌的寫作主題是什么,然后思考詩歌除了根據主題分類,還可以根據哪些角度分類。如有的學生認為可以按照作者表達的情感來分類,還有的學生認為可以按照詩歌文體來分類。第二步,指導學生對比分析,說說同樣是展現田園風光,這些作品運用的寫作手法、表達的情感有什么不同。第三步,設計讀寫結合的活動,讓學生在對比分析的基礎上自主創作展現田園風光的散文、詩歌等,表達自己對田園美的理解。學生可以利用能展現田園風光的獨特意象來寫作。如參照《清平樂·村居》中茅檐、青草、雞籠等意象,學生可以選擇農田、麥秸、青蛙等意象來展現田園風光。學生也可以利用對比的方法寫農村和城市的區別,從而反襯鄉村的特點。在上述活動中,教師引導學生欣賞、感受、理解、評價文學作品,使學生獲得豐富的審美經驗,從而培養學生發現美、感受美和運用語言文字表現美、創造美的能力。
(三)隨堂練筆,加強語言應用
隨堂練筆是讀寫一體化課堂中必不可少的環節。教師可以設計文字游戲、句子仿寫、段落補寫續寫、整篇模仿等一系列隨堂練筆活動,讓學生進一步提升讀寫綜合能力,發展語言應用水平。
例如,圍繞《人物描寫一組》《刷子李》等課文,教師可以設計讀寫一體化的隨堂練筆任務。第一步,開展文字游戲,讓學生閱讀并找出文章中形容人的詞句,標注出其所形容的是外貌、語言、動作、心理中的哪一方面,然后用其他詞語代替,對比表達效果。如有學生將“往日傳說中那如山般的形象轟然倒去”中的“轟然”換成“突然”,并對比表達效果。第二步,組織學生整合相關課外文本,從中歸納總結出人物細節描寫的方法。之后,嘗試仿寫整句。第三步,組織學生在閱讀積累的基礎上,以“形形色色的人”為主題創作一篇短文。要求學生觀察并介紹自己的同學,抓住其形貌、言行等特點,用修辭手法展現其獨特之處,完成創作。在這些練筆活動中,學生能夠主動梳理整合、實踐應用語言,從而感受語言文字的豐富內涵,并提升自主創作的能力。
結語
綜上所述,語文教師要注意閱讀和寫作之間的關聯點,基于大單元視角設計讀寫一體化教學活動,幫助學生在閱讀中整合積累寫作經驗,并進行遷移運用,從而充分提升學生的閱讀和寫作能力。
【參考文獻】
[1]何黃海.群文讀寫的實踐內涵與路徑優化[J].教學與管理,2021(29):34-36.
[2]高修軍,索永.圖畫在語文轉化式學習中的價值思辨及策略支持[J].教學與管理,2022(23):4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