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肖妍竹(1994~),女,漢族,江蘇南京人,江蘇省南京市雨花臺區實驗小學善水灣分校,研究方向:小學英語跨學科學習。
摘? 要:隨著全球化的發展以及社會需求的轉變,傳統的學科教育已經無法滿足學生全面發展的實際需求,跨學科教學注重學科之間的融合與協調,旨在提高學生解決真實問題的能力。本次研究旨在提出一套以解決真實問題為指向的小學英語跨學科單元主題學習模式,依托跨學科教育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合作能力,進一步提高其解決問題的能力。另外,英語作為國際交流的重要語言,對其學習更是培養學生綜合素質的關鍵,故而應將英語和其他學科有機融合,通過積極探索真實問題,提高學生的英語運用水平和英語學科核心素養。
關鍵詞:解決真實問題;小學英語;跨學科;單元主題學習
中圖分類號:G623.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8918(2024)14-0105-04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于2014年頒布了《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其中明確提出應在充分發揮各個學科特有育人功能的前提下,依托學科綜合育人組織開展一系列跨學科主題教學活動,重新整合教育學科內容,更好地促進學生的問題分析能力、解決能力等綜合能力的發展。為了確保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真正落實,促進課程改革,“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2022年版)”再次強調義務教育課程需要嚴格遵循“加強課程綜合,注重關聯”這一原則,要求各科開展不少于10%課時的跨學科主題學習。除此之外,《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課標》)分別對每個學段教師所開展的英語綜合實踐活動提出明確要求,為教師跨學科主題學習提供了相應指導,并且強調英語課堂必須注重實踐,以學生真實性學習為焦點,在教學中積極探索以解決真實問題為目的的跨學科主題學習設計路徑,為學生開展高品質的真實性學習提供可靠保障。基于此,文章提出以解決真實問題為指向的英語跨學科單元主題學習實踐研究,統整學科間的知識點,借助信息技術進行融合與創生,實現學科素養與學科生命力的完整生長,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小學生。
一、 跨學科融合的內涵與可行性
跨學科概念的初期含義類似“合作研究”,學術領域也將其稱為“交叉科學(學科)”。就當前情況而言,跨學科內涵被認為是圍繞某個項目,以學科為核心,通過運用不同學科知識對該項目進行設計和教學。而跨學科單元主題學習則是圍繞某個主題或者話題,有目的地整合多學科知識、技能、情感等,實現學科貫通和交叉滲透,進而形成圍繞教學單元開展的一系列學習活動。單一學科教學模式使得教學工作局限在本學科思維內,加之教材、教學手段本就存在與實際生活脫離、時代感不足以及知識單調等弊端,英語教學更是陷入枯燥乏味以及死記硬背的“泥潭”中。如若對各學科知識點進行整合,則可有效解決上述問題,充分發揮單獨學科的優勢,同時綜合考慮單元主題內容,從跨學科角度實現知識交叉融合,建立綜合性學科知識和思維體系,便于學生深入理解和鞏固記憶英語知識,而且學科之間相輔相成有利于教育效果最大化。跨學科單元主題學習并不是針對獨立課程開展的教學,而是融合音樂、美術、勞動等多學科,形成融合貫通的教學模式,達到合作與互補的目的,這更能體現人本主義思想。同時注重學生之間存在的個體差異,充分發揮多元智能各要素的相互作用,是學生全方位發展的極佳路徑。
二、 跨學科與小學英語單元主題學習融合的意義
(一)增強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在全球化背景下,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成為小學階段英語學習的主要任務,在英語跨學科單元主題學習中,教師可以為學生講授有關主題的其他學科知識點,帶學生領略世界各地的文化和風俗習慣,開闊視野。例如,在教學“Protect the Earth”這一單元時,學生對環保問題并不陌生,教師可以引入生活中有關環保的實際案例,同時要求學生課后收集資料,了解國外是如何保護環境的,列舉具體措施或者頒布的相關政策等,在跨學科單元主題學習中掌握不同國家的文化背景及價值觀差異,讓學生學會尊重其他民族的風俗文化,為之后的國際交流與實踐奠定基礎。
(二)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學習質效
跨學科與單元主題學習融合在培養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同時,還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質量和效果。教師可融合多學科知識點引導學生深度學習。例如將英語和音樂融合,帶領學生在學習英文曲目中掌握一些音樂常識和表演技巧,促進學生語言技能的提升。不同學科在其概念、方法以及思維方式等各方面都有一定的獨特性,學科之間的知識融合能夠為學生提供豐富的學習資源,還能提高學生的思維以及創新能力,為更高效地學習提供有利條件。
(三)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
小學英語跨學科單元主題學習不但可以促進學生英語水平的提升,還能夠激發其對其他課程的學習興趣。在英語教學與其他學科知識的融合中往往會增加一些新奇的元素,為學生帶來更多體驗,增強其對學科內容的好奇心與探究欲;同時多學科知識融合有助于學生深入理解學科之間的密切聯系,培養學生問題探究的良好習慣,促進其創新思維的發展。例如,在學習“Protect the Earth”內容時,可融入美術知識,讓學生制作再利用資源的小作品,趣味性的活動大大地提高了學生的參與感,調動起學生對其他學科的學習和探究興趣。
三、 基于解決真實問題的小學英語跨學科單元主題學習設計路徑分析
在不同單元主題的英語教學中融合不同學科知識點并采用科學的教學手段是小學英語跨學科單元主題學習的核心。新課改的實施為英語課堂教學改革提供了強大助力。教師需要從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活動以及教學評價等諸多方面落實英語跨學科單元整體設計,以科學指導為導向,提升教與學的效果,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科育人價值。
(一)剖析教材內容,明確學習主題
在設計跨學科單元主題之前需要全面剖析和研讀教材,在此基礎上明確學習主題,認真學習教材的設計意圖,尋找主題之間存在的聯系。譯林版教材中每個單元都對主題進行了總結,分析主題設計思路可以發現,主題設計注重知識點的應用和遷移,將學習與生活環境、自然世界和社會交際緊密銜接起來,使英語主題、教學目標以及教學內容呈螺旋式上升。《課標》提出主題包括人與自我、人與社會以及人與自然三大領域,其中人與自我是以“我”為切入點,形成“生活與學習”主題群,基于此,設計“生活與學習中的困難、問題和解決方式”為子主題;而“人與自然”則以“自然”為切入點設置“環保”主題群,“人與自然相互依存,形成綠色生活理念和行為”作為子主題。文章中研究以“Protect the Earth”教學為主,細致篩選教材中有關真實問題的相關話題,最終確定以“保護地球”為學習主題。
(二)分析學情,積極開展學科調研
在了解學生融合學科學習狀況后設計主題單元學習目標,即以學生的實際狀況為立足點,了解其知識認知程度、現有學習能力以及掌握的知識點。全面分析六年級學生智能發展的狀況,了解學生對解決真實問題的興趣和需求,同時與其他學科教師進行合作,共同探討如何將學科知識與英語學習相結合,根據學情及學科調研結果形成單元主題教學基本框架結構,以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三)跨學科單元主題學習的有效實施
1. 選擇貼合學生生活和興趣點的話題
在小學英語教學中話題選擇十分關鍵,應該選擇貼合學生實際生活以及學生感興趣的話題,點燃學生的學習熱情,調動其學習興趣和積極性,促使更多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活動中。通常學生對節日風俗習慣、動物以及視頻等話題感興趣,教師可以結合這些點選擇學習話題,更利于學生投入學習中,提升學習效果。六年級學生接觸的新知識越來越多,所以在選擇時還要注重話題的深入性,如適當為學生介紹某些科學知識、地理知識等,確保話題貼合社會生活。
2. 總結單元知識,描繪育人藍圖
做法1:提煉大概念,重新整合教學內容
一是學科內知識的整合。“Protect the Earth”單元話題為“保護地球”,有較強的生活性。教師在對單元主題意義進行系統分析后,梳理單元內各板塊相關知識,重新整合學科知識點,在此基礎上明確單元大概念。二是跨學科知識的整合。事物的復雜性使得難以在單獨學科中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需要通過跨學科學習獲得問題答案。教師在講授英語學科內知識的同時,還需要融入語文中《只有一個地球》相關背景知識、口語交際中《學寫倡議書》,以及廢物利用等相關的勞動內容。三是教材與繪本知識點的整合。在英語學習中僅僅依靠教材完成學習目標是遠遠不夠的,需要教師進一步拓展教材知識,不斷豐富學習內容。例如,以大概念為基礎,引入“Five Little Men in a Flying Saucer”繪本,將教材與繪本內容進行整合,帶領學生進一步體會不僅要自己保護地球,更要呼吁身邊的人保護地球,循序漸進地提煉大概念。四是教材與現實生活的整合。大概念可以跨越學科內和學科間的“鴻溝”,同時還是學校教育與現實社會連接的重要樞紐,《課標》反復強調教師要著重培養學生解決真實問題的高階能力,依據教學內容為學生創設真實情境。繪本與課內外知識的滲透已經讓學生對“Protect the Earth”這一單元主題有了初步了解,這時需要教師設置相應的情境任務,以激活大概念,引導學生深入學習。例如,通過“To be a volunteer”鼓勵學生爭做生活中的環保志愿者,介紹生活中保護環境和污染環境的真實事件,增強學生的環保意識。
做法2:開展跨學科主題活動,發展學生的關聯技能
在英語課程中,主題大概念是學生通過知識遷移解決新情境中實際問題的關鍵能力、必備品格以及正確價值觀的體現,所以在設計跨學科主題活動時需要為學生的語言學習和主題意義的探索提供相應的語境,通過解決真實問題以及高效完成真實任務幫助學生建立全新的認識,促進其關鍵技能的發展。例如,將英語學科與美術融合,要求學生畫一幅以“保護地球”為主題的板報,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理解能力及表達能力等關聯技能的發展;與音樂融合,學習、創編環保歌曲或者韻律詩,培養學生的領悟、辨析思維等關聯技能的發展。
(四)多元化教學評價
多元化評價對學習效果的提升有重要作用,而且有效評價可以使學生及時取長補短,促進其進步與發展,同時為教師調整教學方案提供幫助,確保教學活動的有序開展。
評價環節:評價主要包括診斷性評價、形成性評價以及總結性評價三個環節。其中診斷性評價通常在跨學科單元主題教學之前,用以了解學生現有知識經驗以及掌握的與本主題相關的知識點或內容;形成性評價主要是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進行的多樣化評價,主要目的是指導學生行為;總結性評價則是在結束教學后了解學生通過單元主題教學學到了哪些內容。
評價方式:說話、做事以及寫畫是上述三個評價環節中不可缺少的評價方式。其中說話即記錄學生所說的,如教學過程中的回答質量和頻率;而做事即為記錄學生所做,也就是通常所說的行為表現,如主題活動中的動手操作情況;寫與畫則是記錄學生所寫所畫,包括作品展、作業等。主題和環節不同,評價方式的占比也存在一定差異,需要結合實際情況采取與之相匹配的評價方式。
(五)小學英語跨學科單元主題學習反思
1. 跨學科單元主題學習的優勢
一是及時轉變學習方式,增強內部驅動力。傳統課堂教學中,部分教師往往采用假設教學情境的方式講授知識,學生在假設的情境中進行對話練習,這種教學模式不利于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更無法利用英語知識解決真實問題。而在跨學科單元主題學習中,教師扮演引導者的角色,學生作為知識學習的探究者和學習者,在教師引導下以自主探究或小組合作等多種方式完成真實任務。有助于學生在解決真實問題、完成真實任務的過程中切身體會語言學習并不是單純地練習語法,而是與其他學科知識融合解決實際問題,為學生學習提供了必要的內部驅動力。
二是確保核心素養落地開花,促進學生全面發展。英語課程應以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為主要目標,但是課堂內容強調課本知識講解、學習重點詞匯與語法、聽說讀寫語言技能訓練方式單一等問題嚴重制約了學生英語核心素養的提升,學習形式缺少真實語言運用,使學生陷入被動學習。而跨學科英語單元主題學習所設計的真實任務彰顯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并且學習活動圍繞學生個體以及社會生活需求而展開,打破了傳統課堂教學的局限性,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和實踐能力。
三是促進學科深度融合,真正實現學用一體。跨學科單元主題學習將各學科知識串聯起來形成整體,通過設計活動主題整合兩種或以上學科知識,引導學生利用不同學科知識點開展主題探究學習,在實踐中掌握英語知識以及關聯的學科技能,形成良好的情感態度以及價值觀,并將所掌握的知識靈活運用到真實問題中;為學生創造真實情境,通過主題學習活動促進學生實踐能力的發展。
2. 確保學習目標設置的合理性
科學合理地設置學習目標是小學生英語學習的關鍵環節,這能夠幫助學生規劃學習路線,提高學習質量。第一,學生結合自身語言水平明確學習目標。第二,學生根據實際情況設置可行性學習目標。人的時間和精力是有限的,需要綜合考慮實際情況設置與自身能力相吻合的目標,以免目標設定過高或過低而影響學習效果。第三,合理使用學習方法實現目標。例如可以通過看電影、聽音樂或參加活動等方式提高口語和聽力等能力,借助閱讀文章以及寫作練習發展讀寫等能力。
3. 靈活運用多種教學策略
教師在開展學習活動時需要考慮學生的需求和興趣點,靈活運用多種教學手段促使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活動,增強教學效果。從教育角度出發,教師探索新的教學方式有助于學生深入理解英語知識,掌握相關技能。比如,多媒體資源已經在教育領域得到了廣泛運用,并且深受學生喜愛,教師可以利用這些資源以直接形象的方式呈現知識點,不僅便于學生掌握,還能使學生獲得更多學習體驗。
四、 結論
綜上所述,跨學科教學作為一種新的教學模式,通過整合不同學科的知識與技能提高學生學習的有效性。小學英語教師在進行跨學科單元主題設計時要以問題解決的真實需求為基礎,明確跨學科內容和學習手段,以《課標》為主線,在大概念以及主題的導向下進一步細化教學目標,為學生創設真實情境,在多樣化的實踐活動中設計探究任務,帶領學生經歷解決問題的整個過程,真正做到學科整合、學以致用,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
[2]薛莉莉.基于大概念的小學英語單元主題教學設計探析[J].小學教學研究,2023(25):73-75,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