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張磊(1982~),男,漢族,山東煙臺人,長島海洋生態文明綜合試驗區第一實驗學校,研究方向:初中生自主管理。
摘? 要:班級文化作為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一種最基礎的文化力量,有助于進一步促進立德樹人根本教育目標的實現。當前,生態型班級文化發展中仍存在班級文化建設與應用浮于表面、教師與學生缺乏參與主動性、生態型班級文化內容趨于單一等問題,必須基于學生核心素養,回歸初心,筑牢根基,以責任擔當驅動生態文化、打破限制,激發活力,構建班級文化生態新樣式、拓展邊界,內聯外通,讓生態型班級文化更加豐富,推動生態型班級文化建設創新發展。
關鍵詞:生態型班級文化;核心素養;創新實踐;班級環境
中圖分類號:G6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8918(2024)13-0019-04
一、 理論闡明:生態教育學與班級文化建設的契合性
(一)生態教育學理論中蘊含深刻的文化因素
作為由生態學思想中生發而來的理論,生態教育學強調從生態學的系統視角來看待教育現象,結合多種因素分析教育成因,從而找到教育教學的有效途徑與方式。在此過程中,生態環境概念被引入到教育領域。這里提到的生態環境,包括了自然環境、社會環境、規范環境等宏觀層面,同樣也包括了學生與教師的生理、心理環境等微觀層面關系。圍繞著宏觀與微觀環境,形成了系統化的教育生態。在這個生態系統中,文化因素占據著重要位置。勞倫斯的“生態教育學”以文化養成為第一大要素,既包含了物質層面的文化,也包含了精神層面的文化,與班級文化建設所指向的核心素質培養異曲同工。華盛頓大學的古德萊德(Goodlad, J.I.)提出學校是一個“文化生態系統”,強調在學校這個由教師、學生及其他所構成的生態系統中,文化因素發揮著促進實現生態平衡、推動教育和諧發展的重要作用。因此,生態型教育系統中的文化因子必不可缺,是指導生態型班級文化建設創新實踐的重要因素。
(二)班級文化建設致力于創造和諧共處良好生態
生態教育學從生態學視角出發,對教育現象、教育規律、教育主體、客體、教育環境等進行了解釋,提出教育生態系統兼具數量與規模,實現自身平衡與穩定發展。而生態型班級文化中包含班級環境、班級集體精神品格、班級氛圍、班級作品等,同樣構成了一個生態系統。從這個角度來說,在班級生態系統中,教師與學生活動于教室這個客觀真實存在的環境中,通過“教”與“學”互動交流方式建立起有效鏈接,其中摻雜著其他文化因素,共同構成了一個和諧穩定、動態平衡的系統結構,圍繞著“教書育人”核心目標逐漸發展其他領域,實現更多功能與作用,形成了班級文化系統。在這個班級文化系統中,包括主講教師、學生、名師專家、行政管理部門等不同物種,他們扮演不同的角色,發揮不同的功能,共同支撐起這個生態環境系統,完成課程教學的任務。由許多不同主體所構成的班級文化生態系統,內容豐富,邊界廣泛,涉及班級氛圍、班級作品、班級精神、班級環境等不同層面。只有時刻保持班級文化環境生態的新鮮與活力,才能確保學習活動的高效,實現“和諧共生”。
二、 意義何在:生態型班級文化建設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營造良好的班級文化氛圍
通過生態型班級文化的創新實踐,能夠有效營造出一種積極向上的班級氛圍,打造和諧互動的學習環境。從概念上來說,班級文化是由班級內部所有成員的個性與行為共同構成的,表現為外在的班風、學風與行為規范,展現一個班級的整體形象,一般而言更加偏向于正面概念。首先,生態型班級文化是一個內涵更加豐富的概念,涵蓋了學生日常學習與生活的大環境。在該環境中,以良好的育人文化為導向,有利于培養學生正確的價值觀念,促進學生養成奮發向上的良好品格。其次,生態型班級文化以各項班級制度為保證,例如文明制度、班級管理制度、團隊活動制度等多個方面。在制度保障下,良好的學習環境得以有效運行。最后,班級文化建設涉及精神層面,例如班級基礎文明、學風等,能夠對學生的思想道德品質和文明禮儀等精神文明因素產生潛移默化的涵養作用,使學生從觀念意識、行為活動、學習習慣等各方面向著正確方向發展,并合而為一,成為班級特色。
(二)有利于調動師生參與互動的積極性
在良好的班級文化影響下,教師與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積極性得到有效提高。不同于傳統教學形式下的單向教學模式,當前以核心素養為主要目標的多元化教學方式,不僅有利于培養創造良好的班級文化環境,同時能夠使教師更加積極地轉變傳統教學觀念,充分將學生的特色與能力發揮到班級文化建設活動中來,從而實現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核心目標。對學生來說,班級文化作為一種集體概念,能夠有效增強學生的集體榮譽感,使學生愿意以主人翁的姿態,積極主動地投入到班級活動中來。對學生來說,集體榮譽感是促使其更加向上、奮發有為的重要動力。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在為班級創造價值的同時也為自身的發展拓展了邊界,有利于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三)有利于推動班級活動的實踐落實
聚焦生態型思想的班級文化,更加強調教學與環境的相互作用,因此,在創建生態型班級文化的實踐中,需要更加強調開展相應班級活動的重要性,從而將停留在概念層面的班級文化有效落實于現實,使每一個學生都能感受到文化思想的具體指向,從而豐富班級文化內涵,延長班級文化生命力。一方面,踐行生態型班級文化有利于創造以師生為主體、具有充分自覺性和創新性的實踐活動,全面展現班級的良好精神面貌和奮斗風采。同時,生態型班級文化所構建的良性循環互動模式,有利于使實踐活動彼此契合,維持穩定的可持續性,逐漸形成長效化機制,從而避免在傳統班級活動中經常出現的“曇花一現”現象,進一步提升班級內部凝聚力,增強班級文化活動的有效性。另一方面,在班級文化實踐活動過程中,學生能夠逐漸培養團隊意識和互助精神,在社會實踐中養成敬業奉獻的良好品格,以及遇到問題時解放思想、突破思維定式的主動思考能力,培養創新意識,鍛煉實踐能力。
三、 現狀分析:生態型班級文化建設情況
在教育生態學理論指導下,建設生態型班級文化的過程中已經取得了不菲的成績,但同時也要看到,在建設過程中仍然存在一些問題需要著重發現并解決。
(一)功利主義:班級文化建設與應用浮于表面
生態型班級文化建設的最初目標也是主要目標,是能夠“為班級里的每一名學生提供學習的良好環境”,這是建設班級文化的初始價值導向所在。在此基礎上,生態型班級文化建設的個性化、多元化等特點得以凸顯。長久以來,班級建設管理過程中忽視了對文化建設的重視,更加關注對具體人、事、物的管理。從現實角度而言,班級文化建設情況與班主任的教學能力或學生的學習成績之間并無直接關系,難以作為有效衡量的考核指標,從而導致了師生對文化建設有所忽略。目前有限的班級文化建設活動也更多局限在對班級學風的塑造,過于重視對“學習”文化的塑造,忽視了其他方面的文化因素,導致生態型班級文化建設“營養不良”。一般而言,教育生態系統包括主體、客體和外界環境。在功利主義思想影響下只注重某一方面,只會導致班級文化建設逐漸發展成為口頭上的概念,變得形式化、表面化,不能貼合學生所思所盼,大大削弱了班級文化所能發揮的作用。
(二)限制因素:教師與學生缺乏參與主動性
在當前生態型班級文化建設過程中,可以發現,教師與學生對教學的參與主動性缺失已經逐漸成為一個突出問題。首先,生態型班級文化建設不可缺少的文化因素正是當前缺失重點。在新課程改革推動下,培養學生的核心素質、實現綜合能力的提升正在逐漸成為教育教學的重要目標之一。在此過程中,班級文化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但在現實教學實踐中,反而出現了對班級文化建設有所忽視的情況。同時,對教師而言,學校缺乏對班級文化建設的有效激勵措施與手段,教師對班級文化建設的投入完全依靠個人自覺性,導致教師將更多的精力與注意力投入教學活動。其次,學生是班級文化建設的參與主體。在當今社會多元文化的影響下,學生的價值觀發展受到西方文化思潮的沖擊,產生了一定的負面影響。例如,奢侈享樂主義、精致利己主義等思想逐漸蠶食學生的世界觀,不僅在日常生活中影響學生行為,更加導致學生在思想上缺乏集體意識,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班級文化建設中來。例如,有些學生會將班級文化建設責任歸于教師或班長,認為與自己無關;一些學生在思想上缺乏對班級文化建設的重視,認為不值得參與。此類觀念使班級文化建設逐漸流于形式。
(三)后勁不足:生態型班級文化內容趨于單一
從生態學角度而言,班級文化是一個涵蓋多方面的整體系統,包含各個層次的內容。其中,作為核心架構的是全班同學與教師共同建立并遵守的價值觀念和精神風貌。這種精神層面的文化是無形的,但卻有其他有形的載體為依托,例如文化走廊、班級黑板報、班規、班花、班歌等。除此之外,各種實踐活動也是構成班級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增強班級凝聚力的重要手段。但由于受到客觀條件的限制,班級活動更多的是由學校主導,由單獨一個班級組織開展的文化活動很少。在這種情況下,學生會潛意識認為與自己無關,將班級文化建設活動視為形式主義。少部分班級組織的文化活動不僅形式單一,同時缺乏全面規劃與設計,在目的上不明確,在落實中不到位,最終無法吸引學生的參與興趣。這樣的班級文化活動不僅無益于學生交流,反而會對班級文化建設造成負面影響。同時,生態型班級文化建設過程中有時會出現內容空洞、過于注重形式輕視內容、重物質輕精神等問題,使文化建設內容浮于表面,不能深入人心。
四、 優化提升:生態型班級文化建設的創新與實踐策略
(一)回歸初心,筑牢根基,以責任擔當驅動生態文化
班級文化能夠引領學生追求幸福和充實的精神生活,是形成班集體凝聚力的重要載體,更是班級建設目標、班風、班規“有愿景、有溫度”的體現。生態型班級文化同樣以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為主要目標,致力于達成良好的育人氛圍和育人效果。因此,在建設生態型班級文化的過程中,需要始終立足這一初始目標,圍繞落實素質教育的核心,將立德樹人作為指導班級文化建設的根本宗旨,一步一腳印,貫徹初心使命。第一,班級自然文化建設。作為學生學習與生活的主要場所,班級教室是構成班級文化的主要外在表現。學生應提高重視,積極參與班級共建,通過保持良好衛生環境、創造獨特學習園地、及時更新黑板報、宣傳語、點綴綠色植物等方式,使班級自然環境潛移默化地發揮文化涵育功能。第二,班級制度文化建設。制度是文化的一種表現形式。建設生態型班級文化,需要以科學完善的班規班紀作為規范學生行為的章程,幫助學生養成遵規守紀的良好習慣。第三,班級理念文化建設。通過確定班級理念、班級口號、班徽、班歌、班花、班級奮斗目標等內容,確定班級的核心理念,使學生在集體觀念影響下健康成長。
(二)打破限制,激發活力,構建班級文化生態新樣式
長期以來,傳統應試教育模式使得部分學校以應試成績作為唯一目標,缺乏對文化建設的足夠重視。為改變這一情況,需要在建設生態型班級文化的過程中,充分釋放生機與活力,打破無形規則的限制,為教師與學生提供足夠的發揮空間。首先,需要激發教師活力。教師作為開展課程的主導者,同樣也是班級文化建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因此,需要教師結合實際情況,對班級文化建設投入一定的精力與時間,通過切身教學實踐體驗融入班級文化建設中去。學校方面則應將班級文化建設作為教師考核指標的一個重點,以此來提升教師的工作積極性。其次,需要激發學生活力。班級是由一個個學生所構成,班級文化也是由每一名學生的個性融合而成。作為生態型班級文化系統中的關鍵因子,學生要端正自身態度,重視班級文化建設的參與,積極主動投入各種班級活動,將班級文化建設與自身的學習能力融合到一起。最后,激發生態型班級文化系統自身活力。為突破傳統模式的限制,探索建構更加多元化與個性化的生態系統,要不斷拓寬班級文化建設渠道,豐富班級文化內涵。例如,在班級中打造“美文薈萃”欄目,展示學生的作文、繪畫、書法等作品;建設班級圖書角,鼓勵學生主動分享好書;組織開展“三分鐘讀經典”“詩文飛花令”“成語接龍”等多種文化活動,營造良好文化氛圍。
(三)拓展邊界,內聯外通,讓生態型班級文化更加豐富
生態系統的運行離不開內外交流以實現能量流動,對生態型班級文化建設而言,首先要保證開放性與互動性,從外部環境中輸入物質、能量與信息,以維持班級系統內部的平衡狀態。首先,可以通過舉辦實踐活動實現班級文化的有效運用。在生態理念的指導下,積極舉辦班級文化實踐活動,廣泛獲得外界優質文化資源與理念,助力生態型班級文化建設創新發展。其次,創立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的生態型班級文化結構。通過線上平臺擴大班級文化影響,實現內部與外部、線上與線下的循環互動。
五、 結論
在素質教育理念指導下,生態型班級文化建設是響應德育號召的有效舉措,充分體現了以文化為核心推動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性。在此基礎上,廣大一線教師需要立足當下時代特色,在生態教育學理念指導下,與學生共同投身于生態型班級文化建設創新實踐,以期落實核心素養培育目標,為培養新時代高質量人才發展貢獻智慧與力量。
參考文獻:
[1]夏婷婷.基于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高校班級文化建設與創新實踐:以“飛壹班”班級文化建設為例[J].湖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1,41(4):148-151.
[2]陳海靜.高質量高等教育:基于教育生態學的闡釋[J].江蘇高教,2022(1):29-33.
[3]譚河華.教育生態學視角下中職班主任專業發展研究[D].廣州:廣東技術師范大學,2022.
[4]張進寶.淺析高職院校班級文化建設實踐與創新:以河北建材職業技術學院財經管理系為例[J].企業導報,2015(12):164,174.
[5]楊文林,潘文濤,黃昆鵬.地方高校在線開放課程應用效益分析及其優化策略研究:基于教育生態學的視角[J].湖北開放大學學報,2023,43(3):18-24.
[6]田隨鳳.班級文化建設的探索與實踐[J].河南教育(教師教育),2023(2):3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