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在“雙減”政策的推動下,本研究旨在探索初中足球社團化“學、練、賽”模式的構建,以促進學生足球技能的提升和足球興趣的培養。研究首先分析了“雙減”政策對初中足球社團活動的影響,隨后通過對研究對象的初中足球社團的實證調查,揭示了當前活動實施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基于調查結果,本文提出了一系列策略:完善社團管理制度與激勵機制,多渠道籌集經費并改善場地設施,加強教師專業發展與培訓,以及合理安排活動時間并促進家長合作。這些策略旨在優化足球社團“學、練、賽”模式的運作,提高活動質量,增強學生參與度。研究建議,通過實施“學、練、賽”模式,可以有效地整合學習、訓練和比賽,為學生提供一個全面發展的平臺,同時為基層校園足球的開展模式提供參考和足球人才的培養奠定基礎。
關鍵詞:“雙減”政策;初中足球社團;學練賽模式;校園足球
2021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和國務院辦公廳聯合印發《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政策旨在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的作業和校外培訓負擔,推動學生全面發展(以下簡稱“雙減”政策)。“雙減”政策的實施為學校體育活動,尤其是足球社團活動在內的傳統三大球項目活動提供了新的發展機遇,對推動我國教育事業改革發展、創新基礎教育形式、革新基礎教育目標、完善基本教育保障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1]。
足球作為中國體育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在初中階段的普及和發展對于培養學生的體育興趣、提高體質健康水平及促進足球人才的早期發現和培養具有重要意義。因此,在“雙減”政策背景下,如何有效構建初中足球社團的“學、練、賽”模式,以適應新政策的要求并最大化利用課外活動時間,成為一個值得深入研究的課題。然而,盡管“雙減”政策為足球社團活動提供了發展機遇,但在目前部分初中的足球社團活動組織中仍存在一些教師專業水平參差不齊,場地設施有限,家長對足球社團活動的認識不足等問題。這些問題的存在限制了足球社團活動質量和效果的提升,亟須通過有效的策略進行解決。可見初中足球社團在“雙減”政策背景下雖有所發展,但仍面臨一系列挑戰[2]。
為了更好地研究“雙減”政策背景下足球社團發展問題,探索構建更加科學、有效的“學、練、賽”模式,以促進足球社團活動的健康發展。本研究將某初中作為研究對象,通過問卷調查、訪談和現場觀察等方法,收集關于社團活動頻率、參與人數、活動時間、教學內容、教師資質、場地設施和家長參與度等方面的數據。探討“雙減”政策視閾下,初中足球社團如何通過“學、練、賽”模式的構建,實現足球技能的有效教學、訓練和比賽,提出一套科學、系統的足球社團“學、練、賽”活動模式,既能激發學生的足球興趣,又能提升其足球技能,同時也為學校體育教育改革提供實證支持。為初中足球社團的可持續發展提供策略建議,促進校園足球文化的建設,為中國足球的長遠發展奠定基礎。
一、研究對象與方法
(一)研究對象
本文以東莞市某初中的校園足球社團化“學、練、賽”模式構建為研究對象,以該校的學生、教師、家長及學校的足球教學物質條件基礎為調查對象。
(二)研究方法
1.文獻綜述法
通過系統地回顧相關文獻,包括政策文件、學術期刊、會議論文和教育報告,了解“雙減”政策的背景、目標和對初中足球社團活動的影響。文獻綜述幫助確定研究的理論基礎和現有研究的空白。
2.問卷調查法
設計問卷以收集學生、教師和家長對于足球社團活動的看法、參與度和滿意度的數據。問卷包含封閉問題(如利克特量表)和開放問題,以評估對“學、練、賽”模式的看法和建議。問卷通過學校分發,并確保匿名性以鼓勵誠實反饋。
3.訪談法
對初中足球社團的指導教師、學校管理人員和家長進行半結構化訪談,深入了解他們對足球社團活動的看法,以及“雙減”政策實施后的變化。訪談記錄被轉錄并進行主題分析,以提取關鍵信息和模式。
4.數據統計法
使用統計軟件(如SPSS)對問卷調查數據進行定量分析,包括描述性統計、頻率分布和相關性分析。定性數據(訪談和觀察記錄)則通過內容分析法進行分析,識別主題和模式。定量和定性結果相結合,為研究提供全面的視角。
二、足球社團化“學、練、賽”模式構建
(一)足球社團活動現狀分析
通過一系列的問卷調查分析得出目前初中足球社團“學、練、賽”開展現狀主要有以下三點,一、足球社團教學質量調查:調查學生對初中足球社團教材選擇、理論教學、體育精神培養的評價情況。分析初中足球社團教學質量及其基本情況。二、足球訓練質量調查:從客觀視角展開調查,總結該校足球社團訓練時間、頻率、內容。三、足球競賽現狀調查:評估足球社團競賽的競賽頻次、最高比賽級別、所獲最高榮譽等。
在教材選擇評價方面,大部分學生較為認可,“非常滿意” 和 “比較滿意” 的人數占比達 66%,但仍有 15.9% 的學生 “不滿意”;理論教學評價中,“比較滿意” 人數占比最高,為 36.2%,不過 “非常滿意” 占比僅 19.8%,“不滿意” 占比 21.6%;體育精神培養方面,“一般” 人數占比 34.1%,“非常滿意” 和 “比較滿意” 合計占比 47.8%,“不滿意” 占比 18.1%。由此可見,該校足球社團在 “學、練、賽” 開展過程中,教材選擇有一定優勢但存在改進空間,理論教學效果有待提升,體育精神培養工作有基礎但不夠深入和多樣化,整體在 “學、練、賽” 的各環節都有優化的必要,見表1。
深究其原因,首先在教材選擇方面,隨著足球運動的不斷發展,新的理念、技術和戰術層出不窮,而現有教材未能及時更新,導致內容滯后;此外,編寫教材時,未充分結合學校所在地區的足球特色、場地設施條件及學生的個體差異,使部分學生在使用過程中感覺不適應,從而出現不滿意的情況[3]。其次在理論教學方面,學校部分教師缺乏足球專業理論的深度研究,在教學中難以深入剖析足球理論的核心要點,導致教學深度不足;加之教學方式仍以傳統的講授法為主,缺乏互動性和創新性,學生參與度不高,難以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熱情,使“非常滿意”的比例較低,“不滿意”的人數也占有一定比例。最后在體育精神培養現狀方面,體育精神培養方式較為單一,多依賴口頭強調和簡單的團隊活動,缺乏系統的教學規劃和多樣化的實踐活動;同時培養過程沒有充分挖掘每個學生的潛力和特點,未能針對不同性格和需求的學生制訂個性化的培養方案,導致培養效果不夠理想,“非常滿意”和“比較滿意”的人數未達半數。
從足球社團練習現狀調查表來看,該校初中足球社團在“學、練、賽”中“練”的環節呈現出多面性。在練習時間和頻率方面,每周3次、每月12~15次的安排較為規律,且練習時間避開正常上課時段,有利于學生集中精力練習,但周三、周五練習結束時間過晚,影響學生休息,周六上午3小時的練習時長也易使學生疲憊,降低練習質量。練習內容涵蓋體能、基本技能和基本戰術,具有一定的全面性,能提升學生身體素質、個人能力和團隊協作意識,但存在深度不足和缺乏個性化的問題,無法滿足不同基礎學生的需求,也未涉及不同位置學生的專項練習,不利于挖掘學生潛力和打造高水平團隊。此外,對于基礎薄弱的學生,統一的練習內容難度較大,導致他們跟不上練習進度,影響練習效果和積極性。在練習內容的調查中也發現目前該校社團未能針對不同位置學生的專項練習,難以挖掘學生在特定位置上的潛力,不利于打造更具競爭力的團隊,這都是今后該校足球社團需要改進的內容,見表2。
為了解初中足球社團“學、練、賽” 中的 “賽”提供了關鍵信息。從競賽頻次、比賽級別和所獲榮譽三方面可看出社團在競賽方面的開展情況,進而剖析 “賽”對整體 “學、練、賽” 模式的影響。在競賽頻次方面,該校社團每月不少于 1 次、每年不少于 10 次的競賽頻次較為合理。頻繁的比賽為學生提供了大量實踐機會,能讓他們將日常練習的技能和戰術運用到實際場景中,檢驗學習成果,及時發現自身不足并加以改進。同時,該校社團多次比賽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比賽適應能力、心理素質和團隊協作默契,使學生在面對不同對手和比賽狀況時能更加從容應對,對學生足球水平的提升和綜合素養的發展有積極作用。在比賽級別方面,該校社團能參與市級初中足球業余比賽,說明社團在地區初中足球領域具備一定競爭力,有機會與其他學校優秀隊伍切磋交流,拓寬視野,學習先進的足球理念和戰術[4]。但與廣州、深圳等地的優秀初中相比,優秀的初中往往能參加省級業余比賽,因此與更高水平賽事相比,市級業余比賽在比賽強度、競技水平等方面都存在差距,這限制了社團里面優秀成員接觸頂級足球競技環境的機會。在所獲榮譽中,該校社團足球隊能代表學校獲得區級初中足球業余比賽冠軍,體現出社團在區級比賽中具有較強實力。然而在市級比賽中尚未取得更突出成績,說明社團與市級強隊相比還存在差距,社團要繼續提升自身在更高級別賽事中的競爭力,見表3。
(二)“學、練、賽”模式構建策略
“學、練、賽”模式是一種將學習、練習和比賽相結合的體育教學模式。在這一模式中,“學”指的是系統學習足球理論知識和規則,“練”涉及技術、戰術和體能的練習,“賽”則是通過定期的比賽來檢驗學習成果和提升實戰能力。這一模式的理論基礎在于認為通過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可以更有效地提升學生的足球技能和競技水平,同時也有助于培養學生的競技精神和團隊協作能力。
1.完善管理制度與激勵機制
為了確保足球社團活動的有效運行,學校應建立和完善一套包括活動計劃、學生管理、教師監督和活動評估在內的綜合管理制度。此外,通過設立明確的激勵機制,如表彰優秀學員、獎勵積極參與的家庭等,可以提高學生和家長的參與熱情,增強社團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激勵機制應與學生的表現和進步緊密相關,以確保公平性和透明度。
2.籌集經費與改善場地設施
足球社團的長期發展需要穩定的經費支持。學校可以通過多種渠道籌集資金,包括政府撥款、社會贊助、家長捐贈等。同時,學校應合理規劃和使用經費,確保場地設施的完善和維護。這包括提供足夠的足球場地、購置必要的訓練設備和器材,以及確保場地安全和適用性,為學生提供良好的訓練環境。
3.開展教師專業發展培訓
教師是“學、練、賽”模式成功實施的關鍵。學校應重視教師的專業發展,定期組織足球教學和訓練相關的培訓,提升教師的足球專業知識和教學技能。同時,鼓勵教師參加外部的專業培訓和交流活動,不斷更新教學理念和方法。對于表現突出的教師,學校應給予相應的職業發展機會和獎勵。
4.安排活動時間與家長合作
合理安排足球社團的活動時間,確保學生能夠在學業和足球訓練之間保持平衡。活動時間應充分考慮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學業負擔,避免過度占用學習時間。此外,學校應積極與家長溝通,建立家長支持網絡,鼓勵家長參與社團活動,如觀摩比賽、志愿服務等。通過家長的參與和支持,可以增強社團活動的社區聯系,提高學生參與足球社團的積極性。
通過上述策略的實施,初中足球社團的“學、練、賽”模式有望得到有效構建,從而在“雙減”政策背景下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和校園足球文化的繁榮。
三、結語
本研究在“雙減”政策的背景下,對初中足球社團活動進行了深入分析,并提出了“學、練、賽”模式的構建策略。研究發現,盡管“雙減”政策為足球社團活動提供了更多的時間和空間,但要充分發揮其潛力,還需在管理制度、經費籌集、教師培訓和時間安排等方面進行優化。通過實施針對性的策略,可以有效提升學生的足球技能,增強學生對足球的興趣,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和社交能力的發展。
參考文獻:
[1]伍凱旋.“雙減”政策背景下西安市碑林區初中足球社團活動開展現狀及發展對策研究[D].西安:西安體育學院, 2023.
[2]張強峰.身體素養導向的《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初中階段)制訂分析與實施研究[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 2019.
[3]黃亞玲.中國體育社團的發展——歷史進程、使命與改革[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 2004, 27(2): 155-157.
[4]顧淵彥.體育社會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本文系2024年度廣東省青少年校園足球暨學校體育高質量發展課題“高中體育與健康教研機制建設促進教學一體化的實踐研究”(課題編號:24SXZPT03);東莞市教育科研“十四五”規劃2023年度課題“基于核心素養下高中足球課堂教學設計與實踐研究”(課題編號:2023GH786)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