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玲
作者簡介:韓國玲(1971~),女,漢族,山東萊州人,萊州市實驗小學,研究方向:小學語文。
摘? 要:隨著社會信息化的飛速發展,語文閱讀素養已經不再僅僅是獲取信息的簡單過程,而是涉及對多層次、多類型文本的理解、分析和評價的復雜認知過程。《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要求學生具備全面的語文素養,培養他們面對未知信息時能夠主動、批判性地思考的能力。因此,對小學語文閱讀素養的培養策略研究勢在必行。文章旨在深入探討新課標視角下,小學語文閱讀素養培養的策略,以期為教育實踐提供有益的理論支持和實踐指導。
關鍵詞:新課標;小學語文;閱讀素養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8918(2024)10-0049-04
在新時代的背景下,教育理念和教學模式不斷更新,《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的推出為小學語文教育提供了更為明確的指導框架。小學語文閱讀素養作為語文教育的核心目標之一,不僅是學生語文學科能力培養的關鍵,更是綜合素養發展的基礎。在新課標視角下,小學語文閱讀素養的培養迎來了更高的期望和更全面的要求。
一、 新課標對小學語文閱讀素養的要求
(一)多層次的文本理解和分析能力
新課標明確要求學生具備理解和分析不同層次文本的能力,涵蓋了課文、故事書等多種文學和非文學性質的文本。學生在閱讀過程中,被鼓勵深入挖掘文本的內涵,對作者的意圖、結構、語言運用等方面進行深度分析。學生通過閱讀文學作品,如課文和故事,能夠感知和理解文字背后蘊含的情感、價值觀念以及人物的內心世界。深入理解文學作品不僅是對文字的解讀,更是對人類思想和文化的深層次理解,從而培養學生細致入微的文學鑒賞能力。在閱讀非文學性質的文章時,學生需要通過分析文本的結構和作者運用的語言手法,理解信息的組織方式和論證邏輯。這種深度的分析提升了學生對知識的系統性理解和處理復雜信息的能力,使其具備更為獨立和深刻的思考能力。
(二)批判性思維和創造性表達
新課標明確強調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要求他們在閱讀中不僅能夠主動提出問題、辨別信息、進行推理和評價,還應具備在表達時展現一定創造性的能力。這一要求旨在培養學生對信息的深層次理解和思考能力,使他們在語言表達中能夠更全面、獨立地呈現個人見解和情感體驗。學生通過提出問題,能夠深入挖掘文本背后的思想、觀點,激發對知識的好奇心,培養批判性思維的基礎。辨別信息的能力使學生能夠篩選出關鍵信息,形成對文本的深刻理解,并在推理和評價的過程中形成獨立的觀點和判斷。
(三)閱讀策略的運用
新課標強調學生具備一定的閱讀策略,其中包括識字技能、閱讀速度掌握、信息篩選等方面的要求。學生需要通過學習和實踐,逐漸形成適合自己的有效閱讀策略,以提高閱讀效率和深度理解水平。
首先,識字技能是有效閱讀的基礎。學生需通過系統學習和詞匯積累,提高對生詞的識別和理解能力,從而在閱讀過程中更流暢地把握文本信息。
其次,閱讀速度的掌握也是關鍵。學生需要通過有針對性的訓練,逐步提高閱讀速度,同時保持對文本的準確理解。這有助于提高學生處理大量信息的能力,尤其是在考試或實際應用中更靈活地運用閱讀技能。
(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課標強調對學生在文學作品中的情感體驗的關注,鼓勵他們通過閱讀培養積極向上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文學作品的閱讀不僅僅是對文字的理解,更是一種深沉的情感體驗,通過感受作品中蘊含的情感,學生能夠培養審美情感和情感共鳴。文學作品通常是作者對生活、人性、社會等方面深刻思考的結晶,而學生通過閱讀這些作品,能夠感受到其中蘊含的豐富情感。這不僅是對文本中人物命運的同情和關懷,更是對作者對世界的獨特視角的感悟。通過與文學作品中的情感互動,學生逐漸培養起積極向上的情感態度,從而提升了對生活和人性的理解。
(五)跨學科的綜合素養
新課標倡導語文教育與其他學科的融合,強調學生在閱讀中應能夠跨足多個學科,將語文閱讀與科學、社會、藝術等領域相結合,以提升綜合素養。這種融合教育不僅拓展了學生的知識領域,也促使他們在跨學科的學習中培養更廣泛的認知和綜合素養。在語文閱讀中融入科學知識內容,學生通過閱讀科普文章,不僅提高了對科學知識的了解,還培養了科學思維。通過對科學原理的理解,學生能夠更好地應用邏輯推理和分析能力,形成對科學世界的深層認知。
二、 閱讀素養在學生綜合發展中的重要性
(一)語言能力的提升
閱讀素養不僅僅關乎對文字的理解,更牽涉到對語言的深入分析和巧妙運用。通過廣泛閱讀,學生能夠接觸到豐富多樣的語言材料,從而提高他們對詞匯量和語法結構的認知水平。這種積累不僅拓展了學生的語言視野,也加深了他們對語言表達的理解。通過對各種文本的閱讀,學生在逐漸領悟和掌握語言的多樣表達方式的同時,也培養了自己敏銳的語感和理解力。在閱讀的過程中,學生接觸到各種語境和語言形式,不僅能夠提高他們的詞匯水平,還有助于理解語法結構的靈活運用。通過理解作者的表達方式,學生逐漸培養了在表達自己思想時選詞準確、語法得體的能力。這種語言的熟練運用不僅使學生在書面表達中更具自信,也提升了他們在口頭溝通中的清晰度和表達力。
綜上所述,通過閱讀,學生在不斷拓展語言知識的同時,也在實踐中提升了自己的語言表達和溝通能力。這種全方位的語言素養培養不僅有益于學生在學科學習中的表現,更為他們未來職業和社交生活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二)學科知識的積累
閱讀不僅僅是文字的解讀,更是涉及多個學科知識的全面獲取,包括但不限于文學、歷史、科學和社會等領域。通過廣泛閱讀各種文本,學生能夠跨足不同學科,積累豐富的跨學科知識,從而在全面發展中得到支持。在閱讀文學作品時,學生能夠深入理解文學的藝術表達,同時也通過作品中蘊含的歷史、社會背景,獲取多層次的歷史和社會知識。在閱讀科學文章或科普讀物時,學生能夠了解最新的科學研究進展,培養科學思維。而通過閱讀社會類文本,他們能夠更好地理解社會現象、政治制度和人文精神。
這種跨學科的閱讀不僅幫助學生建立系統的知識結構,也培養了他們的綜合分析和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這些知識的綜合運用既有助于學科學習的深度,也能夠更好地滿足學生在不同領域的興趣和發展需求。通過這樣全面的閱讀,學生能夠更好地適應未來多元復雜的社會環境,為終身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三)思維品質的培養
閱讀要求學生進行深入的思考、細致的分析和全面的評價。通過閱讀,學生得以培養批判性思維、邏輯思維和創造性思維,提升問題解決的能力。在深入思考的過程中,學生通過對文本的深層次分析,能夠理解作者的意圖、觀點以及文本背后的隱含信息。這種深度思考不僅加深了對文本的理解,也有助于培養學生對信息的敏感性和批判性思維。通過細致的分析,學生能夠拆解文本中的復雜結構,理清其邏輯關系,形成系統的認知。這種逐步解構的過程有助于培養學生邏輯思維,使其能夠更有條理地處理問題,形成獨立的思考框架。
全面的評價要求學生不僅能夠分析文本的優勢和不足,還需要將所讀之物置于更廣泛的語境中進行評估。通過這樣的評價過程,學生不僅能夠發展對多元觀點的理解和接納能力,還能夠提高問題解決的靈活性和獨創性。綜合而言,閱讀在促使學生進行深入思考、細致分析和全面評價的過程中,培養了他們的批判性、邏輯性和創造性思維。這些思維模式的培養不僅有助于學生在學科學習中獲得更為深刻的理解,更能夠為他們未來的職業和生活提供更強大的問題解決能力。
(四)情感態度的塑造
深入的思考、細致的分析和全面的評價是閱讀過程中對學生提出的要求。通過這一過程,學生得以培養并發展批判性思維、邏輯思維和創造性思維,從而有效地提高他們的問題解決能力。深入思考要求學生不僅僅理解表面文字,更需要挖掘其中的深層意義和思想內涵。這種深層次的思考促使學生超越表面現象,形成對作者觀點、論證和背后信息的深刻理解,培養他們對復雜問題的綜合分析能力。細致的分析則使學生能夠逐一解構文本的結構、語言和論證方式。通過分析,學生能夠理清各部分之間的關聯,提煉關鍵信息,培養邏輯思維,在處理抽象概念和復雜信息時更具有邏輯性和條理性。
全面的評價要求學生能夠全局觀察,辨別優缺點,并將所讀內容置于更廣泛的背景中進行考量。這樣的評價不僅培養學生的全面思考能力,也促使他們形成獨立而成熟的觀點,為問題解決提供多元角度。通過閱讀培養批判性思維、邏輯思維和創造性思維,學生在解決問題時能夠更加靈活和富有創意。這種全面的思維訓練不僅在學科學習中有益,更為學生未來面對各種挑戰提供了堅實的認知基礎。
(五)綜合素養的提高
閱讀涉及各種信息的獲取和處理,這不僅培養了學生的信息素養,同時也為他們提供了一個全面發展的平臺。通過閱讀不同類型的文本,學生能夠拓展知識邊界,培養扎實的信息獲取和處理能力,從而提升信息素養。在信息時代,學生通過閱讀不僅僅學到了豐富的知識,更培養了對信息的敏感性和辨別能力。他們學會從海量信息中篩選、評估和應用有效信息,不僅提高了學科學習的效率,也為未來更廣泛的社會參與奠定了堅實基礎。
與此同時,閱讀不同類型的文本也有助于提升學生的文學修養和審美情趣。文學作品中蘊含的人生智慧、情感體驗,以及對藝術表達的深刻理解,都能夠通過閱讀逐漸滲透到學生的心靈深處。這樣的閱讀體驗不僅讓學生沉浸在文學的魅力中,也為他們建立起多元化的審美觀念,培養了更為高尚和豐富的情感體驗。綜合來看,閱讀既培養了學生的信息素養,又提升了他們的文學修養和審美情趣,形成了多元化的綜合素養。這樣的素養既有助于學生更好地面對知識社會的挑戰,又為他們個人的情感發展和精神追求提供了深厚的支持。
三、 新課標視角下小學語文閱讀素養的培養策略
(一)多元化的閱讀材料選擇
提供多元化的文學經典、科普讀物、新聞報道以及歷史故事等豐富而多樣的文本,旨在滿足學生個性化的興趣和促進他們全面的發展需求。這種策略不僅致力于激發學生對各種文本類型的濃厚興趣,更注重培養廣泛而深刻的閱讀愛好。通過讓學生接觸來自不同領域和文體的文本,教師可以激發他們對知識的探索欲望,培養跨學科的思維方式,使其在語文閱讀的過程中能夠獲得更為豐富、深刻的認知體驗。這種多元化的文本選擇策略旨在為學生提供一個開放而多樣的閱讀環境,激發他們對知識、文學以及社會各個方面的興趣,為其個性化的學習路徑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閱讀策略的教導
引導學生形成科學合理的閱讀策略是培養他們全面閱讀素養的重要一環。這涵蓋了識字技能、速讀技巧以及信息提取等多方面的技能,旨在幫助學生更有效地處理和理解各類文本。在這個過程中,教師發揮著關鍵的作用,通過生動的示范和有針對性的引導,引導學生逐步建立并不斷優化他們的閱讀方法。通過教學中的實際示例,學生不僅能夠學習到正確的閱讀策略,還能理解這些策略在實際閱讀中的應用。更重要的是,這樣的教學方法有助于培養學生的主動思考和問題解決的能力。通過逐步引導學生參與到閱讀過程中,教師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同時使他們具備更全面、更靈活的閱讀技能,為未來的學習和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三)多層次的閱讀理解訓練
為更好地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個體差異,教師可以制訂差異化的、更加細致入微的閱讀理解訓練計劃,旨在引導學生在理解文本的基礎上更深層次地思考和拓展思維。通過深入了解學生的認知水平、閱讀能力和興趣愛好,教師可以為每個學生定制個性化的問題挑戰。對高水平學生,可以設計更為復雜和深入的文本,以激發他們進行更深層次的分析和思考;對中低水平學生,可以采用更為簡明易懂的文本,逐步引導他們提升理解力和思考深度,確保他們在適度挑戰的環境中不失自信。通過差異化而精心設計的訓練活動,可以增強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的主動性,提升他們全面而深刻的閱讀理解能力。這種更為細致入微的個性化訓練策略不僅關注學生的學科表現,更著眼于培養其綜合素養,為每位學生在適應性的學習環境中不斷成長提供更有針對性的支持,為他們的學業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四)閱讀與寫作的結合
融合閱讀與寫作,教師可以通過多種方式,如讀書筆記、讀后感、小品文寫作等,引導學生深入思考文本,通過書寫表達個人觀點和情感。這種綜合性的教學方法旨在進一步激發學生對文本的深度理解和情感體驗。通過撰寫讀書筆記,學生可以系統性地總結和記錄閱讀過程中的關鍵信息,培養對重要概念和觀點的敏感性。而通過讀后感的撰寫,學生能夠更直觀地表達對文本的情感體驗和個人理解,培養情感表達和文字表達的能力。小品文寫作則為學生提供了更為創造性的空間,鼓勵他們運用豐富的語言表達方式,深入挖掘文本背后的深層次思想,并勇敢表達自己的見解。這種結合閱讀和寫作的教學策略不僅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更促使他們在文學欣賞的同時提升自身的表達能力,使學習變得更加有深度和意義。這種全面的閱讀與寫作結合的教學方式,能夠更全面地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使他們在表達個人觀點和情感的同時,更好地理解和尊重文本。
(五)課外閱讀推廣
積極倡導并巧妙組織豐富多彩的課外閱讀活動,其中包括設立讀書角、組織閱讀分享會等,旨在激發學生自主選擇閱讀材料的興趣,培養并鞏固持續閱讀的良好習慣。通過設立讀書角,我們為學生提供一個安靜舒適的環境,鼓勵他們自主選擇適合自己閱讀水平和興趣的書籍。組織閱讀分享會則是為學生提供一個展示和交流的平臺,讓他們能夠分享自己的閱讀心得和感悟,激發對閱讀的積極態度。通過這些課外閱讀活動,學生可以在愉悅的氛圍中感受到閱讀的樂趣,培養對各類文本的廣泛興趣。
此外,倡導學生在閱讀活動中自主選擇閱讀材料,注重個性化的閱讀體驗。通過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經驗和需求選擇書籍,能夠更好地滿足他們的個性發展需求,使閱讀過程更具針對性和深度。培養這種自主選擇的能力不僅能夠提高學生的閱讀興趣,還能夠激發他們對不同領域的好奇心,為終身學習奠定堅實基礎。通過這一系列有計劃的課外閱讀活動,培養學生持續閱讀的習慣,使他們能夠在課外時間積極主動地投入到豐富多彩的文本世界中,為他們個人發展和學業成就提供更為有力的支持。
四、 結論
綜上所述,新課標視角下的小學語文閱讀素養培養策略不僅僅是對傳統教學的創新,更是對學生個體差異和社會需求的高度關注。這些策略的綜合運用,有望在實際教育中取得積極的效果,為學生的語文閱讀素養培養提供更為科學和實用的指導。隨著研究的深入和實踐的推進,相信將有更多的策略得以推出,推動小學語文閱讀素養培養邁上新的臺階。
參考文獻:
[1]王進容.新課標下小學語文素養的培養策略研究[J].語文課內外,2019(14):276.
[2]王彩秀.新課標背景下的小學語文核心素養教學探析[J].世紀之星—小學版,2022(24):121-123.
[3]張瑋.新課標下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讀寫結合的策略研究[J].新教育時代電子雜志(教師版),2020(1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