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遠林 林卉 謝小魁 覃雪梅 張中秋


摘? 要:新時代教育機遇與挑戰并存,教育的本質是要促進人的全面發展。該文分析目前高等教育面臨的挑戰,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成為各國教育改革的著力點,項目教學是提高核心素養的重要途徑。基于此,該文提出并實踐基于核心素養培養的項目教學模式。實踐證明,這種模式在應用型人才培養上具有優越性,能夠強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辦學理念,聚焦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促進學生主動學習、獨立思考、合作精神和探究能力的提升。
關鍵詞:核心素養;項目教學;主動學習;合作精神;探究能力
中圖分類號:G640? ? ? 文獻標志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000X(2024)11-0141-06
Abstract: Education in the new era has both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The essence of education is to promote people's all-round developmen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hallenges facing higher education. With the deepening of education reform, cultivating students' core competencies is a top priority,? Project Based Teaching(PBT) and deep learning are the most important way to realize higher order cognitive, based on this, puts forward and practices PBT based on core competencies training, practice has proved that this mode has superiority in the applied talents training, can strengthen "fusion of industrial and education, university-enterprise cooperation ",cultivating students' core competencies is beneficial to broaden their horizons and improve their independent learning, independent thinking, cooperative consciousness and expression ability.
Keywords: core competencies; project based teaching(PBT); self-reliance learning; cooperative spirit; scientific inquiring ability
改革開放至今,我國高等教育取得了巨大成就,從精英化教育進入了普及化階段,面臨新時代新一輪的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高等教育供給側結構性矛盾比較突出,存在著“兩張皮”的現象,一方面“人才過剩”,另一方面“企業招工荒”。為此,教育行政主管部門、各高校、教育專家學者們提出了很多舉措來解決這一問題,聚焦在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上。以“全面發展的人”為核心,包括自主發展、社會參與和文化基礎3個領域、綜合表現為學會學習、健康生活、責任擔當、實踐創新、人文底蘊和科學精神6項指標[1]。北部灣大學2014年以來采取了項目教學育人模式,加強校企合作,深化產教融合,構建了“政校行企”利益共同體,引企入校,引企入教,強化與企業互動;企業也引智入企,引才入企,解決實際生產困難,提升企業的轉型升級發展。學生在其中是最大受益者,通過“做中學,學中做”,專業技能、社會能力、職業素養、創新實踐能力等均得到了提升,實踐證明,本模式在培養核心素養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一? 新時代教育面臨的新挑戰
教育本身是聯系社會發展規律和促進個體和諧發展途徑之間的一種中介,社會發展變化必然會培養人相應的社會素質,進而必然對我國教育人才培養體系提出許多新要求,促進我國教育事業的進一步改革與發展。雅克德洛爾提出:“教育應該促進每個人的全面發展,即身心、智力、敏感性、審美意識、個人責任感及精神價值等6個方面的發展。”同時,明確強調了教育應教會學生“四個學會”[2]。他對新時代教育工作的使命做了一種全新的、形象的生動解釋。新時代對高等教育改革又提出了哪些新挑戰呢?
(一)? 關注學生的主體性發展
過去的教育重教輕育,師生間的情感疏離,心理距離很大,學生對教師仰慕崇拜,敬而遠之,師生間的交流非常少,尤其是精神層面的少之又少,高校突出“教學關系”,尊師重教,學生處于從屬和被動的地位,沒有形成和諧愉悅的平等的師生關系,同時,教師是高校主人,以“教”為主,忽略了“育”的功能。現正經歷著從知識飽滿到器識(指器量與見識,是精神世界的豐盈與包容)匱乏的加速之變。“教”與“育”嚴重失衡,不在“育”上下功夫,培養出來的就是“半人”,不是“全人”。進入新時代,“三全育人”的理念逐步深入人心,但推行有難度,教師沒有用心、用情、用力去投入“育人”,實效不明顯。關注學生的主體性發展就是以學生為中心的具體體現,使教育真正面向未來,回歸本真,讓“教”與“育”更加完整與平衡,有效地培養學生的領導力、溝通本領、批判性思維、社會觀、品行道德、責任擔當和價值觀,大力提倡并實施有深度和廣度的“育”,育出人的“器識”,這是教育的未來[2]。
(二)? 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
“高分低能,考試機器”作為應試教育的產物,制約了許多有天賦的“奇才、怪才”的脫穎而出,“唯分論”愈演愈烈,反而弱化了人類所應有的美學、文學、體育、音樂、社交、品質及為人處世等方面的教育和培養。古有“仁、義、禮、智、信”,今有“德、智、體、美、勞”,這些都是全面發展的人需要的重要素養。“圍墻”內培養出來的學生一旦走出學校這一溫室,經不起陽光風雨的洗禮,在工作崗位上,遇到難題就束手無策,解決工程實踐問題能力普遍很差。我國2015年10月推出地方高校應用型轉型改革,把培養應用型人才與研究型人才、技能型人才提高到同一層次上,一致認為實踐動手能力的培養己經關乎應用型人才培養的關鍵。要求地方應用型高校主動深入地方調研,了解地方社會經濟發展之需,融入行業企業,構建政、產、學、研協同育人機制,鼓勵師生走出校門,走進企業行業門,把學生的職業生涯前置,提前進入社會這一大熔爐鍛造,避免走過場,重形式,培育實實在在的國家亟需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
(三)? 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
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協作學習、探究學習和碎片化學習是新時代“學習”的新模式,也是“學會學習”的具體表現,也是學生成為全面發展的人的必備素養。以前,學生大多處在老師和家長壓迫式管理下“被動學習”,學習動機不強,學習模式基本屬于灌輸式的,甚至表現出抵觸情緒,學習效果自然不理想。如今,知識更新換代加劇,每一個人必須主動積極地去搜尋、探索應該掌握的知識、技能。在5G、大數據、AI和“互聯網+”等科技高速發展的今天,要利用好這些工具和手段,讓學習成為一種自律,一種習慣,在科技高度發達和海量數據信息潮水般涌現的時候,每個人必須樹立主動學習、探究學習、拓展學習、碎片化學習和終身學習的觀念,要會學、樂學、好學,讓“活到老學到老”成為常態,只有通過不斷學習,及時精進,使知識、素質和能力體系永遠處于一個動態和發展的過程中,因而,學會學習是每一個人必須掌握的技能。
(四)? 培養學生的協作能力
隨著科技的不斷深入發展,專業、行業分化越來越細,每一項工作都越來越繁雜,千頭萬緒,需要跨界來完成,像一項國之重器需要舉全國之力,涉及到成百上千家單位共同參與、數萬甚至幾十萬乃至幾百萬人孜孜不倦,花費幾年甚至幾十年堅持不懈地聯合協作攻關,才能取得成功。小到日常生活中一件小事,可能需要不同專業的人員共同出謀劃策才能迎刃而解,因此,教育設置了不同類型、不同層次的學校,培養不同專業特長的學生,這就體現了人才的多樣性。同時,他們具有一定的共性和個性,相互協作,相互依存,取長補短,合作共事,在共同學習和共同協作中體驗共同成長成才的樂趣。對于項目教學,一個項目往往也劃分成若干個子項目,每個子項目由一個小組來承擔,所以,項目的完成必須依靠團隊的力量,在項目設計、規劃、執行、重組、調試、集成、總結及驗收中,要集思廣益,充分調動每個成員的積極性、主動性、協作性,齊心協力,和衷共濟,敢闖敢試,內化為“器識”,達到育人的真正目的。
(五)? 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創新是一個永恒的話題,是推動社會不斷進步的源泉和動力,處在新時代,面對潮涌般的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亟需強大的創造力和創新精神。創新精神、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培養成為了教育的首要目標,通過教育來激發學生們的創造才能和創造潛力,我國將建設創新型國家作為國家戰略,靠的是教育,靠的是人才。從高等教育發展來看,我國已經進入到普及化階段,但很多高校的辦學理念、辦學模式、專業設置、人才培養、辦學舉措和師生關系等“千校一面,千人一面”[3],由于體制原因,校際間“人力、財力、物力”相差懸殊,同質化現象嚴重,部分專業人才市場處于高度飽和,地方高校的實驗設備和實踐條件嚴重不足,創新動力不足,缺乏活力。因此,要充分利用社會化資源,進行強強聯合,搭建起多贏的實踐平臺,項目教學就是一個很好的舉措。政、校、企之間成為穩固的利益相關者,通過項目教學,學生的創新能力得到提高,創新意識得到加強,地方高校就能培養和造就更多能夠適應未來之需的應用型人才。
二? 核心素養與項目教學
隨著全球一體化進程的加快,世界多極化發展的格局已經形成。國家間、地區間發展極不均衡,綜合國力相差懸殊,科技實力千差萬別,由于歷史與客觀因素,有表層的自然資源、地理位置、氣候環境的影響,更有深層次的體制機制、治理體系不健全、治理能力現代化缺乏等原因,這些問題的出現與人力資源密切相關,任何一個發達國家,無一不是人才強國,人是生產力中最活躍的力量,起著決定性作用。貧窮落后的國家在各方面都處于艱難境地,經濟蕭條,無力辦教育,國民教育水平低,人才極度匱乏,因而,在國際社會沒有多少話語權,對他國的依存度高。如今,比拼的就是綜合國力,就是政治、經濟、科技、文化及軍事等全方位的競爭,歸根到底,拼的是體制,拼的是高科技,關鍵在于人才。歷史經驗和客觀現實告訴我們,落后就會挨打,打鐵還需自身硬,凡事靠自己,只有發揚“兩彈一星”精神,把尖端前沿技術、“卡脖子”技術始終握在自己手中,才不會受制于人,而這些技術的突破不是一朝一夕的,不是靠一份熱情就能實現的,要做好長期規劃,謀篇布局,重塑教育鏈與產業鏈、人才鏈與創新鏈的協同機制,舉全國之力辦好教育,育好人,提升人才的核心素養,培養科學精神和責任擔當,向大國工匠和時代楷模學習。
經合組織(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OECD)在1997年開展了“素養的界定與遴選”(DeSeCo)項目,開始對核心素養的概念和有關理論進行系統的探討,引領了世界核心素養運動。在2005年,經合組織發布了《核心素養的界定與遴選:行動綱要》,對于核心素養的有效落實提供了可操作性的參照,為各成員國指引了改革的方向[4]。2002年3月,歐盟核心素養工作組第一次提出了“核心素養”的概念。相繼,美國成立了21世紀技能聯盟(以下簡稱“P21”),成功構建了完整的21世紀核心素養框架。日本也公布了核心素養框架-21世紀型能力。俄羅斯聯邦教育部將人們的日常生活與娛樂休閑領域融入到了核心素養發展的范疇,為全面發展的人的培養提供了條件。英國制定的核心素養具有前沿性、預測性和科學性,能夠根據社會變化不斷調整和修訂。2018年5月,歐盟進一步出臺了《歐盟終身學習核心素養建議框架2018》,突出強調了核心素養如何落地,為各成員國的教育改革實踐指明了道路[5]。
面對全球新一輪的學生“核心素養”的火熱來襲,2016年9月,《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總體框架正式發布。該框架以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為核心,由3大方面、6大素養和18個基本要點構成。縱觀各國在核心素養上的要求,都認為在培養學生知識、素質和能力過程中,要強化以學習能力、協作精神、創新意識、職業素養為主的關鍵品質培養。重構學生核心素養發展體系,要求教育必須培養學生適應社會發展和終身發展的能力和品質,以時不我待的時代緊迫感回答了教育要“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的本質問題[6]。這為今后一段時間教育指明了發展方向,一切教育活動必須緊緊圍繞發展“核心素養”這一指揮棒。
1918年,美國著名教育家、學習理論家克伯屈(W. H. Kilpatrick)在《項目教學:在教育過程中有目的的活動的應用》一文中首次提出“項目教學”[7]。項目教學從教學育人效果為出發點,營造真實情境氛圍,以“項目任務”為牽引,引導學生圍繞著項目自主學習、自主探究、自主商討、自主思考,發現問題,分析問題,直至解決問題。在這一過程中,可以與其他同學共同協作,攻克項目過程中的一道道難題。它以能力培養為出發點,顛覆傳統的教學模式,要求學生必須參加項目教學,逐步形成“以項目為主線、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教育新理念,從而促使向“學習者中心”“能力中心”和“社會力中心”的轉型,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項目教學與核心素養作為新時代教育的兩面旗幟,得到了西方發達國家的教育專家的高度認可與重視。為此,20世紀末,全球教育界掀起了“項目教學”教育改革的熱潮。各國把項目教學理念、教育方式、教學模式的改革視作重點,項目教學、探究學習以及案例教學等模式被西方國家所倡導[8]。
我國相關部門也紛紛出臺文件,明確指出“探索基于學科的課程綜合化教學,開展項目教學、案例教學”。基于建構主義理論的項目教學突破了傳統的3個舊中心:“以老師為中心,以課程為中心,以課堂為中心”,取而代之是3個新中心:“以學生為中心,以項目為中心,以行業為中心”。注重課程交叉融合,自主合作學習,自主探究思考,在真實項目中把理論與實踐有機結合起來。而核心素養的3個方面、6大素養、18個基本要點潛移默化地在項目教學中得到培養與提升,滿足社會對多元化人才和應用型人才的需求[9]。
三? 基于核心素養的項目教學育人模式構建
測繪地理信息專業是工科專業,在新工科背景下,借鑒國際經驗,經歷了傳統模式、數字化模式、信息化模式,正朝著智慧化模式發展,分析新業態對未來工程人才的新要求,汲取中華傳統文化的精華,充分回歸教育本質的基礎上確定了新工科本科生核心素養的基本內容。需要特別指明,任何一個國家或國際組織的核心素養框架都不是一應俱全的,它們都是根據本國發展需要被提煉出來的關鍵素養。所以本文也無意將所有的核心素養全部呈現出來,而是基于實現學生個體發展、滿足未來工程需求和推動社會進步需要遴選出其中的關鍵要素。從國際核心素養框架所普遍包含的文化學習、自主發展和社會參與3個維度出發,主要包括9個方面:專業知識、基礎知識、跨學科素養、終身學習能力、創新能力、實踐能力、家國情懷、職業道德和國際視野[10]。具體見表1。
新工科本科生核心素養的培育主要是通過高校的教學活動來完成的,其中教學模式的構建和實施作為高校對“如何培養人”的具體落實,是決定課程內容能否有效發揮作用的關鍵,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新工科本科生核心素養的生成。所以,高校應積極探索面向核心素養的新教學模式、基于核心素養培養的項目教學模式(如圖1所示)。此模式將項目教學和教學設計基本模式相結合,涵蓋項目教學的基本流程,在項目教學模式的基礎上進行核心素養的轉化,將知識的學習融入到核心素養培養體系中,進而將核心素養轉化為驅動性的問題,給予一個完整的項目教學支撐。
項目教學曾在麻省理工學院得到有效實施并取得良好的反饋,其本質是以具體項目為依托,把工程學習放在真實、復雜、有意義的工程項目中,推進學生的專業理論與具體實踐相結合、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相結合的新型教學模式[11]。項目負責人由不同學院教師組成,學生也可以來自于不同專業。同時,項目會根據每位學生的個體差異分配不同難度的任務,任務之間有著很強的關聯性,學生必須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和技能,開展廣泛交流與合作才能達到預期目標。教師在整個項目完成過程中主要起指導作用,通過運用各種方法挖掘學生各方面的能力和潛質,幫助學生為以后介入工程實際做好準備。項目教學模式通過多種類型、多個層次、互動交叉的實踐驅動使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學習工程需要的各種知識與技能,自主進行知識的建構和整合,它能在很大程度上避免傳統課堂講授教學方式下學生學習不主動、不積極的現象,使學生在項目實踐過程中實現有意義學習,促進自身能力和品格的統籌發展,從而發揮出教學對核心素養培育的真正價值[12]。
此模式一共分為4個部分:項目主題設計、項目實施、項目評價、項目方案總結與反思。其中項目主題設計主要為教師活動,包括尋找項目選題、項目情境設計、教學項目計劃書和項目學習資源的設計。項目的選題應盡可能多途徑挖掘,其來源包括課本搜集素材、測繪地理信息企事業單位、科研訓練、實踐基地及實訓單位等多個途徑。項目實施階段的主體主要是學生,學生通過協助合作進行學習。主要包括項目任務發布、教學組織形式、教學問題與活動引導,制作項目作品。項目評價階段包括學生成果集中展示和學生成果評價。最后為項目方案總結與反思階段,主要是教師對于整個項目教學設計存在的問題進行改進并思考其推廣應用價值[13]。
四? 項目教學在核心素養培養中的價值
核心素養的內涵涉及基礎力、思考力和創新力,但不是它們的簡單相加。項目教學是學生自主完成項目任務的過程,項目類型很多,有企事業單位委托的項目,有教師的科研課題,有學生申請的國家級、省級的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有各種類型的學科競賽項目,有社會實踐項目等,有些是專業性很強的,有些是關聯度較低的,目標都是為了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提高應用型人才的核心競爭力。基于核心素養下的項目教學一般以模塊化形式來執行,自行組織團隊,選擇合適的模塊,自主完成任務,在做中學,學中做,學中思,思中變,變則通,往往要依靠集體團隊的力量來完成,教師只是一個指導者,引路人和監督員。借助項目教學,形成一個由無知到主動學習進而再利用學到的知識解決問題,最后還能靈活運用知識的過程,使學生成為“知識的耕耘者和增值者”,能夠感知知識的價值和能力的本質。北部灣大學測繪地理信息專業自2014年開展項目教學以來,以“全面發展的人”為核心,社會、企業、行業、高校“四位一體”的協同育人機制已經形成。近年來,主動承擔了企事業單位各類測繪地理信息項目200多項,合同經費近4 000萬元,每一名學生必須參加一定量的項目任務,保質保量方能獲得相應學分,培養了一大批“引得來,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上手快,懂技術,會管理”的應用型人才,得到了用人單位和兄弟院校的高度評價。
(一)? 有利于學生奠定堅實的文化基礎,開啟自主學習
在測繪地理信息項目教學中,多課程知識有機融合,學生必須自主運用所學知識解決遇到的問題,解決項目教學中的高階問題,與此同時,培養了自主學習,主動探究,合作共事的精神,經過實踐,又重構了新的知識,拓展了知識體系。項目教學強調“做”“實干”,即重視最能體現人的主體性的實踐,在實踐和表現的過程中,學生主體性的潛能將得到充分發揮。因為一個項目通常不只一種完成方式或解決方案,在做項目的過程中,為了完成項目任務,每個學生都必須以學習主體的身份親自進入相應的學習活動,凸顯學生作為學習活動的人的主體性。同時,項目教學通過為學生提供多樣化的展示自我的機會,滿足了學生對表現的渴望和對發展的愿望,激發起學生持續不斷的學習熱情,使學生在提質疑、做計劃、搞調研、出成果的實踐歷程中能夠全方位地展現自我的個性,并使主體性進一步得以解放張揚。
(二)? 有利于提升學生的自主發展能力,激發應用創新能力
項目教學中,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學生是執行者,教師是指導者。一旦項目確定下來,學生自行開展項目研究,碰到困難問題,首先自己或團隊先行解決,在解決問題中提升自主發展能力,利用一切資源條件來激發自身的求知欲,主動探索,自主實驗,發揮團隊優勢,培養應用創新能力,進而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通過項目教學,能夠讓學生打破常規,主動作為,自主探究,充分發揮每一個人的主觀能動性,團結協作,不斷碰撞出新思想、新火花,在思辨中創新,在創新中成長。在這個過程中,可能會碰到失敗,對待失敗不要氣餒,要分析、查找失敗原因,追根溯源,堅定自信,經過探索、復盤、反思,總會找到失敗的原因。于此,要有耐心和韌勁,要敢破敢立,不走尋常路,有時要全盤推翻重來,有時對“卡脖子”的技術要知難而進,尋求突破,過了這道坎,就豁然開朗,這樣的經歷對抗壓能力和逆商的培植大為有益,獲得滿滿的成就感和幸福感。通過項目教學,學生的信息檢索、資源配置、邏輯推理、反思判斷、自我否定、批評與自我批評等品質都得到充分的發展[14]。
(三)? 有利于提升學生的綜合思維水平
測繪地理信息項目教學往往涉及多門課程。這些項目突破了課程間固有的界限,以項目這一主線把所學課程知識有機融合起來,讓學生體驗到學習知識的價值和樂趣,加深對專業的認知與贊同,通過項目教學,讓學生樹立起科學精神、工匠精神,承擔起社會發展的擔當使命,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項目教學有利于學生發揚個性,彰顯活力,將每個人的優勢發揮得淋漓盡致,“奇思妙想”盡顯神通,天性稟賦如沐春風,有助于靈活運用多學科交叉融合的綜合思維來解決實際問題,有益于形成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和社會觀。此時學生要通過各種學習方法,不斷汲取養分,形成獨立自主的學習習慣,充分激發積極思考和合作探究的意識,并發展能夠進行終身學習的創新品質等,讓學生從被動“要我學”轉變成主動“我要學”,內化為“我能”“我會”“我行”“我敢”的自信力和膽識[15]。
(四)? 有利于提升學生的社會參與度
學生采用主動合作或自主探究的模式,通過測繪地理信息內外業數據采集、處理、加工、應用和地理信息建模、空間分析等實踐活動,利用各種平臺資源,立足項目教學,分析項目重、難點,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優化方案,推進進程,有時還需與委托方就項目技術問題進行交流與溝通,聽取意見,接受建議。當局者迷旁觀者清。他們的經驗和實踐為項目執行提供了強大的后盾。通過項目教學,加強了職業道德品質修養,培植了工匠精神,提升了社會參與度,增強了社會責任感,讓每個人都感覺到自己從事的職業與社會緊密相關,每一個項目都是非常有社會價值的。通過項目教學,每個學生個體都需要學會傾聽,學會表達,學會理解,學會合作。在此過程中,有助于提高學生與人相處的能力,發展學生的社會性互助合作精神。這樣,無疑很好地破解了“兩張皮”“兩難”問題,結構性矛盾得到進一步緩解,達到了多贏的目的。
五? 結束語
核心素養是最關鍵、最重要、不可缺的素養。任何教學都是為了獲得學科的若干知識、技能和能力,這是“教書”的范疇,而“育人”往往被弱化,重視程度不夠,要關切人的精神、情感、思維、生活方式和價值觀的生成與提升。核心素養的培育需要優質的教書育人作保障。通過項目教學,學生能逐步成長為知識閱歷豐富、處事思維敏銳、人格品行善良、性格率真正直、心靈純凈自由的人。項目教學改變了長期以來將教育“窄化”為教學、將教學“窄化”為應試訓練的教育模式,試圖解決一項重大的教學任務,即將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具體到相應的教學實踐模式,在發展學生主體性、促進學生社會化的同時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16]。讓知識與能力、問題與思維、責任擔當與社會觀的三維目標在做項目的過程中天然相融,形成核心素養培育的良性循環,使核心素養真正得以落地。
參考文獻:
[1] 林崇德.中國學生核心素養研究[J].心理與行為研究,2017,15(2):145-154.
[2] 莊榕霞,楊俊鋒,黃榮懷.5G時代教育面臨的新機遇新挑戰[J].中國電化教育,2020,4(12):1-8.
[3] 李雪格.新媒體時代學校教育面臨的挑戰[J].傳媒論壇,2020,3(3):154,156.
[4] 田國英,王佳歡.淺析《教育-財富蘊藏其中》對當今中國職業教育的影響[J].考試周刊,2016,4(37):154-155.
[5] 隆明鳳.論教育——財富蘊藏其中——未來的教育[C]//北京中外軟信息技術研究院.第三屆世紀之星創新教育論壇論文集.北京中外軟信息技術研究院:北京中外軟信息技術研究院,2016:2.
[6] 裴英竹.大學生核心素養培養及評價體系研究-以教育學為例[J].高教學刊,2021,7(12):167-172.
[7] 馬曉娜.STEAM理念下項目教學設計與應用[D].昆明:云南師范大學,2021.
[8] 張維功,陳善友.項目教學法應用中的若干問題思考[J].科教文匯(中旬刊),2020,4(7):51-52.
[9] 李思山.核心素養導向的通用技術項目教學模式研究[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20.
[10] 王柳婷.“新工科”本科生核心素養及其培育研究[D].石家莊:河北科技大學,2020.
[11] 劉志斌,李四平.項目教學及其推廣應用的思考[J].高校后勤研究,2021(3):71-74.
[12] 宋丕丞.高校項目教學模式采納的影響路徑分析[J].豫章師范學院學報,2021,36(1):82-86,118.
[13] 鄧瑞玲,李娜,劉彩迪.立德樹人視角下高校項目教學模式探析[J].黑龍江高教研究,2021,39(2):151-156.
[14] 陳志坤,黃遠林,付少媛,等.項目教學背景下地理信息科學專業就業情況分析研究——以北部灣大學2019屆為例[J].長江叢刊,2020(19):138,140.
[15] 蘇占華,趙志鳳.基于OBE理念的項目教學模式優化研究[J].黑龍江科學,2022,13(5):116-118.
[16] 肖妍.基于學習能力培養的項目教學模式設計[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