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為響應教育部的號召“停課不停學”,保證教學進度、教學質量和教學活動的如期進行,教育教學充分利用網絡平臺等資源,積極開展網上培訓、網上學習的教學活動等,從而導致了線上教學模式的形成。舞蹈線上教學帶來的變化和影響,引發了筆者對舞蹈課堂教學模式的深思。本文探究了“線上+線下”這種混合式舞蹈課堂教學模式,積極追求完善并適應當下舞蹈教學需求,同時探討了其帶來的意義與價值,這也是筆者的探究初衷和重點。
關鍵詞:舞蹈課堂教學;線上舞蹈教學;混合式教學模式
中圖分類號:G4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6-0905(2024)03-0-03
當今我國高校舞蹈課堂所采取的教學模式已經無法完全滿足現代化的教學需求,口傳身教的傳統教學模式無法有效提高教學效果,不利于強化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這就要求全面創新舞蹈課堂教學模式,如此,才能夠提高舞蹈教學質量。筆者作為一名一線教師,在開展線上教學模式之后,深刻地感受到線上教學模式和線下教學模式的巨大差異。基于此,本文圍繞“線上+線下”的混合式舞蹈課堂教學模式展開了全面剖析,明確了其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之處,以提出針對性的解決方案以及路徑,提升混合式課堂教學模式的教學效果。
一、“混合式”高校舞蹈課堂教學的意義與價值
(一)“混合式”舞蹈教學的積極作用
第一,混合式教學模式有利于擺脫傳統線下教學模式的時空束縛,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效率,線上教學模式能夠從多個方面彌補線下教學模式的不足之處,通過和線下模式進行有機結合,可以保障舞蹈教學過程的系統性。在混合式舞蹈教學過程中,線上教學模式的優勢被充分發揮出來后,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能夠得到大幅提升,課堂結束并不意味著教學結束,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課后時間選擇觀看教學視頻,研究舞蹈動作技巧,反復學習,持續提高自身的舞蹈水平[1]。
第二,“混合式”教學模式以先進的信息技術和網絡平臺作為依托,可以為教師順利完成教學目標助力,優化教學資源,豐富教學內容,營造愉快的課堂氛圍。實施混合式教學模式之后,舞蹈教學設計以及舞蹈教學管理均比以往更加高效,學生掌握的舞蹈技巧以及舞蹈知識更加扎實,理論和實踐相結合,活學活用。
第三,“混合式”教學模式是實現數字化管理的前提,數字化管理的目標借助于網絡達成,憑借人工智能以及大數據等先進的信息技術完成系統化的教學管理工作。進行“混合式”教學的前提下,數字化管理可以大幅提高學情記錄以及學生考勤等相關管理工作的效率。
(二)推動教師教學與自身信息技術專業發展
在高校舞蹈課堂教學中引入信息技術和網絡,促進了傳統的教學方式朝著現代化的混合式教學模式轉變。為此,舞蹈教師應該積極探索互聯網教學路徑,以完成教學目標。一方面,教師應該強化終身學習的意識,及時學習并且掌握和教學相關的信息技術,能夠獨立應用線上教學平臺,通過應用線上平臺的教學功能,打造更加高效的舞蹈教學課堂。另一方面,教師應該準確定位自身的角色,成為一名合格的混合式教學模式踐行者,利用網絡資源打造現代化的課堂,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互聯網的沖擊,教育的信息化網絡化課程在我們身邊已有出現,以信息技術以及網絡平臺為載體的翻轉課堂、慕課等教學方式持續興起,然而,高校的舞蹈教學還未全面推廣“混合式”舞蹈教學模式,依舊存在著各種阻礙。“混合式”舞蹈教學所使用的教學方式以互聯網和信息技術為核心,為教師打造高效課堂提供教學資源以及教學平臺的支持,能夠優化教師的教學體驗,讓教師獲得強烈的教學樂趣。“混合式”教學模式要想得到全面實施,離不開高校舞蹈教師的響應以及配合,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需要恰當地應用網絡教學方式,致力于提高教學質量[2]。
(三)引領未來舞蹈教育發展新趨向
這幾年來,高校擴招的步伐加快,開設舞蹈專業的高校數量連年增加,在這個背景下,報考舞蹈專業的學生人數比往年增加了不少,由此,對舞蹈教育資源的需求快速增加。但是,通過調查能夠了解到,高校教育資源的分配存在不合理現象,另外,舞蹈教育資源具有區域性以及封閉性特點,所以,混合教學模式有利于優化舞蹈教育資源的配置,有助于打破空間的限制,讓教育資源在不同高校之間自由流動,共享豐富的教育資源,為混合教學模式提供資源支持。可見,舞蹈教育的新趨向由混合教學模式所引領。
二、“混合式”高校舞蹈課堂教學管理
(一)課外線上監督管理
學生在課前以及課后的舞蹈學習狀況均可以通過線上監督管理,以網絡平臺的后臺監控功能為管理工具,能夠對學生學情實施全天候監控。學習通、騰訊視頻等APP所具有的功能十分豐富,可以滿足作業收交、通知、LBS定位等管理需求。事實上,學生課后作業的提交、學習打卡簽到以及學習任務進度等情況均可經由網絡平臺進行監督管理。教師可以通過網絡平臺于課前向學生發布預習任務以及相關預習要求;還可以通過網絡平臺在課后向學生發布作業內容以及作業完成的相關要求等。充分應用網絡平臺的監督管理功能,能夠輔助教師順利開展教學工作,在一定程度上減輕教師的工作強度,除此之外,還能夠顯著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3]。
“無規矩不成方圓”,教師和學生都應發揮監督管理的作用。站在舞蹈教師的立場上來看,利用線上平臺可以隨時關注學生的學習狀態,及時發布學習任務和相關要求,督促學生按照進度完成學習目標,對教學內容以及管理重點進行相應調整;在課后,結合課堂上的教學內容布置課后作業,通過線上平臺完成學生作業的批改。站在學生的立場上而言,可以通過線上平臺隨時隨地復習教學內容,針對自己未掌握的教學內容進行反復學習,鞏固已經掌握的教學內容,此外,學生也可以在線上平臺完成教師布置的各項作業。如此,管理效率將獲得大幅提升。
(二)教學資源的管理
混合式課堂的開展有助于整合以及優化舞蹈課程教學資源,借助于先進的信息技術以及網絡平臺能夠讓教學資源的融合管理成為現實。線上教學有助于強化師生間的關系,為師生進行順暢的溝通提供平臺,增進師生的互相理解,將舞蹈教學資源進行合理分配。“教”“學”不再處于分離狀態,而是達到有機結合的理想狀態。網絡舞蹈教學資源的多元化優勢得到彰顯,豐富課堂內容。
一直以來,舞蹈課堂教學資源主要來源于教師的言傳身教,大部分學習內容由教師提供,我們的教學內容也來自書籍或其他書面材料。教學資源的信息化管理則可以有效強化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把優秀的舞蹈教學資源通過多媒體載體播放出來,讓舞蹈課堂更加生動,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基于“混合式”教學模式,線上的教育資源可以和線下的教育資源實現有機結合,如此,教學資源的整合性功能被充分發揮出來,視頻形式的教學資源、傳統的書本教學資源,均可以助力教學,為課堂提供強有力的資源支持。當線下資源與線上資源共同出現在舞蹈課堂上時,就能夠形成系統性的知識庫,然而,必須重視解決好教育資源的低質、重復等問題,確保教育資源得到充分應用。為此,教學資源的管理十分有必要。
(三)教學評價的管理
舞蹈教學評價的管理應該體現出“混合式”舞蹈課堂教學模式的特點,借助于信息技術以及網絡平臺的數據儲存功能、數據統計以及處理功能,準確評價學生的學習效果。學生的打卡情況、課后作業完成情況以及學習任務進度等情況,均可以通過網絡平臺進行管理,教師僅需要登錄網絡平臺就能夠看到這些管理數據,從而根據這些數據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為調整教學計劃、重難點等提供參考。
應用平臺提供的討論評價方式也給教學評價管理帶來了新的靈感和元素,突破了傳統學習的評價方式。學生之間,同伴互評的評價方式總是會被認為必須看齊教師的評價標準。互評這種評價方式實際上具有積極意義,可以強化生生、師生之間的關系,讓他們彼此之間的交互更充分。傳統的舞蹈評價注重動作技巧是否標準的評價,忽視學生參與學習過程的情感態度,學生過于注重考試分數,導致學習積極性降低。通過共享討論平臺進行自評互評和他評,如慕課,課程作業中針對教師的提問便有學生互評環節,學生可以挑選中意的答案進行評價。混合教學模式推動了教學評價的主體轉變,教師不再是教學中的唯一主體,學生的學習主體性得到彰顯,開始成為教學過程中的參與者,而非被動學習的個體。從學生在課堂上掌握的知識內容,到課下學習的交流和討論,學生的學習能力得到大大提高,并提高了自主學習的積極性。
三、“混合式”高校舞蹈課堂教學設計
(一)課前線上導學設計
教師通過課前線上導入初識,將相關舞蹈課程的文化背景知識納入課程學習中,無論是中國古典舞基訓、芭蕾舞基訓等都是如此,為接下來的舞蹈課程學習打好理論基礎。比如,蒙古族舞蹈作為我國具有代表性的民族民間舞之一,在組織教學時,教師應該先組織學生線上預習導入,為達到良好的導入效果,可以結合教學目標設置相關的問題,鼓勵學生思考問題答案,激發學生的主動探究意愿,允許學生通過網絡資源庫自行尋找問題的相關內容,讓學生在課前充分了解蒙古族的民族風俗等。學生帶著對問題答案的求知欲參與到課堂教學中,提高了他們對學習內容的興趣[4]。
課前,教師組織學生觀看自己準備好的舞蹈視頻,吸引學生的學習注意力。借助于慕課課程,如2013年制作的《烈馬追風》《飛鬃馬》等舞蹈視頻,讓學生熟悉馬背舞蹈的特征。從整體來看,讓學生熟悉上肢的一些動作,包括手、肩膀、頭部、頸部動作,模仿日常的蒙古族人民套馬、馴馬時的動作;同時也讓學生熟悉下肢動作,包括馬步、腳法(如刨地步、撩腿步)等,或者運用下肢的動作來表現馬兒奔騰的歡鬧場景。這樣將課前預習與線上學習相結合,提前對相關知識的了解有助于課堂知識的把握,為此,混合式高校舞蹈課程教學在原有教學內容的基礎上,增添了相關背景文化知識和扎實的理論基礎。
(二)課堂混合教學設計
舞蹈課堂類型分為實訓課時與講授課時,課堂混合教學設計指通過線上平臺功能,借助多媒體的教學工具,與線下課堂教師講授進行融合,課堂混合教學設計的目的主要為講授課予以輔助。充分利用網絡教學平臺APP應用章節學習管理功能,教師可將舞蹈教學知識重難點轉化成為文字概念形式,以PPT的呈現方式線上導入,展示與舞蹈教學內容相關的文字教學形式。如高校民族民間舞課程,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為學生播放新疆維吾爾族背景知識、民族風情等視頻內容。由此加強了教學效果,以及加深學生對學習內容的深刻印象。易儲存不易丟失的線上學習資源,也方便了學生課下的學習。同時,課堂在前半部分的主要內容是組織學生復習動作,教師播放學生提交的視頻作業,學生進行觀看,發表各自的看法。如此,學生能夠深刻反思并提升自我學習能力,學生在課堂展示、實操過程中,因網絡應用平臺無法完成個別化的指導,回到課堂中也能夠通過面對面的方式來解決問題。這種混合式課堂教學設計對于教師的舞蹈課堂教學而言僅作為一種選擇[5]。
(三)課后線上延學設計
舞蹈教學課后混合式延學設計是指學生根據教師發布的課后任務,線下演練拓展,線上互動交流。這部分延學設計包括:課后作業的線上批改、開放共享交流平臺討論、課堂學習資源的拓展延伸。就意義而言,混合式研學設計是為了改善教學質量,拓展課堂。
其一,課后作業是對學生學習情況進行了解的方式,屬于課堂功能的連續。舉例而言,湖南第一師范學院每周僅組織兩節舞蹈專業課,若不回課,則無法知曉學生作業練習效果,教師調整教學內容的效率得不到提升,教學進度被拖慢。進行線上批改作業,能夠打破時空束縛,教師可以隨時隨地批改作業,及時掌握學生的學習狀態。線上發布作業,學生可按照個人的時間安排完成作業要求,將作業視頻提交到網絡管理平臺上。
其二,網絡平臺的學習活動環境具有共享性以及開放性。學生可以結合教師所講解的教學內容自主完成學習任務和課后作業,登錄到討論平臺后,學生可以充分交流,發表自己的看法。若遇到難題,或者是產生學習疑惑,學生均可以借助網絡平臺進行反饋,教師對學生的反饋及時回應,如此,有助于進一步強化師生關系,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其三,學習資源共享與拓展,在課程網絡平臺上共享優秀的最新的教學資源、舞蹈資源。在“混合式”舞蹈教學模式下,線下以及線上的學習資源形成互動局面,可以讓課堂內容更加豐富,吸引學生的關注,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性,促進學生及時觀看各個渠道的舞蹈資訊、舞蹈教學講座等,讓學生的視野被打開。
四、結束語
本文探究的“混合式”課堂教學模式有助于充分展現線上教學的優勢,促進“線上”輔助“線下”教學,改善教學質量。“混合式”教學也滿足了一些個性化需求,對教師和學習者而言,線上的管理以及教學功能有助于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支持師生自主安排學習時間。“線上”“線下”分別具有的優勢能夠在“混合式”教學模式下得到有機結合,優化教學資源,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參考文獻:
[1]秦楠.“互聯網+”背景下混合式教學模式建構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8.
[2]劉艷.互聯網背景下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20.
[3]李婷.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在高校舞蹈教學中的應用[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6.
[4]黃偉.在線舞蹈理論教學平臺的設計與實現[D].廈門大學,2019.
[5]王曉琪.基于MOOC+SPOC的高校體育舞蹈混合式教學模式研究[D].山東體育學院,2021.
作者簡介:史慧婷(1982-),女,山西陽泉人,碩士研究生,講師,從事舞蹈學研究。